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图文]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小原 点击 :

北井一夫(KitaiKazuo)的摄影展藏在人群之外,正如亦安画廊的建制——很窄的门脸,一道长走廊,引向一个隐蔽的空间。这次展览的照片尺寸不大,数量也不多,形式上依然是日本摄影师最爱的黑白影调,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 | 艺术科普北井一夫摄影展作品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 | 艺术科普北井一夫摄影展作品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

2009年,在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一次展览上,北井一夫曾与深濑昌久、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等人的作品并列展出。尽管他在中国的名声尚不及其他几位,但他的创作和个人生活却与中国更加紧密地相连。

抗日战争时期,北井的父亲被日本政府派到鞍山铁厂工作,1944年,有了北井。之后日本战败,他在襁褓中归国,举家被遣返的那趟旅程成了母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段苦难。29岁时,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现代主义摄影之父木村伊兵卫邀请北井一同访华,父母鼓励北井,应该去看看你出生的地方。

正在北京展出的部分作品正是拍摄于此时。这个由11名日本摄影家组成的参观团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并未去鞍山。北京的胡同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真实的街景和母亲的讲述几乎重叠,宛如梦境显影。在自述中,北井写道:“北京是如此典雅,但身为一个侵略者的儿子,我的心情复杂,无法平静。”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 | 艺术科普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

他的镜头却是出奇平静的。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文革”的进程中,他的照片里尽管偶尔出现标语等政治性的符号,但生活的氛围并不过火,劳动和闲趣相得益彰。他拍下的不是戏剧性和猎奇,而是日常化的瞬间。有时是无人的静物,有时是人在街头闲谈,有时又是杂技表演,好像一下子就浸到了老北京散乱的生活中间。如果不是被摄对象偶尔报以回头或微笑,简直不知道摄影师为何要拍下那些平淡的场景。有一张他拍天安门前合影的人群,给出一个微微倾斜的角度,还以为是冒失的游客错按了相机。

那完全不像一个旅人焦急的目光,反而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摄影师带着一套稳定、自洽的对生活的看法,在异地得到印证——生活大概总是这样。同时也为那个日益狰狞的年代,留下了几卷“去政治化”的底片。

北井一夫:忍耐的目光 | 艺术科普北井一夫摄影展作品主要记录的是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与中国。

北井认为,纪实摄影的根本,是拍摄者和被摄者之间的关系。于是,摄影不再是一个关于奇观的神话,而是拍摄者与被摄者目光相接时形成的互动。也许是因为他的性格,或者只是他的亚洲面孔,为他在中国的拍摄扫清了障碍。在有些照片中,即便是被摄者意识到相机的存在,也不会做出过度的反应,在他们的眼神中,只露出一点放松的表演和微妙的礼节。两周的中国行,让北井感觉到,“我拍出了超越我过去所有作品的照片”。

展览的另一部分是同时期的日本。在他的镜头下,爱恨交加的这两个国家呈现出惊人的相似,即便再看他在1977年拍摄的“西班牙之夜”,也同样如此。这解释了北井式的目光并非偶一为之,而是统一的美学关怀。在他开始进入摄影界的六七十年代,摄影以“都市论”审美为主流,以表现城市生活与战后经济复兴为主,摩天大楼成为最普遍的意象。而北井转身拍摄乡村和社会运动,他觉得城市“充满热气、几乎让人窒息”,村庄里老人与小孩的背影才能唤起他的童年记忆。

不过北井并非那类“为美学而美学”的艺术家,尽管他的黑白胶片很容易被轻易解读为自怨自艾的乡愁。在他拍摄日本乡村的时候,他看到的并非只是自己的童年,还有那些离乡背井进入城市的青壮年农民,那些因为人口流失而逐渐崩坏的日本村庄。如同一场送葬,他知道自己在时代中所处的位置。

同样,当他1993年再次来到北京,这里发生的变化正如同20多年前的日本。

步入老年以后,北井减少了出国旅行,他开始以家屋为原点,在周围散步,顺便进行新的拍摄,由此得来的一组照片“和莱卡一起散步”,在日本的摄影杂志上每月连载。他的目光变得更加沉静,大量使用特写,面对一件毛衣、公园里的一棵树和它的根、一个苹果和削掉的苹果皮这是真正的远离政治的时刻,因为生活流淌至此,露出了裸石密布的滩涂。不变的是,直视日常始终需要勇气,因为一切的遮掩都有可能被那凝视扫荡,所有的破绽、自我保护都陷入了曝光的危险。面对日常之物,唯有耐性和坦白能够保持目光的平静,坦白人的能力,坦白难以超越这平凡的生活。在琐碎的温情背后,北井曾经发现过令人惋惜的历史情境,此时,他又勇敢地开始面对现实的垂垂老去。

北井曾讲过这么一件事情:“刚过80岁的母亲打电话来,她说有样东西,无论如何在她死前都想交给我,要我回老家一趟。被年老的母亲这么一说,我急忙赶回老家一看,母亲已将那东西,静静地放在桌上。那是一条年代久远的青灰色布面男式腰带,不仅染了色,还有小虫子啃食过的痕迹,破破烂烂的。母亲说,那是战败后,她用父亲的布腰带背着刚满一岁半、走起路来还跌跌撞撞的我,从鞍山逃了出来。虽然母亲也经常想把这破旧肮脏的腰带丢掉,但只要一想起自已成为逃难者的沉痛经历,就继续将它收回衣橱的最深处。”

北井把腰带收了下来,母亲嘱咐他:“今后当你觉得痛苦,看着这个腰带,你要忍耐。”(文/吴琦图片/亦安画廊提供)

相关文章

  • 留苏热潮与新中国美术[图文]
    留苏热潮与新中国美术[图文]

    全山石小提琴手77×59cm油画1958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祖国的美术事业,当时国家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两种方针政策。从1953年开始派学生到苏联学习,1955年又请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办油画训练班,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一批美术专业人才。自1953年至1965年间,由文化部、教育部派往苏联的美术专业(包括绘画、雕刻、美术史论、戏剧与电影舞台美术等)留学生...

    77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官员落马后墨宝去留引发尴尬[图文]
    官员落马后墨宝去留引发尴尬[图文]

    中国石油大学官员题字据新华社电“大老虎”现形,怎么处理他留下的“墨宝”似乎成了一件棘手的事情。最近中国石油大学就因此陷入舆论漩涡:先是刻意用火箭模型遮挡住了落马“著名校友”的题词署名,后又将学校新闻网上与其有关的报道悉数删除。近年来,因落马官员“墨宝”去留而引发的尴尬并不鲜见。正因为个别官员对题词...

    145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钟锦沛:布面的表情[图文]
    钟锦沛:布面的表情[图文]

    《愉悦后的安静20110719》钟锦沛的“绘画”是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审视,无论是从其最早的作品“都市系列”还是现在进行中的“愉悦后的安静”系列都是如此。正如他所说,很难说自己是在绘画还是在构建一个空间,我们看上去的抽象线条与图案呈现在凹凸不平的画布上,他却解释说这是写实作品。如此,我们眼中的“生活”已...

    156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反思[图文]
    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反思[图文]

    吕澎新绘画问题的提出想象一下数千年前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站在河畔,看见宁静的流水而发出感叹:生命如逝水,一刻也不停留。孔子要说的,不仅是生命,当然也包括历史、艺术和一切存在之物。从线性的时间特征来看,逝去的就是旧的,未来的则是新的。如果仅仅如此,新与旧的问题就变得简单明了了。不过,事实远非如此,当新与旧同人类复杂多变的艺术生活纠结在一起时,则成了一道烟云迷乱的风景,时间的尺度在此...

    120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翻阅吴为山的雕塑作品集,其间,最令我怦然心动、血涌神驰的,乃是一尊《独立苍茫——齐白石》。图片上,齐白石的颈项、身躯被拉长又拉长,拔高又拔高,乍一看,似宇宙洪荒孑遗的巨木化石,又似“天欲堕,赖以柱其间”的独秀峰。材质为泥,视之却如山骨,崚嶒,峥嵘,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目光叩处,锵然作青铜声。这是齐白石吗?齐白石哪能有这般颀伟?若依头部和躯干的比...

    134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蔡国强:用火药革艺术的命[图文]
    蔡国强:用火药革艺术的命[图文]

    本报记者于娜北京报道在洛杉矶当代美术馆外墙上,4万枚小火箭同时被点燃,连片的“啾啾”声惊天动地,在多哈美术馆外面,石油弹打到空中炸开,震撼的场面犹如地毯式轰炸。看过蔡国强爆破视频的人,都会为之兴奋、惊愕。而一年当中一半以上的时间,蔡国强都会在世界各地搞爆炸,他甚少时间在家。趁他回北京谈出版的机会,记者才见到了他,笔挺,平头,一身棕黄色军式制服,颇具时代感。曾经像&...

    110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丹青再续古道情:记丝绸古道裕固风情画家王晓银[图文]
    丹青再续古道情:记丝绸古道裕固风情画家王晓银[图文]

    金风吹来的时候68cm×132cm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脚下,住着一个少数民族:裕固族。在丝绸古道上,有一位专画裕固族的画家:王晓银。迄今为止,王晓银是国内唯一长期坚持将裕固族付诸笔端的画家。相信每一个来到祁连山脚下的人,都会在目睹了白雪皑皑的山顶,清水潺潺的山下,穿着色彩艳丽的民族服饰的俏丽姑娘后,就浑然不觉地会被这风景如画、乡情浓郁的景象所陶醉。我想,对于王晓银来说,最初的...

    140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怀念人民艺术家力群及其剪纸艺术[图文]
    怀念人民艺术家力群及其剪纸艺术[图文]

    力群剪纸作品王璞山2月10日是人民艺术家力群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看着力群先生给我的题词、打开他送我的《力群木刻作品》明信片、欣赏他答应让我复制的几幅剪纸作品,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我总想提起笔写点什么……力群的音容笑貌在我脑海中浮现,他那版味十足的国画墨竹又也重现于我眼前。力群老的一生是为艺术奋斗的一生———他热爱生活、深入生...

    122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图文]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艺术[图文]

    丹麦奥登赛安徒生博物馆中安徒生剪纸纸,是人类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信息媒材,不同地区的文明在纸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传统。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源地,2000多年前的汉代已发明了成熟的造纸技术,并在后续的年代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造纸术的发明影响了世界文明的传承与传播,也影响了中国本土纸文明形态的形成,这个形态包括了中国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如中国绘画、木刻版画、剪纸、书法以及古典书籍的印刷与复制,还有祭祀...

    1448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姜国芳:用画笔捕捉音符的人[图文]
    姜国芳:用画笔捕捉音符的人[图文]

    大剧院里办画展,上演“紫禁城”与“名指挥”的艺术对话姜国芳:用画笔捕捉音符的人本报记者李红艳这些天,步入国家大剧院的观众也许会注意到,北水下廊道处正在举办着一个画展,题为“交响·融合”。展出的作品分为两部分:一组以紫禁城为题材的画作,充满古典意境;另一组《世界十大指挥家油画肖像》,则与之形成强烈反差。这一&...

    6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草间弥生在纽约[图文]
    草间弥生在纽约[图文]

    波点拥有太阳的形状,这是世界和生活力量的象征;它也有着月亮的形状,这意味着宁静。圆形、柔软、色彩斑斓、无知无觉、不可捉摸,波点成了一种运动。波点是通往无限的方式。1969年3月17日,草间弥生与一些艺术家在纽约中央公园83岁时,草间弥生再次来到纽约这座对其影响至深的城市。她一生的作品,从她尚未到达纽约的上世纪40年代,到其离开纽约的70年代之后,被精心挑选,以回顾展的形式,陈列在纽约惠特尼美术...

    131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星云大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气场?[图文]
    星云大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气场?[图文]

    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图片来源网络)行澄来电话告诉我:国家博物馆有个画展,叫我去看看,那个画展对我没有一点兴趣,因为十几年前就在深圳看过,前年在合肥也看过,说是全球巡回展,和全国巡回展,画家已是美国人了,到咱们中国人的地盘来显摆什么?那画展的形式我太不喜欢了,有的那个大忽悠什么的,十几年前就认识了,拉大旗做虎皮,看不惯他这种形式的展览。行澄带着我去看了台湾来的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走进了展厅,...

    73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以不知道怎么拍的方式拍电影[图文]
    以不知道怎么拍的方式拍电影[图文]

    导演李玉李玉早年曾经做过主持人,拍过纪录片,其作品《姐姐》被纪录片大师怀斯曼称赞为“摄影机能像趴在墙上的苍蝇一样观察生活”。从2001年反映女同性恋生活的电影处女作《今年夏天》开始,李玉的导演之路开始慢慢一次又一次转变,从最初的小众、地下、边缘,到现今的票房“亿元俱乐部”会员。李玉一边走在社会批判、直面内心的创作刀刃上,一边游走在红线边。李玉和制...

    40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朗月照昆仑[图文]
    朗月照昆仑[图文]

    朱锦林虾戏图朱锦林将军书画简历1950年生,江苏省扬州市人,祖籍浙江杭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美协顾问,中国海上书画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将军衔。朱锦林时果其自幼喜欢绘画,后被部队作为文艺骨干特招入伍,携笔从戎。因立志报效祖国、献身国防,转习军事。军务遐余,情系丹青,临池不辍,涉猎山水、人物、花鸟,尤喜画虾、画鸡。其绘画...

    83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岭南画派世纪经典展呈现岭南画派创新精神
    岭南画派世纪经典展呈现岭南画派创新精神

    黎雄才《秋江放筏》为弘扬岭南画派,推动当代岭南艺术的发展,由文化部主办、广州艺术博物院承办的岭南画派世纪经典展将于2012年9月6日-11月6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行。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陈伟安院长介绍,此次展出的作品,除了“二高一陈”、赵少昂、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外,还有黎葛民、高剑父胞弟高剑僧、黄少强、方人定、何漆园、叶少秉等20多位二高一陈弟子们的佳作。题材上包容山...

    249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