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高淳区砖墙镇和安徽省宣城水阳镇、狸桥镇交界的水阳江河道上,每天有数百村民云集疯狂挖宝,数十名文物贩子则云集此处收购。据称有不少村民靠此发财,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少村民都挖到瓷器、陶器还有古钱,这样的挖掘持续了很长时间,整个河岸被挖得千疮百孔,江岸上被遗弃的瓷器碎片随处可见。有的村民甚至动用挖掘机来挖宝,对文物的损坏非常严重。
农民没有受过教育,看到地里埋藏着文物,认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每个人都想去啃一口,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一夜暴富。如果我们可以谅解没有文化的农民对文物的破坏,那我们能够原谅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开发城市的开发商、城市的管理者对文物的肆意处理吗?2006年亦庄在盖职工宿舍的时候发现了汉代砖石墓葬,文物部门要求企业停工,却发现挖开的基坑已被回填,并浇上混凝土。建于1912年,陪伴中国经历动荡风雨的济南老火车站在短短几天内被决定拆除重建。最具老北京风味的胡同被拆得四分五裂,适应广州闷热暴雨天气的骑楼也逐渐消失。原本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慢慢褪去,具有强烈现代感的高楼大厦和宽阔的公路取而代之,然后每座城都变成了一样。
初中的时候阅读余秋雨的《道士塔》看到莫高窟里的经文被一箱箱地运走、墙上精美的笔画被石灰和水泥覆盖,心痛得一塌糊涂。现在想来,这只不过是“壮丽的”文物破坏史中的冰山一角。真道士也好,假道士也好,王圆箓不过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而已,在那个动乱且贫瘠的时代,换了别人结果也没太大差别。只是时隔一个多世纪,全中国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九年义务教育逐步普及,共有高校1983所每年毕业生700多万的今天,为什么“道士塔”的故事却不断发生呢?不是只是文化程度的问题,也不是法律漏洞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向钱看”的时代,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眼中都容不下文化和历史了。泱泱大国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想要感受一下两百多年前大时代的文化却还要飞到欧洲,看着罗浮宫里精致陈列出八国联军盗窃的成果时,你心里是否会有一丝的安慰,“幸好是放在你们这,才得到那么好的保存”。这个伤痕累累的中国,我们又该怎样去拯救他呢?
文物保护修复工程不仅耗财耗力,它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所以毫无疑问,文物修复保护必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关乎于城市建设和发展,民间组织或是个人根本无能为力,媒体呼吁最多也只能在网络上引起一丝涟漪。只有当国家最高的领导层面意识到历史文物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去重视起这个领域,才能切切实实地去执行。而具体措施,笔者有以下几个建议。
首先,加大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支出是非常必要的。修复历史建筑的难度远远大于重建一座,投入的资金和人力当然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民间,有很多承载着当地历史和人文故事的建筑,它并不足以被评为国家文化遗产,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应该被保护。因为资金短缺的问题,对于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仅仅却步于调研阶段。当然加大投入还应包括修建公共文化设施,例如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之所以会发生哄抢文物或是糟蹋文物的事件,问题并不仅是人们缺少常识,而是政府并没有提供一个让他们接触的机会。
其次,还需要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2002年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步伐,特别在关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使用和利用方面,规定显得过于生硬,表述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在一个法制的社会,如果没有法律的强制要求,文物保护就不能有一个强硬的保障。
最后,就是加强广大民众文物方便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这一点看上去很简单,实施起来却不容易。教育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不可能说你印几千本宣传册或是写几篇黑板报,人们素质就会有提升。知识需要一步一步积累,素质也是,我们不能总想着一蹴而就,但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去执行。从小孩的教育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人们知道文物保护,了解文物保护,最后做到文物保护。
《道士塔》有一句话是这样的:“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我们民族的伤口已经滴血滴了一百多年了,我们没有时间再等下去了。如果再不开始重视起文物保护,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便将在不就的将来消失的无影无踪。那时候,我们的子孙或许只能从国外的博物馆里陈列的几件唐三彩中幻想大唐盛世了!
文/徐颖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