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腰包鼓了,朋友胖了,艺术去哪儿了?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瓜瓜 点击 :

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上海民生美术馆这些天正在展出的刘小东影像展“儿时朋友都胖了”这类展览的腐朽性远超央视主持人朱军在中国美术馆的画展。

不论朱军的画本身的优劣,最起码,大伙儿首先很明白:这是一个成名主持人在圆艺术梦,因此,看热闹的看热闹,看门道的看门道。他的画,比一般人好,比画家差,也都是一目了然的事。虽然朱军名气比较响,但这个展览无非是中国大地上又一个“星而优则展”的复制版,对艺术、对展览有危害但危害性并不算大:观众对票友的演出从来不会抱有过多希望,而如果票友演出精彩反而会惊喜。

刘小东不是票友,他是专业演出,那就要以专业演出的标准衡量。

很难猜想刘小东怎么会愿意做这个影像展——不,严格地说是作秀展。摄影技术、摄影观念都存在问题的架上艺术家,向观众展示着摄影效果也存在问题的作品,通篇传递着过往那么多年自己的吃喝拉撒以及不无得意的潜台词。

更重要的是,这种自恋建立在“伟大的成功学”基础上。在此刻,刘小东或许已从当代艺术家退化成表演者了。

对艺术展(品)的评判方法可以有:把作者或者作品对象的成功光环抽离,看看还剩下什么,如果剩下站得住脚的东西很多,那这个展(作品)的质量就差不了;反之,如果抽离光环后所剩无几,那这个展(作品)就很虚弱,光环不过是噱头。用此法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该影像展不是刘小东这位成名艺术家的、展出的对象也不是那些已经成名的人物,那么,其水准就跟乡村文化馆的摄影展不相上下——作为文化活动没问题,但要评是否为专业展览,那就难了——刘小东分明是在贩卖自己的名气光环,他不是在展艺术,他展的是光环和成功,展的不是“胖了的思想和形象”,而是成功之后鼓鼓的钱包。

刘小东用当代艺术的名义做了很好的伪装,实际上传达了一种庸俗的成功学价值观,同时还自恋于这种光环。在这个意义上,刘小东跟那些名声不太好听的土豪煤老板不相上下,不同的是:煤老板会展出一大堆煤说老子当年吃了多少苦现在有多成功而刘小东披着的则是“艺术”的外衣——可是本质上是一样的“黑”。除此之外,展览本身的价值核心在哪里?

这些显然很难回答。

当代艺术是个大容器,这件外衣也很好使。因为它的宽泛,一定程度上蒙蔽了“因为成名、成功才会有这个摄影展”的核心事实,也忽悠了一些传播媒介把这个展览抬到一定高度让人膜拜,因此这种行为异常令人感到愤怒和沮丧。愤怒的是已有一定名望和地位的艺术家常常利用身份地位经济财力做着腐朽的事,沮丧的是这些事通常还被抬到一定高度广为传播,形成事实上的力量和负面效应。更为沮丧的是很多人没有能力去阻止和改变这些事情的发生,只能眼睁睁看着它烂下去。更更沮丧的是别人还会奇怪地看着你说:这有什么好愤怒和沮丧的?做好自己就行了……

沮丧不是猜测,是每天都会发生的情况。不但在当代艺术领域,在整个文化领域,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而导致这些情况使人见怪不怪的因素之一,就是类似《儿时朋友都胖了》这类展览传递的成功学观念在潜移默化影响着观众的价值观。当一个成功的人宣扬着成功学,他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甚至还难以被质疑。所以,如果刘小东敢于把展览名字改为《腰包鼓了,朋友胖了,艺术去哪儿了?》,以此既说明事实又带着自讽,倒也值得敬佩。不过,现在这个题目属于我了,以后要用,得经过我的同意。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相关文章

  • 陈丹青:我顶多能被称为“写家” 非常讨厌游记[图文]
    陈丹青:我顶多能被称为“写家” 非常讨厌游记[图文]

    陈丹青(右)与蒋方舟对话(特派记者欧阳春艳)昨日,3年未出书的陈丹青在京首发3部新作——访谈录《谈话的泥沼》、杂文集《草草集》、游记《无知的游历》。在这个演艺明星、情感专家、商人都号称“作家”的时代,陈丹青在首发式现场却发出质问:“什么人都可以称为作家吗?你有独立的创作吗?你写过什么正经的小说吗?就我而言,我顶多能被称为‘...

    169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原研哉:无印良品美学炼金师[图文]
    原研哉:无印良品美学炼金师[图文]

    原研哉作为一代设计大师,原研哉追求设计日常化、虚空、白,崇尚万物有灵。毕生,他都在安静地挖掘日本的资源。在接受采访时,他说:“每次离开日本,我都为自己未能更加明晰地体现本土文化感到懊恼。文化只有具有原创性和本土性才会被别人接受。”3月11日,喜马拉雅美术馆分支机构证大当代艺术空间的一间办公室内,摄影师刚刚举起相机。突然,坐在沙发上的老人举起手,示意先不要拍。他站起身...

    13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乾隆皇帝是收藏界的破坏狂[图文]
    乾隆皇帝是收藏界的破坏狂[图文]

    御题诗兽面纹玉圭近日,艺术评论家石建邦一篇“炮轰”乾隆皇帝收藏品位的“檄文”引起了许多争论。在文章当中他指出,一向以儒雅风流、热爱收藏著称于世的乾隆皇帝根本就是个“破坏狂”。在好端端的玉器上刻味同嚼蜡的“御诗”、以累累印章和御题占满传世画作,将其弄得伤痕累累,都是这位皇帝经常做的事。皇宫内所藏的书画、...

    92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蔡志忠:漫画是我的天堂[图文]
    蔡志忠:漫画是我的天堂[图文]

    蔡志忠日前,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带着新创作的111件作品,在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的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举办了“水墨禅境——蔡志忠作品展”。25年前,同样是在王府井大街上,41岁的蔡志忠从台湾来到大陆,在新华书店举行签名售书,并与三联书店签约,成为了第一个与大陆出版社签约的台湾作者。借此次办展机会,《美术文化周刊》与蔡志忠邀约在其住处旁的咖啡厅...

    17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文西:黄土地上绽放的艺术生命
    刘文西:黄土地上绽放的艺术生命

    刘文西艺术家简介:刘文西,中国美协第一届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曾任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美协顾问,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西安美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文联顾问,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贾德江用中国画塑造陕北在中国画坛,可以说几乎无人不知刘文西。刘文西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其绘画代表...

    188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目前收藏在都伯林大学的油画《爱尔兰出现马铃薯霜霉毒病》,为画家达尼埃尔·麦克唐纳于1847年所绘。画面中夕阳正浓,一位裤腿挽起的中年农民坐在一堆马铃薯旁,眼睛死死盯着画面左前方,仿佛在追问:这外表好看的土豆里面怎么会腐烂呢?帅好1739年到1741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突然因某种原因短缺,形成饥荒,大约有240万爱尔兰人死亡。距这次灾难100年后,大约在1840年,爱尔兰人口为八百...

    69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我所认识的远宜居士——劲松[图文]
    我所认识的远宜居士——劲松[图文]

    多才最是照秋客、性傲形无笃少登。花鸟拈手得、山水性能来。工笔如流水,写意赛鬼才,这便是“远宜居士——王劲松”。长寄情与山水,痴迷于丹青,出手洒脱,意境自谐,大有观月如钩,自锁清秋之韵味,自喻:无法、无派,师法自然,以胸中之壑写鬼斧神工。其作品却让人驻足忘返,叹为观止。我与劲松认于北京,观画如老友,认人似故交亦师亦友,观其画慕其才也!其人活得简单、...

    138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一些艺术家成功是否必需更多艺术家挨饿[图文]
    一些艺术家成功是否必需更多艺术家挨饿[图文]

    一些艺术家成功是否必需更多艺术家挨饿艺术家为什么穷?好问题!但别问那个荷兰的经济学家、《艺术家为什么穷?艺术之非常经济(WhyAreArtistsPoor?TheExceptionalEconomyoftheArts)》一书的作者——汉斯·艾宾(HansAbbing)。今年年初,艾宾曾应W.A.G.E。组织之邀在纽约SoHo的ArtistsSpace发表演...

    188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中国雕塑正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图文]

    图为曾成钢的雕塑作品《月光》。图片为受访者提供。7月至12月,“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展出。此次雕塑展汇聚了中国百年来190多位艺术家共计223件雕塑作品,其丰富性、系统性堪称空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目前中国雕塑的特点记者:此次雕塑展的主题是“融汇与屹立&rd...

    6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从李如《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谈起[图文]
    从李如《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谈起[图文]

    《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李如作品画面尺寸2米*2米,创作于2008年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具有独特气质和特殊意义的油画,画的题目是《马克思与马克思的一次约会》,作者是历史画家李如。画面中出现的两位马克思,一位身着中山装,脚上穿着中国人当年崇尚的三接头式皮鞋,就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结合(“中马”);另一位则身着西装,手中端着一杯红酒,代表着原来的马克思(“...

    1381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王清州:超以象外的写意水墨[图文]
    王清州:超以象外的写意水墨[图文]

    王清州在北京798艺术区这个艺术蓬勃发展的聚落中,艺术家王清州的“椰石斋”就坐落于此。一走进王清州的工作室,我便被这雅斋之中所洋溢着的浓厚艺术气息所包围。初识王清州,他的热情亲切以及儒雅博学让我印象深刻,他时而沉静多思,时而又快人快语。在静心品读其工作室中所陈列的作品同时,与王清州的对话也由此展开,在这场愉悦的交谈中,我能深切感受到他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和卓然超群,王清州就...

    65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雕塑家的艺术跨界实践[图文]
    雕塑家的艺术跨界实践[图文]

    小眯嘻系列·哇顾飚,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63年生于江苏无锡,一位从传统中来要到未来中去的崇尚跨界创作实践的艺术家。1980年入行,三年后,被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柳家奎先生选为徒弟。1987年赴镇江师专美术系学习。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积极参加工艺美术行业大小会展,基本拿全工艺美术行业大小展会奖项,被戏称为三等奖专业户。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侧重于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城...

    109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诚信的力量——当下展览断想[图文]
    诚信的力量——当下展览断想[图文]

    有这样的一个寓言,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7个背囊。渡船出发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梢...

    93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南部SouthDowns乡村(文章图片为本网配图)中国人看英国乡村,可能注重的只是“田园风情”,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英国,则刚好相反,大都市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地或定期会晤所……整个英国虽然早以城市为主体,但在英国人的脑海深处,他们的灵魂在乡村。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并不适合自己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他们甚至仍然觉...

    200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给你一个立体的陈逸飞[图文]
    给你一个立体的陈逸飞[图文]

    占领总统府(布面油画)460×335厘米1976年陈逸飞魏景山本报记者高素娜作为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主题性绘画的重要艺术家,陈逸飞为美术界留下了《开路先锋》、《黄河颂》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7月26日至9月12日,“薪火相传——陈逸飞文献展(1960—1980)”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

    21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