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莫奈及印象派绘画的社会世相[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红布林 点击 :

莫奈及印象派绘画的社会世相 | 艺术理论

莫奈作品《卡普辛大街》华盖图

印象派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风景画和大烟囱又如何相容?就莫奈的一张画面而言,他将大烟囱很聪明地用树林掩盖掉了。小烟囱虽然还在冒烟,但是冒出的烟雾与景中的云彩交融在一起,也不是个大问题。因此可以说,莫奈成功地在风景画中反映了社会现实。

沈语冰

美国艺术史家迈耶·夏皮罗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叫《论抽象艺术的性质》,中间有两段涉及印象派。他对印象派的看法独具一格,因为他撇开了印象派的技法和光影探索,专门谈论印象派的题材与内容。他认为印象派所选的题材就特别有意思。他说,早期印象派有一种道德层面,而道德层面关乎社会政治,只不过比社会、政治这些词稍微“软”一点。他提到:令人惊讶的是,早期印象派绘画中有那么多自然率真的日常社交—那么多野餐、散步、聚会、度假、划船的场面,这在以前是很少出现的。这些场面表面上看是一个城市的田园诗,展现的却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娱乐休闲的客观形式。同时他还指出,印象派的一大根本技法就是把事物分裂为很精细的色点,描绘出眼睛一瞥所捕捉到的情景,也就是所谓的“印象”。在这样一种偶然的瞬间视觉中,他们以在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发现了一种新的感受力—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城市的游玩者、奢侈品的光顾者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夏皮罗算是整个艺术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开山鼻祖,T.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就是受到了夏皮罗那么短短几行字的启发,继而花了整整十年时间,写成了厚厚的一本书。现在,我们就循着夏皮罗和克拉克的思路,来看看印象派的主要题材。

画面中的娱乐、休闲与交际花

首先,我们在印象派绘画中能看到很多用餐的场面。用餐,本来是属于私人领域的事情,以前很少有人在公开场合用餐,但这恰恰是巴黎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个新现象。1960年代,巴黎发生了一个意义深远的城市改造运动,一般被称作“豪斯曼改造计划”。我们讲的现代性中,可见的景观以一个都市化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最早就从巴黎开始。

巴黎到了1870年代,已不仅仅是法国的首都,而被公认为整个欧洲的中心。这与豪斯曼的改造有关:从1860年开始,在长达17年的改造中,豪斯曼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几乎重建了这座城市。为了拓宽城市街道,有35万人搬迁;仅仅为了建设一个中央市场,就使得1.5万人流离失所,被迫搬迁;到了1970年代,巴黎市中心有1/5街道为豪斯曼所建;另外,城市下水道工程就花了8000万法郎。而整个城市改造,花了25亿法郎,在整个建设的高潮时期,每5个巴黎工人就有1个在工地上。可想而知,这次改造需要多少劳动力、产生的社会影响力有多大。

这么多工人来到了巴黎,白天在工地上,晚上就要娱乐。很多低廉的娱乐场所就应运而生了。在当时的巴黎大概有2000多家音乐咖啡厅,3万张台球桌,这都表明了当时娱乐业的兴起,另外,色情业也随之兴起。印象派绘画中有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各种各样的交际花。莫奈主要画风景,但是无论是马奈、德加,还是雷诺阿,都画了大量的交际花,其中大多数只不过是普通娼妓。据统计,19世纪70年代,巴黎曾有过20万娼妓,数字可能超过了中国的东莞。100多年前的巴黎确实与当代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随着现代城市娱乐业、休闲方式的诞生,出现那么多草地上的野餐也就不足为奇了。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郊游、散步。例如马奈所画的莫奈一家人,还有莫奈本人的作品,大都是描绘休闲娱乐活动。林荫道、咖啡厅、百货大楼的橱窗都成了现代城市的风景,都是很新的题材。即使是库尔贝和巴比松画派,也只是有限地反映社会现实,没有如此大规模地反映城市生活和中产阶级生活。而这就是印象派的新视角。

我们看凡·高的《巴黎市郊》,画了郊区破败不堪的状况,都是忙忙碌碌的劳动者。这和一般印象派绘画中的休闲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当然是凡·高眼中的巴黎,市中心显然不是这样的,但是却为这个城市留下了一个残缺不堪的印象。可是,凡·高《收割的人,背景中的阿尔》却是完全不同的一幅画。一到阿尔,凡·高看到了大片的麦田,他的心情也愉快起来。他将阿尔这个小镇作为了画中的背景。这两张画都是反映城市郊外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凡·高心中,不同的地方带给他不同的印象。

当然,改造过的巴黎并不一律是凡·高笔下的那个样子。可以说,改造以后的巴黎形成了几个很鲜明的特征,其中一个就是出现了很多可以俯瞰城市的高处。比如马奈的《1867年世博会》。这是夏洛特高地,那时正值巴黎世博会。从夏洛特高地望过去,可以看到大片城区。画中有三三两两散步的、遛狗的、骑马的,还有游人,真是个极好的眺望巴黎全景的地方。

经过改造后的巴黎,景观出现了。专门做景观研究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情境国际团体,比较有名的有德波。景观是资本二次介入生活的产物。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的一次介入是进入产品生产领域。德波则认为二次介入就是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也变成了景观。大家知道,巴黎的许多餐馆是露天的,因此,连吃饭都成为了一种“秀”,可见资本是如何介入日常生活的,一些私人领域被剥离出来,成了画家笔下的风景。所以说,巴黎改造的后果之一就是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景观。马奈的这张世博会情景就把改造后的巴黎整体性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被看,相互看

再来看莫奈。莫奈虽然出生在巴黎,但他画巴黎的作品并不多,大部分画的是巴黎郊区。我们来看几张他的作品。一张就是改造过的巴黎的鸟瞰图,是从阳台上俯瞰卡普辛大街的情景。大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这种瞬间的印象成为了典型的印象派画家创作的主题。画中的人都像符号一样,成为风景当中的一部分。这是我们讲的“景观”这个词的一个涵义;而另一种意义上的景观,我们也可以看到,不是像莫奈画中这样俯瞰的全景,而是采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像一张快照。其实印象派的出现和摄影的关系也相当密切。大家注意一个事实:第一届印象派画展是在纳达尔的工作室展出的。纳达尔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摄影先驱。第一届印象派画展不放在官方的沙龙、不在画廊,而在一个摄影家的工作室,这说明印象派与摄影天然的机缘。那么,这种快照式的作品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就是人们不仅可以看风景,人们自己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看、相互看,去观察对方到底是什么身份:富翁?土豪?还是小资?相互之间辨别身份,也成了当时社交场合的重要内容。

我们去看当时的小说,特别是普鲁斯特的小说,其中讲了许多社交场面的技巧。那时最丢脸的事情,莫过于不知对方身份,当众出丑,也就是没能通过外表、衣着、言谈举止判断出对方隶属于什么阶层,因为在当时的法国社会等级还是非常鲜明的。例如卡勒波特的名作《欧洲桥》。这几人是什么关系呢?很显然,人与人之间疏离了:有人在路上走、有人在看桥下风光,甚至这条狗也不知主人是谁。还有许多画家都不愿去确定的、模棱两可的地方。尤其是这两个看似在交流的路人,其中一个可能是资产阶级,可另一个呢?是妻子、情人,还是一个搭讪的路人,还是最常见的娼妓?都不得而知。人与人之间变得很隔膜、很冷淡,画面中有一种凄凉和孤独的感觉。

所以,人与人在这样一个熙熙攘攘的巴黎城中成了彼此的风景。我想起了中国诗人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反映出了私人领域被剥离出来,成为了公共领域的一部分。而在中国,这种状态到了20世纪才出现。想象一下,杜丽娘在游园惊梦的时候,她直接感知的是大自然,不用担心自己会成为他人的风景。黛玉葬花也一样,大观园可不对外开放,也不卖门票。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了印象派着力捕捉的一种感觉。最有名的,就是马奈的《阿让特伊的划船者》,反映的是游客在此划船、休闲的一个瞬间。它可以说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生活的典型写照,或者说是圣像。当时的很多评论对马奈并不友好,他出来一个作品,批评家就群起而攻之。这幅画也是一样。阿让特伊在法国南郊,离市区不远,是大量游人前去游玩的地方。这也是巴黎改造的重要结果之一。而画中两个身份不明的人物也引起了争议:如果说画中的男性是水手,充满了欲望且不怀好意,那么画中的女性又是什么身份?有批评家说她代表了当时巴黎的不良女子。但是他们也像普通游人那样,从巴黎市中心来到这里约会。他们并排坐在游船的船舷上,正面朝向观众,占据了画面的整个中心,这也是过去圣像画的典型构图。画中的垂直线和平行线分布得很稳健,背景表明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娱乐休闲场地。马奈这时已经点出了一个问题: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却出现了关系不明的两个人,不知两人在交流些什么。画中男子看似很殷勤,女子则几乎面无表情。但是可以看出画中女子有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就是她意识到周围还有一群人在看他们。马奈通过这件作品,非常精确地捕捉到了巴黎改造之后,人们纷纷涌向郊区的一种微妙的社会心理。马奈非常善于捕捉这种心理,借用的却是传统图式,从而发展出一种关于现代生活的圣像画。

风景画与烟囱

最后讲讲莫奈的风景画。说过印象派的这些因素之后,我们或许会对莫奈的作品产生新的认识。有一张作品,是马奈画莫奈坐在船上写生,身边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卡米耶。莫奈在阿让特伊买了一艘船,这里就表现了他在船上画画的情景。从1872年到1877年,莫奈在阿让特伊待了六年,其间画了大量写生作品,也是他的印象派技法形成后最优秀的作品。回到这张画,我们发现,莫奈朝向的是河的一边,而马奈的视角,则捕捉到了河岸的另一边。岸上全是工厂以及无孔不入的工业和娱乐业,在风景里都成了很醒目的在场。而在风景画中如何处理这样的大烟囱呢?这是一个难题。当然,欧洲风景画有一个传统,就是几乎不画纯自然,而是画人为的自然,或者经过人化的自然。从17世纪开始,风景画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体裁。在此之前,风景只是人物画的背景。到了19世纪下半叶,工业和娱乐业大举侵入到风景里以后,风景画如何进行呢?所以说,马奈的这幅作品,一方面是在鼓励莫奈,或者向他表示敬意。另一方面马奈也通过这件作品提出了一个问题:在都是烟囱、工厂林立的地方,怎么画风景呢?风景画还有意义吗?其实,马奈除了画海景以外,很少画印象派的这类风景画。所以他对印象派还是保持一定距离的。因此,怎样解读这件作品就成了很有意味的事。

莫奈的很多风景画是在阿让特伊完成的。莫奈有一张作品选择了阿让特伊的一处河岸。河边的树木草丛很入画,还有水,大概是莫奈最喜欢的。因为天光云影,最能反映出莫奈对光的探索。河岸的对面是个教堂,同时还有两个很醒目的大烟囱。那么,怎样将大烟囱和教堂在一张风景画中协调起来呢?莫奈动足了脑筋,处理得也很成功。比如莫奈将大烟囱很聪明地用树林掩盖掉了。小烟囱虽然还在冒烟,但是烟雾却与景中的云彩交融在一起,也不是大问题。所以,莫奈成功地在风景画中反映了社会现实,也以这些作品回答了马奈的问题。

(作者为浙江大学教授,本文为作者在上海莫奈特展期间的讲座。)

相关文章

  • 皮道坚:让浩瀚的江流荡涤心灵[图文]
    皮道坚:让浩瀚的江流荡涤心灵[图文]

    山林登山无高处121X120cm1978年沈爱其的山水画,总让人感觉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温馨馥郁而略带些潮润的气息。那是长江岸边特有的气息,对于喝长江水长大的人来说,它无疑是十分醉人的。我想,即使没有在长江边生活过的人,也能从沈爱其的山水画中体会到一种深沉幽邈的意趣,感受到因心灵被浩瀚的江流所荡涤而生的愉悦。他的《浪涛天涯云烟》,笔墨浓郁朴茂,造境却格外清奇空灵。用破笔破墨所作的恣意挥洒,墨气淋漓...

    21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当代艺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图文]
    当代艺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图文]

    王广义1988年作毛泽东近几年,当代艺术在海外市场上持续火暴,一批名望在徐悲鸿和陈逸飞之下的当代艺术名家异军突起,傲视群雄。以2007年为例,曾梵志的《协和医院三联画第2幅》在伦敦菲利浦斯以4116万元成交;蔡国强的精心之作《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在香港佳士得获价7424.75万港元,此价创下了当代艺术的最高纪录,并为其他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上升打开了巨大空间。而被媒体称为艺术界“...

    135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象群:卸掉不值钱的面子[图文]
    李象群:卸掉不值钱的面子[图文]

    李象群这次参加政协会议是作为教育界的代表,他说这一届的政协令他感觉不一样了。关于这次的议题,李象群开玩笑称,其实提案写得还是很温和的,但若是受到重视,他希望能够做些更细致的工作。在他看来,其实很多问题的产生从上至下都是出于不必要的面子。在提案中,李象群主要关注政府在文化推广工作上的作为,希望政府在对待文化上以一种开放且兼容的姿态,而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则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谈及艺术教育,&ldq...

    74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喜歌剧要本土化,不忘娱乐大众[图文]
    喜歌剧要本土化,不忘娱乐大众[图文]

    ■上海首届喜歌剧展演下周上演6部喜歌剧■艺术总监、导演李卫谈歌剧改编本土化问题“改编的初衷,是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我做得更多的是将舞台风貌现代化、亲民化,强调歌剧的娱乐作用。喜歌剧这种题材,再怎么强调娱乐作用,都不会影响其内涵,它本来就是为了娱乐大众而存在的。”——李卫李卫导演的《群妖围舞》《女仆当家》被改编成老教授和小保姆之间的故事下...

    74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继承传统,走向现代——青年画家张鸿武[图文]
    继承传统,走向现代——青年画家张鸿武[图文]

    张鸿武,男,1986年生于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2011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国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市怀柔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于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第二中学任教。与张鸿武老师交谈是很舒服的一件事情,在整个过程中,他都表现出一种宽容与理性的智者风度,正如他个人对于国画的态度:传统与现代兼顾。张鸿武老师并不一味的批判传统,也不彻底的否认现代,而是理性地对待两者,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在继承...

    130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刚烈的唐寅[图文]
    刚烈的唐寅[图文]

    唐伯虎画像在如今的许多人眼里,唐寅是一个风流放纵的人,甚至以为古来的写字画画的人都是“唐伯虎点秋香”的样子。其实这是错看了唐寅。清人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三十四就说:“《明史·文苑传》: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每出名教外。今按诸书所载,寅幕华虹山学士家婢,诡身为仆得娶之。后事露,学士反具资奁,缔为姻好。”但是赵翼在...

    86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圆明园七流失柱基如何回归引争议[图文]
    圆明园七流失柱基如何回归引争议[图文]

    黄怒波■商人黄怒波捐990万元人民币翻修挪威某博物馆中国馆换回文物安置于北大黄怒波小传1956年,黄怒波出生于兰州,两岁时举家搬至银川。他的父亲是军人,因为和上级发生口角,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在狱中自杀。独自支撑起家庭的母亲不久后也离开了人世。黄怒波自言从小便有了“狼一样的性格”。1973年中学毕业后,黄怒波到宁夏农村插队。1977年,他...

    177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周春明:回到源头是永恒[图文]
    周春明:回到源头是永恒[图文]

    周春明有了人,有了文字,有了文明,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八卦”与“结绳”,是我们最原始的祖先人算筹记数的形象化东西,皆体于自然,效法天地。“仓颉造字”传说,说出了汉字起源的一些道理。文字的发明,“书之用”与“书能合天道”的结合,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书法与镌刻相结合,...

    47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冯小刚:当年拍电影为过好日子,现在想继续画画[图文]
    冯小刚:当年拍电影为过好日子,现在想继续画画[图文]

    3日,导演冯小刚在微博上传了4幅画作,引起网友热议。无论是知晓冯导有这一特长的粉丝,还是不明就里的网友都来凑热闹,打趣说:“导演,您画的是谁啊?”从8月底与画家曾梵志合作创作出一幅《一念》后,自称20年没摸画笔的冯小刚又重新画了起来。于是,在他的微博上,除了发布新片《一九四二》的消息外,时不时就会出现他的练笔画作,或是山水,或是雪景,或是人物。一幅画作网友讨论,既像徐...

    120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黄旺旺: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图文]
    黄旺旺: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图文]

    把沉香雕刻带出国门“搞艺术创作,一定要走出去。必须学会相互交流,才能有所发展。”刚在德国参加了由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北京商报社承办的“德国中国文化年·魅力北京”文化周的黄旺旺,回忆起与德国观众交流沉香艺术的情景,依然难掩兴奋。在他看来,历时9天的文化周,不但让沉香雕刻艺术踏上了德国的舞台,更让自己获得了一次与德国艺术家零距离交流...

    186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欣赏裸体艺术是靠情欲还是依赖品味[图文]
    欣赏裸体艺术是靠情欲还是依赖品味[图文]

    图1达娜厄接受黄金雨-提香,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艺论阁】英国当代著名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被誉为西方左翼浪漫精神的真正传人的约翰·伯格(JohnBerger)在其1946年的著名书籍《观看之道》中谈到“女性作为观看对象”的话题时指出:“(在西方传统艺术中)女人就是被男人看的一个物件”“甚至是性...

    60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张增丽:春思感怀[图文]
    张增丽:春思感怀[图文]

    画家张增丽一直以来就很喜欢以自然为题材作画,这里的自然题材,指的不是写实的日常风物景观,而是一种心灵深处的印象,是在对天地万物进行联想后,运用笔墨与色彩去理解和诠释的巨大与绝小,宏观与微观,这样的画面往往能让观者感觉到画面中的自然,虽不熟悉,但仿佛亘古有之。“天清地宁,万物化育”是我们东方圣人从遥远的时空里发出的合于自然的大善境界之祥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10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图文]

    皮影的流派与收藏特约撰稿人牛双跃本报记者肖鸿皮影,即皮影戏所用皮制的人物、动植物及各种衬景的平面艺术形象。皮影是演出皮影戏的用具,又是可以独立欣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民间美术品。皮影最初用厚纸雕刻,以后普遍采用驴皮、牛皮或羊皮,经过削制刮平,根据角色和衬景的需要设计,经过雕簇、敷色、烫平、装订、罩油等工序完成,风格类似民意剪纸。南宋耐得翁《都城红胜》:“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簇...

    142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冯骥才:文艺工作者不能陷在市场里[图文]
    冯骥才:文艺工作者不能陷在市场里[图文]

    冯骥才72岁,“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全国政协常委。2004年成立“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新京报: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引起了很大关注。冯骥才:我觉得如果把这个文艺座谈会放在当代文艺发展史上来看,它带有里程碑的性质,因为它是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一个全新的文化、社会背景下,谈论文艺最根本的问题。新京报:在你看来,这次座谈会为...

    18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油画创作:真诚是艺术的生命[图文]
    油画创作:真诚是艺术的生命[图文]

    刘曼文作品一位成功的画家必具两个基本品质:认真地面对客观世界,在观察、分析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汲取创作的灵感;善于审视和寻找自我,不断从自我的体悟中发掘自己的才智与潜能,找到自身在艺术中的位置。对艺术家来说,表现客观世界和表现自我,应该是合二而一、互为表里的。从表面上看,画家画的是客观对象,实际上是在画自己,是在呈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刘曼文作品我一直关注女画家刘曼文的油画创作。这位受过学院...

    127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