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葛玉君:尴尬的不是题跋!?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罗罗 点击 :

文/葛玉君

题款与题跋是中国画重要的组成部分,题款是在画面上书写文字(题款又包含“题”与“款”两方面内容,画面上题写诗文叫“题”,在画上记写年月、签署姓名和加盖印章叫款。),这种文字有多有少,跋则在款之后。题款一般是绘画者本人书写,宋元之后,在画面上题写诗、词、赋、散文及心得变成了画家的惯例。跋大多由收藏家所题,跋往往对作品的收藏、传承乃至鉴定都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从宋代起,中国画的题跋逐步成为文人画的表现方式之一,在中国画创作中,起着完善补救画面构图,增加画面意境等作用。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中国画题跋匮乏的现象愈来愈严重,引发学术界关注。在我个人看来,倘若基于当下中国画发展的现状来探讨题跋匮乏这一现象,实质上指向的是一个更深层的考量,即中国画的价值标准的问题。换言之,尴尬的不是题跋,而是关于中国画评价体系重新建构的焦虑。

宗白华在其《美学散步》中曾讲到,“引书法入画乃成中国画第一特点”,而“融诗心、诗境于画景,亦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宗白华《美学散步》,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23页。)其实这短短数语不仅道出了中国画题款、题跋的成因及其特点,也道出了中国画与书法、诗词文学之间的关系。中国画发展到元代后,逐步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如果我们做一个历时性考察的话,不难发现,从苏轼等人提出的“士夫画”到钱选等所称谓的“戾家画”,再到明末董其昌抛出南北宗论倡导的“文人画”,直至二十世纪初“中国画”、“国画”,五十年代“新国画”、“彩墨画”,八十年代“实验水墨”、“水墨画”乃至当下所谓的“新水墨”等称谓。每个时代虽各有其侧重,但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画传统。潘公凯在其《中国画笔墨的精神性》一文中指出,所谓中国画“传统”,实质上是一种立体的深层结构,是中国画传统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形式语言体系,她是中国文化大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在传统绘画中有相当大的比重是通过这套独特的视觉语言来表达的。换言之,中国画题跋与笔墨、章法、造型、意境等同为中国画重要的组成因素。在笔者看来,二十世纪以降,几乎所有的关于中国画问题的论争,似乎都是在与“传统”的延续与断裂的张力中展开的,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直至今日,关于中国画的讨论同样无法逾越这一问题。这或许也给我们一个警示,那就是我们究竟如何逾越这样的一种逾越的心理!?

正如引文所言,近些年来,随着水墨艺术与流行文化、抽象主义、表现主义、装置艺术的跨界互动,原本中国画重要组成部分的题跋则渐行渐远。实质上,这样的一种状况可上溯到一百年前,二十世纪以来,由于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现状,大批艺术家远赴欧洲学习救国图强之道。尽管有一些诸如林纾、陈师曾、黄宾虹、潘天寿等学者、大家身体力行中国画的传承与革新之路,但因大气候使然,中国画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被不可避免地卷入一场“西化”(“西化”更集中体现在对西方现代主义以来的艺术的借鉴。)与大众化、世俗化(“大众化”、“世俗化”则更多的强调如何表现现实生活,面向大众,集中表现为写实性话语体系的建构等。)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社会舆论导向、新式教育体制及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原因,使得中国画传统价值取向及评价体系不仅受到诘难,而且遭遇重创。新中国成立后,美术界所谓的徐蒋体系、浙派人物画乃至革命山水在某种意义上都体现了一种中国画世俗化的过程。而八十年代,随着国门打开,西潮涌入,出现的所谓先锋水墨、实验水墨则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对西化思潮或国际语言的回应(新文人画则又是对这一回应的回应),强调中国画水、墨的媒介性特征。这样的一种尝试在使中国画作为一个画种“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也像20世纪以来历次中国画变革一样,逐步抛弃了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所独有的精神内涵。因此,在我个人看来,我们现在所关注的“题跋的尴尬”,实质上尴尬的不是题跋,而是对中国画价值标准、评判体系重新建构的迷失的尴尬!

经历一个世纪的喧嚣之后,随着国力的提升,国人开始深入反思中国文化的同时也逐步对中国画展开较为理性的思考。在笔者看来,首先要认真反思中国画的传统价值核心,重读传统经典,逐步引导社会风尚。与此同时,要逐步完善现有教育体制。20世纪以来,引入西式教育,关注提高生产力,受西方现代学术观念与学科分类细化的影响,强调对专门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不仅造成各学科之间缺乏联系,破坏了中国画家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模式,而且直接导致了中国画的生存危机。以一种“通才”而非“专才”的观念主导教学,这更符合中国画人才培养的特性,正如浙江美术学院1961年《国画系专业课“诗词”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今天作画,虽不必定要题上诗词。而理解古画,借鉴旧题;研究它,仍然是一项必要的工作。”而浙美在当时的中国画教学中,除专业课外,还开设书法、篆刻、题跋,以及中外绘画史、画论选读、古典诗词、古典文学、外国文等课程,既注重绘画技法,同时关注人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一点至今仍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这样一种“全才观”、“通才意识”,在某种意义上,与当下学界所探讨的和生产力无关而注重提升人的全面素养的“通识教育”,培养“学者型”艺术家的理念有一定的契合,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基于此,笔者认为,在经历了二十世纪中国画的种种变革之后,如何厘清并深入理解中国画的价值取向、形式语言,如何对中国画评价体系、批评术语等核心问题重新整理建构,才是解决中国画题跋匮乏的关键所在。而对于那些更多单纯以水、墨为媒介,冠之于实验水墨、先锋水墨、抽象水墨以及部分新水墨称谓的艺术家,与其牵强地将其与中国画传统拉上关系,倒不如将其直接划入中国当代艺术来考察似乎更为贴近现实……

本文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方向博士

此文发表于《美术观察》2013年第11期

相关文章

  • 青年艺术家成长四重门[图文]
    青年艺术家成长四重门[图文]

    图片资料无论从任何一个时代来看,青年艺术都是艺术业界高度关注的一大话题。而众多“潜力股”在脱颖成为该时代的焦点之前,几乎都逃不过面临自我、学术、市场、和受众的四重考验。成立于2007年,已经6岁的“CreativeM50创意新锐评选”在2013年1月7日举行了青年艺术家发展论坛暨颁奖典礼,同日并在M艺术空间对2012年度获奖及提名青年艺术家作品进...

    129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朱壶如诗说宝璜[图文]
    朱壶如诗说宝璜[图文]

    我时常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进入《朱壶丹心》网站,一边啜着用朱壶泡出的清茶,一边细细地品读壶友们贴在站上的赏壶文字,偷偷地分享他们因拥有朱壶而产生的快乐。我不否定其他制壶者的优秀,但燕瘦环肥,各人审美取向不同,朱壶于我最是独爱。所以我和别的朱壶拥趸者一样,用朱壶、品朱壶便成为了每日必做的功课。这是一个雨后的清晨,一阵电话铃声将我从睡中唤醒。呵呵,难得的凉睡让我差点忘记了对朋友,对一个忘年交的承诺...

    110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为啥没出现优秀的男性裸体画像?(图)
    中国为啥没出现优秀的男性裸体画像?(图)

    达芬奇《施洗者圣约翰》现实中的裸体一目了然,其视觉效果取决于所处的周边环境。绘画中的裸体比现实复杂得多。画家通过裸体造型,不仅表现出人物的胴体,而且还传达出画家本人对裸体的感觉和心境。纵观世界美术史,引人注目的男性裸体画,必然是激情与画技的完美结合。看起来,创造优秀男性裸体画的重任落到了女性画家的身上。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样的女画家并没有出现,反而男性裸体画的杰作都是出自男性画家之手。...

    62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罗伯特·休斯:痛斥艺术的堕落,回声犹在[图文]
    罗伯特·休斯:痛斥艺术的堕落,回声犹在[图文]

    英国《卫报》艺术评论人乔纳森·琼斯称刚刚去世的罗伯特·休斯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批评家”。休斯眼看着艺术市场风起云涌,以粗鲁、滑稽、雄辩而又气势磅礴的语言痛斥艺术界的误入歧途。休斯在1980年代的电视系列剧中74岁的澳大利亚艺术批评家罗伯特·休斯于8月6日在纽约去世,他被英国《卫报》艺术评论人乔纳森·琼斯称为&ld...

    180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圆明园里的文物:它们现在何处[图文]
    圆明园里的文物:它们现在何处[图文]

    主讲人刘阳,1981年出生于北京,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昔日的夏宫》、《三山五园旧影》、《谁收藏了圆明园》近日,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资助挪威博物馆160万美元换回7根圆明园石柱的事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圆明园的那些珍贵文物都收藏在哪儿,又一次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刘阳告诉我们,仅法国最大的王宫(博客,微博)之一枫丹白露宫收藏的来自中国圆明园的金银...

    84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解密新工笔为何如此火爆[图文]
    解密新工笔为何如此火爆[图文]

    李洪涛《谧》系列之四徐累《向达芬奇致敬——天花》近几年,“新工笔”一词从美术界众多新生概念之中脱颖而出。如今,拥有成熟体系、大批艺术家的“新工笔”成为市场新宠,甚至出现精品一画难求的局面。从中国嘉德2012年首次推出“水墨新世界”专场到2013年保利香港秋拍中,“新工笔”代表...

    192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杨玉良:笔底现真性 翰墨写人生[图文]
    杨玉良:笔底现真性 翰墨写人生[图文]

    杨玉良文人画能长兴于世,绝非偶然。首先,文人画者当为文人所做。其次,作品必蕴含文人气息,笔墨间能直抒胸臆,有所寄托,令观者与之产生心灵共鸣者方为上品。如若胸无点墨,临人摹古所得作品,虽多有形同之态,若得文人作品之深邃妙处,亦是痴人说梦。正所谓:失之毫厘而谬以千里矣!日前,有好友来电,嘱为画家杨玉良草拟感想之短文。好友之托,怠慢不得。憾搜尽网络亦不见其真容,资料寥寥矣。好在有友人所发杨先生作品...

    176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冯国伟:看傅雷如何为黄宾虹策展[图文]
    冯国伟:看傅雷如何为黄宾虹策展[图文]

    黄宾虹傅雷知音难觅才更见稀贵。自伯牙钟子期一曲高山流水,涤荡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知音情怀。顺流而下,虽非流响,但抚琴追古,也禁不住心池摇荡。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如有千里马不见伯乐,又复如何?今读《傅雷书简》,颇为感谢旧时道路不便,才留下这记录知音心曲的情感文字,才让我等有机会穿越岁月的时空去品味高山流水的情感温度。我注意到傅雷书简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筹备黄宾虹八轶书画展的。内容之详细,策划...

    3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寻 巢[图文]
    寻 巢[图文]

    高明寻巢布面油画成龙先生20年前在皖南买下10幢明清的古屋(包括一个古戏台),材料多为紫檀木樟木、等名贵树种以及大量木、石、砖雕件家具等,年代可上溯到400年的历史,总价值数亿。成龙近日连发微博表示想捐给新加坡收藏。400年的风霜雨雪;400年的战火纷争;400年的人伦更替,无数古建筑尤其是弱势的古民居大都灰飞烟灭,今人只能在《清明上河图》中揣摩探微。然徽州古民居却整村整城保存完好,可谓奇迹。...

    54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公共艺术如何“过冬”[图文]
    公共艺术如何“过冬”[图文]

    没有人会怀疑剧院、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它们是一座城市必须提供的重要文化服务之一。但棘手的问题是,很多人依然不把公共雕塑当回事。其实那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削减预算,公共艺术的前路显得愈发渺茫。殷卡·绍尼巴尔(YinkaShonibare)作品,《瓶中的纳尔逊战舰》相信任何一位伦敦的访客都不会错过特拉法加广场。广场位于城市的正中心,一边是...

    97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在开放的结构中发展传统山水画[图文]
    在开放的结构中发展传统山水画[图文]

    刘建佛罗伦萨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用歌德这句话来审视刘建的旅欧作品,不难发现它的价值,可以看出他对古罗马、威尼斯、巴黎、科隆和莫斯科等古典建筑的艺术灵感,这种灵感集中反映在他对这些经典建筑形式的完美和对这些经典建筑的整体感和文化精神的表现。这不同于一般性质的写生,它的精到处在于对形式构成上的技巧,在于对处理块面体积大小和对横直方圆错落的适当比...

    177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冯建群:浅谈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图文]
    冯建群:浅谈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图文]

    冯建群冯建群,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制壶师,江苏宜兴聚雅堂紫砂创办者,中国工商联协会会员,江苏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员,中国优秀青年陶艺家。代表作品“如意提梁”、“斗方”紫砂、“南瓜壶”“等在“2012大连春季茶业博览会暨紫砂艺术品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星海杯优秀作品金奖。1964年,冯建群生于...

    184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图文]
    郑可:从雕塑家到现代艺术设计的先驱者[图文]

    郑可为新一军纪念碑创作的《铜鹰》。报载,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将得到适度修缮,这使我想起了公墓上的铜鹰。恰好,日前承雕塑家尹小艾见告,其师祖郑可先生的作品集已出版(王培波主编《郑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1月),内中载有铜鹰的清晰照片及郑可的多件早期作品。便有了冲动,想谈谈这位被遗忘了的粤籍前辈雕塑家。为新一军纪念碑塑像郑可(1905-1987)原名...

    138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当代建筑的失范与重建[图文]
    中国当代建筑的失范与重建[图文]

    “中国当代建筑师论坛”现场传统中国建筑曾有着完整的体系、鲜明的特征。而今天之所以讨论“中国当代建筑共同体与范式重建”,是因为我国建筑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历经了一个严重的文化断层以致失范。如今的中国,能够找到任何国家的建筑风格,却鲜有中国自己的风格。那么,范式重建的意义何在?如何重建?新共同体是否已初现端倪?姜岑整理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当...

    186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李珍新:研习书法如妙功[图文]
    李珍新:研习书法如妙功[图文]

    制图冯晨清H126李珍新人在研习书法时,会进入动静结合、心身双修的气功状态,故古今书法家大多高寿。练习书法首先要有正确的姿势。如头部端正,两肩平齐,胸张背直,两足平放。这种架势与练习气功很相似。它能使人体肌肉保持舒适状态。书法的执笔,要求指实、掌虚、腕平。虽然执笔用的是手指,但书写时还必须运全身之气到五指而达笔端,才能“万毫齐力”。写大字时,必须提肘悬腕,更要调动腰背...

    160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