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黄永玉:画画从来就是玩儿

时间 : 12-09 投稿人 : 苹儿 点击 :

戴领带,细尾巴穗儿的那一头藏在背面,这是常规;他,愣让那根穗儿从一侧绕到前头。4月28日下午,当我看到出席中国美术馆“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开幕式的黄永玉这样一副挑战常规的装束,很自然地联想到当天上午在他北京居所“万荷堂”所见识的打扮:从里到外分别是白衬衣、红领带、类似围裙的齐膝的工作衣、无袖的短装皮夹克,充满后现代的意味。

我迟疑地开口:“您的领带是故意这样系的吗?”

“哦?不是。”他把探出的穗儿掖进去。呵,就算不是因为疏忽,标新立异的衣着套在他的身上,效果一准让人咂摸。这样的有意无意,恰如他的绘画——用大红大绿的浓烈色彩,泼出“俗到极处即是雅”的意境;又如他的文字——不过是客串,可远非票友和跑龙套的水平,不少“著名作家”恐怕也会折服甚至汗颜。

他一直在创造奇迹和制造流行:小时候连留五级的逃课大王,中学未毕业就颠沛流离四处谋生的落魄青年,后来却书、画、雕塑、木刻、诗、小说、散文、戏剧无所不通、均有建树;他从没拜过老师,也无门无派,却当上了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副主席;他画的猴子放到邮票上,竟成暴涨2000多倍的猴票,信手画的头像和随手扎的麻袋,变成了“阿诗玛”香烟和“酒鬼”酒的品牌符号;他写的书一版再版,别人写他的书不愁销路……种种不可思议叠影出来的这个老头儿,人们爱用一个词儿来形容——“鬼才”。

当天,“鬼才”黄永玉在美术馆的匆匆现身,引发了通常在娱乐圈才会有的追星现象:男女老少垒成的“玉米”(“玉迷”谐音)堆让他寸步难行,他尽可能地满足大家索要签名的需求,但对于索要电话,则很干脆地说:“不告诉你们,我不喜欢受打扰。”他的司机像保镖一样为他挡驾、开道,护送他进入一辆红色法拉利跑车,绝尘而去。

没来得及得到签名的“玉米”,眼底泛出一抹怅然若失。看着他们,我不太厚道地生出一丝得意:因为记者的身份,我总能以不低的频率捕捉到他一次次的出镜;更因为辗转的关系,曾两度进入北京东郊那座戒备森严、情趣盎然的“万荷堂”。

于他,于那座“万荷堂”,我留下的,大约是一道转瞬即逝的掠影;带出来的,则是或可与您分享的一些片段。

无愁汉子愁夕阳

“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4月28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同时,该馆的三楼展厅正在举办“白头偕老之歌——黄苗子、郁风艺术展”。“白头偕老之歌”六字,取自黄永玉为这对艺术伴侣所撰写文章的篇名。该展览是两天前,也就是4月26日下午开幕的。

那天上午,黄永玉先睹了这一展览。一声叹息,划破许久的沉默:“我没有想到,她(郁风)会先走一步。”

16年前,黄永玉用妙趣横生的笔触描绘郁风:“漂亮而叱咤一生的英雄到底也成为了一个罗嗦的老太婆。你自己瞧瞧,你的一天说之不休、走之不休的精力,一秒钟一个主意的烦人的劲头,你一定会活得比我们之中哪一个都长。那就说好了!大家的故事就由你继续说给后人听了。”

还来不及跟大家商量,郁风已经驾鹤西去。她的故事、黄永玉的故事、黄永玉旧友的故事,都由谁来说给后人听呢?

为了“无愁河”想戒掉画画

晚年的黄永玉似乎更倾心写作。这些年,他相继出版了散文集《太阳下的风景》、《火里凤凰》、《比我老的老头》,诗集《一路唱回故乡》,并正在写自传体小说《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

“‘无愁河’,就是没有忧愁的河流。家乡的上游有一条无伤河,我把它改成无愁河。借用这个名称写我从童年到今天看到、听到、体验到的。不是历史,没有编年。”黄永玉自信自己的经历别人很难碰到,或许可以留给后人一些感悟。

《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子》写到4岁的时候,已经写了20万字。可以想象,照这种架势一直写到80多岁,该是怎样一部洋洋洒洒的巨著。

工程浩大的“无愁河”,让这个一辈子不说愁苦的浪荡汉子生出些许愁绪。当大家给他贺寿的时候,他总拿“倒霉”二字回敬。“为什么不是50岁呢?哪怕60也行哪!”感觉时间总被人偷走的他,忍痛割爱将画画放到了次要的位置,甚至几度放言要把画画戒掉,“现在不画了也可以,要是这些故事不赶快写出来,就可惜了。”

他写文章,没有提纲,没有结构,事无巨细,一并唠叨。但奇怪的是,看这样的文字,着了魔一样地喜欢。比如,他写道士:“道士们比较孤僻,有副自高自大脱离群众的神气。孩子们到道观去看点什么马上就给轰了出来。但孩子们好奇,总有办法趴在墙头上看他们过日子,原来他们跟同伴在一起的时候也哈哈大笑,也会骂娘,也谈一些令我们大吃一惊的东西。他们的长相有意思,穿着也令孩子们看了舒服。那一股长胡子留得也确实好玩,和书上画的一模一样。”黄永玉写表叔沈从文的文章,也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怀念文字,文笔在情感的操纵下蜂飞蝶舞、一唱三叹、欲言又止、欲走还留。

他的画作或许会夹在时间的册页里泛黄,而他的文字将永远鲜活可爱。

逆境中像上帝一样看自己

当我们找寻这些灵感的源头,有故乡凤凰的山水,有流离失所的生涯,也有难以尽数的书籍。黄永玉将一本好书看作一位智者,“看一万本书,就是和一万个智者对话,多划算!”而今,没有一天不看书的他,随口而说的一些话,已成其他一些人的箴言警句,比如“海是上帝造的,苦海是人造的”,“颠倒常规,好笑;掩盖颠倒,更好笑”、“世上写历史的永远是两个人:秦始皇写一部,孟姜女写另一部”。

由书带来的智慧的循环,恰如卞之琳的那首《断章》中所写: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智慧中的大智慧,当属豁达。一个人,若能在书籍中阅尽种种人生,就会用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对付所有灾难。黄永玉一直认为,一辈子不那么难过的原因就是有书籍陪伴。

1953年,29岁的他应沈从文之邀,挈妇来到北京工作。特立独行的性格,在之后的十年浩劫中给他带来麻烦——因为缺乏政治敏感,他画了一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猫头鹰,这幅“黑画”让他受尽迫害。

当时,有人在台上批斗他:“你这个人创作上从来不严肃,从来都是玩儿!”黄永玉练旧一副雷打不动的木然神情,心里却在窃笑:“你小子要平时这么说我,我一定请你吃西餐。你算是说出了艺术的真谛,画画当然是玩儿,不快乐的话,画什么画呢?”而此刻,他的脊背已被笞出道道血印。回到家中,妻子看到他那沾满血痂的背心无法揭下来,心疼地哭了,黄永玉安慰道:“不会一直这样的。”

而今,当人们问起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黄永玉狡黠地笑笑:“谁问我这个问题,我都要收500元钱。”然后不等收钱,他就颇为得意地说开了:“所有的苦难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也不是从近50年、100年开始的,5000年来一直有,只是老祖宗们没有留下痕迹,我们是其中一环。你要懂得怎样欣赏它,试想一下,当你面临灾难,你就像上帝一样站在高空看看自己的样子,多好玩!”

最好的归宿是变成星星

4月18日下午,黄永玉来到国务院新闻办参加“同一个世界”艺术展的新闻发布会。他画的一幅肯尼亚火烈鸟被装裱后带到现场。发布会结束后,正欲开溜的黄永玉在画作前被截住,数位摄影、摄像记者拥上来抢镜头。

这时候,有一人跑过去跟他说话。那人站在他的右侧,右耳不好使的他听不清楚,便来个180度扭身,把左耳朵冲着对方,这个姿势正好留给摄影、摄像记者们一个背影。众记者希望他转过身来,他大约没听清吧,依旧我行我素,而后,疾步如飞地离开现场。记者们望着镜头里的“大屁股”,有点哭笑不得。

向来,被别人当作风景的他,无意去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当他接受央视《大家》栏目访谈时,他说:“鲁迅先生说,如果一个人不活在人的心上,他就真的死了。可见鲁迅想活在人的心上。”主持人问:“你想不想?”他反问:“活在人的心上干什么你说?”

有一次在老家过年,放烟花的时候,弟弟的孙女问他:“烟花是什么?”他回答:“这个是李太白,那个是苏东坡,一个一个放。”“他们到哪里去了?”“放完了,他们就变成星星了。”对黄永玉来说,最好的归宿是变成星星。

将生命终结看作万事皆空的他,自然可以很轻松地谈及对自己骨灰的处理意见:“把骨灰冲进马桶,爱人说会阻塞水管,不同意;分送给朋友栽花,花开得正好的时候,可以看见我的影子,有点恐怖;要不就把骨灰和到面里包饺子,等朋友吃完,再宣布这里头是骨灰,他们就会恨我恨到骨子里。”说完,哈哈大笑,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搞了恶作剧,得意得不行。

如果一定要刻意留下一样呢?那就是墓志铭。黄永玉曾为沈从文刻下碑文:“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他也为自己想好了——爱,怜悯,感恩。

一步一景“万荷堂”

4月28日上午,10余位香港画家从位于故宫东侧的木棉花酒店出发,前往黄永玉在京郊的居所“万荷堂”,我作为唯一的记者搭乘了他们的巴士。于他们而言,“万荷堂”是个“从未亲见、心向往之”的神秘之地;于我而言,算是故地重游——2001年的初冬季节,我有幸随朋友去过一趟。在汽车疾驰的一个多小时里,那一次的访问幻化成一幅幅画面浮现在我眼前:满院子追逐嘶咬的大狗,比我家卧室还要宽敞的洗手间,六根刚刚从缅甸运来的巨木,戴着黑毡帽、雪茄不离手的主人……一晃5年半过去,勤于丹青的“万荷堂”主人,又为这些画面上了哪些颜色?

堂规

进“万荷堂”之前,最好先温习一遍“万荷堂”堂规。一旦触犯,可别怪黄大师拉下老脸对你不客气。

篇幅所限,仅举几条:

一、本堂系私家宅院,不是公园和自选市场,所有陈列摆设均讨厌别人抚摸,携带可爱或自以为可爱之子女,望各自约束教管,严禁在本堂当众表演背唐诗与唱歌跳舞蛊惑人心。不要以为礼貌所在,本堂主人拉不下脸来当面指责,其实不然,凡有此类行动,迹近打扰旁人兴致,糟蹋浪费他人时间,伤害群体自由之行为,一律予以口头谴责;不听,泼水浇之令其清醒,欢送出堂。

二、本堂花木水果大多带刺,地面石头硬度为七,仅次钻石三度,各界人士尤应注意本堂所喂养之恶狗,因曾接受特种训练,专咬生人之要害处,各种险处不可疏忽大意,如有挨咬、跌倒、刺伤诸般意外,医疗费自理,寄希望本堂津贴者,全属梦想。

三、来客访问,以自带上等茶叶、点心者最受尊敬,本堂热忱免费提供一百五十一米深井所取极品清泉以敬佳宾。

四、本堂不设解说员,如有问题,每问不答!坚欲解答者,本堂代理电召敝家乡旅游解说人员星夜赶来服务,预约费、定金、介绍费之外,飞机票及食宿往来费用亦由贵客全部负责(另加百分之十五本堂建设费)。

对于求画者,先生也作告示:“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实时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放恶狗咬之,恶脸恶言相向,驱逐出院。”

主人和客人

一走进挂满爬山虎的院墙,黄永玉已穿过庭前的小花园迎将出来。他左持烟斗、右握火机,直到两小时后送我们出院门,一直抓着没见撒手。

板烟、酽茶是他的嗜好。他曾为烟斗写过一首诗:这辈子/吻谁也没有吻你多/每天起码一千次/一种冒火的冷吻。目前,他收藏的烟斗已有六七百个。而对于他爱喝浓茶的习惯,我们恐怕也很难附庸风雅。这天,他准备了家乡的好茶招待我们,茶香扑鼻,饮一口,却忍不住龇牙咧嘴:“太浓了!”

板烟酽茶时时陪伴,黄永玉却从不咳嗽、从不失眠。他的生活十分有规律:早上7点钟起床,漱洗完,吃早点。吃完看一会电视,然后工作——画画。12时吃午饭,吃完不午休,而是接着画画。18点钟吃晚饭。晚上看看电视,看看影碟。睡觉之前看看书。

虽然黄永玉对绘画、音乐、舞蹈、诗文无所不爱,大家也爱称他“玩家”,但他并不认为自己会玩儿:不喝酒,不唱卡拉OK,不打麻将和任何纸牌,吃东西不偏爱,去国外只知道背个画夹去写生,不热衷于应酬,过去还有丁聪、王世襄、黄苗子、张仃等老友经常过来坐坐,现在老朋友都老了,出门不便不大来了。

对他来说,两件事情最重要:一是读书,没有哪一天不读书;二是画画,没有长时间不画画。一时高兴就画画,且总爱尝试新笔法、新题材。“画完就悔,赶紧画第二幅填补后悔。不停地后悔,不停地画画。”

虽然黄永玉不好应酬,但“万荷堂”经常有客人拜访。更恢弘的一次当属3月中旬在这里举行的《当代中国画》创刊宴会,300来号人来到这个占地10亩的园子,好不热闹。

特殊公民

据不完全统计,在“万荷堂”还生活着20余位特殊公民,它们分别是11条狗,3只猫,2只鹦鹉,数只我叫不上名儿的鸟。

黄永玉爱狗,尤其推崇其从不“嫌贫爱富”的品性。当然,狗在这个园子里发挥的主要作用是看门。据说,黄永玉的画过去曾经失窃,自从这些狗公民们各司其职把守好每一块“领地”,窃贼们就闻“吠”丧胆了。

上一次我来这里的时候,碰到几条狗撕打一处,黄永玉和园子里的另一个年轻人忙着劝架,好不容易才把每条狗赶到各自的活动区域。这一次,管理有方的黄永玉每带我们步入园子里的另一区域,都要确认出入的门关闭无误。“千万不能让它们走串了,要不,又会打起来了。”

只有鹦鹉是绝对讨人喜欢且让人无须戒备的,他们冲着我们说:“老板,你好!老板,你真漂亮!”鹦鹉学舌,讲的竟然是黄永玉家乡湖南的方言!

文人雅居

如果不是一处私家宅院,我总认为“万荷堂”是可以入选北京十大景点的。这里,门楼、角楼、影壁、回廊、水榭虽按传统布局,却一墙一瓦、一花一木、每一幅对联、每一尊雕塑都透着主人的灵动和不羁。

黄永玉将盖房当作一种创作。意大利佛罗伦萨有“无数山楼”,北京有“万荷堂”,香港有“山之半居”。80岁时,他在故乡凤凰建了“玉氏山房”。有人戏称他是“生命不息,造房不止”。

“万荷堂”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边是一片人工挖掘的荷塘。此时,塘面碧波荡漾,荷花的种子还在淤泥里沉睡,每年的夏天,这里将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景。

围绕这片荷塘,有六七座门楼、角楼。与那些精美的雕梁画栋的古代建筑相比,它们的梁柱大多保持原貌,少有斧凿之功,朴实却又浑然天成。据说在建房子的时候,黄永玉和造房子的老师傅产生过分歧。老师傅说这些木头一头粗,一头细,盖起来不成样子,要把梁柱做成光溜溜的样子。主人却坚持要在保持木头原样的情况下盖。等到房子盖好后,老师傅佩服了:“你真行,我原认为是不行的,这么一盖还真漂亮。”

虽然这些亭台楼阁本身少有雕琢气息,但他们无一不挂有木刻对联。多为主人刻写,比如取自《菜根潭》的“静夜钟声,醒梦中之梦;澄潭月影,窥身外之身”和由老友黄苗子题写的“斟酒迎月上,泡茶等花开”。

“万荷堂”西边区域是工作、生活区。在院门至画室之间的小庭院里,桃花开得正艳,两尊由主人雕塑的铜像趣味盎然:一尊是两个小孩儿,男孩躬着背,女孩双手撑在男孩的背上,双腿飞起,他们好像在做一种叫“跳马”的游戏,整尊雕塑充满童趣;另一尊则是主人的自画像,光着上身,右手拿着烟斗,左手提着老头裤,笑得不见眼珠只见虎牙。

主人的画室与宅院同名,即“万荷堂”。堂内最吸引眼球的是6根高约3米的树桩子。五六年前从缅甸运来的这六根树桩上,主人突发奇想地刻上了“六根不净”的内容。

画室往北的一幢房子题名“老子居”,是黄永玉生活起居的地方。东侧是厨房,南面是会客的厅堂,背靠一屏风,屏风后有一宽敞的居室,居室的左半部分放置着电视、音响,右半部分是主人的床榻。

在“老子居”里,前来参观的香港画家们把更多的目光投注于器皿、绘画等各种收藏品上,没想到黄永玉“嘿嘿”一笑,“这些都是假的。”原来,在去年年末,他将珍藏数十年的100多件珍贵文物和部分艺术作品捐赠给了湖南吉首大学,同时以他名字命名的“黄永玉艺术博物馆”正式落成。专家估计,这些文物折合人民币超过7400万元,并且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当有很多人盛赞此举的时候,黄永玉却否认自己是个慈善家:“我只是平时喜欢收藏,东西多了,没地方放,就捐赠给家乡,做一个博物馆。这只是艺术行为的延伸。”

黄永玉的表叔沈从文用一辈子的积蓄,到琉璃厂买古董,买回来就送给国家,他常说:“有好东西就当作是自己的东西,真是笑话!”黄永玉总在回忆文章里提到这句话。“这话对我影响至深,循着文表叔的路,我只是刚迈出第一步。”

画里画外兼文章绘画与鸟叫

4月28日上午,我随一群香港画家同去“万荷堂”拜望黄永玉。在他高大宽敞的画室里,一眼瞥见那一幅几近尾声的作品。绘画采用漫画的笔法,画的是一个肌肉健硕、腰肢纤细、手指和脚掌却枯槁骨感的裸体女子,跪着,背对着,两胳膊一上一下反拧过去,那动作与其说是在做瑜珈或伸懒腰,不如说是在洗澡搓背。

原谅我这个经常看画展的记者,居然用如此欠缺美感的语言来形容黄大师的作品。但这应该不算不恭吧,因为在我心头,这幅画显然已经挑起愉悦而美好的情绪。色彩的蓝调与意韵的神秘互为烘托,让人舒畅而遐想联翩。画面上那女子健硕的肌肉,恍惚成一截截的莲藕,而莲花及荷花恰是黄永玉的最爱。

我把这个猜测向黄永玉求证,他笑而不答。

因此我依旧没有看懂这幅画。但这有什么要紧呢?当有人一说到看不懂他的画,黄永玉总爱举这样一个例子——有人去问毕加索:“你的画我怎么看不懂啊?”毕加索问:“你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你懂吗?”道理就是这样。

野食与派别

画界有些人评论,黄永玉画画基本功不行。黄对此并无异意,“中国画、西洋画都没学过,我就用自己的方式画。”

正是由于没有受到正统教育的束缚,他因而筋骨活络、心窍洞开、博采众长、吞吐万象。连他都说自己是个打野食的人,胃口比较好,凡是好的东西他都能加以消化吸收。

他的绘画常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画纯水墨的时候,淋漓尽致,不染丝毫丹青;而大多数时候,他对色彩有着特殊偏好,尤其喜爱大红大绿大紫等特“俗”的颜色,但他的俗不是拒人的、躲躲闪闪的俗,而是迎人的、一览无余的俗,一边画一边嚷着“就是要俗”,好比禅宗里的呵佛骂祖。

中国画一般讲究实从虚生,飞白是最显示功力的地方。黄永玉的画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很满,追求虚从实生,让你从大量的信息中去捕捉隐藏的趣味。“我的画面上没得空,你要飞白到自己大脑里去飞吧。”

对于他不中不西、自成一派的成就,他的学生建议老师成立一个“黄永玉派”,结果遭致老师一顿臭骂:“狼群才需要成群结党,狮子不用。如果你需要这样的力量的话,艺术的力量就减弱了。画画应该是一种没有纷争、没有是非、旁无他人的艺术追求。”

主体与跋语

正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艺术大展”上,有一幅黄永玉画的肯尼亚火烈鸟。画面的主体是4只正在飞翔的火烈鸟,巨喙细脖,躬身伸腿。右上有跋语:火烈鸟长得那么怪实在少见。

几个同去参观的记者朋友看到这里忍俊不禁:“这个老顽童!”

看黄永玉的画,确实不同于看一般的画。他画上那些智慧、幽默、富有哲思的跋语,有时长篇大论,有时短语小议,时而令人捧腹,时而让人沉思。

有这么一幅鹦鹉的花鸟画。如果就此打住,不会觉得好看。黄永玉题了8个字:“鸟是好鸟,就是话多。”于是这鸟就不再只是一只鸟,有了黄永玉的评说,色彩就不再只是红与绿,而变成了是与非、亲与疏、爱与憎,以及赞美、欣赏与无奈、叹息。

另有一幅《田家梅》的画本来也没有多少过人之处,妙的也是题跋。黄永玉在题跋里发了几句牢骚,大意是故乡凤凰县许多人发财了,把新建的房子贴上白瓷砖,有个大人物去那里看后不解:“这么多澡堂子?”于是县里领导要求不贴白瓷砖,所有建筑刷成灰黑色。

在他画的十二生肖册页里,专门附有一张跋:“我并不清楚甲子的算法,只是对画十二生肖觉得有趣。很多年前闹过笑话,香港一位朋友请我画一套生肖画,画来画去,居然出了十三张,朋友高兴,我却莫名其妙。原来多画的一张是猫,且特别之可爱。这一次按规矩写下种次,但心里还是舍不得可爱的猫。”

来源:《文汇报》作者:江胜信

相关文章

  • 赵长青:建议成立海峡两岸书法交流协会
    赵长青:建议成立海峡两岸书法交流协会

    赵长青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赵长青表示,今年两会建议成立海峡两岸书法交流协会,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赵长青谈到,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建立“海峡两岸书法交流促进会”,通过开展两岸书法交流活动,增强两岸同胞对一个中国和民族文化的认可,为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务,发挥书法艺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独特作用。赵长...

    55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中国画史研究需要不同的视野[图文]
    中国画史研究需要不同的视野[图文]

    高居翰本报记者冯智军高居翰,一位被誉为“最了解17世纪中国绘画的美国人”,当地时间2月14日下午2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家中去世,享年88岁。这位生于加利福尼亚福特布莱格的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留给世人的是一系列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著作和他的艺术讲座视频。在2013年12月12日的一篇博客中他写道:“并不是我害怕死亡这件事,我害怕的是能力的丧失&mdash...

    157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顾群业谈宋卫东油画:澄怀味象畅神而已[图文]
    顾群业谈宋卫东油画:澄怀味象畅神而已[图文]

    宋卫东作品选顾群业看到宋卫东教授的油画作品非常感动。我立刻想到了中国传统画论里经常用到的一个词:“气韵生动”(南朝画家谢赫)。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评价。然而宋卫东教授并非以油画媒材来画中国画。这次展出的40余件作品,皆为布面油彩,题材多为风景小品,且全部为写生之作。从内容到形式,无疑要归类于油画。这种源于西方的绘画门类,为什么在宋卫东教授的笔下,却给人感觉“...

    684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近代美术史——作为标本的北平艺专[图文]
    中国近代美术史——作为标本的北平艺专[图文]

    宗其香《嘉陵江上》1947年纸本设色。继去年底“馆藏国立北平艺专精品陈列”之“西画部分”结束之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再次展出“国画部分”,试图完成一次完整的叙事,以一所美术院校为单位,对中国近代美术史进行重探。“西画部分”展出了两件李叔同的作品,十分罕见,据说是目前仅有的发现。给文化界带来惊喜之余...

    74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给你一个立体的陈逸飞[图文]
    给你一个立体的陈逸飞[图文]

    占领总统府(布面油画)460×335厘米1976年陈逸飞魏景山本报记者高素娜作为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主题性绘画的重要艺术家,陈逸飞为美术界留下了《开路先锋》、《黄河颂》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7月26日至9月12日,“薪火相传——陈逸飞文献展(1960—1980)”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

    21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葛千涛:老顽童与长鼻子[图文]
    葛千涛:老顽童与长鼻子[图文]

    葛千涛策展人、广告人、画家,云游意大利,收藏有40余个匹诺曹玩偶、陶器、油画等。本文图片高剑平巴西世界杯开赛第二天,当荷兰以4:1暂时领先西班牙时,葛千涛兴奋难掩。凌晨4:35,他在朋友圈贴出两张小玩偶匹诺曹和两张海鲜饭照片,写下:“帅呆了,吃海鲜饭庆祝!”外界知道的葛千涛是策展人、广告人和画家,但一定不知道他收藏了40多个小可爱——匹诺曹玩偶...

    164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开放的传统[图文]
    开放的传统[图文]

    刘建音乐之都维也纳97×90cm2014年20世纪中国画有了空前的发展,先有“岭南画派”,后有徐悲鸿、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新中国建立后,“新金陵画派”以及李可染的“写生画派”、“长安画派”又陆续崛起。它们共同汇聚成20世纪的新中国画潮流,激励了一个时代的艺术革新,并形成“中国画...

    184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水墨淡淡  诗意浓浓——甲竹桃水墨作品解读[图文]
    水墨淡淡 诗意浓浓——甲竹桃水墨作品解读[图文]

    暗香甲竹桃是一个现实中的人,但他又只存在于他水墨画中。这个人给我带来了迷惑、新奇,甚至是一种悬念,我有时禁不住猜测,他是否只是一个传说,就像他画中的水墨意象——幽远、淡然!然而,甲竹桃是真实的,因为的画传递出了他的语言和心跳!从感观上来说,甲竹桃的内心是富有的,他的精神家园十分丰饶。但他呈现给我们的水墨意象,往往又抽去了凸显的轮廓、抽去了砖石瓦砾堆砌的空间、抽去了我们...

    65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谈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美学视角[图文]
    谈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美学视角[图文]

    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4月16日自杀身亡。据日本媒体报道,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一篇小说被发现,小说题为《美!》(或译《美丽!》),创作于1927年(详细报道请见《东方早报》2月19日B2版)。这使得川端康成及其始终追求的“美”或“日本美&rdq...

    105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在悉尼看弗洛伊德画展[图文]
    在悉尼看弗洛伊德画展[图文]

    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Freud)是我非常喜欢的当代英国艺术家。五年前好友景波留法归国,带回两本他的画册,我便一见钟情,他的风格冲击力之强,令我看过一眼便再也不能忘却。我想与我同感的同行一定不少。写实主义在中国大陆画坛依然占尽优势,同时十多年来,西方现代及后现代主义风靡大陆,它们的主流面貌是抗拒写实传统,背道而驰至相反的另一端。在这种大背景前,对于既不满足于临摹传统风格,又...

    181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赵无极的异国岁月与故乡情怀[图文]
    赵无极的异国岁月与故乡情怀[图文]

    一名参观者在欣赏《10.1.68》新华社发□沈嘉禄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于4月9日下午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赵无极是非常勤奋的画家,一直到80多岁还坚持每天创作,但进入新世纪后,他罹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一种老年性痴呆)。近年,还爆出新闻,他的第三任妻子弗朗索瓦兹·马尔凯和赵无极儿子赵嘉陵为了争夺遗产保管权与继承权打起了官司。赵无极油画《10.1.68》,在20...

    173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复活的青铜[图文]
    复活的青铜[图文]

    李慎让我刮目相看。这在一个大师、泰斗、学者犹如芳草一样疯长的年代,李慎让我感到了一种真实、一种扎根在土里,有着自身的强壮的真实。李慎让我刮目,不是他头上的“画家”头衔,这个头衔在时下,似乎正在泛滥和贬值。我是在他的画中,发现和找到了李慎这个人:他在敲打着他的青铜,那是有节奏的敲打。他神情专注、陶醉乃至迷恋,嘤嘤嗡嗡的叩响,仿佛从远古传递而来,带着强劲的精神召唤&helli...

    145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名副其实的画派打造[图文]
    名副其实的画派打造[图文]

    2012年10月冰雪画派在燕山写生当前美术界对画派打造的讨论声音颇高,褒贬不一。本想抱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让历史来做最后结论的心态不参与争辩,但因前不久看到在《美术》杂志上刊登的《名不副实的“画派”制造》一文,开门见山地提出“近10多年来,中国画坛掀起了‘画派’打造热”,大有‘占山为王’、&lsqu...

    24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文物变身豪宅并不出人意料[图文]
    文物变身豪宅并不出人意料[图文]

    著名民国建筑、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变身豪宅。著名民国建筑、南京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曾因2007年被屋主“非法拆除”、2008年被违规重建而颇受公众关注。近日,有媒体报道,开发商将新建的两幢小楼,正在打广告以6400万元的高价挂牌出售。在2007年,该文物未毁损之前,曾被叫价3000万元。(6月24日《中国青年报》)市级文物张治中公馆被产权所有人“拆除&rd...

    93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伦敦奥运开幕式是一场英国“乡村文化”的成功逆袭!(多图)

    南部SouthDowns乡村(文章图片为本网配图)中国人看英国乡村,可能注重的只是“田园风情”,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在英国,则刚好相反,大都市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地或定期会晤所……整个英国虽然早以城市为主体,但在英国人的脑海深处,他们的灵魂在乡村。英国人坚持认为,他们并不适合自己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他们甚至仍然觉...

    200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