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徐小虎:收藏者在乎真假 学者则不必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峰峰 点击 :

徐小虎(JoanStanley-Baker),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1934年生于南京,具有中德双重血统,小学和初中学业分别完成于罗马、重庆和上海。大学就读于美国班宁顿学院,之后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中国艺术史,五十岁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学习,获硕士、博士学位。

1964年至1967年,徐小虎在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中国艺术史。1971年开始,徐小虎对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及大书画家王季迁作了数年长期访问,总结出“笔墨行为”的理论,开拓出一套综合时代风格、笔墨、补笔等的鉴定方法。她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书中对“元四家”之一的吴镇传世作品进行重鉴,认为只有三幅半作品为真迹,引发书画鉴定新争论。此外,书中提到“台北故宫有假画”的大胆结论更是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她因此自称“上了台湾艺术圈的黑名单”。

我从小就想做侦探,现在做的事跟这个大概有点关系。台北故宫收藏的三张半的吴镇、五张沈周、两张文徵明让我“识破”,但我并不是在“打假”,我是在“寻真”。我最终想追求的是中国书画史的前后次序,它开始长什么样子?慢慢变成什么样子?这应该是一个“没有大师的艺术史”。

书画有时代结构

六十年代初,我进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中国艺术史,我们的老师方闻教给大家结构分析与时代风格相结合的鉴定方法。但那时候我们并没有专门的书画鉴定课程。当时方老师教大家不要看落款,只看画本身。但是世界上大部分的学者习惯于抓住画家的名字就开始念小传,通过小传知道画家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再通过题跋确定画作的年份。然后就拼命看文献写论文,写这位画家的风格如何如何演变。

为了近距离看古画原作、追寻古画家的原貌,1980年我搬到了台湾,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教书。有机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提画,那时候能看到原作真是不容易。我们当时还没有日本的二玄社(编者注,这家出版社因数十年来完美复制四百余幅中国国宝级书画而闻名),看不到原尺寸的复制图。第一次我提了挂名吴镇的《清江春晓图》和挂名巨然的《秋山图》。我那时候特别爱吴镇,在加拿大的家里就挂着一幅缩小版的《清江春晓图》。我就把两幅原作挂在一起来看,这一看不得了,完全不对。回家我就生病了,发烧了三天,刺激太大了,之前学的都不对。

直到六个月之后,我又去提了这两幅画来仔细看,才意外地发现,具有元代绘画结构的是《秋山图》,但这幅画是挂在五代时期画家巨然名下的。而我一直充满着爱来看的《清江春晓图》,原以为它是元代大师吴镇的真迹,结果整幅画呈现出的居然是明代的结构特征:不一致的地平面、很多的小径和桥梁、热闹拥挤的气氛。

于是,我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完全投入吴镇书画的重鉴研究。我把传世五十多幅吴镇画作排列开来,不看印章和题跋,只看它们是否能够延续前后时代的脉络,从结构和笔墨研究它们的演变。找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画作之后,我才开始看书。我只看画家活着时候的文章,看画家朋友和儿子的描述。清朝的书画录都不可靠,因为他们看到的作品包括很多假的,乾隆皇帝《石渠宝笈》里记载的很多作品其实是后人所画。明清收藏家说吴镇的墨竹黑得不得了,把这个当作吴镇的标准画,但其实吴镇就是淡的,而最有名的《墨竹谱》是清朝的仿作。倪瓒就说过,吴镇画画要用很多水。

任何一个陶器学家,都能说出仰韶文化是什么样子,龙山文化是什么样子,它的演变史我们都知道得很清楚。但我们这一行没有这个东西,我们说不出来五代和北宋、南宋和元朝的关系,我们只知道有董源、有马远,只会背名字。四十多年来,我每天都对自己说:“我随时准备好放弃时代风格、结构特征观念。”也许有一天我真的发现其实没有时代风格这么一回事,但是到现在我相信这是推不翻的。连笔墨行为在时代里头也是在演变的,而且是一条直线跟着时间跑的。书画鉴定必须首先把作品的时代找出来,再把个人找出来。

上世纪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场轰动一时的国际研讨会,全世界的中国书画研究名家聚在一起,针对传董源《溪岸图》的真伪进行辩论。有人说是十世纪董源的画,有人说是二十世纪张大千仿的。这个话题多么荒谬啊!我们连一千年的差别都看不出来吗?

收藏家的“贪”催生了“假”

六十年代末,我从普林斯顿退学之后,便游学去了日本。在那里,我一边撰写艺术批评的文章,一边观摩各种古画展览。日本人收藏中国古画,最早是在唐朝,现在在奈良的正仓院就能看到很多唐朝文物的真迹,其后时常有日本僧侣从中国带回禅师的书画。但我们的研究者经常不愿看这些画,因为这些和朝廷或者宗教有关,是和尚画,不是名人画,这种态度是很可笑的。如果我们要以制造年代、结构方式来研究元朝和十三世纪的绘画,就非得去日本看不可了。日本的假画很少,因为他们是因爱而藏。一直到十七世纪,日本都还缺乏“收藏家”的概念。

日本人把画带回来,不是为了收藏,而是和尚到中国来进修,师父就给他们一些鼓励性的书画,或者这些僧人跟当时的艺术家有了来往,所以他们就把一些画带回去了,因为他们爱这个东西。带回去之后,寺院就把这些画当作极神圣的东西,用两只手捧着抬上柜子奉为国宝,就是这种态度。这些画是什么时间、跟着哪个和尚去的日本,我们都能查到。他们收藏的至今还存在的南宋末年和元朝的真迹,绝对比我们留存的多。

而在中国,从公元四世纪开始,很多人就跃跃欲试要成为一名“大收藏家”。书中曾有记载,“书圣”王羲之在朋友家看到一幅落款“羲之”的字,但分明不是自己所写。在中国的历史上,艺术品时常变成升官发财用的商品,有贪心的收藏,就会有买卖,就会有造假。唐朝太宗皇帝要王羲之的书法,清朝乾隆皇帝喜欢王维的书画,他们都是大收藏家。可是这都过去成百上千年了,上哪儿还能找到真迹啊?于是大臣们就只能为他们造假。

这种态度是很糟糕的,这不是爱,是贪。就好像大都会那次关于《溪岸图》的辩论,他们要问的不是这幅画究竟是什么东西,而是要争它是真是假、值不值钱。以前的书画鉴赏家们,包括徐邦达、谢稚柳这些前辈,是用他们的心来看画,把他们所有的力量、知识和经验都放在鉴定上。但是他们鉴定的态度和古人收藏的态度是一样的,就是要找大师的名字:第一要有名,第二看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就不值。不值什么呢?不值钱。

许多人看画不过是看名字

前些时候台北故宫举办了一个文徵明书画展,展出了这位大师名下近七十幅绘画作品,每天有那么多人去膜拜他的艺术,可是大家究竟是看画还是看名字呢?文徵明活到八十九岁,死后两年,就有人说市场上假画遍地。他死后十五年,又有人说十中有一二为真;那么我们估计一下,乾隆皇帝庞大的书画收藏里,后人的仿作可能是非常“丰富”的吧?

好不好要用自己的眼睛看,小朋友都不会看错。大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相信别人的脑袋。在研究吴镇的时候,我曾经拿沈周来作参照,但是后来再研究沈周的时候,就发现之前拿来作参照的画不是沈周的真迹,而是更晚时代的作品。我们不应该怕出错,也不应该拒绝修改自己以前的结论。

有一位美国年轻学者曾经反问我:“如果我们接受了你的假设,每一幅古画都要重新研究、重新鉴定,那我们教什么啊?”这里面有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要追求真实呢,还是只要做一个永远不会犯错的教授?

其实我心里知道,很多人是赞同这种比较客观的学习态度的,特别是我的老师方闻。他从前的治学方面那种诚恳度和智慧,就是为中国艺术史的最大贡献。

艺术史的任务是厘清艺术品的时代关系,而我们今天的艺术史很多时候只是为大师们写小传。艺术品其实不需要归在某一位大师的名下,作为研究者,应该把它们当作一件器物本身,去探究它演变的历史,把它们的前后关系搞清楚。我希望写一部“没有大师的艺术史”,让那些赫赫有名的名字,退回到时间里去,从而浮现出一个时代的历史。

许多赝品是大宝贝

七十年代初,我在美国七年间陆续与王季迁先生进行访谈。王季迁是大收藏家,他幼时师从顾麟士和吴湖帆,学习书画和鉴赏,亲眼所见的古代书画不计其数。我不断地问,试图让老先生用语言讲述笔墨的奥秘,后来我也就据此发展出了“笔墨行为”的理论。

关于《富春山居图》上的沈周题跋的真假,最近我在和两位大陆的学者进行辩论。我就是要清楚地、一步一步来证明这个满是错字的题跋是沈周的真迹。沈周的可爱就在这里,他写字的时候像个三年级的小孩子,拼命地把每一笔都写好,但收笔之后才发现字错了,于是在旁边点一个点,再把正确的字写在边上。他还有另一个题跋,写在米芾的《蜀素帖》里。那时候他八十岁了,就不再那么孩子气了,终于有自信了的感觉,而且写得也不再像黄庭坚了。老先生终于达到了百分百的自信了!

历史上用文字描述“笔墨”的人非常少,东汉有个崔瑗写了一篇《草书势》:“旁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腾蛇赴穴,头没尾垂。”他用出于大自然的生动比喻,写出了草书笔墨的生命力,这个东西让我看了感动得不得了。好像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懂得“气”,无论是太极还是中医,包括书画都离不开气。王季迁常常用音乐来打比方,他把一个人的笔墨比喻成他的嗓子。好的笔墨就像好的嗓子一样,有足够的气保持声音圆满而且可以唱很长,但却保留了很多,只让你感受到他的一点点。这也是含蓄之美。

说起来中国人喜欢的其实是强而不是美,好笔墨要稳重踏实、活而不乱、含蓄有气、力量有余。元朝的书画,常常给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感觉,咱们常说力透纸背,那个感觉就是你想从纸卷上把那一笔拉走,怎么用力也做不到。但是明清的字相对就感觉越来越轻,好像可以弹出去,一吹就不见了。

你看吴镇的《双桧图》,你能看到这幅画里地表在呼吸吗?有没有感到一种流动的气?我看这张画的时候,就感觉他作画时的气氛有点阴冷,但地面深深地呼吸着,有明显的起伏:我站在故宫展厅里愣了,脚底生根、随之吐纳。

收藏者在乎真假,艺术史学者却应该超越真假,追准制造年代,再去研究真迹与仿作的各自关系,其实有些仿作的艺术性不比真迹差。唐朝怀素的《自叙帖》,被台北故宫看作镇馆之宝,但这其实是明朝奇妙的崭新创作。如果是唐朝的字,那是不是隋朝就该有点苗头,而北宋四大家也应该受到影响呢?但是直到明初洪武年间才有这样的趋势。要知道,没有哪位大艺术家是横空出世的孙猴子。

但是很有趣,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认为怀素这幅字是唐朝真迹,自己也临了《怀素自叙帖》,写得比原本精彩多了,所以说后人所临摹(或造假)的画也可以生产出极好的结果。在中国艺术史里头,不同于国外,“赝品”是很大的宝贝,而且它们很多是头等的艺术品。历史上的米芾、张大千以及其他还没有被发现的大书画家,常常故意捣蛋开玩笑的,但他们的东西常常真好啊,这多好玩啊。

我在计划做一件事,希望有一天能以沈周为榜样,可以叫“沈周绘画五百年”。从他生活的时代一直到二十世纪,可以把几百幅“沈周”排列起来。其实他们未必比沈周差,有的人画儿画得特别美,有的人字写得特别好。沈周的可爱在于他的天真和诚恳,我们就来看一看,这几百年真真假假的“沈周们”,每一代如何演化、每一代的风格如何变迁。您想看看这样的画集吗?

相关文章

  • 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民间外交
    文化艺术交流促进民间外交

    图为:(右一)基金会企业工作部张爱华部长、(左一)著名画家梁永学先生中国报道11月7日讯(李传军)近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心企业工作部部长张爱华在京连续走访、看望了一批为中国民间外交做出突出贡献的我国著名画家和书法家。梁永学号玥鸣,北京人,1955年生,祖籍山东烟台市。受家庭影响自幼喜好书画,早年随中央美院王国卿教授学习传统中国书画,同时受益于当代名家娄师白、陈大章、阿老...

    35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黄专:当代艺术的尊严只能靠研究获得[图文]
    黄专:当代艺术的尊严只能靠研究获得[图文]

    图片资料编者按:2012年10月13日《自在之物:乌托邦、波普、个人神学——王广义艺术回顾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前,策展人黄专与艺术家王广义、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一同接受了媒体的群访,就展览的策划筹备、艺术家个案研究方法、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等问题加以阐述。99编辑特将黄专老师的解答整理成文以供读者更好的了解这一里程碑式的展览。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王广义是最有标志性的艺术家...

    152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
    当下还有文人书画生存的土壤吗(图)

    汪曾祺画作,题画中的“煮面条等水开作此”极有趣味。文学与书画自古相通,中国历史上的大文人如王维、苏东坡等同时也是一代书画大家,现当代作家鲁迅、沈从文、台静农、汪曾祺等也有深厚的书画修养,而在当下,也有一些擅长丹青的文人,前不久在京成立的中国作家书画院便汇集了不少诗文书画兼长的文人与作家。中国作家书院副院长张瑞田、斯舜威前不久就“文人书画”生存的土...

    9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审美的状态[图文]
    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审美的状态[图文]

    陈源初作品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审美的状态-用政治来代替艺术,正如流行的极左派理论偶尔所作出的解释那样。相反,本雅明自己的革命的政治在方式上完全是审美的——"具有韵味的"为革命传统提供某种模式的无意义记忆。从话语到感性形象的嬗变、身体语言的复兴、人性与它的世界的非支配关系的摹仿仪式等等。本雅明努力探索超现实主义的历史和政治,它们紧紧地附着于碎片和小型物之上,偏离引文,但是它们...

    153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艺术界"法兰西三剑客":朱德群 吴冠中 赵无极[图文]
    艺术界"法兰西三剑客":朱德群 吴冠中 赵无极[图文]

    朱德群在国内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字,相比于他的老师林风眠、他的同门师弟吴冠中,朱德群只能说是名声在外——他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200多年来第一位华人院士。他的名字最近一次出现在国内媒体,是因为3月26日傍晚,“胡润艺术榜”发布了2013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排名前100位的中国在世艺术家,其中油画家朱德群排名第二。然而,当天凌晨,朱德群在巴黎去世...

    145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宋天佑:武当山下的民间收藏家[图文]
    宋天佑:武当山下的民间收藏家[图文]

    用心,是收藏的最大动力宋天佑的夫人是新疆人,祖籍广东梅县,外祖父是印尼华侨,祖上数代痴迷于收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宋天佑陪夫人一起回广东梅县探亲,夫人的舅舅见到新婚的小夫妻俩,高兴地拿出自己最中意的藏品,让他们“开开眼”。那时候的十堰,几乎没人有“收藏”。宋天佑请教舅舅:“我现在年轻,没钱,也没有文物方面的知识,想做收藏,怎么做?...

    136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翻阅吴为山的雕塑作品集,其间,最令我怦然心动、血涌神驰的,乃是一尊《独立苍茫——齐白石》。图片上,齐白石的颈项、身躯被拉长又拉长,拔高又拔高,乍一看,似宇宙洪荒孑遗的巨木化石,又似“天欲堕,赖以柱其间”的独秀峰。材质为泥,视之却如山骨,崚嶒,峥嵘,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目光叩处,锵然作青铜声。这是齐白石吗?齐白石哪能有这般颀伟?若依头部和躯干的比...

    13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艺术创作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图文]
    艺术创作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图文]

    李磊2010年作品《初夏的回忆24》艺术创作于我而言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解放”的过程。有人说艺术创作也是一种宣泄。对于我来说,我就是通过艺术创作来“宣泄”愤懑、“解放”心灵,进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我需要面对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文化身份超界。如何平...

    83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齐白石在治印前段日子,中央电视台播《百年巨匠》,看完其中的《齐白石》,蓦然想起曾见过他的一方印章“苦白”。从木匠到画匠、从画匠到画家、从画家到巨匠,在其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近乎传奇的情节和故事,而苦难则是其生命的底色。我以为,用“苦白”两个字足以概括其人生。白石老人“苦白”印章去年暑天看“三百石印富翁&mdas...

    197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书法家何勇的责任与担当[图文]
    书法家何勇的责任与担当[图文]

    书法家何勇作品收藏,把玩成为多数文化之人的一种高尚的活动。其实这里有法内之法,也有法外之法。法内就是书法家通过字迹所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法外即对文化的担当与传承。何勇担任宜兴文联副主席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何勇曾说,现在是信息高速时代,作为公务人员,要肩负着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学习的责任。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就是“临、摹、创”三个字。因为书法艺术也是讲究法度的、讲...

    45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张泽川:中国水墨遇上美国抽象[图文]
    张泽川:中国水墨遇上美国抽象[图文]

    艺术家张泽川先生作画现场中国水墨遇上美国抽象网易艺术:您的抽象水墨也可以称为新水墨吧?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抽象水墨创作的?张泽川:2000年开始的,这种新水墨跟抽象水墨还有一点不太一样,也许新水墨包括抽象水墨,抽象水墨是纯粹的超越具像和意像之外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跟水墨的结合,生成的一种新的画法。张泽川作品网易艺术:是不是这种抽象的表现形式特别能反映当下美国绘画风格的整...

    129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大数据能否带给电影新机遇?业内称扼杀艺术家才华[图文]
    大数据能否带给电影新机遇?业内称扼杀艺术家才华[图文]

    漫画/李嘉记者周南焱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源于互联网领域的“大数据”概念今年以来在影视行业迅速升温。特别是美国视频网站Netflix运用大数据投拍的电视剧《纸牌屋》大获市场成功,更是让全球影视界对大数据的运用刮目相看。这个海外成功的案例,对中国各大视频网站以及电影创作本身,甚至传统院线发行是个刺激。在刚刚过去的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71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在当代语境下再次认识林风眠[图文]
    在当代语境下再次认识林风眠[图文]

    2010年重建的林风眠故居。林风眠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的新绘画,以富有表达力的毛笔,将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的基础,与西方的形式、色彩和构图的意识结合起来。这种既自由又自然的结合,是林风眠的独到之处。然而,对这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我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三年前,由广东林风眠艺术园出资,用以激励优秀研究生的“林风眠奖学金”在中国美术学院设...

    120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李真:跋涉于现实与虚无之间[图文]
    李真:跋涉于现实与虚无之间[图文]

    《金汤》 120cm×193cm×86cm 综合材料 2012继2008年“神魄”个展之后,时隔六年,李真再次于北京亚洲艺术中心举办个展“荒徒——李真凡夫系列首展”。自1999年第一次举办个展至今,李真以平均每年一个展览的节奏已经走过了14年,对于一位雕塑家来说,这无疑是一段密集而高强度的艺术之旅:创作、运输、考虑场地空间关系,一个个展览的接替到来,让李真觉得这14年过得很快,每次个展既是新作的...

    161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中国古代陶瓷儿童玩具[图文]
    中国古代陶瓷儿童玩具[图文]

    汉马上拉弓射箭人物陶瓷玩具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遗址的儿童墓葬中,就出土有陶鸡、陶狗,后经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考证,这些小陶鸡、陶狗就是最早的儿童玩具,是儿童们生前喜爱的小动物。在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出土有彩陶时期的各种动物和器物模型。到了汉代,早期青瓷中出现了瓷质的动物玩具,随后的唐宋之际是中国古代陶瓷玩具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以后,泥质、木质、布质、竹质等各种民俗玩具逐渐...

    84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