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青玉神人纹十一节琮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青玉神人纹十一节琮 |
时代 | |
门类 | 玉石器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103955)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青玉神人纹十一节琮❖图片
青玉神人纹十一节琮❖简介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
高32.2厘米、最宽7厘米、孔径5厘米。
玉琮本为青玉质,但有大面积经盘熟后的沁斑,呈褐色。琮分十一节,每节雕琢简化人面纹,冠帽及嘴部并无阴刻线装饰,人眼有管钻和刻划两种方式。器身残留有未打磨掉的线切割痕。孔对钻,内有打钻时错位留下的台阶痕。玉琮两端口沿处均有残缺,应是就原料制作遗留。
玉琮上端射口外壁有两个刻划符号,分别刻划于对应的两面。一个较为清楚,一个中间模糊不清。此两种符号在考古及其它传世品中未见。
相关知识科普
良渚文化
因最初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镇而得名,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发展和继续,距今约四五千年。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出土玉器内容极其丰富,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雕刻之精和出土量之大都是空前的,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展现出古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曙光。
沁斑
玉器长埋地下,受周围酸、碱等物质的浸蚀,日积月累,形成蚀斑,称为浸色或沁斑。
玉琮
中国古代玉石器。方形,中有圆孔,有的作长筒形。为用于祭祀、丧葬、朝聘等活动的礼器,《周礼》中记其为六种“瑞玉”之一。《说文》称:“琮,瑞玉,大八寸,似车釭。”出土的玉琮始见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墓地,商、周墓中也有出土,汉代不再制作。江苏常州武进寺墩遗址的一座墓葬中,尸体周围放有大小玉琮33件之多,大量的玉琮作为随葬品出土,除了作为礼地的祭器之外,是否还有辟邪、敛尸或象征死者的等级与财富等用途,其内涵尚需进一步研究。
十一节
良渚文化的玉琮分为高大型和矮粗型。高大的可宽达十厘米,高几十厘米。有五节、七节……十五节或十七节之分。十一节的玉琮,每一节都以四个琮角为神人或兽的面部的中线,雕出四个神人或兽面纹,共十一节。
阴刻
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