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小原 点击 :

北井一夫(KitaiKazuo)的摄影展藏在人群之外,正如亦安画廊的建制——很窄的门脸,一道长走廊,引向一个隐蔽的空间。这次展览的照片尺寸不大,数量也不多,形式上依然是日本摄影师最爱的黑白影调,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 | 艺术科普北井一夫摄影展作品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 | 艺术科普北井一夫摄影展作品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

2009年,在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一次展览上,北井一夫曾与深濑昌久、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人的作品并列展出。尽管他在中国的名声尚不及其他几位,但他的创作和个人生活却与中国更加紧密地相连。

抗日战争时期,北井的父亲被日本政府派到鞍山铁厂工作,1944年,有了北井。之后日本战败,他在襁褓中归国,举家被遣返的那趟旅程成了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段苦难。29岁时,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现代主义摄影之父木村伊兵卫邀请北井一同访华,父母鼓励北井,应该去看看你出生的地方。

正在北京展出的部分作品正是拍摄于此时。这个由11名日本摄影家组成的参观团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并未去鞍山。北京的胡同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真实的街景和母亲的讲述几乎重叠,宛如梦境显影。在自述中,北井写道:“北京是如此典雅,但身为一个侵略者的儿子,我的心情复杂,无法平静。”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 | 艺术科普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

他的镜头却是出奇平静的。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文革”的进程中,他的照片里尽管偶尔出现标语等政治性的符号,但生活的氛围并不过火,劳动和闲趣相得益彰。他拍下的不是戏剧性和猎奇,而是日常化的瞬间。有时是无人的静物,有时是人在街头闲谈,有时又是杂技表演,好像一下子就浸到了老北京散乱的生活中间。如果不是被摄对象偶尔报以回头或微笑,简直不知道摄影师为何要拍下那些平淡的场景。有一张他拍天安门前合影的人群,给出一个微微倾斜的角度,还以为是冒失的游客错按了相机。

那完全不像一个旅人焦急的目光,反而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摄影师带着一套稳定、自洽的对生活的看法,在异地得到印证——生活大概总是这样。同时也为那个日益狰狞的年代,留下了几卷“去政治化”的底片。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 | 艺术科普北井一夫摄影展作品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

北井认为,纪实摄影的根本,是拍摄者和被摄者之间的关系。于是,摄影不再是一个关于奇观的神话,而是拍摄者与被摄者目光相接时形成的互动。也许是因为他的性格,或者只是他的亚洲面孔,为他在中国的拍摄扫清了障碍。在有些照片中,即便是被摄者意识到相机的存在,也不会做出过度的反应,在他们的眼神中,只露出一点放松的表演和微妙的礼节。两周的中国行,让北井感觉到,“我拍出了超越我过去所有作品的照片”。

展览的另一部分是同时期的日本。在他的镜头下,爱恨交加的这两个国家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即便再看他在1977年拍摄的“西班牙之夜”,也同样如此。这解释了北井式的目光并非偶一为之,而是统一的美学关怀。在他开始进入摄影界的六七十年代,摄影以“都市论”审美为主流,以表现城市生活与战后经济复兴为主,摩天大楼成为最普遍的意象。而北井转身拍摄乡村和社会运动,他觉得城市“充满热气、几乎让人窒息”,村庄里老人与小孩的背影才能唤起他的童年记忆。

不过北井并非那类“为美学而美学”的艺术家,尽管他的黑白胶片很容易被轻易解读为自怨自艾的乡愁。在他拍摄日本乡村的时候,他看到的并非只是自己的童年,还有那些离乡背井进入城市的青壮年农民,那些因为人口流失而逐渐崩坏的日本村庄。如同一场送葬,他知道自己在时代中所处的位置。

同样,当他1993年再次来到北京,这里发生的变化正如同20多年前的日本。

步入老年以后,北井减少了出国旅行,他开始以家屋为原点,在周围散步,顺便进行新的拍摄,由此得来的一组照片“和莱卡一起散步”,在日本的摄影杂志上每月连载。他的目光变得更加沉静,大量使用特写,面对一件毛衣、公园里的一棵树和它的根、一个苹果和削掉的苹果皮这是真正的远离政治的时刻,因为生活流淌至此,露出了裸石密布的滩涂。不变的是,直视日常始终需要勇气,因为一切的遮掩都有可能被那凝视扫荡,所有的破绽、自我保护都陷入了曝光的危险。面对日常之物,唯有耐性和坦白能够保持目光的平静,坦白人的能力,坦白难以超越这平凡的生活。在琐碎的温情背后,北井曾经发现过令人惋惜的历史情境,此时,他又勇敢地开始面对现实的垂垂老去。

北井曾讲过这么一件事情:“刚过80岁的母亲打电话来,她说有样东西,无论如何在她死前都想交给我,要我回老家一趟。被年老的母亲这么一说,我急忙赶回老家一看,母亲已将那东西,静静地放在桌上。那是一条年代久远的青灰色布面男式腰带,不仅染了色,还有小虫子啃食过的痕迹,破破烂烂的。母亲说,那是战败后,她用父亲的布腰带背着刚满一岁半、走起路来还跌跌撞撞的我,从鞍山逃了出来。虽然母亲也经常想把这破旧肮脏的腰带丢掉,但只要一想起自已成为逃难者的沉痛经历,就继续将它收回衣橱的最深处。”

北井把腰带收了下来,母亲嘱咐他:“今后当你觉得痛苦,看着这个腰带,你要忍耐。”(文/吴琦图片/亦安画廊提供)

相关文章

  •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特约撰稿人牛双跃本报记者肖鸿皮影,即皮影戏所用皮制的人物、动植物及各种衬景的平面艺术形象。皮影是演出皮影戏的用具,又是可以独立欣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民间美术品。皮影最初用厚纸雕刻,以后普遍采用驴皮、牛皮或羊皮,经过削制刮平,根据角色和衬景的需要设计,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装订、罩油等工序完成,风格类似民意剪纸。南宋耐得翁《都城红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

    141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冯骥才:文艺工作者不能陷在市场里[图文]
    冯骥才:文艺工作者不能陷在市场里[图文]

    冯骥才72岁,“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全国政协常委。2004年成立“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新京报: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引起了很大关注。冯骥才:我觉得如果把这个文艺座谈会放在当代文艺发展史上来看,它带有里程碑的性质,因为它是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一个全新的文化、社会背景下,谈论文艺最根本的问题。新京报:在你看来,这次座谈会为...

    186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90岁黄永玉:人生才写到11岁[图文]
    90岁黄永玉:人生才写到11岁[图文]

    3月20日,2013年“你好,公民”癸巳·潇湘风尚大典颁奖晚会现场,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南传媒董事长,潇湘晨报社社长龚曙光(右)将“年度致敬”大奖授予黄永玉,他的侄子黄立(左)代其领奖。图/记者华剑辜鹏博李坤谢长贵年度致敬:黄永玉颁奖词:一生都活在风景里。那座小小的边城,在沈从文是士兵回到故乡,在他,就是归梦绕...

    109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王春辰:青年艺术家应警惕模式固化[图文]
    王春辰:青年艺术家应警惕模式固化[图文]

    导言:刚刚过去的2012年被外界称之为“调整年”,受经济影响,艺术市场遇冷。拍卖行成绩平平,画廊业的动作也显得更为谨慎。春节前夕,99艺术网就“2013中国艺术预测”话题,采访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王春辰。艺术行业受经济影响遇冷不会影响策展人对艺术家的关注记者:中国艺术品行业去年一直受到政治、经济大环境以及艺术市场的影响,您认为今年...

    34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滑田友:泥巴里的灵魂[图文]
    滑田友:泥巴里的灵魂[图文]

    图片说明:圆雕《陈散原像》泥巴里的灵魂——雕塑家滑田友的斧凿人生本报记者柳青中华艺术宫“名家馆”专题陈列中,滑田友(1901-1986)是唯一的雕塑家。如果不是偶然得到徐悲鸿的赏识,滑田友也许会终老于苏北的小县城,做一辈子小学美术教员。1930年初的寒假,他在淮阴老家,用因陋就简的材料给三岁的儿子刻了只木雕兔子,看到孩子欢喜极了,他又找来一块...

    41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蔡国强:用火药革艺术的命[图文]
    蔡国强:用火药革艺术的命[图文]

    本报记者于娜北京报道在洛杉矶当代美术馆外墙上,4万枚小火箭同时被点燃,连片的“啾啾”声惊天动地,在多哈美术馆外面,石油弹打到空中炸开,震撼的场面犹如地毯式轰炸。看过蔡国强爆破视频的人,都会为之兴奋、惊愕。而一年当中一半以上的时间,蔡国强都会在世界各地搞爆炸,他甚少时间在家。趁他回北京谈出版的机会,记者才见到了他,笔挺,平头,一身棕黄色军式制服,颇具时代感。曾经像&...

    109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油画还需要补课[图文]
    中国油画还需要补课[图文]

    靳尚谊在自己书房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一头花白头发,身着深色毛衫,方框眼镜后一张消瘦的面容。日前,年近八旬的靳尚谊在北京东四环的家中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阳光透过窗口洒进书房,从侧面照着沙发上的靳尚谊,像一幅伦勃朗的肖像画。作为中国油画界的巨擘,他书房的墙上挂着两幅作品,一幅是泥金书法扇面,一幅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倪瓒的山水画复制品,整个书房弥漫着简素空灵的古风。尽管是油画家,国画却是他从不回...

    99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街头漫画家:准备好失业了吗[图文]
    街头漫画家:准备好失业了吗[图文]

    街头漫画家人头攒动的街头,一位不修边幅的街头漫画家聚精会神地盯着对面的男子,目光不敢有丝毫的游离。投入如此高的关注度和时间成本,目的只是为了给他创作一张生动的自画像。类似的场景,相信不少人都有经历过。靠着辛苦的手工创作,很多街头漫画家也能取得相对不错的收入。不过,当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来临之后,熙熙攘攘的街头却少见了漫画家的身影。特别是一款叫魔漫相机自拍漫画软件的出现,直接颠覆了传统的漫画行业,加...

    141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大公报:文学的真正繁荣需更宽松的体制[图文]
    大公报:文学的真正繁荣需更宽松的体制[图文]

    莫言(资料图)中国的当代文学成就,不可能靠一次的诺贝尔奖就能获得体现,也不可能奢望获奖能令整个文坛状态发生质的飞越。归根结底,文学只是一种载体,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人的思想与生存状态,要真正繁荣中国文化与文学,需要开放的思想与宽松的体制,还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莫言最终以大热姿态,问鼎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根结中国人半世纪的诺贝尔奖情节,似乎找到一个宣泄的机会。不可否认,以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界...

    172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岚清致力于艺术创作 提出“大众篆刻”理念
    李岚清致力于艺术创作 提出“大众篆刻”理念

    寄情墨海游心印外——专家学者研讨李岚清篆刻书法素描艺术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魅力隽永。3月17日,李岚清篆刻书法素描艺术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篆刻、书法、素描,诗书画印合一的独特艺术形式,为传统艺术带来了清新气息,引发了专家学者对李岚清艺术创作的特点和文化意义的深层思考——壹心在印外形存石中本次艺术展共展出李岚清近年来潜心创作的篆刻精品4...

    55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古扇“便面”特定形制:方不应矩圆不中规[图文]
    中国古扇“便面”特定形制:方不应矩圆不中规[图文]

    文物图像命名,常有不同意见。同一幅图像,不同的眼睛会看到不同的东西。即使看到同样的东西,不同的表述,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当然,根本的差异,还在于看到的东西不同。理论探讨,可能乏味。因此,想以“便面”辨识为例,兼谈文物图像命名。“便面”是中国古扇的通称,又是某种古扇的专称。随便上网查询,都可以下载如下资料: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状物。《汉书&mi...

    166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大师来自民间[图文]
    大师来自民间[图文]

    饶宗颐翁出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结束了西泠在启功之后六年社长空缺的历史。此举承袭了西泠印社掌门人的学术高度,这是西泠之幸,但却是大陆书画界之痛,热热闹闹的大陆书画界分明平平庸庸。世无英雄呀,当今书画界无大师。新时期以来,在书画组织中掌大权者一波又一波,出大名者一浪高一浪,画大画者一幅贵一幅,最具升值潜力者一伙又一伙,书画活动也折腾得风生水起,书画教育也热闹得百千万度,书画界俨然大师如林。但是,...

    32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别样的山水——丁雪峰画展印象记[图文]
    别样的山水——丁雪峰画展印象记[图文]

    历来画坛鱼目混珠鱼龙混杂,跳梁小丑不鲜。于今文艺空前繁荣而乱象更烈。所以更要鉴赏者放出眼光,烈火精金,辨别真伪。中秋前夕,“江山如画”——丁雪峰山水画展在江阴市展览馆开幕,慕名前去。丁雪峰先生,祖籍山西原平,1958年3月生于内蒙固阳县。1982年毕业于内蒙古工业大学。虽工科出身,而诗书画濡染则从蒙童始,而立后客居津门,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并兼任《...

    81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吴洋:无关乎主张和权力的女性艺术创作[图文]
    吴洋:无关乎主张和权力的女性艺术创作[图文]

    吴洋吴洋十年来艺术创作的主题是石头,是什么让她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呢?在吴洋看来,画石头也是在画心,在她的创作中有很强的的视觉冲击力,这也和她的女性特质有着某种联系。“心裹霓裳•石沁花”吴洋个展将于2013年9月7日15:00在今日美术馆3号馆开幕,这是吴洋近10年来艺术创作的一次集中展示。展览由今日美术馆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余丁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青年批评家康...

    44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索勒克夫:当艺术成为通向相对主义的道路[图文]
    索勒克夫:当艺术成为通向相对主义的道路[图文]

    “事物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对于你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柏拉图《泰阿泰德篇》)内德科·索勒克夫肖像后现代艺术家从微观(个人的)和宏观(社会的)角度出发,对于抵制普遍性、现成的朋党派系以及宏大的叙事怀着真正的热情,如果他们因此而广为人知,那么内德科·索勒克夫(NedkoSolakov)就不仅仅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例...

    110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