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宝冠释迦牟尼佛 |
---|---|
外文名 | |
创作者 | |
别名 | 宝冠释迦牟尼佛 |
时代 | |
门类 | 宫廷宗教 |
出土 | |
备注 | 文物号(故00203373 2/2) |
文保级别 | |
馆藏地点 | 故宫博物院 |
宝冠释迦牟尼佛❖图片
宝冠释迦牟尼佛❖简介
高:29.7厘米,宽:8.5厘米,厚:5厘米
西藏西部或克什米尔
佛陀戴华丽宝冠,头部涂蓝,面部与颈部泥金,耳上戴花,身上有项链和手钏为饰,胸前有中亚样式的披巾,饰联珠纹,缀穗。上身U字形衣纹不明显,双臂与下肢均无衣纹,如湿衣贴体,身体轮廓清晰可见。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衣角,右腿稍向右前转动,左腿直立,身体向左扭动,立于莲座上,背后有高大的背光,头光部分边缘饰镂空火焰纹,身光部分边缘饰阴线刻火焰纹。下承方形台座,台座正面阴线刻藏文铭文:
藏文铭文:Lha Na ga ra dza
汉译:拉 那嘎拉咱”。
“拉”(Lha)在藏文中是一个神圣的字眼,相当于汉文的天或神。在吐蕃王朝时期,它是对“赞普”的尊称。如在唐蕃会盟碑中,赞普一词前的修饰词是“圣神”,它的藏文对应词是lha 'phrul(“神变”、“神通变幻”)。根据苯教的传说,最初藏王是从天界来的,从聂赤赞普开始的七位赞普死时肉体仍沿着一根天绳飞升天界。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也提到,天神从天空降世,在藏地为国王。显然,那嘎拉咱是个人名,史料记载,藏西古格国王拉喇嘛益希沃(Lha bla ma Ye shes 'od, 约959–1040年)的儿子。目前发现的带有他的名字铭文的铜造像保存有18尊,其中一部分是克什米尔制作的,甚至是早期造像,另一部分是同时期的造像。(罗文华)
参考文献:
罗文华:《故宫经典 藏传佛教造像》(Classics of the Forbidden City Tibetan Buddhist Sculptures),北京:故宫出版社,2020年,第146页,图75。
故宫博物院、止观美术馆编:《佛陀之光:故宫博物院止观美术馆佛教造像》(The Light of Buddha: Buddhist Sculptures of The Palace Museum and Zhiguan Museum of Fine Art),北京:故宫出版社,2019年,,第84-86页。
Ulrich von Schroeder, 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 Hong Kong: Visual Dharma Publication, 2001, vol. 1, p.84-86.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4、133-134页。
相关知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