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艺术史的历史性原则

时间 : 12-25 投稿人 : 露露 点击 :

汪悦进先生对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房中术文献《十问》,施以“抽取-接龙-活用”之法,以之来解读马王堆1号墓的帛画(上图),得出了“死后成仙”的帛画新解。按汪先生的说法,这一“成仙“流程,分别指:(1)马王堆1号墓墓主一代轪侯夫人死后散掉的气,又被“合”起来(合气);(2)合起的气,被“治”一回(治气);(3)治过的气,被“抟”一遭(抟精);(4)抟。

汪悦进先生对文献处理的历史性原则,几无所知;为迎合他对图像的理解,不惜混搅文献脉络,私改文献含义。于是图像的误读,便引发了文献的误读;文献的误读,又加剧了图像的误读。如此循环往复,汪先生的研究,就既不像艺术史,亦不像思想史,而是以古代史料为素材的个人创作。

缪哲

同行的批评,是学术健康的保证。

2011年12月19日《东方早报》上,有哈佛大学汪悦进教授的一组专题,总计三个整版。其中两版,是汪先生对马王堆1号墓帛画的新解,题曰“如何升仙”;另一版,即题作“汪悦进:美术史研究与图像的深层理路”的,是记者与汪先生的问答。由题目可知,所谈乃美术史——或“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在问答的专版中,汪先生说:

我的一篇论文(笔者按:实为专著)《塑造〈法华经〉——中国中古佛教的视觉文化》曾被一位书评人批评为不遵守艺术史“家法”。要说艺术史家法,无非是研究某一作品在形式上对陈规如何承袭并改造,这也是我的著作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哪还有一成不变的艺术史家法?任何学科都在发展变化,变法的重要远远大于家法。但总有一些人,自封为维护正统道学的家族族长,不准人越雷池一步。所以我会更乐意反馈诚意的学术交流。除此之外,情愿多做些原创性的研究。……至于别人整天热衷于打笔墨官司来张扬自己,那是他们的学术态度和处世原则。人各有志,各行其道吧。

提及自己的批评者,竟没其名而曰“一些人”,这较之“个别人”或“一小撮”,无疑学术多了,但轻薄之色,仍不可掩。据我有限的闻见,撰文评论过《塑造〈法华经〉》的,大约有五人:

(1)笔者本人,“艺术史的文献与家法”,载《读书》2005年第5期。批评汪先生处理图像与文献时,不遵守历史性原则,往往“先立一义,趋史料以就我”。

(2)AnnetteL.Juliano,文载汪先生供职的哈佛大学亚洲学名刊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Vol.66,No.2(Dec.2006)。作者介绍了汪著的内容,称赞它使用了多种新理论,是本领域的重要贡献。

(3)ClaudiaWenzle,文载美国艺术史名刊ArtBulletin(Sept.2008)。五篇书评里,这一篇最详尽。汪著六章,作者逐章评论后,称五章不可通。全书的特点,作者归纳为二:一曰粗疏,二曰先树一义,必欲其成而后可。文章近尾处,作者借一例子又重申这批评说:汪又不细检其史料,只顺着其自设的阐释之线,一意孤行,因此不得要领。

(4)AngelaF.Howard,文载美国宗教史名刊HistoryofReligions(Vol.47,No.4,2008)。作者逐章介绍了全书,认为汪先生编织于图像背后的复杂的思想脉络,甚不足信。

(5)SarahE.Fraser,文载美国亚洲学名刊TheJournalofAsianStudies(Vol.67,Nov.2008)。汪著六章,作者仅介绍了1-4章。关于第1章,作者认为讨论的跨度太大,历史分析不足。关于2-4章,作者引中、日、德学者的最新成果,称这3章汪先生当作“法华经变”讨论的敦煌217窟南壁经变,并不是“法华经变”。

可知评论者五人,四人有不同程度的负面看法。未知汪先生所称的“热衷于打笔墨官司张扬自己”的“一些人”,到底指谁,还是全部?但无论指谁,话出于哈佛教授之口,是颇使人错愕的。因同行的批评,是学术健康的保证。一听批评,就斥为“笔墨官司”,还“学术态度”,又“处世原则”,乃至“维护正统道学的家长族长”,这种话,似非学者所当语,亦非学者所当闻。故我谨就汪先生的帛画新解,再谈一谈我对艺术史研究的看法。

汪先生的帛画新解,先已发表于《古代中国的死》一书(EugeneY.Wang,“AscendtoHeavenorStayintheTomb?”MortalityinTraditionalChineseThought,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2011)。持与中文“如何升仙”对读,似文字有繁简,意思不甚有区别。又汪先生的文章,其实讨论了两件作品,一是马王堆1号墓帛画,二是同墓的彩棺;论证的手法,总体上一致。限于篇幅,我只举前者。

汪先生所谓“理路”,只是拼凑文献而得的。

汪先生帛画新解的目的,是辨识帛画的主题,或确认当时人对帛画含义的理解。故通篇文字,是与图像学密切有关的。图像学是艺术史的一分支,其对象多为公共的功能性作品,如宗教偶像、墓葬艺术品等(帛画即属后者)。由于有公共的宗教或礼仪功能,这类作品,便有其服务的民众所赋予、并为其服务的民众所共知的特定含义。图像学的目的,便是找出、并确认这含义。这与古文字学者确定甲骨文的字义,有相通的地方。故从性质上说,图像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乃是“发现事实”。这性质,亦决定了其方法,即一要遵守历史性原则;二要参考或采纳本领域已确认为“事实”的结论;不采纳,则须有论证,不能径揭己说。但这些要求,汪先生是颇为陌生的。如我在《读书》的文章里,便批评他为曲成其说,竟私改佛像手印,径指“思维太子”为“弥勒菩萨”,类似的例子,Wenzle亦有列举。这种做法,倘不是缺少佛教图像的初步知识,就是故意违反学术的原则。

图像学的研究,一般有三种情形。一是图像的含义,有直接的文献为说明,如图像铭题,造像仪轨手册等。二是无文献说明,如史前艺术品。三是虽无直接的文献说明,但或有(虽也未必)间接的文献为外证。

三者中最复杂的,乃最后一类。根据历史性原则,这类作品的研究,一般采用“先内证后外证”的原则。即把同脉络、同性质的图像,先详尽地排比,确定图像的内在逻辑;而后在逻辑之内,讨论具体的作品。图有不足,则取文献为外证。除这“先图后文”的次序外,图像与文献的解读,亦须遵守各自的脉络,以免两者循环论证,或相互扭曲。

但这些方法,汪先生也很陌生。他虽自称重视图像本身的“深层理路”,然细味其论证方法,其所谓“理路”,不过拼凑文献而得。如他处理图像时,很少排比同脉络、或同性质的图例,而总急于征引文献。或正因这“文献中心主义”的倾向,Howard才困惑他的著作到底算艺术史,还是思想史。他对文献的选择与解释,又多不守历史性原则,随手乱取,任意曲解。故图像与文献,就彼此扭曲、相互窜乱了。如这帛画新解中,为把帛画下部的怪人比定为太一,他竟把郭店楚简的《太一生水》,曲解为“太一是水中居住的神”(agodwhoresidesinwater)。未知是无知,还是故犯。

如其访谈所见的,对同行的批评,汪先生颇不知省,反深责批评者的动机,或学品,故这错误就延续了下来,这帛画新解,就是一活例。盖类似马王堆1号墓帛画的作品,汉代有数种,如马王堆3号墓,山东临沂金雀山9号、13号、14号墓,与民安4号墓的例子;目前可见的,似至少有四种。这些作品,已构成一小的图像脉络。按“先图后文”原则,应先详尽地排比数图,对其画面要素与结构同异,做辨识与分析;而后在这脉络里,讨论1号墓帛画。图有不足,复取文献为外证。这样图与文,或有互证之效,亦未可知。

但这种艺术史的方法,汪先生弃而不顾,反径执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竹简书《十问》,与1号墓帛画比证。《十问》的解读,又任意曲解,不守历史性原则。于是被剥离于脉络的图像与文献,便产生了乖谬的引力。两者相撞的结果,就是这帛画新解。

汪先生做到了环环崩溃

为便于理解,这里对马王堆1号墓帛画与《十问》的背景,略做一介绍。按《十问》出于马王堆3号墓,据多数学者的意见,墓主是死于西汉初年的“二代轪侯”。本文谈的帛画,则出于马王堆1号墓,主人是“一代轪侯”的夫人,即前者的母亲。从考古证据看,儿子似先母亲而亡。

《十问》仅数千言,内容以房中术为主,亦兼及吐纳、按摩等男子“养阳”的技巧。文字的形式,则为古人问答:从“黄帝问天师”,“尧问舜”,次第而至“秦昭王问王期”,共十则,故名《十问》。按李零说,书的性质,当为“养阳专题的摘抄”,即杂抄于不同的书。我信为确说。因每一问答,皆自成首尾,不甚有文脉的牵扯。

汪先生对帛画的解读,可分三个步骤:(1)确认帛画主题为“死亡与复生”;(2)确认帛画与《十问》有内在之关联;(3)从《十问》中抽绎出“死后成仙”的五个“流程”,一一落实于帛画的细节。这三个步骤,是环环紧扣的,故一环崩溃,便全文解体。但汪先生做到了环环崩溃。为省文,我略去第一环,直接从第二环开始。关于这一环,汪先生有两条论据:

1.《十问》有“出死(入生)”与“起死”的字眼。两词的本义,虽一指“呼出体内的宿气”,一指“使阴茎复举”。但由于“(马王堆文献)很少认为死亡是不可逆转的(irrevocable)”,故(当时人)便抱有“出离死亡而入于生命[出死入生]”的希望。

2.在安排轪侯夫人的丧事时,生者(theliving)或采用了一些方法或程序,以象征性地使其再生。这些方法与程序,必遵循了《十问》蕴含的“出死入生”观,否则《十问》等文献,就不必(Thereisnoneed)封入轪侯夫人之子(themarquise'sson)的墓了(黑体为笔者标注,下同)。

第一个论据,是混搅文献,强辞成说。首先,“(马王堆文献)很少认为死亡是不可逆转的”,乃无根之谈。盖马王堆文献共28种,其中本义为“死亡”的“死”字,当不下几十处,我从中并未发现“死亡可逆转”的观念。其次,“出死”与“起死”之“死”,本为吐纳与房中术术语;前者喻指可致人死亡的宿气,后者喻指阳痿的阴茎。汪先生称两个“死”字,又可指“死亡”,是偷换概念。比喻若这么读,那歌词唱的“天安门上太阳升”,就可解为“天文奇迹”了。第三,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出死”“起死”的“出”与“起”,是应“死”字的喻义——即宿气与阳萎的阴茎——而起的,对其本义——“死亡”——则无效。这是修辞学所称的“比喻的延伸”,是读书的常识。汪先生若以为“死”读如其本义——即“死亡”——时,也可“出”或可“起”,就应拿汉代的证据来。否则莎士比亚“结了婚的耳朵(其中‘耳朵’喻指男人)”(amarriedear),就可解作“两对耳朵结了婚”了。

至于第二个论据,我则百思莫解。比如第一句的“生者”与第二句的“轪侯夫人之子”,到底什么关系?汪先生若曰同一人,则按考古的结论,轪侯夫人去世时,她儿子、即3号墓墓主固已亡故了。若曰并非同一人,则儿子去世时,母亲犹健在,为何这时安排她死后的丧事?又与她复活相关的文献,何以事先封入她儿子墓内,而不等她死后封入她自己墓内?要之这第二个论据,我横竖想不通。汪先生自己若明白,请执以教我。

是历史研究,还是汪先生个人的创作?

在《东方早报》的访谈里,汪先生曾这样自言其治学的方法:

这些图像配列是没有现成“说明书”供参考的。这就需要活用考古文献。要去论证当时古人的固定思路和思维逻辑,要如何理解当时古人的思维方式,必须从文献中活用和抽取,重新建构当时的固定思维模式,从而重新建构被那些模式支配的图像。

所言虽针对法门寺宝函(汪先生有专文论之),但也是汪先生一贯的方法:即“考古文献的活用”,与“文献的活用和抽取”。前者或指考古出土的物质史料,后者乃与之相对的文献史料。未知私改佛像手印,或径指“思维太子”为“弥勒菩萨”,算不算“考古文献的活用”。至于文献史料的“抽取与活用”,则除上举的“出死”与“起死”外,这帛画新解的第三环中,又有更多的活例。

在通过第二环论证、确定《十问》与帛画有“内在关联”后,汪先生便以《十问》解读帛画了。今按《十问》中,有这几个字眼:(1)合气:男女交合的委婉称;(2)治气:吐纳导引;(3)抟精:凝聚精气;(4)溜刑:原指精卵合成的水状胚胎;这里喻指借吐纳、膳饮等方法,炼成精神充盈的体魄;(5)形解:原指尸解、或登仙,这里或指脱去形累、入于神化。

这五件事,原散出于《十问》的不同问答。如“合气”见于第三则(黄帝问曹敖),这则的主题,是“御妇人”以养生。“治气”、“抟精”与“溜刑”见于第四则(黄帝问容成),内容为吐纳、导引、积精以养生;“形解”则见于第六则(王子乔问彭祖),主题为养护阴茎、固闭精关以养生。这五件事,可分为两类:彼此平行的养生技巧(“合气”、“治气”与“抟精”),与彼此平行的养生效果(“溜刑”与“形解”)。因此,如果说前者的任何一项,与后者的任何一项之间,可建立时间或阶次的关联,道理还马虎可通。但假如把五事从各自的文脉里“抽取”、拼接,然后称这五件事,可形成一时间有先后、阶次有低高的“流程”,便技同罗织,厚诬《十问》的作者了。但汪先生就是这么做的。他把五事从各自的文脉里抽取,并拼接为一所谓的“流程”:合气→治气→抟精→溜刑→形解。

那这“流程”作什么用呢?是供汪先生“活用”的。比如这五件事,原指养生的技巧与效果,义无可移。汪先生则“活用”说:

马王堆汉墓一号墓覆棺帛画由下到上表现了一个死后成仙的流程。大致可分这么几个阶段:(1)合气,(2)治气,(3)抟精,(4)流形,(5)形解(《如何升仙》)。

然则这所谓“流程”,不仅供活人养生,也供死人成仙。——如此活用,已不是复原历史,而是以史料为素材的个人创作了。

这样设定帛画新解的框架后,就是具体的解读。按汪先生说,这“死后成仙”的流程,分别指:(1)老妇人死后散掉的气,又被“合”起来(合气);(2)合起的气,被“治”一回(治气);(3)治过的气,被“抟”一遭(抟精);(4)抟出的精,便诞生“溜刑”;(5)最后是“形解”成仙。帛画与之对应的画面为:(一)第一层案下的部分:太一等神物在“合气”;(二)第一层案至玉磬部分:鼎壶在“治气”;(三)双龙穿璧部分:龙与璧在“抟精”;(四)老妇人与侍者部分:被诞育的“溜刑”;(五)帛画最上部分:老妇人成仙。——《十问》的内容,既被汪先生施以“抽取-接龙-活用”之法,他的帛画新解,自呼卢成卢,呼雉成雉,无往而不通。虽从具体的操作说,把抽绎于《十问》的“流程”,一一落实于帛画的细节,也还有难度,但汪先生手里,哪里有难事?因抽取、接龙、活用的巧技,他是可一用再用的。限于篇幅,我仅举“成仙的流程”之三,即《十问》的“抟精”,是如何落实为帛画的“双龙穿璧”的:

马王堆医书谆谆告诫借行方术求长生者:“玉闭坚精,必使玉泉毋倾,……故能长生。”合气治气之后需用“玉闭”,可以“坚精”,并导致“神明来积”。帛画中的玉璧便是“玉闭”的具象图解(《如何升仙》)。读者或注意到:原说的“抟精”,这里已潜换为“坚精”了。“抟精”如前说,原见于“黄帝问容成”,指靠吐纳凝聚精气。“坚精”则见于“黄帝问曹敖”,指“御妇人”而闭精不射。则知两者语境不同,意义各异。汪先生必潜换之,盖因《十问》之“抟精”,实在接不上帛画的“玉璧”。而一旦潜换为“坚精”,就接得上“玉闭”;——因《十问》中,有“玉闭坚精”一词(“玉”指“玉策”,即阴茎)。抽取“玉闭”,复加活用,于是“玉闭”就是帛画的“玉璧”了。也就是说,在经过“抟精→坚精→玉闭坚精→玉闭→玉璧”这“歌德堡”式(RubeGoldbergian)的复杂传动之后,《十问》的“抟精”,便终于接上了帛画的“玉璧”。——帛画的设计者,若果如汪先生说的这样构思,他一定是历史上最机巧、却也最不可理喻的艺术家!

但即便有这机巧,也还是不能通。比如“闭”为什么是“璧”呢?汪先生说,因“闭”与“璧”是同音字(homonymic)。按此说大是可怪。如唐作藩或白一平-沙加尔(Baxter-Sagart)的上古音表中,“闭”与“璧”字,便皆并不同音。在《切韵》、平水韵,乃至今天的粤语、闽南语中,两字的发音亦仍然不同。汪先生称两字同音,未知指汉代同音,还是普通话里同音。若是前者,我愿闻其证据。倘为后者,汪先生的古文献训练,就未及入门的水平;也知他滥用文献,乃无知所致。

但有趣的是,汪先生虽无知,却有巧。如英语论文中,他在“同音说”外,又补了一“证据”:在举列学者关于“玉闭”不同解释的同时,他径取夏德安(DonaldJ.Harper)的直译,称“玉闭”为jadeclosure。所以取这译法,绝非他接受夏的全部见解,只不过夏直译的“闭”字——closure,能接上他对“玉璧”形状的描述:enclosingform(环形)。这样一来,不懂中文的英语读者,便能在“闭”(closure)与“环形”(enclosing)的璧之间,产生汪先生所期待、或预设的联想了。——汪先生的学问之巧,竟有如此!

汪先生艺术史研究的风格

上文的介绍虽粗略,但大体可见汪先生的“原创性”研究的风格:对文献的迷恋与滥用,与对图像的漠视与陌生。除不问帛画的图像脉络,径将之与《十问》牵合外,这风格亦见于他对帛画细节的处理。如他称帛画的裸身怪人,是汉代的最高神“太一”。所举的图像学证据,竟是“怪人与马王堆3号墓《太一图》的太一相像”,而无视太一有角,怪人无角,太一着衣,怪人裸体,太一手下垂,怪人手上举等重大的图像学差异,亦不知在汉代图像逻辑里,这怪人是多与“托举重物的力士”有关的。称之“太一”,适见汪先生眼睛训练的不足,与对汉代图像的陌生。

这一缺陷,又因其文献训练的缺乏而恶化:他对文献处理的历史性原则,几无所知;为迎合他对图像的理解,他不惜混搅文献脉络,私改文献含义。结果图像的误读,便引发了文献的误读;文献的误读,又加剧了图像的误读。如此循环往复,汪先生的研究,就既不像艺术史,亦不像思想史,而是以古代史料为素材的个人创作。

对宗教与礼仪艺术的研究而言,图像学只是基础,而非全部。如何超越其上,复原图像背后的经验和感受,或阐释与之相关的文化或观念,乃中国艺术史研究应鼓励的方向。在这一方面,是有许多重要的方法论问题有待思考的。可幸的是,汪先生以其独有的戏剧化手法,为我们揭示了这些问题之所在:这种阐释性研究,到底是对历史的复原,还是以古代史料为素材的当代话语?若是前者,我们的阐释,是否应以对史料的历史性解读为前提?比如说,敦煌217窟南壁壁画,若确如中外学者指出的那样,并非法华经变,汪先生执作法华经变所作的漂亮阐释,可否惟其“漂亮”而成立?再比如说,“闭”与“璧”字,若确如古音学者所说的,汉代并不同音,这一整篇帛画新解,又是否成立?若不成立,汪先生所乐言的新理论,新方法,意义又何在?又图像的逻辑,我们应求取于图像的脉络本身,还是靠“抽取-活用”文献来拼凑?若必欲“抽取”,必欲“活用”,“抽取”以何为标准,“活用”到哪一地步,艺术史研究是历史性解释,还是对历史的戏说?又从汪先生关心的“学术态度”而言,怎样“抽取”,才不是篡改史料,如何“活用”,方不失学术的正派?这些问题,不仅汪先生应思考,也是我们艺术史领域的人都应思考的。

相关文章

  • 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图文]
    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图文]

    鲍勃·迪伦为SkipSharpe画的肖像画。唱作人、民谣歌手、诗人,在为一代人定义了民谣音乐和民谣摇滚后,72岁的鲍勃·迪伦(BobDylan)还为自己添上了一个视觉艺术家的符号。记者廖阳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本月将在伦敦办画展唱作人、民谣歌手、诗人,在为一代人定义了民谣音乐和民谣摇滚后,72岁的鲍勃·迪伦(BobDylan)还为自己...

    144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当代中国油画创作技巧与观念[图文]
    当代中国油画创作技巧与观念[图文]

    张晓刚作品赏析:《血缘大家庭系列》从第一代出国留学的油画家画油画到现在的百余年间,中国油画历经坎坷发展已成今天的多元格局。其间技巧与思想(观念)在创作中呈现出的代与代之间的差异及由此引发的争鸣不断地促使着中国油画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幼稚迈向成熟。“代沟”的存在是文化的历史阶段性标志,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一代艺术家必然面对着与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的成长背景与社会需求,这是导致观念...

    131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春宫艺术品藏家贝索烈:通过情色认识古代中国[图文]
    春宫艺术品藏家贝索烈:通过情色认识古代中国[图文]

    贝索烈画家描绘的显然是发生在富贵之家后花园的一幕,画面充满禁忌的趣味:嶙峋的假山石旁,玉兰花开得正好,一对男女坐在假山石上,斜倚树木展露亲昵之态。他们的体态与假山石在构图上形成呼应。人物的背后是一丛丛肥硕的牡丹。透过玉兰花枝,能隐约看到亭台中桌上摆放的酒瓶,应是推杯换盏之后尚未收起。这满园春色的景象,就出现在一幅17世纪晚期的绢本画作上。而另一幅19世纪早期的绢本画,则描绘了一名女子出浴后的...

    124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当代艺术如何品牌化[图文]
    当代艺术如何品牌化[图文]

    达利设计的红唇沙发李光斗如果把可口可乐的瓶子看作一件艺术品的话,那么它堪称当代艺术中最成功的艺术品。最初的可口可乐是倒在杯子里出售的,后来改用瓶装,但由于瓶子的形状不受顾客欢迎,大大影响了销路。当时美国妇女流行穿一种在膝盖附近稍微变细的裙子,一个叫凯普曼·路德的人从中获得灵感,按照这种裙形设计出一款瓶子,并把这款设计展示给了可口可乐公司负责人。可口可乐公司当即决定采用,结果大为...

    165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实力派山水画家--闫祖智[图文]
    中国实力派山水画家--闫祖智[图文]

    闫祖智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人。现为傅山书画院院士、山西省东学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朔州市兰亭书画院院士、山阴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山西省企业摄影家协会理事、朔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山水是诗人画家抒写情思的媒介,所以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中国画最重山水,与意境说分不开。闫祖智山水画面中传达了他自身的特殊情感以及生命意识,而这种深刻表现作者灵魂的山水画图式又是他复...

    116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孙良:“绘画艺术是单独存在的”[图文]
    孙良:“绘画艺术是单独存在的”[图文]

    孙良精卫鸟红豹画展开幕2012年5月15日晚间,“悬丝--孙良个展”在新加坡MOCA当代艺术馆拉开帷幕。这次个展较为全面地回顾了孙良的创作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表现主义到现如今的魔幻现实主义,孙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均有展出。开幕当天,孙良接受采访时说,他年轻时以为没有人会喜欢他的画。对这位当时还是叛逆前卫的年轻人来说,作为艺术家而不被人们喜欢,是非常自豪和骄傲的。不...

    25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传统教学与艺术创新[图文]
    传统教学与艺术创新[图文]

    汪诚一信143×228cm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美术事业的发展,国家实行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政策,在往苏联派遣美术留学生的同时,于1955年至1957年请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来中国,在中央美院开办油画训练班——“马克西莫夫培训班”。来北京前,马克西莫夫是苏联苏里柯夫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到北京后...

    24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徐累:以心造境[图文]
    徐累:以心造境[图文]

    徐累采访、文:司马琳娜徐累是那种不紧不慢的人,如同植物一般站在原地,守着一份淡定与娴雅,颇有一份得自古都金陵的贵逸之气。他不追摹古人,也不追随潮流,他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个追忆和思考的舞台空间,以心造境,在画作之上营造了一份诗意、一分神秘和一份虚无主义的情境。徐累曾说,“和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我不是游猎的动物,我的存在方式也许是植物的方式,在此地猜想,在此地嘹望。我的身上落了一些灰...

    158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雕塑”争议不断 解读什么才是城市雕塑[图文]
    “雕塑”争议不断 解读什么才是城市雕塑[图文]

    昆明大观园“裸女”雕塑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大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全国各大小城市掀起了一股兴建公共雕塑的热潮,但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一些丑陋的庸俗雕塑趁机疯狂滋生并蔓延,不仅遭到市民的痛骂,也引来网友的吐糟。从今年8月份开始,搜狐网举办了全国“十大丑陋雕塑”的评选活动,经过三个多月的网络搜索、专家筛选和网友评选,近日公布了评选结果...

    88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何怀硕:艺术的信念[图文]
    何怀硕:艺术的信念[图文]

    现代派把日常用品与艺术品的界限打破,被崔西·艾敏弄得乱七八糟的一张大床经炒作也成为成名作何怀硕当代对于:“什么是艺术?”、“如何给艺术下定义?”、“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非艺术?”类似这些问题,不论是在艺术哲学、艺术理论与批评,或者美学中都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这原来固然也是困扰着多少世代的艰难问题,但当今更加困惑...

    43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方力钧作品2月14日,朱其把自己置换为一位“局外人”写的一篇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不小反响。近两年来,上海理论研究者陆兴华也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应有的定义以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做出了诸多诠释与批判。除此以外,还有朱青生、高名潞、吕澎、杨小彦等人也在通过策展实践探寻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而现在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广州三年展首个项...

    9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黑成义:书法作品应易于辨识[图文]
    黑成义:书法作品应易于辨识[图文]

    近年来,一些求生、求拙、尚奇、尚怪的书法作品开始出现在各种展览之中,这类夸张变形的书法不仅让人难以辨识,更令书法的造型美、章法美、意境美统统不复存在,仅仅给人留下了满纸的“病态”。对于这种现象,津城书法家黑成义认为,书法家可以在创作中展示个性,但前提必须是写出来的字能让老百姓看得懂,既易于辨认又带有美感的书法才是好作品。好看又好认才是好书法作品广受书法界人士好评的黑成...

    119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善本题跋真迹见古风[图文]
    善本题跋真迹见古风[图文]

    《周益文忠公集二百卷》(宋刻本宋周必大撰清翁同龢、潘祖荫跋)题跋书法纤毫毕现,版刻书影不失其真,总数达17册的《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既有书版书影的呈现,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书法文献鉴赏宝库。前不久,这套编纂多年的丛书在上海图书馆首发。以如此形式大规模地编纂出版一馆古籍题跋在大陆图书馆尚属首次。庐江刘氏远碧楼、吴江柳氏磨剑室、常熟翁氏等的藏书及各家精品几乎尽现其中。《會昌一品制集二十卷》(宋刻...

    92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街头漫画家:准备好失业了吗[图文]
    街头漫画家:准备好失业了吗[图文]

    街头漫画家人头攒动的街头,一位不修边幅的街头漫画家聚精会神地盯着对面的男子,目光不敢有丝毫的游离。投入如此高的关注度和时间成本,目的只是为了给他创作一张生动的自画像。类似的场景,相信不少人都有经历过。靠着辛苦的手工创作,很多街头漫画家也能取得相对不错的收入。不过,当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来临之后,熙熙攘攘的街头却少见了漫画家的身影。特别是一款叫魔漫相机自拍漫画软件的出现,直接颠覆了传统的漫画行业,加...

    142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放下权威:当代艺术中的艺术家与网络[图文]
    放下权威:当代艺术中的艺术家与网络[图文]

    在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中不难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所谓的“网络模式”。实际上,这种现象吸取的是20世纪90年代关于艺术是社会互动和政治参与的一个平台或实验室的理念。在网络模式中包括了视觉艺术家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但是其创作又远远超过了视觉艺术的范围。而且,网络模式不仅仅促进当代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模拟网络博客的方式,在社会传媒中得以广泛地应用。在这个模式的影响之下,传统艺术和艺术...

    279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