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六探——白石内心的苦楚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柚柚 点击 :

在张次溪先生为齐白石记录的自传中,齐白石首先谈的就是出身微贱!他在没说几句后,便:“慨然叹道:”我们家,穷得很哪!”这寥寥的几个字却道出了他内心多少的凄凉。齐白石出生在1863年,在他出生的时候,他家只有他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齐白石是这四口之家中第一个接辈人。他是祖父的长孙,父母的长子。可惜的是这个家很穷!只有几间破屋,虽然不发愁没房子住,但却很局促。生产资料是只有水田一亩,这一亩田地在年成好的时候能够打五石六石的稻谷,但尽管收成不错,可也不够这五口人吃的。故此他的祖父、父亲,就靠给人家打零工来补贴生活了。此外再上山打些柴卖。总之,齐白石幼年的这个家生活很艰难。以至给齐白石留下了深刻的贫穷印象。

齐白石实际从他38岁时就与父母分开独立生活了,那是因为“星斗塘老屋,房子本来很小,这几年,家里添了好多人口,显得更见狭窄了。”看来齐白石的分居也是无奈之举。虽然他的祖母和父母都没同意,但人多住处小的实际也只能如此。于是齐白石就和妻子陈春君,带着他们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搬到了梅公祠。好在梅公祠离他原来的家星斗塘不算远,齐白石可以经常回去。我们之所以说及齐白石独立门庭,是说明从这时起齐白石已经凭着画画基本脱离了贫困。因为这次之所以能搬到梅公祠居住,就是因为他为湘潭县城一位江西盐商,画成六尺中堂南岳全图十二幅,得了三百二十两银子。这三百二十两,在那时可是个很惊人数目。齐白石得到这笔润笔银子后,立即在湘潭县传开了——画画也可以发大财!

但是经济的转变并不完全体现一个人内心的悲喜。齐白石也是如此的。齐白石一生中,从他的祖父母算起,这个大家庭从最初的四口,增至到四十余口。用齐白石的话说:“孙曾男女共四十多人,见面不相识的很多。”那么人多必定就会产生诸多的悲喜了。我们这里只谈白石老人的悲楚一面,以说明“多寿多男”的齐白石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生活中只有事业有成的快乐一面,他也有承受亲人不幸遭遇的悲苦。而且这多寿多男的背后很可能比一般人所遭受的不幸更多呢!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齐白石上有祖父祖母、父母,他共有两妻室,育有七子五女。最先娶妻陈春君,生了三个儿子(良元、良芾、良琨)、二个女儿。后来由陈春君做主立胡宝珠为副室,生了四个儿子(良迟、良巳、良年、齐良)、三个女儿。此外他还有“同胞弟兄六人”。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和他有血缘亲情的人。

在齐白石12岁那年,他的祖父死去了。这是他经历的第一个亲人亡故!给予他的痛苦最大。他在回忆中说:“我祖父故去了,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祖父的死为什么给齐白石内心造成像青天霹雳般的震撼呢?我们知道前辈对隔辈人的爱是极为强烈的。齐白石的幼年就正得到了祖父母的垂爱。祖父“用炉钳子划着炉灰教我识字,用黑羊皮袄围抱了我在他怀里暖睡,早送晚接的陪我去上学”的这些情景,深刻的印在了齐白石心中。这种爱使得当他离开时齐白石“心里头的难过,到了极点”。用他最质朴的话说就是“几乎把这颗心,在胸膛子里,要往外蹦出来了。”为此他“越想越伤心,眼睛鼻子,一阵一阵的酸痛,眼泪止不住了,像泉水似的直往下流。足足的哭了三天三宵,什么东西,都没有下肚。”一般来说夫妻间的感情是最深的。祖父的死对于祖母的打击当胜过别人。但是齐白石的悲痛使“原也是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天天在哭泣的祖母”都看不过去了!她反而来劝齐白石。他的父母也对他说:“不吃东西,怎么能顶得下去?祖父疼你,你是知道的,你这样糟踏自己身体,祖父也不会心安的。”我们从齐白石这次遭遇亲人亡故中可看到他是一个内心善良且注重亲情的人。

在齐白石39岁时他的祖母故去了。齐白石不但和祖父感情深,和祖母也是如此,只是这时39岁的他已经不象小时那样不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了。他想到祖母在他小的时候,背着他下地做活的情景,尤其是在穷苦无奈之时,“她宁可自己饿着肚子”留了东西给自己吃的情景,他的“心里头真是痛如刀割。”祖母给他的印象是深刻的。齐白石印象最深的是他三岁时(估计他是听祖母母亲所述)因为多病,他的祖母和母亲急得不顾一切了,到处去请大夫看。可是家里穷,又买不起药,为了救孙子,于是不惜舍脸到药铺托人情说拜年的话。总之,赊,也要给他治病。后来见吃药不管事就去烧香拜神,而且经常去庙里烧香磕头,常常是把头磕的得山响,以至于“额角红肿突起,像个大柿子似的”。这看起来是迷信,但内中所包含的却是祖母对齐白石的爱!齐白石明白这些。因此在他老年以后回忆到此时,虽然嘲笑了那些巫师,却歌颂了祖母、母亲对自己那份真挚的爱心。

农村妇女都要下地劳动的,齐白石的祖母、母亲也是如此。但此时齐白石年纪小需要人看护,倘把他放在家里,又怕他孤单。为此祖母下地干活时总是将他背在身后,祖孙形影不离。她的祖母说:“自己身体委屈点,劳累点,都不要紧,只要心里的疙瘩解消了,不担忧,那纔是好的哩!”祖母对齐白石的爱挚深,齐白石对祖母的故去自然要“痛如刀割”了!

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要劳动的,齐白石自然也不例外。齐白石小时每天要上山,边牧牛,边砍柴,顺便还要拾粪。过去都是大孩子看小孩子,为此他还要带着弟弟。祖母为了能知道他们晚上什么时候回来,便买了一个小铜铃,用红头绳系在齐白石脖子上,说:“阿芝!带着二弟上山去,好好儿的牧牛砍柴,到晚晌,我在门口等着,听到铃声由远而近,知道你们回来了,煮好了饭,跟你们一块儿吃。”他的母亲又找来一块刻着‘南无阿弥陀佛’的小铜牌和铜铃系在一起,说:“有了这块牌,山上的豺狼虎豹,妖魔鬼怪,都不敢近身的。”孩童时期这一段生活给齐白石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因为他知道祖母也好,母亲也好,他们的作法尽管显得愚昧,但内心深处却浸满了对自己的爱。为此多少年后他还特意刻了一枚“佩铃人”印章,并在一幅牛图上题诗“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东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以追忆祖母和母亲对自己的爱。在他的祖母死后三十二年的一百二十岁冥诞之期,他特地在家“延僧诵经,敬谨设祭”。他认为在祖母生前,自己没有力量好好的侍奉她,为此在她的冥诞,“稍尽寸心”。这天到了夜晚,他怀着格外崇敬的心写了一张文启,道出了自己怀念祖母“伤心哉”的心情。其中特别说明,对祖母所奉上的供品只供祖母“冥中受用”,“外神不得疆得”。以当时白石老人的见识来看,他是知道神鬼虚妄的,但他之所以还如此说,只是出于对祖母的怀念哀哀心情吧!

齐白石母亲的亡故,也给他造成了不止是痛心疾首的悲痛,而且在他的内心形成了极大的自责。那是1926年,齐白石已经64岁了。初春时他从北京起程回湘潭看望父母,他先来到长沙,但此时家乡湘潭正有战事,于是只得又返回了北京。到了这年二月底时,他接到长子良元来信,向他通报了他母亲病重的消息。但此时湘鄂一带,战火依然未熄。他的心如火燎一般。无奈中只得先给家里寄了些钱。不久家乡传来母亲亡故的消息,此时的齐白石已经难过到了极点,他的“眼睛都要哭瞎了”。但因为那里的战乱还没有结束,他在连奔丧的机会都得不到的情况下,只得在北京的家中“立即设了灵位,在京成服”。为此,他自责漂流在外的自己明知道母亲亡故而不能回家奔丧。他说:“这样痛心的事,岂是几句话说得尽的。总而言之,我飘流在外,不能回去亲视含殓,简直不成为人子,不孝至极了。”

齐白石对母亲的感情是极深的。幼年的齐白石身体多病,母亲听了乡间医生不能食荤的话,于是便按照医生的话忌起口来,不管真假虚实只要认为对孩子不利的就一律不吃。恐怕吃自己奶的白石受到影响。那真是“凡是荤腥油腻的东西,一律忌食”,乃至“总是看着别人去吃,自己是一点也不沾唇的,忌口真是忌的干干净净。”齐白石觉得母亲爱自己能作到如此,而自己“长大了,作客在外的时候居多,没有能够常依膝下,时奉甘旨”,因此对母亲有一种:罔极之恩,百身莫赎。”的愧疚。白石知道自己的母亲一生,忧患多欢乐少。因为家境困苦,天天为着生活里里外外辛勤劳作,尤其是历经了自己儿子、女儿、重孙亡故的遭际。他说:“自己飘流在北京,不能在旁侍奉,又不能迎养到京,心悬两地,望眼欲穿”,特别是自己明明已经“到了长沙,离家只有百里,”却“又因道阻,不能到家一见父母”,此事搁了谁,谁能不“痛心之极”呢!

本来齐白石已经因母亲的故去伤心不已了,不料“屋漏偏遭连夜雨”,他的父亲又在他母亲去世不久病得非常危险。回家吧,可此时“湘鄂两省正是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阀激战的地方,无论如何是通不过去的。”他形容此时自己的心情是“心里头同油煎似的,干巴巴的着急。”不久他就接到儿子来信,说他父亲已经亡故了的噩耗。此时年纪已经64岁的齐白石痛苦到了“脑袋一阵发晕,耳朵嗡嗡的直响,几乎晕了过去”的地步。齐白石父母的死,给齐白石的内心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悲痛的经历。这种一年之内“连遭父母两次大故”,使他“心头非旦惨痛,而且也惭愧得很哪”“觉得活着也无甚兴趣”。这就是齐白石当时真实的内心状态。

以上我们说的是齐白石长辈亡故给他带来的巨大痛苦。如果说后辈送终前辈尚属正常地话,那么在人的一生中,最怕的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了。可是齐白石一生中却一连多次遭遇到了这种不幸的事。再豁达的人,心情恐怕也会因这种硬伤而痛心疾首吧!

齐白石有一件非常后悔的事,那就是让自己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分家单过。这件事发生在在齐白石51岁那年9月。可能他觉得儿子已经三十多岁了,应该可以各自独立了,因为他自己就是三十多岁开始独立生活。于是他把自己的一点积蓄,给三个儿子分了,让他们各自单挑谋生。大儿子能力强没问题。小儿子才12岁,留在身边。而二儿子能力差,为人又老实,独自生活就难了,为此天天愁穷,生活得十分窘迫。对于二儿子,齐白石有过十分真情的回忆。那是二儿子6岁时,齐白石在家门口水塘里种了许多荷花,夏秋时节结了许多莲蓬。于是齐白石在塘边搭了个简易草棚,让两个儿子轮流看守。有一回已经中午了,齐白石从塘边经过,看见二儿子正躺在草棚下睡觉,而简陋的草棚遮不住儿子的身体。当他看到地上的草都给太阳晒枯了时,再看看穿了一件破旧短衣的儿子已经被太阳晒得汗水如流水时,作为父亲的齐白石顿感到“我看他怪可怜的,就叫他跟我进屋去。”齐白石通过此事,对二儿子的评价是:“这孩子真是老实极了。”让齐白石深为痛苦的是,自己竟然没有察觉到二儿子是因为愁苦死的。在二儿子去世前几天,儿子“曳了一双破鞋,手里拿着火笼,坐在柴灶前面,烤着松柴小火,向他母亲诉说窘况”的形象刻在了齐白石的印象中。为此他极为后悔不该急于分家,以至使二儿子年纪轻轻的就亡故了。当然,齐白石二儿子的死因可能不止仅此。但无论如何,这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世间最大悲哀的现实,着实让齐白石遇到了!我们说它意外也罢,偶然也罢,但真实的父亲失去儿子的痛苦却无论如何放不过齐白石的。

如果失去儿女仅此一回也就罢了,可连齐白石自己也无论如何想不到的、不可思议的是,这种事情竟然不止一次的发生在齐白石身上。你说齐白石的内心该多么的痛苦难过啊!

在齐白石的夭折儿女中有几个竟然是十分短命的,似乎是上苍故意来伤白石老人的心一样。一个生于1937年,取名良尾,可是出生没几天,竟然得病死了。齐白石是这样形容她的:“这个孩子,生的倒还秀丽,看样子不是笨的,可惜是昙花一现,像泡沫似的一会儿就幻灭了。”我们从描写简单的词句中可以体会到白石老人那种惋惜的伤叹。总之,老人看到自己的血脉匆匆离开自己,那心情自当是沉重而悲伤的。

白石老人还有个早殇的儿子,即生于1938年的第六子良年。良年小名小翁子。不料他五岁那年得了重病,不到十天就死了。齐白石对于这个儿子十分喜爱,对他的未来本存有厚望。白石老人对这个小儿子评价很高。常夸赞道:“孔融让梨,不能专美于前,我家的小翁子,将来一定是有出息的。”可就是这样乖巧聪慧的孩子竟然突然离开了78岁的白石,你说白石老人怎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难怪他无奈的说:“我有厚望的孩子,偏偏不能长寿,眞叫我伤心!”“真叫我伤心”五个字不多,但恐怕是白石老人最能表达悲痛的词语了吧?

以上白石老人痛失爱子的事够让老人揪心了,可最不意的当是1946年齐白石年仅19岁的女儿良欢竟然死了。一个花季的大姑娘突然在齐白石面前消失了!我们真不知他是如何度过这段悲伤时光的!此时齐白石已经八十多岁了。人们常道人老惜子,想来齐白石也是如此的吧!女儿良欢的死令白石老人“衰年伤心,洒了不少老泪”。我们想,对于已进入耄耋之年的齐白石,面对如此无情的打击,他除了能回忆起“良欢幼时,乖巧得很,刚满周岁,牙牙学语,我教她认字,居然识了不忘,所以乳名小乖”外,也只能如此了,这或许就是他最极限的表达悲痛的形式了吧?

齐白石还有件令他扼腕的不幸,那就是他痛失的竟然是自己的隔辈长孙!一个人失去儿子就够痛苦的了,倘失去的是自己挚爱的孙子,那心情当如何的悲痛啊!我们局外人几乎没法体会了!可就在1922年,当齐白石的画卖得正红火的时候,他的17岁长孙齐秉灵,却意外的病故了。这真不雅于给了齐白石一个青天霹雳。对于这个长孙,齐白石曾给与了很大的关注和厚望。孙子小时就常跟随在他左右。那是在湖南老家,齐白石在家里种植梨树时,髫龄的秉灵就常依偎在他身旁。齐白石来京后不久,孙子也跟来,并肄业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成绩还常列为优等。对于自己的长孙,而且如此优秀的接辈人,有哪个爷爷不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呢?但事实却是他年纪轻轻竟然病逝而去。这怎不令齐白石伤透了心呢?为此他在诗中追悼长孙道:“梨花若是多情种,应忆相随种树人。”如果说儿子小翁子的死让他难以接受的话,那么孙子,一个尚未展开的花朵就如此的消失了,我们可以参悟一下齐白石所说的“秉灵的死,使我伤感得很”这句话的份量了。

我们前面说过,齐白石兄弟共六人。齐白石52岁时,他的六弟纯楚死了,享年仅27岁。作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白石老人的父母这种老年丧子,自然极为悲痛伤心了。作为长兄的齐白石那心情也是“十分难过”的,为此他还做了两首诗以追悼他。1928年齐白石50岁,此时他已在北京落户,当他得知50岁的五弟纯隽,在匪乱中死去消息时。他是“很觉凄然。”

到了1929年齐白石68岁时,64岁的二弟纯松也死了,老年弟兄。齐白石悲伤的看到原本的同胞弟兄六人,“现存三弟纯藻四弟纯培两人,连我仅剩半数了”,为此他难过的叹道:“伤哉!”六弟的死令他十分难过,五弟的死令他凄然,二弟的死让他伤哉。总之原本同飞的鹡鸰的折羽亡故,给齐白石造成了一种凄凉的悲伤。

齐白石有个两个女儿。他的二女儿阿梅是最让他犯愁的了。这是因为阿梅婚姻不幸造成的。这里我们不拟作过多的探讨,只就齐白石自述中所谈,来推断齐白石因她产生的痛苦哀伤。那是1922年,齐白石60岁,春,齐白石送妻子春君回到家乡。住了几天后他来到长沙。在同族逊园家里,见到他的次女阿梅。齐白石说他已经四年没见到阿梅了。此时的阿梅已经她憔悴得不成样子了。这是因为“她自嫁到宾氏,同夫婿不很和睦,逃避打骂,时常住在娘家,有时住在娘家的同族或亲戚处。”那么她的丈夫是怎样一个人呢?齐白石是这样说的:“听说她的夫婿,竟发疯,拿着刀想杀害她,幸而跑得快,躲在邻居家,纔保住性命。”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这样一个人!让白石老人怎么办?见到女儿如此憔悴,他除了心中有:“说不出有许多愁闷”外,“只能婉劝她另谋出路“了。女儿的不幸应该说给齐白石所造成的愁闷也并不能小觑吧!

1940年,在齐白石庚80岁时他的原配陈春君在湘潭老家去世了。齐白石和妻子的感情很深,当儿子良元从家乡寄来快信,告知给这个消息后,齐白石真是“悲痛刻骨,泪哭欲干,心摧欲碎”。齐白石为什么这样悲伤痛苦呢?原来齐白石与陈春君婚后六十多年,一直相敬如宾。我们说过,齐白石的家是很穷的,但陈春君自十三岁来到齐家,却“熬穷受苦,从无怨言”。她除了家料理家务,还在屋边空地种蔬菜,汲水浇菜不辞辛苦。有时饿得难受,又没的吃,就喝点水,遇到娘家来人问她生活得怎样,她从不露出丝毫穷相。以当时的陈春君的条件来说,是可以嫁给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人家的。当时就有“惯于挑拨是非的邻居女人,曾对春君说过:‘何必在此吃辛吃苦,凭你这样一个人,还找不到有钱的丈夫!’”可是陈春君却笑着说:“有钱的人,会要有夫之妇?我只知命该如此,你也不必为我妄想!”齐白石对妻子陈春君的评价是,她“就是这样甘熬穷受苦,没有一点怨言,……真是一个挺得起脊梁顾得住面子的人!”齐白石为此还做了一篇祭文,叙说妻子一生的贤德。以表达自己的哀痛和对妻子的深厚情感。

在齐白石83岁时年方42岁,与他相伴二十多年的继室胡宝珠突然病故了。1919年齐白石57岁,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北京。此次他是决定在北京定居了。但妻子陈春君舍不得家园,决定自己带着儿女在家乡过。她觉得让齐白石一人在北京生活没人照料不行,于是便劝齐白石“置一副室”。后来她就亲自“来京,给我聘到副室胡宝珠”。胡宝珠当时18岁,是四川人。宝珠来到齐白石家“二十多年来,善事我的起居,寒暖饥饱,刻刻关怀。我作画之时,给我理纸磨墨,见得我的作品多了,也能指出我笔法的巧拙,巿上冒我名的假画,一望就能辨出。我偶或有些小病,她衣不解带的昼夜在我身边,悉心侍候。”同时为齐白石生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本来齐白石是希望“风烛之年,仗她护持,身后之事,亦必待她料理”,哪想到胡宝珠竟然早自己而去呢?其实这是谁也无法预料的,真应了那句话,“黄泉路上无老少”啊!齐白石长胡宝珠近40岁,但却走在了齐白石前头。我们可以理解的是,齐白石在他的风烛残年失去胡宝珠,不仅失去了一位生活上的贤良能干妻子,也失去了一位艺术上的知己。这所以怎么不令他“洒尽老泪,犹难抑住悲怀哩!”

上面我们将齐白石所经历的痛失自家骨肉的事情铺叙了一遍。我们从中可以体察到其中每一件都不那么一般化。或许正因为不一般化,才造就了齐白石非一般人的特质。或许正因为齐白石非一般人,才使他在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树,才使他风骚独领占据了时代的熬头。为此我们不得不想到孟子那句名言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北京艺术研究所刘玉来2015,2,28)

相关文章

  • 启功先生为何难称书画大家[图文]
    启功先生为何难称书画大家[图文]

    设若蚌镜自照、犀角独喻,则我斗胆以为,无论书法还是绘画,启先生都将“雅人深致”做到了30年来第一人,这点后世自有公论,不必当面打嘴仗。有人诟病“启体”直白寡味,那只好怪自己完全不懂欣赏。自点画之间涌溢而出、酌焉不竭的学问书卷之气,并世无两。斯般气息,在而今艺坛,贵如高原雪莲,不可能再有养蕴发挥的土壤。然而,恰恰是总以“学问”...

    9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中国画不能转基因[图文]
    中国画不能转基因[图文]

    并蒂呈祥陈大羽(中国美术馆藏)近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美术评论家薛永年在“中华文化四海行——走进重庆”的活动中直言,近年来以“新”作为中国画的价值判断,其实是一种浅见,阻碍了全面认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当前的中国画,大体呈现三种形态:一种是传统出新,一种是中西融合,两者共同特点是都没有离开具象;第三种是实验水墨,基本是...

    197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赵绪成用浓墨重彩画国画 改编国画不画光传统[图文]
    赵绪成用浓墨重彩画国画 改编国画不画光传统[图文]

    书法作品《飞》9月22日,“七十·从心如梦——赵绪成书画艺术展”在798赵绪成艺术馆开幕,除了其早年反映现实生活之作,也有“飞天”系列、“都市”系列,以及书法作品。赵绪成曾是江苏省国画院继傅抱石、钱松岩之后的第三任院长,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的作品就曾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包括《巧裁缝》《...

    127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目前收藏在都伯林大学的油画《爱尔兰出现马铃薯霜霉毒病》,为画家达尼埃尔·麦克唐纳于1847年所绘。画面中夕阳正浓,一位裤腿挽起的中年农民坐在一堆马铃薯旁,眼睛死死盯着画面左前方,仿佛在追问:这外表好看的土豆里面怎么会腐烂呢?帅好1739年到1741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突然因某种原因短缺,形成饥荒,大约有240万爱尔兰人死亡。距这次灾难100年后,大约在1840年,爱尔兰人口为八百...

    68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清彩绘本《北京民间生活百图》再现老北京风俗[图文]
    清彩绘本《北京民间生活百图》再现老北京风俗[图文]

    图右文字曰:此中国卖春联之图也。此系能写大字之人,年底无事,用桌一张,备下纸笔墨砚,沿街挂摊,书写对联卖之。风俗画以图画的方式形象地记录民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景。风俗画的起源较早,汉代的画像砖中就已有类似的反映。及至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风俗画渐趋繁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其代表。元明清时期风俗画继续发展。晚清之时,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连环画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风...

    131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为啥没出现优秀的男性裸体画像?(图)
    中国为啥没出现优秀的男性裸体画像?(图)

    达芬奇《施洗者圣约翰》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的裸体比现实复杂得多。画家通过裸体造型,不仅表现出人物的胴体,而且还传达出画家本人对裸体的感觉和心境。纵观世界美术史,引人注目的男性裸体画,必然是激情与画技的完美结合。看起来,创造优秀男性裸体画的重任落到了女性画家的身上。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样的女画家并没有出现,反而男性裸体画的杰作都是出自男性画家之手。...

    62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戴维·埃利奥特:当代艺术的确会让人感到不安[图文]
    戴维·埃利奥特:当代艺术的确会让人感到不安[图文]

    戴维·埃利奥特高剑平图戴维·埃利奥特(DavidElliot),这位英国出生如今常住柏林的知名当代艺术策展人,担任过日本森美术馆的首任馆长,伊斯坦布尔当代美术馆馆长,主持过牛津美术馆、瑞典美术馆,策划过悉尼双年展,面目和蔼平淡的他却常常以具革新和推动力的形象出现在各种新兴的当代艺术场合。近日,他在中国策划的首个展览“首届基辅双年展影像回顾展”...

    62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高档会所里隐藏的秘密[图文]
    高档会所里隐藏的秘密[图文]

    高档会所里有什么秘密中央近日下发通知,要求整治“会所中的歪风”。14日,北京市要求公园内私人会所一律关闭;16日,浙江省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责成杭州市整治关停西湖景区“会所”,并要求全面摸排清理设立在风景区、公园等公共场所内的各类会所,并坚决采取措施一律予以关停。记者走访北京、广东等地的部分会所,以这些“样本”为例,寻找...

    114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别样的山水——丁雪峰画展印象记[图文]
    别样的山水——丁雪峰画展印象记[图文]

    历来画坛鱼目混珠鱼龙混杂,跳梁小丑不鲜。于今文艺空前繁荣而乱象更烈。所以更要鉴赏者放出眼光,烈火精金,辨别真伪。中秋前夕,“江山如画”——丁雪峰山水画展在江阴市展览馆开幕,慕名前去。丁雪峰先生,祖籍山西原平,1958年3月生于内蒙固阳县。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虽工科出身,而诗书画濡染则从蒙童始,而立后客居津门,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并兼任《...

    8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封岩谈当代摄影艺术[图文]
    封岩谈当代摄影艺术[图文]

    当代摄影以一种反摄影的形式去模糊与其它艺术之间的界限采访者:迦沐梓受访者:封岩迦沐梓:作为国内知名的当代摄影艺术家,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当代摄影?封岩:“当代摄影艺术家基本上采取一种反报道的创作立场,他们放慢拍摄节奏、避开火爆时刻,并在决定性瞬间过了之后才抵达现场。除了放弃35mm小型相机回归19世纪中叶迫不得已才使用的中大画幅相机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摄影家试图以一种设想周全的...

    87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冯骥才:对得奖已经没兴趣了 只希望有机会发声[图文]
    冯骥才:对得奖已经没兴趣了 只希望有机会发声[图文]

    “那天中午吃饭,万宝龙首席执行官贝陆慈讲了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他说‘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公众讲明你的观点,让更多人重视这件事情,关爱你们的文化’。”许多80后从教科书上才能想起的人——冯骥才这么说。不过此次他不是以作家的身份,而是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他是曾经的作家,如今的“民间文...

    72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漆画人生”:艰难守望中寻找“春天”[图文]
    “漆画人生”:艰难守望中寻找“春天”[图文]

    张志强正在介绍漆画蒋振江摄“东方人发现了漆画,西方人发现了油画,这是东方与西方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对于漆画的文化价值,老艺术家胡一川赞誉有加。但随着时代变迁,如今漆画的境遇却并不美好,甚至是在生存的困境中守望着明天。在中国漆艺家协会会员、太仓漆画领军人物张志强的心中,这更是一条不断摸索的坎坷道路,也曾因为生活压力想要放弃,但始终都被漆画的魅力所牵引,最后他给自己定...

    81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荷由心生——读韩志冰先生的水墨画[图文]
    荷由心生——读韩志冰先生的水墨画[图文]

    翻阅韩志冰先生的荷花作品,有种清清池水边凭栏四顾的感觉。但见那满池青翠,或傲然出尘,或顾盼着,如语如诉;或恣肆如瀑布式的倾泻于丽日朗照之下;或轻盈地飘摇在清风中,其墨叶,浓的蓊然沉郁,淡的洒然飘逸,浓浓淡淡间,纯粹得恍若天地鸿蒙,中锋粗壮而不涩滞,侧锋空灵而不枯扁,亭亭的荷茎和荷芰生机勃勃地滋长蔓延着,支撑着生命的绚烂绽放。粉黛出水.天生丽质似亭亭玉立的仙子在碧波中美目流盼。草下游动的小鱼.掠过...

    56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图文]
    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图文]

    范治斌画作牧牛图笔墨肆情不肆意筹得“情”“形”半两真——试谈画家范治斌的水墨情怀他是范治斌,一个勤奋得近乎痴迷的画者,一个才华横溢、少年得志的文人,一个收放自如、肆情不肆意的艺术家。初识范治斌的人会对他的眼神颇为在意,这是一双机敏的眼睛,为艺术而生。他的直视似乎有种原始力量能够直达心底,也总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人物特征...

    112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书画家万不可被自己捧杀(组图)
    书画家万不可被自己捧杀(组图)

    笔者“行走江湖”多年,曾接触过诸多书画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形态各异,性格有殊,个性使然者居多。但大都能认清自我,权衡得失,理性且客观者众矣。但也有一部分书画家因受活动区域、人脉圈子限制,和外界乏有交流互动,仅仅局限于相对封闭的一片小天地,对外面的世界和发展人为地隔绝开来。于是乎,便出现了一大批自认为在当地响当当的书画家“大佬”,一出自己熟悉的小...

    161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