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威罗瓦金刚唐卡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威罗瓦金刚唐卡 |
时代 | |
门类 | 宫廷宗教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008929)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威罗瓦金刚唐卡❖图片
威罗瓦金刚唐卡
威罗瓦金刚唐卡背后白绫签
威罗瓦金刚唐卡❖简介
威罗瓦金刚 唐卡,18世纪,西藏,布本,设色,通高119厘米,宽73厘米,画心纵63厘米,横42厘米。清宫旧藏。
此幅所画威罗瓦金刚为蓝色双身,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主面为牛首,其左右各三面,顶上两面,皆怒目獠牙,狰狞可怖,唯顶上文殊 菩萨面相慈祥。两主臂拥抱明妃罗浪杂娃(“罗浪杂娃”汉译为死尸复起),其余诸臂于身后作圆形展开,手中持执法器。明妃身色略浅,一面三目,亦怒相,右手持钺刀,左执颅器。双尊皆裸形,仅饰璎珞,寓意障不遮覆。主尊上方以宗喀巴上师为首,画有诸传承上师,分别为(左起)智慧空行母、七世达赖格桑嘉措、上师宗喀巴、六世班禅洛桑贝丹益西、阿玛拉、(第二行)遍知克主杰、拉理达、热译师及根本上师阿旺强巴,画面左下方为红威罗瓦,中为勇保护法,右为外修阎魔尊。
此唐卡虽表现人物众多,但各尊像分置错落,布局饱满有序。绘画技法上注重颜色之块面表现,施用纯色艳彩,线条亦灵动活泼,具后藏画风。背面有白绫签,上墨书汉满蒙藏四体文字题记,汉文为:“乾隆四十六年二月十一日,仲巴胡土克图岁本康卜恭进供奉利益画像阳体威罗瓦金刚……右一”。
相关知识科普
威罗瓦金刚
威罗瓦金刚即清宫对大威德怖畏金刚的称谓,梵名音译作“阎曼德迦”,是无上瑜伽部父续成就本尊。佛典称大威德金刚是文殊师利菩萨为调伏诸天鬼神及众生之瞋恚本性而显现的教令轮身,现忿怒相,《吉祥金刚大威德教法源流三界尊胜成就宝库》谓大威德可因调御对象之差别而显化相应之身相,故有独尊、双身及一面四臂、三面六臂、六面六臂乃至九面三十四臂等种种相异之形象。
唐卡
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
画心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
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是中国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相传其显灵说法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他专司智慧,常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与普贤菩萨一起站在释迦牟尼佛的左右。在藏传佛教中文殊菩萨也极受尊崇,为八大菩萨之一,其称谓和造型有多种,但面相常以两种出现,一种为猛相,多首多臂,旨在降服怨敌,消灭烦恼,但胸怀慈悲,属于密宗造像;另一种为静相,结发戴冠,面目慈祥,属于显宗造像。
文殊
佛教菩萨名,又称“文殊师利”,也译作“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以智慧著称,手持宝剑,骑坐青狮,与普贤菩萨常侍释迦牟尼佛左右。
菩萨
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明妃
明妃约有二义:一以教理,所谓能破愚闇烦恼故曰明,能生一切之功德故曰妃,即陀罗尼之别称;二指佛或本尊悲智双运之配偶,是智慧之象征,亦可称佛母,通常在与本尊一同出现时称明妃,以侧重其主尊之法侣的神格身份。藏传佛教中如五方佛大日如来之明妃金刚界佛母、阿閦佛之明妃佛眼佛母、宝生佛之明妃无我佛母、无量寿佛之明妃白衣佛母、不空成就佛之明妃救度佛母等较为常见。
法器
狭义指置于佛像前的小型器具,特别是密教修法所用的器物。法器之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异,即使同名法器,亦因制作材料、手法,所属宗派或时代不同而形式迥异。若按用途分类,可大致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或称祭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专用法器等6种。
璎珞
由宝石、珍珠和贵重金属串联起来的环状物,古代南亚次大陆有地位的人们与我国古代贵族常佩带。在佛教造像里菩萨身上多披挂璎珞。
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年),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本名“罗桑扎巴”,生于青海湟中,藏语称湟中一带为“宗喀”,故被尊称为宗喀巴。幼时出家,学显密教法10年,16岁入藏深造,得大师指点,佛学精进,显密兼通。鉴于当地佛教戒行废弛,僧侣生活放荡,遂以噶当派教义为本,结合自己的见解,从倡导戒律入手,进行改革,《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其代表作。明永乐七年(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的资助下,于拉萨大昭寺创办了大祈愿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建立了甘丹寺,标志格鲁派体系的形成。后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执政教派,在蒙藏等地广泛流行,成为藏传佛教中最大的宗派。
六世班禅
六世班禅,法名罗桑贝丹益西(1738—1780年),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今西藏日喀则专区南木林人。乾隆五年(1740年)被认定为五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灵童,翌年迎入扎什伦布寺作床,由安钦·罗桑苏巴为教授其经典并授沙弥戒。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前往拉萨布达拉宫,拜七世达赖喇嘛为师学习佛法。三十年(1765年),清朝廷为颁赐其金册、金印,册封其为班禅额尔德尼。四十四年(1779年),六世班禅率领僧俗众人前往热河避暑山庄庆贺乾隆帝七十寿辰,历时一年多的跋涉,于翌年七月到达热河,受到隆重的接待。此前仿扎什伦布寺修建了须弥福寿庙,供班禅起居。参加庆典活动之后,八月班禅前往北京,在京期间,观瞻了皇宫及京内的各大寺院,诵经作佛事。十一月突患天花圆寂于西黄寺。
胡土克图
清朝封授藏传佛教中大喇嘛、活佛的封号,是藏语“朱必古”的蒙语音译,意为“化身”,其地位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