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造梦者夏加尔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琼儿 点击 :

“人们指责我反现实。我不反现实,我的画是现实。我的画比现实还现实。”马克·夏加尔(MarcChagall)在上世纪如是说,这位超现实主义画家时常被人们称为“造梦者”。

近日,马克·夏加尔的大型回顾展在意大利米兰热那亚皇宫开幕,展出了其1908年至1985年之间220件作品,按照年代顺序,摆放了整整15个展厅。这个展览将是近半个多世纪,意大利展出的夏加尔作品的最大的回顾展。此次展览将持续到明年1月18日。

作为现代绘画史上的伟人,马克·夏加尔的画风游离于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等一切流派。为了形容他的作品,人们创造了“超现实派”的形容名词。在20世纪波谲云诡的历史变迁中,他的作品中烙下了俄国民间故事和犹太人宗教的深刻印记。

展览主题聚焦在夏加尔的绘画语言,这种语言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是三种文化生发出来的绘画语言:犹太教文化(华丽的、装饰性的审美传统影响了夏加尔的绘画常常是有表现力的,非透视性的、甚至还有些神秘元素)、俄罗斯文化(民间和宗教中的图像)、西方文化(夏加尔从西方绘画传统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从古典大师伦勃朗到他交游的前卫艺术家)。

马克·夏加尔,用他绚烂的笔法,梦幻般地勾勒出爱的主题,以诗意的力量表达出来自个人经验的意向。他所用的颜色虽然偶尔很浅,但已开始具有错综复杂和交相辉映的最终特性。形象往往稀奇古怪,常上下倒置,任意放在画布的某个地方,产生的效果有时类似电影蒙太奇,并显然故意使其能暗示出幻梦的内容。一般气氛可以含有一个意第绪语笑话、一段俄国神话故事或一场滑稽歌舞剧的表演。主要人物常常是风流英俊、一头卷发、面孔颇像东方人的青年画家自己。

1887年7月7日,马克·夏加尔出生于俄罗斯西部一个犹太人大家庭。

家境虽然寒酸,从这个家庭里,他获得了大量的俄国和犹太民间故事为背景的文化传统,这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源泉。

夏加尔在1907年去圣彼得堡进行学习。三年之后,也就是1910年,夏加尔前往巴黎。法国为当时世界的艺术中心,但初期夏加尔却厌烦于过多的社交生活。直到其受到卢浮宫中前辈们画作的启发。

在巴黎的日子,他结识了先锋派诗人以及表现主义派和抽象彩色派等青年画家,他的任何的绘画想法都受到鼓励,他的作品也更加地大胆而自由。

马克·夏加尔著名的《乡村与我》,于1911年在巴黎完成。这件作品再现了夏加尔的故乡威特斯沃斯科郊区的场景。在这个村庄里,人和牲畜相依为命。夸张大胆的色彩,立体几何的运用,对于夏加尔来说,逻辑和阐述都不重要,对于一个立体主义者,一幅画就是用各种形状按照一定秩序组织起来的表面。

1914年,夏加尔回家乡,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将夏加尔困于俄罗斯,当时他刚刚在柏林举办完第一个画展。由于已经小有名气,此间夏加尔被邀担任了美术馆管理员,但艺术和政治天壤之别注定了这个单纯的艺术家不适合政坛。这段经历让夏加尔充满了挫败感。

夏加尔最著名的作品《生日》,即在此期间完成。夏加尔的妻子贝拉,作为他艺术灵感的缪斯,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当中。而1915年创作的《生日》,勾画的就是贝拉手捧鲜花,为夏加尔庆祝生日的场景。绚烂的色彩,漂浮于空中的幸福的一对璧人,充满泥土芳香的鲜花,混杂着热烈的爱情。

1923年夏加尔最终回到巴黎,在俄罗斯受尽挫折后,他也留下了那句著名的话语:“或许,我的俄罗斯会在欧洲之后爱上我。”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夏加尔开始学习雕版,开始了他长期从事版画的经历。

随着第二次世纪大战的爆发,夏加尔一家前往美国避难。而1944年贝拉的逝世,带给夏加尔无以名状的伤痛同时,也让其绘画的主题更多地以其家乡为背景,以对贝拉的回忆为题材。

巨大的花束、悲哀的小丑、私奔的情人、奇异的动物、圣经的先知和屋顶小提琴演奏者以及贝拉等丰富的形象,让夏加尔成为20世纪巴黎一派卓越革新家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

他用丰富的色彩和流畅的画笔表现了这种有如梦幻的主题。他独特的画风,却同时也展现出各种流派的影子。虽然时不时批评家们对其画作质量好坏不等,主题重复过多等颇有微词,但他多数作品中拥有的视觉隐喻技巧,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造诣。

1985年3月28日,夏加尔在法国阿尔卑斯圣保罗去世。夏加尔曾说过:“即使来到巴黎,我的鞋上仍沾着俄罗斯的泥土;在迢迢千里外的异乡,从我意识里伸出的那只脚使我仍然站在滋养过我的土地上,我不能也无法把俄罗斯的泥土从我的鞋上掸掉。”这就是夏加尔。虽然他86年的生涯中只在俄罗斯待过32年,但这些日子的回忆,却是极大地启发了他,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浓浓的乡情愁绪。

相关文章

  • 禅之境——走进梁境峰的笔墨世界[图文]
    禅之境——走进梁境峰的笔墨世界[图文]

    梁境峰精心在一经在中国画的时空里,有形形色色的艺术殉道者,其中有不少的画家在通往自己的人生征途中,犹如苦行僧一样地修行,展现了各自不同的生命形态,我认为,不管成功与顺逆,不管飙升或失落,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强烈或微弱地闪烁着生命之光,因为大家知道,他们的个性创作都是诞生在艰难和困苦的孕育中,无论顺产或是胎死腹中,或多或少地展现了他们各自的生命个体之美,我们感恩地从其作品中,吸收过美的力量和能量。...

    140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溢 写实是劳动光荣的概念[图文]
    刘溢 写实是劳动光荣的概念[图文]

    刘溢"芝麻油,白菜心,要吃豆角嘛抽筋筋;三天不见想死个人,呼儿嗨哟,我的三哥哥",刘溢在采访中跟我们唱了一段陕北民歌,这一段正是"东方红"的原调。八十年代末因为政治原因出国的刘溢,一直感兴趣的是真实的民间生活。虽然在国外一直很顺利,却是一直无法克服内心的隔阂,这也是他选择回国的原因。尽管在国内没有艺术家所向往的那一份孤独,但刘溢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却思如泉涌般的陆续亮相。Hi艺术=Hi刘...

    59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范迪安:油画审美重写实令人担忧[图文]
    范迪安:油画审美重写实令人担忧[图文]

    近日,“军旅•行旅——孙立新油画精品展”在广州江南世家揭开帷幕。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范迪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并接受了本报专访。范迪安就写实油画被市场热捧、当代艺术批评的现状与不足等问题,率性直言,鞭辟入里。他还表示,这当中的不少观点,是他第一次公诸媒体的。而本报也希望这样的探讨,无论是对整个社会审美取...

    96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赵无极的异国岁月与故乡情怀[图文]
    赵无极的异国岁月与故乡情怀[图文]

    一名参观者在欣赏《10.1.68》新华社发□沈嘉禄法籍华裔著名画家赵无极于4月9日下午因病医治无效,在瑞士沃州逝世,享年92岁。赵无极是非常勤奋的画家,一直到80多岁还坚持每天创作,但进入新世纪后,他罹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一种老年性痴呆)。近年,还爆出新闻,他的第三任妻子弗朗索瓦兹·马尔凯和赵无极儿子赵嘉陵为了争夺遗产保管权与继承权打起了官司。赵无极油画《10.1.68》,在20...

    173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梅墨生:写生随谈[图文]
    梅墨生:写生随谈[图文]

    梅墨生四川巴中写生系列之十三:巴山青城2006年33.3×47.3cm写生的方式方法我们现在的写生方式和老先生们有很大不同,老先生们之间写生的状态也不一样,比如黄胄和李可染的写生不一样,李可染和叶浅予的写生不一样,叶浅予和徐悲鸿的写生也不一样。我认为20世纪中国画的写生大体来说受西方影响为主。我国古代的“写生”是特指花鸟画,宋代时,赵昌擅长画花鸟虫鱼,被称...

    1486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专访蔡国强:谈艺术与争议[图文]
    专访蔡国强:谈艺术与争议[图文]

    《九级浪》在外滩前的黄浦江上驶过,上海,2014年一艘载着99只奄奄一息的仿真动物的大船静静停靠在黄浦江畔,这是中国艺术家蔡国强的最新个展《蔡国强:九级浪》中的同名装置作品。蔡国强解释道,“九级浪”是最危险,最高的浪潮,以此命名这个诺亚方舟般的作品和整个展览,表达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然而,8月8日展览开幕当天,蔡国强在黄浦江上为开幕所做的白天焰火作品,也引起了舆论的&ld...

    107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徐恩存:读范建宇的写意花鸟画[图文]
    徐恩存:读范建宇的写意花鸟画[图文]

    画家范建宇百年来的新中国画运动,在客观上正改变着以传统中庸平和审美意识为心理基础的中国画,这一切预示和说明着中国画以感性为特征,向艺术自觉的复归,因此,当代中国画创作日益体现为更为舒展的审美形态。我们正是从这一背景和角度,去审视并读解范建宇的花鸟画作品的。范建宇作品在传统与创新互动,交织并行的时代,范建宇的创作显然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回感性生动的审美意向和形式的,在一丝怀旧的情绪中,可以看到画家...

    192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研究所魏广君[图文]
    访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研究所魏广君[图文]

    摈古竞今魏广君是一个多面手,写字、画画、治印,精于绘画之理和笔墨之法。不久前举办的“抟庐文心——魏广君艺术大展”反映了他长期以来对于传统艺术的探求与思考,内容涉及山水、竹石、花鸟、书法、印章等,受到好评。魏广君,1964年生,河南信阳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院篆刻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研究员,还担任多所...

    197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冯骥才:对得奖已经没兴趣了 只希望有机会发声[图文]
    冯骥才:对得奖已经没兴趣了 只希望有机会发声[图文]

    “那天中午吃饭,万宝龙首席执行官贝陆慈讲了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他说‘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公众讲明你的观点,让更多人重视这件事情,关爱你们的文化’。”许多80后从教科书上才能想起的人——冯骥才这么说。不过此次他不是以作家的身份,而是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他是曾经的作家,如今的“民间文...

    72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沙特阿拉伯艺术“一起来”[图文]
    沙特阿拉伯艺术“一起来”[图文]

    沙特阿拉伯艺术“一起来”一位来自沙特阿拉伯的艺术家制造了美国国会大厦圆顶的微缩版,同时还缩小了自由女神铜像,并将其置于圆顶的下方——而这个由托马斯·克劳福德设计的铜像原本位于国会大厦的圆顶之上。这个13尺宽的微缩版与原版更加不同的是,它的内部设计更像一座清真寺。这件作品从属于“一起来”(ComeTogethe...

    85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两会上的美术家声音[图文]
    两会上的美术家声音[图文]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主任范迪安:让更多的藏品与公众见面“作为一个老委员,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今年会风的转变。大家用更加朴素、务实的精神来参加会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对《美术文化周刊》表示,“这种新的会风在不久以后,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一种习惯。我们一方面要提倡朴素、扎实的作风,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国家建设,...

    47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世俗化之旅:从扬州到上海[图文]
    世俗化之旅:从扬州到上海[图文]

    陈师曾《读画图》从高雅自适走向通俗普及、精神寄托走向情感抒发的世俗化进程,将文人画推向了日趋开放的境地。执着于精神理念追求的艺术品质越来越导向社会现实性,人与现实生活的直观感受成了艺术主体最重要的参照物和信心源。随着传统意义上的文人阶层退出历史舞台,艺术家被视为拥有独立身份和特定社会职业的承担者,文人画终于走到了尽头。新时代的崛起,向人们提出了与文人画时代全然不同的艺术课题,但文人画作为有待开...

    182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瞿广慈:我更像是一个戏剧导演[图文]
    瞿广慈:我更像是一个戏剧导演[图文]

    图片资料作为当时最年轻的全国美展最高奖项获得者,瞿广慈的雕塑技法很早便为艺术圈所推崇。瞿广慈在当代雕塑语言、后政治化表现手法的探索实践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中尤以“小胖人”系列最为著名。对于自己塑造出的这个“经典形象”,瞿广慈认为,在创作中他更像一个戏剧导演,像一个编剧一样编排一些故事,选择喜欢的人物和形象,并赋予他们一种性格,这样作品就会自我生...

    72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听,窦靖童在唱歌[图文]
    听,窦靖童在唱歌[图文]

    “爸爸是窦唯,妈妈是王菲,整个华语乐坛都在等着她长大从他们诞生之日起,世界就知晓了他们。他们成长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传播和记录。窦靖童,就是这样一个“被公众看着长大的孩子”。如果说窦靖童的歌声让人想到了很多美好,那是因为,她的音乐才华让大家想起了记住这个名字的理由。窦靖童的声音,熟悉华语流行乐的人,应该都不会陌生。《童》里“咿咿呀呀&rdquo...

    79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孙晓斌笔下的水墨世界[图文]
    孙晓斌笔下的水墨世界[图文]

    《紫藤》纸本设色180×48厘米张志国熟悉孙晓斌的朋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近些年来发生了质的变化。他早年在传统绘画技法的研习上下过苦功夫,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以及石涛、八大山人都曾是他心慕手追的对象,在其早期作品中,可明显看出他学习前人的痕迹。在研习传统笔墨技巧的同时,孙晓斌开始注重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研究,并阅读了大量的历代书论、画论与名家传记,这使他对中国绘画艺术有了更深的认...

    65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