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从威尼斯双年展看中国当代艺术20年

时间 : 12-15 投稿人 : 小治 点击 :

吕澎

留守中国艺术

二十年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处境远远没有今天想象的那样轻松。当时,不少艺术家与批评家也许认为,似乎只有到西方国家去,自己的事业才能够有所发展。留在国内的艺术家和批评家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恢复他们的精神,尽管更为年轻的艺术家例如方力钧和部分“85美术运动”中充满活力的艺术家例如王广义在很短的时间里恢复了他们各自的艺术实践,但是大多数艺术家还沉陷在对未来的生活与艺术的苦思冥想之中。

无论是无奈还是自觉,大多数人都留下来了,在反复的思考与蠢蠢欲动的尝试中,八十年代部分重要的现代艺术家正在转向当代艺术的实践。生命存在着挣扎的本能,如果增添了理性,生命仍然能够创造奇迹。事实上,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尽管现代艺术家们没有展览的机会,但是,社会生活中所充斥的另一种轻松——由商品市场带来的可能性——同样给予了艺术家继续工作的机会。

市场问题就是文化问题

在冷战结束进入后冷战时期这个大的世界格局上看,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都微乎其微。那时,在国内的艺术家仍然没有太多的机会展览。在1993年6月之前,那时候只有对艺术的信念和执着。尽管有高名潞等批评家于1989年2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现代艺术展”,但是,这次八十年代的现代主义的最后“狂欢”并不意味着相关机构改变了其艺术的标准,更不表明一个新的艺术体制已经诞生。

此后,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就再也难以进入这个被认为代表中国艺术的殿堂。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开始了对当代艺术的支持,“广州双年展”就是在市场经济明确为合法的条件下,在民间力量的支持下得以举办的。

在威尼斯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由于市场经济关于流通与价值交换的游戏规则,在国内没有获得相关艺术机构支持的当代艺术家有条件被西方人带到国际社会之中,那些本来就生活与工作在资本主义的欧洲和美国的中国艺术家例如黄永砯、徐冰、谷文达以及以后开始呈现面貌的蔡国强也在他们各自的特殊语境中努力参与国际性的展览,并且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国际艺术圈;有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侯瀚如、费大为这样一些熟悉西方游戏规则的批评家也渐渐有了“国际策展人”的身份,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尽力将中国的新艺术插入国际展览,直至放入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展览中。

无论人们对中国艺术家参与威尼斯双年展有怎样不同的评价,事实上,正是所有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人们的参与,使得中国的当代艺术渐渐为世界所知,更为重要的是,事实、金钱、影响力也会改变人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看法:2000年,上海双年展开始采用接近国际规则的策展人制度,有不少西方艺术家参加了这次展览;到了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有了中国馆,尽管这年的“非典”影响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威尼斯的展览,但是,设立中国馆表明了中国相关艺术机构基于自身的策略也开始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挖掘。

市场和资本从没脱离过艺术

在中国当代艺术还完全缺乏制度保护下的合法性的情况下,人们发现了市场对艺术的严重影响,人们对市场下的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质疑,同时,对中国当代艺术与市场的关系的批评也来自部分西方人。可是,所有的批评者应该知道:威尼斯双年展从一开始,销售、资本以及利益这些问题就尾随其后,除了1968年欧洲几个主要国家发生的“风暴”对资本主义文化制度的控诉与反抗外,市场与资本从来就没有脱离过艺术。此外,市场问题在中国还具有特殊性: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只有市场以及由市场带来的国际资源在支撑着中国的当代艺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个科学的市场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发生实际影响的经济危机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命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国当代艺术该如何发展?

艺术创作——永远是艺术家的问题,而作为批评家、策展人或者艺术史家的我们,却可以通过对过往的一切进行反省,来梳理并评价之前的艺术历程,中国艺术家和批评家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充满着焦虑、荆棘与问题,相信那些早年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和批评家都有着难以忘怀的感受与故事,而我们所感受到的正是由他们的那些感受与故事构成的。可以说从1993年开始的全球“历史之路”不仅是中国当代艺术本身的历史,也是全球艺术史在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 培育自己的精气神[图文]
    培育自己的精气神[图文]

    《毛泽东诗词》李冠意没有响亮的名头,没有一顶又一顶高耸的桂冠,这在浮名泛起的时代,他似乎落在了潮流的身后,然而,正是这种不追波逐流的品格,使年过花甲的李冠意,依然彰显着一种生命的力道,那是融化在书艺中的坚守、纵横在笔墨中的气质和神采。在汕头、在深圳,李冠意的书法,盖过了他的名头。这不仅仅是他的字好,而是他的人好、德好:不为功名所累,不为利禄蛊惑。广布人缘,追求书艺的普世效果,传承璀璨悠久的文...

    176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图文]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图文]

    丹麦奥登赛安徒生博物馆中安徒生剪纸纸,是人类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信息媒材,不同地区的文明在纸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源地,2000多年前的汉代已发明了成熟的造纸技术,并在后续的年代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造纸术的发明影响了世界文明的传承与传播,也影响了中国本土纸文明形态的形成,这个形态包括了中国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如中国绘画、木刻版画、剪纸、书法以及古典书籍的印刷与复制,还有祭祀...

    144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文]
    叶浅予:对中国人物画造型训练的意见[图文]

    叶浅予作品我的发言是谈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的问题。开门见山,我不主张中国画系造型基础课全盘采用外国的训练方法。理由包括下面几点:一、线描造型是中国画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有的手段,从来学画,都是从白描双勾入手,以骨法用笔取形,它的特点是:一开始就用毛笔造型,在练笔中练造型,在造型中练笔,二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二、学国画的传统方法是先临摹,后写生,二者反复交叉进行,提高造型用笔的能力,临摹并...

    180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在当代语境下再次认识林风眠[图文]
    在当代语境下再次认识林风眠[图文]

    2010年重建的林风眠故居。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的新绘画,以富有表达力的毛笔,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基础,与西方的形式、色彩和构图的意识结合起来。这种既自由又自然的结合,是林风眠的独到之处。然而,对这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三年前,由广东林风眠艺术园出资,用以激励优秀研究生的“林风眠奖学金”在中国美术学院设...

    121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陈鹏举:澄江静如练[图文]
    陈鹏举:澄江静如练[图文]

    何骏书法何骏先生生于1925年,字子逸、逸盦。1947年,22岁的他,就名列当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成为有影响的青年书法才俊。辞书对他的评语是:“擅长书法。从永嘉马公愚氏游,书法酷似马氏”。马公愚,现代金石书法大家,精四体书,笔力浑厚,气息醇雅。何骏和马公愚是同乡,都是浙江温州永嘉楠溪江边人。他俩的家乡是中国文化紧要的地方,中国最早的山水诗就出现在那里,是南朝大诗...

    63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应天齐:他们拣的是文化与记忆[图文]
    应天齐:他们拣的是文化与记忆[图文]

    应天齐本报记者高素娜9月15日至19日,由艺术家应天齐发动,建筑专家付志强、胡石、刘克峰积极响应共同发起的“应天齐——‘遗存·再生’芜湖古城艺术计划”得到了安徽芜湖市民的积极响应,数千名高校大学生、教师、公务员、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及白发苍苍的古城老居民等聚集在芜湖古城现场,拣寻各个时代建筑遗存的砖块。此次...

    92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目前收藏在都伯林大学的油画《爱尔兰出现马铃薯霜霉毒病》,为画家达尼埃尔·麦克唐纳于1847年所绘。画面中夕阳正浓,一位裤腿挽起的中年农民坐在一堆马铃薯旁,眼睛死死盯着画面左前方,仿佛在追问:这外表好看的土豆里面怎么会腐烂呢?帅好1739年到1741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突然因某种原因短缺,形成饥荒,大约有240万爱尔兰人死亡。距这次灾难100年后,大约在1840年,爱尔兰人口为八百...

    69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尹连城:吸取他人之长方能创新[图文]
    尹连城:吸取他人之长方能创新[图文]

    尹连城,字璧予,1947年2月生,1967年拜吴玉如先生为师系统学习传统文化,几十年来情系翰墨,执毫勤耕,既承师法,又不为其所囿,书风自成一家。20世纪八十年代加入中国书协。1987年游学日本,曾受聘于日本现代书道研究所,研究日本书道,对中日书法的比较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参加东京国立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一届日本书法展”,获得“国际美术审议会奖”。9月...

    146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灵犀独慧 技近乎道—陈铸的书法艺术[图文]
    灵犀独慧 技近乎道—陈铸的书法艺术[图文]

    品读陈铸的书法,但觉一股浩然之气扑面而来,“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具有撼人的艺术魅力。这是陈铸作品的“气质”。书法的“气质”和人的气质一样,并非靠“摹”就能得来的,而是人内心学识、智慧、抱负和修养的自然流露。1955年陈铸生于钟灵毓秀、文化氛围浓厚的古城——青州,自幼便萌发了...

    95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图文]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图文]

    北井一夫(KitaiKazuo)的摄影展藏在人群之外,正如亦安画廊的建制——很窄的门脸,一道长走廊,引向一个隐蔽的空间。这次展览的照片尺寸不大,数量也不多,形式上依然是日本摄影师最爱的黑白影调,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北井一夫摄影展作品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北井一夫摄影展作品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2009年,在...

    97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看不懂油画?看"艺术侦探"怎样破解画中之谜[图文]
    看不懂油画?看"艺术侦探"怎样破解画中之谜[图文]

    图为皇家自由医院的《风湿病专家》(后更名为《Heald医生肖像》)当一个人看到一幅油画作品时,也许头脑里会闪现出很多问号:画面中描绘的风景是哪里?画面中的人是谁?这幅作品是谁画的?如果在美术馆里,也许他会立刻求助于作品旁边的标签,艺术机构也会对艺术品进行考察研究。然而,并不是每一幅油画都得到了足够的了解。在英国,除了美术馆以外,各类公共机构——包括市政厅、医院、军营...

    3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赵孟頫的绘画成就[图文]
    赵孟頫的绘画成就[图文]

    赵孟頫饮马图卷(局部)元纸本水墨纵25厘米、横59.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在绘画上,赵孟頫是元代的泰斗。人物、马牛、山水、花木、竹石、禽鸟,各种题材,下笔皆成妙品。犹如学习书法一样,他学画亦是在复古的精神下博釆众长,而后自成一格。尤其是他在书法、诗文、音乐、鉴赏和考据诸方面的学养,以及奔走南北的阅历,对他绘画风貌、艺术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赵孟頫在绘画中融入诗文,寄托了人文精神,既加深了中国绘画...

    152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詹建俊对话法兰西院长[图文]
    詹建俊对话法兰西院长[图文]

    詹建俊近日,被授予“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的詹建俊先生将在11月16日举办的“中法油画家高层对话”的论坛中现身,并与法兰西学院油画院院士PierreCarron、法国美术家协会主席RemyAron等人进行中法油画艺术探讨的消息吸引了众多藏家的注意力。据悉,此议题与“中西方艺术高层论坛”中15日举办的&ldq...

    38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水墨精神山川韵味从五代到宋元[图文]
    水墨精神山川韵味从五代到宋元[图文]

    图片来自网络[北宋山水画的布局代表了社会次序。高山堂堂,主山巍峨,象征着强有力的皇权。但到了南宋,却逐渐向“边角之境”发展,画风变得清淡]“五代、宋元是中国绘画确立典范风格、达到鼎盛的时期,明清时期的绘画风格基本上源于这个时代。”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说。而中国山水画也是在这400多年时间里,渐渐独立为一门画科,...

    110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已跻身于世界大馆行列[图文]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已跻身于世界大馆行列[图文]

    自从去年4月1日,与德国三大博物馆合作举办《启蒙艺术》展览以来,我馆在欧洲各个媒体上得到了广泛的报道。可以这么说:国家博物馆目前已经跻身于世界大馆的行列当中。我们的各项工作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比如去年试运行期间开展了潘天寿、李可染和黄胄大型艺术展,同时我们做了三个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通过网络进行了全面直播,这在全世界的博物馆中也是没有先例的。今年,我们与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116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