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后现代艺术多元化判断中的悖论[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亲亲 点击 :

后现代艺术多元化判断中的悖论 | 艺术知识图片资料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与艺术立足于现代文明的实景下,所展开的文化反思。它已影响到当今世界思想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实存在物质主义的限制但没有文化发展的约定,由于社会资讯的发达,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中国现实社会全面的冲击已显而易见。本文式从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物化”,反省后现代理论的极端行为,支持艺术形而上——反大众价值霸权,寄期望于重建新型人类关系和新理性的出现。

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鼎盛。它是对西方现代工业文明所凸显和隐藏的社会文化矛盾所持的现实怀疑主义的批判态度。涉及到社会和政治、哲学和艺术、科技和理性,包括日常生活与心理领域。尽管后现代思潮伴随着“全球化”弥漫在大气层中,对于这个至今依然时尚受用之词,则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下定义意味着约束,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所要求避免的。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如果要给它下定义,就意味着判它死刑。但是它强调主体是某种破碎的、不完整的幻象。人的存在是自我体验,看中差异性,不确定性和丰富性,最终解构整体性。并用它特有的力量反基础,反本质,反中心消解现代性。所以,后现代所需要的是一种不可理解的理解反思。后现代主义艺术,倡导“怎么都行”的包容态度,跨领域地制造感官刺激的艺术产品,在过程中释放愉悦与能量,试图从现代性内部突破现代性的一种创造力量。“他们试图把抽象的和表现的、人造的与自然的、复制品与原作结合起来,想同时得到所有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正在创造一种真正的综合艺术”1。开始对现代工业社会中的一切、以及不同于自己的一切,都进行感性而残酷的清算。由此从主体性问题展开,讨论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及其悖论,质疑庸俗后现代艺术的“虚无性”。

一现代性噩梦与后现代温床

现代社会的现代性包含了人的主体性,主体性表达的是人对世界的能动关系,主体性既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性质,又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据和条件。自18世纪的“启蒙运动”和“工业化运动”,人的天然本性“趋利避害、自私自利”被全面阐发和肯定之后,人的行动不再听从上帝的召唤,“上帝死了”。而是根据自己的本己的需求和意愿,合理而又正当地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即一切事物都是“为我”的存在,除此以外别无意义。现代工业社会的形成充分地反映出人本的主体性思维特征和要求。

没有能超过人性的力量推动人去进行创造或猎取所需。创造一种机制或一个结构,以维持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满足感官和欲望,人就必然要追求自我保存。这种自然倾向的“创造或猎取”在近代西方思想家看来,是人本能地正视现实——是欲望个体、利益个体的结果。因而从本质上说,人与动物是相似或相近的。对人性的看法,本身是一种价值论或道德论的视角,既然承认人的私欲、私心、私利都是天然的存在,因而必然承认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占有性个体主义,在追求利益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在现代工业社会的实践中,管理和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社会生产和管理变成了更为庞大、严密有序的机器体系,个体人从形式上被组合到这个“机器体系”中去运作,通过一种被机器工业所整合的模式创造物质财富。当人开始与各种各样的机器遭遇的同时,人很自然地被变成了他所遭遇的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也就是说,人必须去配合机器的工作,而不是机器听命于人的精神诉求。由此,人作为“机器”的一部分必须围绕“物”而开动或停歇。当人的意识完全被“物质”所挟持的时候,人失去了主体性、选择性,人成为事实上的物。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物质上改善的同时,也彰显一种占有性个体主义欲望的无限膨胀,无论是“机器体系”相对于人是主体,还是人相对于物是主体,其“主体性”都是“二元论”思维下的合法规定。这种“主体性”原则在实质上是一种控制性和征服性的“暴力”,它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系上,将把他人“作为客体加以压迫”。真正意义上人的主体性也就消失在现代性之中,但它却留下了一种人的自我肯定和自我张扬的虚假外观,这正是现代性的惑人之处。这种后果表明,人的解放的目标变成了人的解放的陷阱。现代性的陷阱在于,它构筑了一个自我辩护的逻辑前提,而这个逻辑前提同它的结论构成一种解释学循环。这个怪圈由于现代性在物质层面上的成功,更是堵塞了人们反省“自我”和“欲望”的通道,消解了对它批判地加以清算的可能性。在现代性的现实社会语境中,所谓集体也只是简单的个体的集合,个人只是这个群体中孤独的异化灵魂,每个个体都是“机器体系”流水线上被塑造的标准件,人成了被同一化的人。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和互不信任。这一噩梦被后现代主义所识破,解决的方法是拷问工具化的科技理性,消解现代性。因为“人,无论是孤立的还是集体的,都应成为科学的对象,……它仅仅是知识之序中的一个事件”2。于是,在工业社会如火如荼之时,福柯肯定地警示:“人也死了”。

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无论是哲学或艺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都要被颠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后现代主义已不是对“我是谁”的追问。而是“人是什么”,死于什么的回答。尽管它的叙事方式是不确定的、多义的、混杂的意向组合。也并非现代主义之后反对既定的模式,而是希望建立有更多自由的交往方式使得各种学科能够进入开放的合作。重新意识世界“诗意”般的整体性。

我们就处在实证科学交媾实用主义为主导的现实中,早期工业文明实用价值的产品还没有满足生理功能需求时,后工业时代的商品又在信息通道中全面挑逗着当下人感官性于体验性的心理冲动。“人”就死于知识论的把握方式。

作为利己动机至上的人格,只能是一种经验的存在,或者是服从肉体本性之要求的经验主体,进而构成知识论的探究对象:与商品经济和市场逻辑这一现代性历史前提相适应的“经济人”;人因自我异化而遭遇的“物化”人(马克思);因现代制度所造成的被“凝视”处境而导致客体化人(福柯);人因工业社会的体制化因素而沦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等等。所有这些,都不过是现代性语境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因而构成现代性危机的种种证据。在这些证据面前,后现代艺术不再对现实社会报以批判,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平面中自我解嘲。理由是:中心变成多元,永恒已成变迁,绝对换成相对,底线可以嬉戏。主体消失,深度和历史感被解构,作品仅仅作用于人感官上的刺激性激素,它强调的只是在后工业化社会背景中、所支起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温床上的欲望本身。

在这个宽大而华丽的“床”上,现实中人,一面忍受着内外的压力而焦虑、苦闷、彷徨、忧郁、孤独、无助,随波逐流,无所适从。一面欢呼“自我价值实现”,表现在消费情感、消费放纵、消费暴力、消费模仿、消费腐化、消费滥用、消费伪造、消费施虐、消费侵犯等等。这些情绪与行为有些交织在“床”上,有些分散在“床”下。总之是“没有人和物的关系,只有物和无的关系”绝对的不同于过去的体验。后现代艺术就是合理的纯粹商品,要获得市场,就必须迎合大众,后现代艺术展现的就是那样的一个现实日常生活中的感性外观,怎么看都觉得后现代艺术已经上任为大众猎奇又喜闻乐见的快乐而无聊的天使,而且丝毫没有差异性方式的表现。后现代艺术终于在床上、把自己有序地变换成大众化的迪里斯乐园,而成为大众文化价值的一分子,并且乐不思蜀。虽然传统的“元叙述”存在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顽疾、同一性肿瘤。但作为文化“众意”之间博弈的过程和结果,大众文化价值潜在着“集体暴政”的后果,几十年前的中国就演出过那样一幕人类悲剧。

我们生活在一个思想日趋式微的世界,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编织的信息时代,生活在一个不需要思想尤其是使人激动、引起异议的“危险的”大思想的文化中,生活在一个废话和谎言合法化的语境中,即便是老子、庄子、柏拉图、马克思突然现身——想说两句,人们也丝毫不会理睬他们。而是会忙于从互联网中搜寻身价不菲的娱乐红人何时到来,和自己尖叫互动“艺术”。物性生活的存在不需要哲学,从来没听说过动物需要哲学。哲学没有自弃,“哲学首要任务就是对最流行事物进行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昭示真有嫉妒之嫌?即便如此,它仍然赋予后现代主义探寻者全部的激情与动力响应反省。

二多元化判断与形而上药方

生意上的多元化发展没有限定。制造汽车的企业可以制造市场需要的和不需要的、但有人要的商品。只要有资本,利润也疯狂,产品的好与坏是组织的能力问题。

文化的多元化具有限定性,尽管一个画家可以去写作,演出,为异国他乡建筑、以及隐形轰炸机的外观设计,但它的创造性依然限定在社会科学的审美与价值之中。可能跨领域吸纳其它学科的思维方式,但仍然回归本行变通呈现,即便站在首长的高度,他也会限定在北极的艺术或南极的小说为我们作艺术或小说的指导性报告,不会把爱因斯坦的数字或某某球星的速度作为跨界目标扯淡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问题,那我们会疯。

多元化在艺术讨论中是一个被滥用得不能在烂的词,它是机会主义艺术诡辩时最后的挡箭牌。

多元化是相对性的,“五岳”之间,是高峰峻岭的多元化,有相似中的差异性。后院的土堆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多元化。

自己幼儿时期的作品,不能相对于自己现在的作品讨论多元化,都是一个人生命的延伸,有同样的DNA印痕。

多元化是个小疾,但传染起来也会让人高烧脑热。此病毒可能屏蔽人的艺术判断力,技术因素的,日常情景因素的,材料因素的“新媒体”艺术,那些都是关于事实声明的辅衬。虽然它有一定的作用,但艺术性的比值在没有得到艺术家观念的转换前却很小。艺术本体论的判断,切入了艺术本质,但当今的世界,不再如现代主义时期那样,可以由某一种艺术来引领视觉文化。当代艺术创造维度也无法与普及的大众娱乐和流行视觉文化相匹敌,但深度依然空白。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就在于它对既定范式的遗忘与重构;对事实的偏离与维系;对艺术形而上的追随;不计较辅助物的新与旧多与少,在于“精神反常”而能生活自理;在于艺术家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而不自闭。这个世界是多意味的也是启示的,艺术是一座综合而属性明显的桥梁通向多元大众,来去自便。

艺术形而上被后现代艺术所拒绝,有利于提高后现代艺术对大众审美价值的媚俗度。如果那种媚俗目的性艺术声称自己是后现代的,那么它就与后现代理念存在悖论——尽管后现代主义提倡大众化、而不提倡媚俗原则。在此,有必要探讨后现代理论从中感悟它在艺术阴霾中的拨云见日,即便是悖论重重。也为艺术形而上重返当下艺术找到理由。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艺术的合法性主要显现出:无前提之前提悖论。无目的之目的悖论。无总体之总体悖论。反形而上之形而上学之悖论。

(一)、无前提之前提悖论

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社会的所有学科或者艺术,都是秉承传统哲学的线性思维,建立在一定的前提(例如本质、基础、中心等)之上的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堡垒般坚固和僵化的体系,已经严重束缚了后现代哲学与艺术的有机发展和人类思想自由的表达。现代艺术的初始发展到没落,正是建立在现代工业社会为前提,以传统哲学的普遍性、同一性和整体性的严密逻辑基础上的科技理性产物。现代艺术的死亡如同人的主体性丧失一样,是人之于机器的结果,是二元对立政治霸权的必然。由此后现代主义提出“反本质、反基础、反中心”的口号。按照德里达的观点看,如果坚持以“逻各斯中心主义”(科技理性)或“在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则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二元论”。即认为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中心与非中心等的二元对立结构。他认为要把一切都放在同一平面上,让各要素之间、等级结构的两极之间进入一个自由嬉戏的范围。根本不能回头想什么源头或根源,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所以传统哲学所规定的一切必须解构。那些现代的带有前提性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了,后现代艺术所倡导的就可以是一个没有任何前提的后现代观念,作品仅仅是一个文本,没有作者,没有中心思想,不同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意义——阅读就是一种误读,因而作品谈不上普遍性、同一性和整体性。显然,如果不经反思,后现代的这种说法很容易被接受、被认同。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后现代艺术表面上固然没有任何前提,但是它却潜在地预设了一个合理的不容反驳的前提,那就是一切文化和艺术都应该是:无基础,无本质,无中心的。正是这样的预设前提,后现代艺术俨然一个自由的无底黑洞,任何理论到这里都嘎然失效。使得现代艺术及理论“集体失语”。而后现代主义理论却获得了绝对“话语霸权”。这个完美的现象背后,潜藏着一个隐秘的悖论:后现代艺术解构一切前提,却无法解构自身预设的前提。后现代主义理论消解了现代主义的所有前提和话语,自身却演变成绝对的前提和话语。

后现代艺术多元化判断中的悖论 | 艺术知识

(二)、无目的之目的悖论

现代主义艺术与哲学,萌发于工业文明激烈的矛盾冲突中,现代主义艺术是在抨击现代文明弊端的同时,作为社会文化先锋力量,力图通过各种思想方式为自己开辟未来。具有强烈的高雅走向和精英意识,注重等级与权威,否定外在方既定的等级权威。现代艺术在艺术自在自为的形式与语言方面表现出惊人的创造力,表现着那个时代的精神诉求和审美价值取向。现代主义生存的土壤是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自身处于游离态势。因此对目的性追求必然乾坤大挪移。即使后现代艺术声称自己“意义的不确定性”,并不意味着目的的不确定。后现代艺术的非精英化、异质性、通俗的、流行的、媚俗的,并且颠覆传统哲学与艺术包括价值观的目的性,都显而易见。主张艺术仅仅是一种消费体验的活动,仍然是从生理需求消费方式过度到心理体验的目的性,心理欲望比生理胃口更具有膨胀力。无目的之目的悖论印证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而已。

(三)、无总体之总体悖论

利奥塔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述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换句话说:现代主义的哲学或艺术的总体构架,已经被时代的进程以及“新人类”的生活方式解构掉了,人们已经从现代主义的宏大叙事转移到个体的价值实现中来。用个人感性而私密的生活法则调换现代主义所不能兑现的理想图景,人只能在后现代的世界中才显现自己的真身。“进入一种不同于自身的状态的冲动”。那么,利奥塔所说的“不同于自身的状态”是指什么?阿多诺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个体性、差异性、丰富性”真身的自由状态。借用福柯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人之所以与主流叙事之间不断产生龃龉,原因在于人对自己所认同的“意义”常常由主流叙事代表的“真理”所决定,这些真理的论述透过权利运作,使人接受其“指定的人格与关系的规范”。于是,人必须接受自身的生活是不断处于外界对个体的权力操作中,从而才能找到反抗的机制,进而脱开主流叙事设下的单一真理,找到实践个人意义的可能。由此看来,那个“新人类”有两个选择:其一是脱离了那个“他者总体”又掉入“小型叙事”的深渊,后现代相对于现代也是“外界对个体的权力操作”系统总体。其二是停留在“自我总体”中。但是,二者都无法否定人类万物关系中总体与个体的相对存在。如果把自由状态绝对化、封闭化,后现代就是在自我否定。因为“绝对化”“封闭化”正是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哲学和现代艺术曾用过的利器。正如后现代艺术,当它自认为“无目的”进入“通俗的、流行的、媚俗的”创作时,就已经是“他者总体”了。因此后现代艺术“去总体化”的愿望,反而造成为新的总体化事实。

(四)、反形而上之形而上学之悖论

拒绝形而上是后现代艺术的终极宗旨,理由依然是后现代艺术为了增强其作品的媚俗度。

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他作为哲学家或者哲学本身已经开始了形而上问题“道”的思考。

传统形而上学强调同一性、整体性,但是抹杀了同一性整体内部的差异性,使同一性整体变成了僵死的、封闭的、毫无生机的“城堡”。但是,后现代主义不是在封闭的“城堡”上开一扇门,而是彻底地摧毁了这一“城堡”,使这一“城堡”变成了一堆碎片和一个瓦砾场。以碎片、差异和多样性代替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基础和“二元”,后现代主义不是使被传统形而上学所僵死化、凝固化的世界重新动荡起来,而是以解构一切、消解一切对待一切事物的态势,摧毁了、虚无化了这个世界。人们在面对这个虚无的、瓦砾般的世界时变得无所适从,只能用物和无置换人的存在。后现代主义用绝对的否定的态度对待形而上学的绝对的肯定的态度,其实是犯了同样的错误。这种“强拆”行为当然不需要形而上意识的介入。

德里达解构的对象主要是传统哲学,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助,要重建新型人类关系和新理性。认为后现代性是不可能的,强调交往和共识,建立“新理性”。总之都表明是对形而上学问题的反省,后现代艺术的反形而上实践,并没有获得后现代理论的支持,这也许是后现代艺术所说的“不需要解释”的理由吧。那么后现代艺术的艺术价值就令人质疑。“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格尔如果没有仙逝,面对当下世界恐怖、暴政、腐败等等事件,他会脸红。

后现代主义一方面解构了真理、价值、本原、在场等传统哲学的主要概念,另一方面却又保留、借用了传统哲学的另一些概念;一方面消解传统哲学的“基础”、“逻各斯”、“整体性”、“本质”以及“二元论”,颠覆了等级、结构、权威,赋予意义以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却又把非基础、非本质、边缘、碎片、反理性等推崇为新的“神圣”,赋予了“意义的不确定性”、非中心等的确定性权威,建构自己的“后现代”总体。因此,后现代主义只是以和传统哲学相对立的形而上学代替了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学,成了一种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悖论。

既然人类文化中,存在着对“主体”的不同解释,而且这些不同解释源自于人的不同主观性和价值观念,那么要在文化中建立起现实的人性,就必须回答人的主观性和价值观念为什么东西所决定。

三艺术形而上——反大众价值霸权

詹姆逊说:“不管怎么解读柏拉图,我认为后现代主义

文化正具有这种特色。形象、照片、摄影的复制、机械性的复制以及商品的复制和大规模生产,所有这一切都是拟像。所以,我们的世界起码从文化上来说,是没有任何现实感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现实从哪里开始或结束”3。这的确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情,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文化批判在解构主体神话之后并没有为我们找到什么现实出路,期望后现代艺术的欲望和“小型叙事”能超越思想家的知识而更加准确地表达这个时代的现实性,也无奈地看到的是金缕玉衣下早已腐烂的东西。尽管光彩夺目——后现代主义艺术不过是使荒谬彻底荒谬化的肥皂剧。

后现代艺术多元化判断中的悖论 | 艺术知识

剪纸式妆容搭配夸张眼妆,中国元素的红色装饰,彰显后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的完美结合

在这个消费的现实中,大众获得了文化价值话语霸权。我很难找到一个能够描绘心情的词汇,因为我们在大众之中,食用了十多年的“地沟油”,假如被封杀,我们的生活用油安全还将下滑零下多少?我不知道“地沟油”和形而上有什么关系,但我希望它们有关系,听说只有形而上才能疗治技术时代的人们的病痛。

形而上作为对经验存在的超越,使人能摆脱对事物所采取的那种“对象性”的把握方式,及由此决定的“为我实用”和工具暴恶态度,是一种非占有和非功利的姿态。这种静观式的角度与立场无疑是审美和艺术的。海德格尔把现代技术的拯救希望诉诸“技术”同“艺术”内在贯通,他指出:“对技术的根本性沉思和对技术的决定性解析必须在某个领域里进行,……这样一个领域乃是艺术”4,看来并非偶然。

后现代哲学思想其目的是唤醒人类的自为天性或某种超自我的感知神性,批判现代主义对人所造成的扭曲事实,因此“反异化”的直接对象就是社会秩序以及资本主义文明道德、价值与审美,从此开启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但是理想与现实总是在“求我幸福”的合法天性中“误读”形成无底沟壑,集权与商业已彻底媚俗,自然资源与民主公平权利被随意践踏处置,消费主义和体验主义自顾快感而不计成本代价,大众普遍的理想就是体验一把帝王般的生活以示尊贵而在所不惜,寄身其中的所谓艺术艳羡而甜美不堪。民主与法制、权益与义务、消费与工作,自由与理性变成了一种巨大而无形的多层“肌体”弥漫在现实中都成为可以被误读的理由。“临时工”是概括这个时代最真实最有意味的词汇,它是人得以生存的实用主义的方法论?现实转换成社会失落与历史压抑的发泄代码,包括对后工业现代化和资本主义文明体系的全面不满。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理性哲学颠覆后,放逐形而上所迎来的新矛盾。当大众价值霸权是当代世界一种危险信号,社会肌体免疫力彻底丧失时,反大众价值霸权,在现实中重建新的形而上便是一些身负使命感的思想家和艺术家的终结义务。

【注释】

1[美国]吉姆莱文《超越现代主义》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

2[法国]福柯《词与物》上海三联书店2001.

3[美国]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德国]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下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

相关文章

  • 封岩谈当代摄影艺术[图文]
    封岩谈当代摄影艺术[图文]

    当代摄影以一种反摄影的形式去模糊与其它艺术之间的界限采访者:迦沐梓受访者:封岩迦沐梓:作为国内知名的当代摄影艺术家,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当代摄影?封岩:“当代摄影艺术家基本上采取一种反报道的创作立场,他们放慢拍摄节奏、避开火爆时刻,并在决定性瞬间过了之后才抵达现场。除了放弃35mm小型相机回归19世纪中叶迫不得已才使用的中大画幅相机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摄影家试图以一种设想周全的...

    87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肖丰——一位特立独行的视觉知识分子[图文]
    肖丰——一位特立独行的视觉知识分子[图文]

    肖丰,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访问学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院长。年初,肖丰在武汉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展览,给笔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它有一个冗长的名字——《一切正在发生着并纠缠着——肖丰,一个视觉知识分子对三十年快速变迁的报告》,展览回顾了肖丰三十年的艺术之路,也引起了我对肖丰艺术创作背后故事的浓厚兴趣。这...

    133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睡着比醒来更让人迷醉[图文]
    睡着比醒来更让人迷醉[图文]

    睡着的维纳斯乔尔乔内是十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著名画家,他来到这个世界,只度过了三十二年的短暂光阴,不幸死于鼠疫。乔尔乔内留下的作品不多,可以肯定为真迹的只有六件。然而,对威尼斯画派,对世界美术史而言,乔尔乔内的名字是辉煌的、不朽的代称!《睡着的维纳斯》是乔尔乔内的巅峰之作,但这幅画没有完成他就过世了,背景的风景部分是另一位大师,也就是乔尔乔内的师弟提香续完的。或许受了这幅画的影响,提香后...

    192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当代艺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图文]
    当代艺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图文]

    王广义1988年作毛泽东近几年,当代艺术在海外市场上持续火暴,一批名望在徐悲鸿和陈逸飞之下的当代艺术名家异军突起,傲视群雄。以2007年为例,曾梵志的《协和医院三联画第2幅》在伦敦菲利浦斯以4116万元成交;蔡国强的精心之作《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在香港佳士得获价7424.75万港元,此价创下了当代艺术的最高纪录,并为其他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上升打开了巨大空间。而被媒体称为艺术界“...

    135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宋天佑:武当山下的民间收藏家[图文]
    宋天佑:武当山下的民间收藏家[图文]

    用心,是收藏的最大动力宋天佑的夫人是新疆人,祖籍广东梅县,外祖父是印尼华侨,祖上数代痴迷于收藏。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宋天佑陪夫人一起回广东梅县探亲,夫人的舅舅见到新婚的小夫妻俩,高兴地拿出自己最中意的藏品,让他们“开开眼”。那时候的十堰,几乎没人有“收藏”。宋天佑请教舅舅:“我现在年轻,没钱,也没有文物方面的知识,想做收藏,怎么做?...

    1361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缺山补山 缺水补水:将高山流水“搬入”室内[图文]
    缺山补山 缺水补水:将高山流水“搬入”室内[图文]

    李可染《山高水长图》文/钟葵现代家居和办公室的装饰往往离不开书画作品的点缀。就中国传统书画而言,每幅作品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阴阳五行特性,因为很多人对此认识不足,所以在用书画作装饰时经常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做法。如何用书画营造阴阳平衡的室内气场和有益身心健康的心理场?下面,钟葵就为读者解答这个问题。石鲁《太行山》以山景为主书画与家居装饰室内装饰似乎离不开书画作品,无论是古代的宫殿衙署、诗书人...

    731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20世纪上半期女画家现象研究[图文]
    20世纪上半期女画家现象研究[图文]

    女人体潘玉良作从进入20世纪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中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兴衰。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岁月长河中最惊心动魄的几十年。这样的时代背景,成就了女子绘事发展的无限可能。站在封建帝制的尾点上,一方面由于皇权的崩溃、帝制的瓦解,旧的体制、规范、风习、信仰逐一遭到破坏甚至崩盘,人们在新的社会里产生了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错愕与震惊;另一方面,强大的保守、顽固势力和封建王朝的...

    917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架上写意”解读上海油画[图文]
    “架上写意”解读上海油画[图文]

    俞晓夫2007年作品布面油画《印尼人物写生二》(50cm×60cm)12月22日,“架上·写意——海上油画名家邀请展”在上海朱屺瞻艺术馆开幕。展览汇聚朱屺瞻、陈抱一、潘玉良、刘海粟、关良、周碧初等海派先辈写意油画大师名作。展品借展于朱屺瞻艺术馆馆藏、上博等各大机构以及私人藏家处。邱瑞敏2006年作品布面油画《罗浮宫前广场...

    17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朱光萍——棕编艺术的现代演绎者[图文]
    朱光萍——棕编艺术的现代演绎者[图文]

    朱光萍谣600×420×250cm在嘈杂而喧嚣的现今生活,有一股强而有力的自然之风,用它的亲切、温暖、质朴、纯粹和宁静的气息吹遍了我们冰冷的都市,带来了别样的艺术感受,这便是朱光萍棕编艺术蕴含的闭锁千年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名扬四海的织物大国,其织造传统悠久。现代纤维艺术已经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编织工艺,其审美价值已发生改变——由纯粹的技艺表现性超脱...

    169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健亚:赵无极执画笔去天堂[图文]
    李健亚:赵无极执画笔去天堂[图文]

    赵无极世界抽象派艺术大师、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将在天堂中继续其东西方绘画的创想。4月9日下午,赵无极因病医治无效在其瑞士沃州的家中逝世,享年92岁。而昨日,赵无极的母校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为杭州艺专)在举行的85周年校庆馆藏展中,为赵无极的画作献上了鲜花,以进行特殊的纪念活动。与此同时,记者从中国美院前院长肖峰处了解到,赵无极遗愿之一是希望在杭州建立一座纪念馆。赵无极的身后事,包括遗产等问题将...

    25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原因[图文]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原因[图文]

    摄影技术没有进步的6个常见原因摄影不是游戏,“升级”与经验值之间绝不是线性关系。有些人天赋异禀,可能初初拿到相机就能拍出非常精彩的照片,而有的人则不管怎么学习、升级器材最后都达不到所谓“摄影师”的标准,最不幸的是当这些人发现自己能力有限之后会立马“退烧”,浪费了时间和金钱。然而真相往往太过于简单而又残酷,升级的关键其实就在...

    65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雕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图文]
    中国雕塑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图文]

    图为曾成钢的雕塑作品《月光》。图片为受访者提供。7月至12月,“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在京展出。此次雕塑展汇聚了中国百年来190多位艺术家共计223件雕塑作品,其丰富性、系统性堪称空前。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曾成钢。目前中国雕塑的特点记者:此次雕塑展的主题是“融汇与屹立&rd...

    103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专访蔡国强:谈艺术与争议[图文]
    专访蔡国强:谈艺术与争议[图文]

    《九级浪》在外滩前的黄浦江上驶过,上海,2014年一艘载着99只奄奄一息的仿真动物的大船静静停靠在黄浦江畔,这是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最新个展《蔡国强:九级浪》中的同名装置作品。蔡国强解释道,“九级浪”是最危险,最高的浪潮,以此命名这个诺亚方舟般的作品和整个展览,表达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然而,8月8日展览开幕当天,蔡国强在黄浦江上为开幕所做的白天焰火作品,也引起了舆论的&ld...

    106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周春芽悼赵无极:受人尊敬的老艺术家 诚实的人 [图文]
    周春芽悼赵无极:受人尊敬的老艺术家 诚实的人 [图文]

    我不怕老去,也不怕死亡,只要我还能拿画笔、涂颜料,就一无所惧,我只希望有足够时间完成手上的画,要比上一幅更大胆,更自由。”——赵无极@华西都市报:画作千金难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国际市场就高达三四十万美元一幅,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上,他的《10.1.68》以6898万港元被拍下……他就是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4月9日,...

    194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庞薰琹:与世界同行的东方巨匠[图文]
    庞薰琹:与世界同行的东方巨匠[图文]

    庞薰琹庞薰琹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分量极重的人物。他发起和组织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个美术社团——决澜社;他的艺术实践开启了中国艺术的现代之门,使20世纪的中国开始与世界同行;他创造了中国画中西结合的形态,表现了民族化的情感与形式;他一生研究学习传统装饰艺术,开拓工艺美术教育,这都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由中国民生银行、炎黄艺术馆主办的“中国现代...

    189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