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解读博伊斯的社会艺术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大牛 点击 :

博伊斯,一个黑色气息的男人,作品却常常以毛毡、油脂和动物作为媒介,强调着“温暖”。相对于形式与组合,他的“社会艺术”更聚焦于观念的激发与塑形

钱梦妮

1982年,在德国城市卡塞尔的广场上出现了一堆玄武岩石柱。有个叫做约瑟夫·博伊斯(JosephBeuys)的人在石堆附近种下了一株橡树,挑了根石柱出来插在树的旁边。在此后的五年,他在别人的帮助下种下越来越多的树,每一棵都有根石柱在旁边,仿佛作为注释——那堆石柱随之逐渐减少,直到7000根全部被用光。

时间过去了三十多年,如今的卡塞尔几乎到处都遍布着这种脚边带着注释的橡树。当年栽种下去的小树苗俨然已经树影茂密、枝干茁壮。那些当年对这个奇怪的项目报以敌意的市民们也许没有料到,现在的卡塞尔几乎成为了人们去朝拜大艺术家的圣地。这件大型景观艺术作品“7000棵橡树——城市植树代替城市管理”如同它的作者本人一样,在随后的历史岁月中越发稳固地发挥着巨大的影响。

约瑟夫·博伊斯作为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的西方艺术家之一,在全世界有着持久的影响和艺术价值。他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既承接二战时的欧洲创伤,又下续冷战的社会风云,愈加显示出博伊斯从艺术家的身份出发,对社会政治文化所做出的反思立场与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博伊斯甚至超越了杜尚而成为二战之后艺术转型的关键人物。

“博伊斯是一个庞然大物,气场强大,就像橡树一样。”德国收藏家米歇尔·博格(MichaelBerger)曾与艺术家本人结识,在被问及他是个怎样的人时其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他所收藏的一大批博伊斯的作品与资料,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

毛毡与油脂

从各种各样的影像资料里,人们可以看到这个身材高大的德国人有着怎样冷峻的面容:不苟言笑,深刻的眼神,标志性的毡帽,在70年代明暗对比强烈的黑白照片里不断出现的是这样一个带着黑色气息的男人。可是他的作品却常常以毛毡、油脂和动物作为媒介,强调着“温暖”的概念。

1921年5月12日博伊斯生于德国西部的港口城市克雷费尔德(Krefeld),父亲是一位奶酪厂厂主,全家信奉天主教。他深爱家乡的田野生活,常常在田野中进行动物观察、植物采集和科学摘记,这些童年记忆:天鹅罐头标记、油脂产品、林中小鹿、田间野兔,以及在马戏团里与动物的亲密接触和生活,都成为他日后艺术创作的主要素材。

所有人刚刚开始了解博伊斯时,都会被那个“战地奇遇记”所吸引:年轻的空军飞行员在某次战斗中被击落,奄奄一息时被鞑靼人所救,靠着当地常用的毛毡与油脂,重伤的战士逃过死亡一劫。虽然在多年之后有许多历史学者跳出来证明,那个日期并没有任何空军飞机被击落的资料证据,但是他自己的战争经历是真实存在的——也由此可以追溯出来他作品中那些频繁出现的材料来源于何处。

“他是个典型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希望打破一切既有的传统和限制、开放新的可能性。”策展人、北京大学教授朱青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博伊斯很愿意把自己的经历转化为对问题探索的起点,但绝不是对战争经历本身的回忆、反省和批判。这很重要。从具体的经验转化为人类共同意识的建立,这个过程还是要靠我们的推动来把它建造起来。”

战争成为博伊斯人生抹不去的痕迹,也自然而然成为他创作的母本。而对这种母本的思考则通过在冷酷环境之中的“暖性”物品作为媒介表达了出来。“毛毡是一种天然的材料,由一层一层的动物毛发所构成。它没有编织物的经纬线,而是以各层挤压的密度来维系其结构,因此,它可以伸缩、做成各种形状。它具有隔冷隔声的保护作用,象征着人类命运的拯救。”这是艺术家自己曾经做出的解释。

1964年,博伊斯创作了代表作品《油脂椅子》。他把一块看起来丑陋不堪的动物油脂置放在一张椅子上,随着时间与温度的变化,慢慢地油脂会向下坍塌融化——整个装置看起来显得平凡而草率,但却反映了博伊斯建立“结构、热能、塑造”三元流变形态的意图。椅子代表标准化的框架,反映了社会陈规与文化习俗;油脂则代表着潜藏的可塑性与流动性,是生命力无限延伸的象征。博伊斯以油脂所散发的热能与可变的造型来比喻人类灵魂的可塑性。

20世纪初期,马塞尔·杜尚第一次把现成品当作艺术,而半世纪之后的博伊斯则成功地将诸多精神象征附加于现成品之上,开启另一种艺术的表达模式。

社会雕塑

“博伊斯对达达主义既有继承,又有超越——那就是关注社会。”朱青生说,“达达是逃离社会,开始就反战,所以逃到苏黎世去给自己一个解脱的办法。虽然这比较符合艺术的本质,但如果仅仅如此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就没了。博伊斯对此做出了根本的纠正。他与安迪·沃霍尔一样,都是对当下社会的问题进行揭示。”

从战场归来的博伊斯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DusseldorfAcademyofArt)学习雕塑,在经历了一段穷困潦倒的日子之后,他回到母校当老师。博伊斯的艺术家与教育家气质,显然与僵化的学院体制始终格格不入,1972年,因为一场“占领学院事件”,他被解聘。而在政治上,博伊斯是一个激进民主主义者,他创建了“德国学生党”,主张人的权利与自然保护的平衡。直到1986年病逝之前,这位高大、阴郁的艺术家都始终活跃在多个领域,自认为是个多重身份的人:不仅仅是艺术家还是社会活动者。

在那次解聘风波之后,他深感艺术介入政治并改造社会的迫切性,从而酝酿而出“社会雕塑”的概念。它的起源来自于德国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Steiner)所创立的“人智学”,重点不在于对象的形式与组合,而在观念的激发与塑形。换言之,普通的雕塑是“物的造形艺术”,而博伊斯所谓社会雕塑则是“人的观念生成”。

在博伊斯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当中,1965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Schmela画廊所作的《如何向死兔子解说图画》行为艺术表演颇为有趣。他把自己反锁在一个房间里,满头浇了蜂蜜,贴满金箔和金粉,鞋上钉了铁板;抱着一只死兔子,沿着墙上挂着的每一幅画细细欣赏,时不时举起兔子凑近画布仿佛想让它看得更清楚些。

根据艺术家后来自己的解释,这件作品借用一只动物表达了人类的局限性。每个人都想解释问题,但其实世间万物无不包含某种神秘或质疑。“一只死去的动物所保留的直觉的力量远强过某些总是抱着顽固理性不放的人。”这件作品反而从某些角度为博伊斯后期所提出的观念做出了有力的论证。

自我疗伤

在这次展览中展出的多半是不成系统的碎片:涂鸦的稿纸、收集的报纸、签字的海报等等,对德文一无所知的人只能对着玻璃柜里泛黄的纸张发呆。即便是他自己的作品也都容易令人困惑:写了字的玻璃花瓶、空纸盒、柠檬黄的灯泡。

“我觉得这些都是他行动之后的残留物,也就是一些标记。指向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但不是事情本身。”艺术家满宇在一次相关的对话活动上说道,“这些东西实际上不是他的作品,而是关于他作品的记录或者是一个文献而已。”

与其说参观他的这些记录文献,倒不如说人们在借机回顾他那些了不起的行动。博伊斯热衷于参与社会活动,同时也深受萨满教的影响。1974年,他在纽约兰尼布洛克画廊(ReneBlockGallery)展出了名为《荒原狼:我爱美国,美国爱我》的行为艺术。博伊斯在一个房间里与一头野狼独处三天,借着手电筒闪烁的光亮与野狼接近,不断与狼说话,激发野狼去啃咬伞柄和毛毡。逐渐地,两者互相开始和平相处,最后甚至交换位置:野狼躺在毛毡上,人则睡在草堆中。

在刚进入房间的时候,艺术家把绒毛披风连头一起遮盖住,从头顶伸出一只弯弯的雨伞伞柄——这个形象令人毛骨悚然,像极了荒蛮部落的巫师。而正是对象征符号与宗教符码的成功运用,突显了原始人类社会里的“动物崇拜”,博伊斯以实际行动证明人与动物相互交融、和平共处的可能性。

在这位仿佛具有神秘力量的艺术家身后许多年,始终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批评声音。有的人单纯地不喜欢他的作品和理念,有的人则对他的自以为是而感到不可容忍。“他总是喜欢做一个意见的引导者、教育家、巫师去干扰、引导别人。如果一个人被引导就会失去最宝贵的自觉性,他占有了别人的自觉、把人带到了一个启发的状态。”朱青生说,“当然有时候在幽暗的状态中坚持他的光明是值得尊敬的,但是一味地把人看作是被照亮的关系,这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他所自大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坚持和掌握的那个‘真理’。”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博伊斯所做的这一切也许是为了拯救自我。“由于他亲身经历过的战争,他希望自己回到一个没有冲突的世界:对蜜蜂的推崇、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植树、抱着兔子讲话、参加绿党,建立一个大同世界——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他对自身创伤的拯救。”满宇说,“所以就不奇怪那看似五花八门的行为与身份,博伊斯不是一个社会性的艺术家,恰恰相反,他想搞定的是自己。”

是不是因此,这位20世纪德国前卫艺术大师,上承法国人杜尚、下启美国人沃霍尔,才会那么努力地去表达对温暖生命力的渴望?

相关文章

  • 画家朱宇刮起彩墨风沙[图文]
    画家朱宇刮起彩墨风沙[图文]

    画家朱宇作品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即“用墨亦如用色”。现今朱宇将“西方色彩”匀匀浇灌在中国水墨画的大传统上,如同在空中凝结了一层晶莹剔透的水珠,为中国大地的水墨意蕴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万般花朵。中国画的内涵与形式是靠笔墨来表达的。如果不懂得笔墨,一切将无从谈起。笔主形,墨主韵;笔有笔法,墨有墨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

    55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门罗:不会把现实人物直接写进书中[图文]
    门罗:不会把现实人物直接写进书中[图文]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著名小说家、诗人、文学评论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甚为低调的加拿大女作家门罗,当地时间1月22日,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的方式,与另一位女作家阿特伍德展开对话,吸引了很多粉丝在线观看。在这场关于文学的对话中,谈及笔下的人物,门罗说从没听过读者指责她书中的角色不够好,但阿特伍德则说的确会有人抱怨她笔下的人物不够善良。【阅读】门罗推荐《大湖国家的曾经和未来》获...

    70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简约“韵”长[图文]
    简约“韵”长[图文]

    霍春阳简约,是霍春阳写意画的特点。比起纷繁错落,比起浑厚邈远。简约,就是一泓清水,一眼能看透、一瞥就明白。我以为霍春阳要的,就是这个“透”和“明”的效果。万事能看透,万事能明白,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这是大智慧、大境界、大超脱。霍春阳几笔涂抹:一枝、一桠、一朵,看似随意。其实这是数十年的领悟和修为,犹如参禅者,在慢慢枯寂之中洗涤身心。有一天,倏忽间...

    173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日本动漫家手冢治虫颠覆观念:漫画无处不在[图文]
    日本动漫家手冢治虫颠覆观念:漫画无处不在[图文]

    手冢治虫现在,人们只要一提到日本动漫,铁臂阿童木、机器猫、樱桃小丸子、樱木花道……这些脍炙人口的形象立刻就会浮现在脑海。要知道,“二战”之前,日本漫画还只是爱好者自娱自乐的消遣,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一些漫画家开始学习欧美的动画经验,才将卡通变成了欣欣向荣的动漫产业。手冢治虫让漫画“发声”那时的日本,新旧观念和体制互...

    123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林鸣岗追忆赵无极:他很反感缺乏情感的作品[图文]
    林鸣岗追忆赵无极:他很反感缺乏情感的作品[图文]

    林鸣岗近影著名画家赵无极的离去,震惊了整个华人艺术圈。由于近30年来很少回国交流,赵无极对许多人来说,就像他的抽象画那样,如同一个遥远而迷离的符号。曾旅法18年的香港油画研究会主席林鸣岗是赵无极的忘年交,本报记者赴港采访了他,听他讲述赵无极的故事。在封闭的画室里描绘心灵的世界林鸣岗上一次见赵无极,是在四五年前的一个艺术活动上,当时后者虽然反应有点慢,但状态尚好。“原本去年圣诞节...

    188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陈丹青:我们处于一个可以接受负面信息的时代[图文]
    陈丹青:我们处于一个可以接受负面信息的时代[图文]

    关于美:只要是好的我都喜欢中国青年报:你在《荒废集》里写到惊艳美女范冰冰;在《谈话的泥沼》中,有一篇《时尚与模特》,也写到了模特的美。你对美的观察和感受很独特,尤其是对女性。也有人称你是“中年版韩寒、知识版王朔、美术版崔健”。陈丹青:我对俊男也会“审美”啊,画画的,好色嘛。其实遇见漂亮女子,男人都会多看两眼吧。中国青年报:你曾说,你的上海基因...

    155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郭健濂:画画是我的生活方式[图文]
    郭健濂:画画是我的生活方式[图文]

    在浙江,挖掘具有潜质的中青年艺术家当然绕不开中国美术学院,在中国美院,那就得说说这位曾经是该院最年轻的一位油画博士——郭健濂。从本科、硕士、博士这么一路下来,可以说他是标准的“学院派”,极其令人称羡,但郭健濂自己却显得非常谦虚:“我并没有把读书、考研、考博当作一座座要攻下的城池,只是到了那个点,有了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既然有需要就好好去做...

    104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庞惊涛:从礼乐之变谈文艺审美的“知音论”和“达心观” [图文]
    庞惊涛:从礼乐之变谈文艺审美的“知音论”和“达心观” [图文]

    《管锥编》关于文艺审美的观点,散珠于各册各条,虽不如《谈艺录》而自成体系,但浸淫既久,也不免多有发见。册三“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好音多以悲哀为主”、“听乐与闻乐”、“文词风格与辨伪”三条,由“知声”、“知音”、“知乐”...

    42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潜心研究金石书画的李清照[图文]
    潜心研究金石书画的李清照[图文]

    李清照画像李清照,宋朝著名女词人,后世公认的“婉约之宗”,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其父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李清照虽出身名门,但身世飘零。她1岁丧母,46岁丧夫,生逢金兵南犯、北宋灭亡的乱世,晚年遭遇盗贼,财富散尽,且膝下无子,凄苦无依。我们读她的婉约词,总能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rdq...

    174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朱培尔:要刻好印,不妨多写上几笔[图文]
    朱培尔:要刻好印,不妨多写上几笔[图文]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篆刻)朱培尔我一向反对篆刻家以自己篆刻方面的名气,来谋求“诗书画印”四绝的美名。因为社会的发展导致的社会艺术分工日益精细,特别是当今各种艺术信息量的爆炸性增加,极大地拓宽了欣赏者选择的余地与回旋的范围。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当今传统艺术的参与者,达到清代诸大家“诗书画印”四绝之至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然而,作为篆刻家,在纯化...

    118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黎光成:好书画贵在有滋味[图文]
    黎光成:好书画贵在有滋味[图文]

    花鸟(国画)黎光成成文洛杉矶加州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华美协进社……2014年的早春,这些美国的学术与文化重镇,迎来了一位从巴蜀大地走出来的书画艺术家——黎光成。黎光成,生于四川省仁寿县籍田镇,别号浣花堂主,署红碑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精于行草,善治花鸟绘画,曾主编《走进金沙·首届全国书画名家学术邀请展》大型书画册,著有《黎光...

    134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颜长江:当代艺术应着重于现实问题[图文]
    颜长江:当代艺术应着重于现实问题[图文]

    李宇宁作品王淋作品。余华写过他唯一一篇武侠小说,名为《鲜血梅花》。这名字很有意思,如同莫言的《檀香刑》,将美与惨痛奇异地并置,产生一种残酷美。这也是中国最高级小说的一个秘方吧。“鲜血梅花”这四个字,让我突然想到,在很多人那里,可以对鲜血打坐,渐渐地竟看出它原来是梅花;如同,将解剖的血腥味闻多了,再闻到的就是檀香味了。前几天,新华社副总编夏林披露,2003年10月16...

    30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韩敏的绘画艺术[图文]
    韩敏的绘画艺术[图文]

    韩敏宝钗扑蝶(2013年)30×114cm徐建恒当今海派绘画中为人乐道的古典人物画家有两位。一位是刘旦宅一位是韩敏。由于刘先生的提前谢幕,而86高龄的韩敏先生仍不断以新出的作品征服着人们的眼球。近日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举办的韩敏书画展中陈列的数十件人物花鸟作品,无不参透了古人的用笔精华。所谓古典是指画家笔下的物体,其线条笔墨的运用上是恪守古训,讲究传承,一招一式皆有范式可寻。韩敏...

    68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封岩谈当代摄影艺术[图文]
    封岩谈当代摄影艺术[图文]

    当代摄影以一种反摄影的形式去模糊与其它艺术之间的界限采访者:迦沐梓受访者:封岩迦沐梓:作为国内知名的当代摄影艺术家,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当代摄影?封岩:“当代摄影艺术家基本上采取一种反报道的创作立场,他们放慢拍摄节奏、避开火爆时刻,并在决定性瞬间过了之后才抵达现场。除了放弃35mm小型相机回归19世纪中叶迫不得已才使用的中大画幅相机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摄影家试图以一种设想周全的...

    88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刘玉来:论国画创新的底线[图文]
    刘玉来:论国画创新的底线[图文]

    刘玉来家在青山心淡然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如果要能独立的存在,必然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画有着的丰厚的历史,在背负历史艺术语言又需不断开拓新语言的状况下,怎样才能在延续故往中使自己得到不断更新呢?这确实给从事国画工作的艺术家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艺术发展的规律是在螺旋性的进程中不断更新发展,发展中它不能不在不断的吐故纳新中使生命得到更新升华,因此故往的自我必定会成为每个不同艺术工作者攫取的宝库...

    115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