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文渊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时间 : 06-10 投稿人 : 周苏琴 点击 :

文渊阁❖图片

文渊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渊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渊阁三层内景

文渊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渊阁彩画小样

文渊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渊阁一层明间内景

文渊阁❖简介

文渊阁,清宫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

文渊阁座北面南,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构置。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之处设有暗层,面阔6间,西尽间设楼梯连通上下。两山墙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寓意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阁的前廊设回纹栏杆,檐下倒挂楣子,加之绿色檐柱,清新悦目的苏式彩画,更具园林建筑风格。阁前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桥,石桥和池子四周栏板都雕有水生动物图案,灵秀精美。阁后湖石堆砌成山,势如屏障,其间植以松柏,历时二百余年,苍劲挺拔,郁郁葱葱。阁的东侧建有一座碑亭,盔顶黄琉璃瓦,造型独特。亭内立石碑一通,正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撰写的《文渊阁记》,背面刻有文渊阁赐宴御制诗。

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

《四库全书》连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藏文渊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架放置。以经部儒家经典为首共22架和《四库全书总目考证》、《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放置一层,并在中间设皇帝宝座,为讲经筵之处。二层中三间与一层相通,周围设楼板,置书架,放史部书33架。二层为暗层,光线极弱,只能藏书,不利阅览。三层除西尽间为楼梯间外,其它五间通连,每间依前后柱位列书架间隔,宽敞明亮。子部书22架、集部书28架存放在此,明间设御榻,备皇帝随时登阁览阅。乾隆皇帝为有如此豪华的藏书规模感到骄傲,曾作诗曰:“丙申高阁秩干歌,今喜书成邺架罗,……。”清宫规定,大臣官员之中如有嗜好古书,勤于学习者,经允许可以到阁中阅览书籍,但不得损害书籍,更不许携带书籍出阁。

《四库全书》编成后,最初用了六年的时间抄录正本四部,除一部藏文渊阁外,另三部分别藏于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四阁又称“北四阁”。后又抄三部藏于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称“南三阁”。 七部之中或已亡失,或为各图书馆收藏。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相关知识科普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皇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裒辑《永乐大典》之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3400余种,79300卷,凡6114函,36381册,约9亿9千7百万字。内容涉及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
《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其中经部书用褐色绢,史部书用红色绢,子部书用黄色绢,集部书用灰色绢,分别贮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七部,其中以文渊、文源、文津三阁藏本最为精致,疏漏较少;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存四部中,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津阁本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

文华殿

文华殿在太和殿之左,协和门之外,明嘉靖朝以前为皇帝之便殿,以后用为皇帝讲经筵之所。清袭明制。明中期,这里是皇太子摄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刘一燝、杨涟等将皇太子从乾清宫扶至文华殿,遵其前制故。

天一阁

明代进士范钦的私人藏书处,位于今浙江宁波,是中国现存年代最古之藏书楼。范钦(1506-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平生喜购书,在各地做官时广收图书,抄录善本。所藏多为明人著作、明朝所刻书、明朝地方志及登科录。其子大冲续有增藏。聚书四千余种,五万三千余卷,并有五代至宋元碑帖七百二十余种。范钦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天一阁用于藏书。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阁两层,6开间,硬山顶。上层不分间,隔以书橱,下层分为6间。前凿一池,称天一池,两侧有封火山墙。清代官修的文渊、文澜等七阁皆仿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面阔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剪边

屋面做法的一种。即在屋脊和檐口部分使用色彩、种类与屋面不同的瓦件,明显突出屋面的边际线。

回纹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倒挂楣子

用于有廊建筑外侧或游廊柱间上部的一种装修,主要起装饰作用。均透空,使建筑立面层次更为丰富。

苏式彩画

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的一种。源于江南苏州地区,故名。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多为祥兽花鸟、山水风景、人物故事。故宫花园及内廷建筑多饰以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从明代起即传入宫廷,经几百年的变化,与江南原有彩画不同,尤其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因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之为“官式苏画”。

苏式

明清时期我国家具的四个主要产地之一。四地为苏式、广式、京式、晋式(又称苏作、广作、京作、晋作)。

盔顶

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因其酷似头盔,故称之。甚少见,故宫盔顶建筑仅此一座。

经筵

经筵是文学侍从之臣为皇帝讲读经史的活动,通常在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举行。

钦定

凡皇帝亲自裁定的事项为钦定。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明间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北四阁

即紫禁城内的文渊阁、北京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均为乾隆年专贮《四库全书》而建。

南三阁

即江苏镇江的文宗阁、扬州的文汇阁、浙江杭州的文澜阁。均为乾隆年专贮《四库全书》而建。

相关文章

  • 神武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神武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

    1247 神武门 须弥座 基座 面阔 进深 明间 马道 踏跺
  • 体元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体元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体元殿原为启祥宫后殿,清咸丰九年(1859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咸丰御笔匾题曰“体元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明间前后开门,次间、梢间为槛墙、支窗。室内各间安花罩虚隔,惟西梢间自成一室,有门与次间相通。东西各有耳房3间,中1间辟为通道,连通长春宫。殿后接抱厦3间,黄琉璃瓦卷棚顶,面北,与长春宫相对,为清晚期宫中唱戏之小戏台,亦称长春宫戏台...

    1876 体元殿 启祥宫 穿堂 琉璃 硬山顶 面阔 明间 长春宫
  • 雨花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雨花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雨花阁位于内廷外西路春华门内,是宫中数十座佛堂中最大的一处。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皇帝采纳蒙古三世章嘉国师胡土克图的建议,仿照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坛城殿,在原有明代建筑的基础上改建成雨花阁,于其中供奉西天梵像,雨花阁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密宗佛堂。雨花阁为楼阁式建筑,外观三层,一、二层之间靠北部设有暗层,为“明三暗四”的格局。底层面阔、进深各3间,四周出...

    680 雨花阁 内廷 三世章嘉 章嘉 胡土克图 托林寺坛城殿 坛城 藏传佛教
  • 昭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昭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昭仁殿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殿前接抱厦3间。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殿之东设龙光门,明代已有,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出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

    312 昭仁殿 乾清宫 歇山顶 琉璃 面阔 明间 抱厦 李自成
  • 倦勤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倦勤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倦勤斋位于宁寿宫花园最北端,符望阁后,北倚宫墙。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建福宫花园中的敬胜斋而建。倦勤斋坐北朝南,面阔9间,卷棚硬山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前出廊,檐下绘苏式彩画。东5间与符望阁相对,东西各接游廊,分别与符望阁东西廊相接,房廊相对,构成一个封闭的院落,自然形成东5间、西4间的格局。东5间,明间开门,余为步步锦支摘窗。明间檐下悬“倦...

    617 面阔 卷棚硬山顶 硬山顶 琉璃 剪边 苏式彩画 明间 支摘窗
  • 碧螺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碧螺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碧螺亭位于宁寿宫花园符望阁前的叠山主峰之上,因其形制似梅花,构件亦以梅花纹装饰,又称碧螺梅花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亭平面呈梅花形,五瓣形须弥座,五柱五脊,重檐攒尖顶,上层覆翡翠绿琉璃瓦,下层覆孔雀蓝琉璃瓦,上下层均以紫晶色琉璃瓦剪边,上安束腰蓝底白色冰梅宝顶。每层五条垂脊,分为五个坡面,亦仿梅之意。亭柱间围成弧形的白石栏板上雕刻各种梅花纹图案...

    694 碧螺亭 宁寿宫 符望阁 须弥座 重檐攒尖顶 攒尖顶 琉璃 剪边
  • 旭辉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旭辉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旭辉庭位于外东路宁寿宫花园内第一进院落的西侧,贴墙随山势而建。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旭辉庭面阔3间,进深1间,歇山式卷棚顶,上覆绿剪边黄琉璃瓦。明间开门,余为槛墙、支摘窗,窗为步步锦格扇芯。东、南两侧前出廊,南侧接爬山游廊。檐下为苏式彩画,甚为精美。旭辉庭因座西面东,且高居于堆山之上,可迎日出,遂得乾隆御笔“旭辉”。...

    792 旭辉庭 宁寿宫 面阔 进深 卷棚 卷棚顶 剪边 琉璃
  • 断虹桥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断虹桥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断虹桥位于太和门外、武英殿之东,单拱石券,横跨于内金水河之上。桥南北向,长18.7m,最宽处达9.20 m。桥面铺砌汉白玉巨石,两侧石栏板雕穿花龙纹图案,望柱上之石狮神态各异,宛然如生。桥之建造年代为明初或元代尚未定论。但此桥用料之考究、装饰之华丽、雕刻之精美乃紫禁城内诸桥之冠。此桥“断虹”之名为俗称,明清未见记载。...

    1650 断虹桥 太和门 武英殿 内金水河 龙纹 望柱
  • 漱芳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漱芳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漱芳斋,原为乾西五所之头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皇帝即位后,改乾西二所为重华宫,遂将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作为重华宫宴集演戏之所。漱芳斋为工字形殿,前殿与南房、东西配殿围成独立的小院,其间有游廊相连。前殿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安风门,余皆为槛窗。室内明间与次间以落地罩分隔,东次室额曰“静憩轩”,为乾隆七年(174...

    841 漱芳斋 乾西五所 重华宫 配殿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 绛雪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绛雪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一座琉璃花坛制做得极为精细,体量、造型恰到好处,下部为五彩琉璃的须弥座,饰有行龙及缠枝 西番莲图案,上部用翠绿色栏板、绛...

    961 绛雪轩 御花园 面阔 琉璃 硬山式顶 卷棚 卷棚顶 抱厦
  •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 景祺阁戏台,室内小戏台。平面呈“凹形”,背景绘廊柱及婴戏图案,透视感极强。除上下场门外,台前正面也开两门,以作通道之用。 慈禧居乐寿堂时,晚宴后常命太监在此演戏,有时甚至不必化妆。...

    311 宁寿宫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景祺阁 透视 乐寿堂
  • 颐和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颐和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颐和轩为紫禁城东北隅宁寿宫后区中路建筑之一,南有乐寿堂,北为景祺阁,轩与阁之间有穿廊相连,形成工字殿。颐和轩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嘉庆七年(1802年)、光绪十七年(1891年)两次重修。颐和轩面阔7间,进深1间,单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前檐出抱厦5间,后檐出抱厦3间。除前檐抱厦外,余各间均出廊。前檐抱厦明间、东西次间开敞,形成较深远的前出廊,东...

    1882 颐和轩 宁寿宫 乐寿堂 景祺阁 穿廊 面阔 进深 歇山式顶
  • 重华宫漱芳斋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重华宫漱芳斋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重华宫 漱芳斋戏台,重华宫曾为乾隆潜邸,即位后颇加修葺,增设戏台,顶层置升降绞车。新年在此宴赉廷臣,演戏赐茶。1923年,逊清皇室在此戏台为敬懿皇贵太妃的生日演出,成为宫中戏曲活动的终曲。...

    320 重华宫 漱芳斋戏台 漱芳斋
  • 同道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同道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同道堂是西六宫之一咸福宫的后殿,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咸福宫同期建成。清沿明旧,仍名曰同道堂。殿面阔5间,黄色琉璃瓦歇山顶。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梁枋饰以龙凤和玺彩画。前檐明间安槅扇门、帘架,左右两次间为槛墙、支摘窗,后檐墙不开窗。室内前后檐柱间均安装落地罩,罩内有木炕,地面铺墁为方砖,顶棚为白樘篦子糊纸。殿东西有耳房各3间,卷棚 硬山顶,耳房前隔有小院...

    1714 同道堂 咸福宫 面阔 琉璃 歇山顶 三踩斗栱 斗栱 龙凤和玺彩画
  • 抑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抑斋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抑斋位于外东路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内的东南角,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座北向南,仅2间,硬山式卷棚顶,覆绿剪边黄琉璃瓦,前后出廊,檐下饰苏式彩画。前后开门,门户错置,步步锦隔扇门,余为槛窗,玻璃屉窗。室内为小佛堂,隔断之上嵌以佛龛。东间有门可暗通养性殿的西配殿佛堂。斋前东南隅叠山上有撷芳亭;斋西为矩亭;斋北可至露台。...

    1213 抑斋 宁寿宫 卷棚 卷棚顶 剪边 琉璃 苏式彩画 苏式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