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当代工笔画的问题及出路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桃子 点击 :

最近包括纪念潘絜兹及中国工笔画学会的一系列活动,使工笔画再次受到画界的关注。

的确,工笔画经过近三十年的崛起,在中国画画坛也已从一个国画小品种而发展得火红兴旺,至今已稳稳地占据中国画之半壁江山。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入选中国画作品中工笔设色画仅占三分之一,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时比例则跃升二分之一,此种类型的发展在八届全国美展达到高潮。1994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上,工笔设色及重彩类在入选作品中更占了大半。从那时至今,每一届的全国美展和中国画界的大型展览上,工笔画或工笔画倾向的作品一直稳稳地占据着半壁江山,还不时对水墨写意画取过之而无不及之优势。这种情况,甚至在画水墨写意画的评委占绝大多数的时候仍然如此。

最近三十来年,工笔画的崛起势头是以水墨写意画太草率的风气为基础反激而起的。亦即工笔画以其造型严谨,制作认真,对写意流弊有纠偏之效。但随着工笔画半壁江山的确立,除了上述优点长处外,问题亦日积月累,越来越多了起来。工笔画界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一味写实,太写实,太依靠相机拍照。在人手一部乃至数部相机的今天,加上电脑处理、图像打印及投影普遍使用,绘画中的写实能力已完全不是问题,但写实本身反倒成了工笔画的问题。工笔画界画家的本事逐渐地固定为如何以工笔画的语言,例如勾线、上色、肌理制作等去最好最真切地把一幅或数幅事先拍好的照片适度加工、增删、复制、组合成工笔画。照片是现成的,形象是现成的,结构是现成的,技法是现成的,主题与题材因流行趋势也是现成的,这一切现成的结果就是工笔画的严重雷同:主题雷同,题材雷同,画法雷同,风格雷同,趣味雷同……现成的结果也造成了工笔画创造性的缺乏。工笔画因技法的制作性、程式性和可控性强,只要工夫到家,耐心制作,成功率往往较高,大多画得都很到家,可看性都很强。但一则模式化强,工艺性强,个性特色不易突出,加之前述因写实和流行趋势导致的严重雷同化倾向,使当今工笔画在一片看似歌舞升平的红火状态中却陷入另一发展之困境。

工笔画的此种状态是与中国绘画传统,当然也包括工笔画传统背道而驰的。

其实,在古代美术史上从未出现过工笔画一说。尽管中国传统绘画本来也有工细精致一类与风格豪放洒脱一类绘画类型之分别。即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对南北朝时张僧繇、陆探微、顾恺之与本朝吴道子的画法风格的比较评价:“顾、陆之神,不可见其盻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因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疏密二体,大致相当今天的写意、工笔。但两者只是画法不同,在“意”的表达上则是一致的:张彦远在谈顾恺之画法时用的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而在回答吴道子技法神奇时,竟也是同一评价:“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吴生之笔。向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也。”两者尽管画法不一,但“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这个本质特征上是同一的。唐玄宗对李思训之工与吴道子之写的评价:“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也算公道。可见,在远古时期,工笔写意仅仅是两种不同的方法而已,内在精神则是相通的。

尽管工笔与写意两种画风在古代都存在,但两种画法却无名份上的截然划分。画史画论上之工笔、写意画法名称没有特别标明,意味着在创作实践上对两者的划分并未特别在意,在作画方法上两者也未截然分开。黄筌、黄居宷的画风固然是工笔设色风格,石恪是写意,但徐熙的画法就既不太工也不太写。前述崔白、吴元瑜也是既写且工的。蕫源既有工笔青绿,又有水墨写意。元代画坛领袖赵孟頫工笔设色之“院体”很多,水墨写意及工写兼之的也不少。这种情况在古代绘画史上比比皆是。而在同一幅画上,一部份画法用工笔,一部份用意笔,亦十分普遍。崔白著名的《双喜图》,传为宋徽宗赵佶所绘之《柳鸦图》,元人王绎的《杨竹西小像》,元人陈琳《溪凫图》,元人王渊的《竹石集禽图》,古人所绘界画,大多工写并用。以致我们在中国古代很难绝对区别谁是纯粹的工笔画家,哪幅画是绝对的工笔画作品。

其实,中国古典绘画艺术有个总体的特征,就是意象性。所谓意象,就是以意造象,以意为象。即以主观态度去观照对象,以主观感情、观念和精神去融入对象,并对对象予以取舍、变形、夸张、抽象,使之再造成为蕴含着丰富主观意蕴的情象、心象与意象。中国古代绘画美学中之“因心造境”、“以情造景”皆为此种意象。而“意象”特征又使中国艺术带上突出的精神性,象征性,及造型上的虚拟性、抽象性、装饰性、程式性诸多浓厚的东方特色。意象造型是中国古典绘画的造型系统。这些特点在文人画上有,宫廷画上有,宗教画、民间画中也同样有;同样的,这些特点在水墨写意画上有,在工笔设色画上也同样有。不论你是水墨或是金碧,是山水或是花鸟、人物,是写意或是工笔,它们都属于同一系统。

中国古代工笔类绘画其实并非那么写实。以造型的主观性而言,你看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那种主大从小,人物间大小完全不成比例的特征,这是中国社会伦理、贵贱尊卑的讲究之使然。同样的,这种因观念而导致的皇家富贵之色如金、银、石青、石绿的金碧山水,构成又一类别的理想化山水境界。夸张变形在工笔画中也并非没有,看看陈洪绶的作品就知道了。

对中国工笔画的虚拟性的认识对今天或许有更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国绘画主观表达的突出功能,中国画家对绘画的再现性要求始终是有限的。老子“大象无形”,苏轼“论画以形似”等说法且不论,就是在“存形莫善于画”(三国陆机)的写实领域,虚拟性也是中国写实绘画的一大特征。《韩熙载夜宴图》以屏风相隔组合不同时空是虚拟性,顾恺之《洛神赋图卷》、敦煌壁画《九色鹿》、《舍身饲虎》等罗列不同时空的故事于一图是虚拟性,《清明上河图》结构与造型对现实之自由选择组合是虚拟性,《虢国夫人游春图》空白其全部“春”之背景是虚拟性,当然,工笔花卉的基本“折枝”和“留白”样式也是虚拟性。

中国古典绘画不仅要看你画什么,还要看你怎么画,画得是否有意味。故古典工笔设色类型的画都讲究用笔,尤其讲究用笔中的书法意味。所谓“凡画,气韵本乎游心,神彩生于用笔”。此说是北宋郭若虚之论,那时还是院体工笔画盛行的时代,“神彩生于用笔”一句道尽工笔画用笔,尤其是书法用笔在其中的地位。而对用笔方式的看重,也是与用笔本身的平面的抽象虚拟特点直接相关的。

当然,意象艺术的全部创作目的是为了表达自我的情感、感悟与体验,上述特点的最终指向也在这里。意境与境界也由此而生。工笔画当然也不例外。在工笔类型的画家中,黄筌、宋徽宗、赵令穰有皇家堂皇富贵气派,赵孟頫有朴拙“古意”追求,王诜富贵中文气十足,李公麟追求仙佛之趣,陈洪绶有古雅神秘意味……古典工笔画的境界意趣与文人灵动飘逸的趣味的确有区别。在工笔设色的意趣中,更多是的宫廷文化的庄严神圣,仙佛文化中的仙佛气和民间文化中的吉祥福瑞,这是中国文化中与文人文化相补充的另一重要方面。

如此盘点下来,我们今天立足于西方式写实基础上的工笔画,离我们自己的绘画传统可能是远了点。工笔画的问题及解决之道也主要在这里。

相关文章

  • 画家唐建:绘画最需要的不是技巧[图文]
    画家唐建:绘画最需要的不是技巧[图文]

    画家唐建作为蒋维崧的弟子,唐建对于传统国画有着自己的认识,在他看来,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只具备精湛的绘画技艺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的文化知识作为其作品的灵魂。如果一件作品仅具其形,不具其魂,是难以成为精品的。记者李解张金菊上大学后才开始系统训练1965年,唐建出生于山东潍坊诸城。“我还有个哥哥,从小就学习画国画。”唐建表示,或许是受哥哥影响,他从那时开始,就对...

    17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论中国国画发展与传统文化[图文]
    论中国国画发展与传统文化[图文]

    传统国画是文化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它不是单纯的图象,要能传达、表现作者的情感,即画不单纯是一张无意味的图案,它他要承载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在近百年来中国画这一传统的美学观念却受到外来文化、工业革命、社会政治革新巨大的冲击。。一自上世纪辛亥革命到现在将近一百年了。随着中国最后封建王国的覆灭,我国基本开始了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过渡。在此前后我国的传统文化便随着这种转型和政治斗争的展开越来越式微...

    134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曾梵志成中国最贵当代艺术家[图文]
    曾梵志成中国最贵当代艺术家[图文]

    曾梵志面具系列作品近日,全球艺术市场信息网ArtPrice发布了香港当代艺术拍卖排行榜,这个涵盖了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香港当代艺术十佳拍卖的榜单显示,今年风头正健的武汉籍画家曾梵志稳居第一。昨日,记者根据榜单统计,香港当代艺术十佳拍卖总收入超过3000万美元,曾梵志成为最大赢家。他创作于2001年的作品《江湖》(Society),以334.88万美元位居榜首,另外两件1999年创作...

    110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许钦松——岭南山水的革新者[图文]
    许钦松——岭南山水的革新者[图文]

    2002年,广东文联等多家专业机构在广东画院举办了许钦松个人山水画展,展出50件中囯画新作,岭南美术出版同时推出《许钦松山水画集》。在一个各种展览已经多如牛毛的年代,当年许钦松这一展览,人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似乎还是在于,这是一个版画名家的中国画个展。新闻媒体甚至美术界的同行们关注的,主要是版画家许钦松左右开弓,两手都要抓的创作取向。坦白一点说来,对于新闻媒体兴趣盎然的“跨界&rdqu...

    143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吴以强:一个艺术家的叛逆[图文]
    吴以强:一个艺术家的叛逆[图文]

    艺术创库画廊(香港)将于2012年8月25日至9月28日,举办中国艺术家吴以强个人作品展,名为《七嘴八舌,什么都听不见》。吴以强的创作以纸的媒介作为基础,如报纸、杂志、宣传单张、经文等,再加以篡改、撕捏、重构,从而创造出新面貌的作品。看网也特地对吴以强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下面让我们听听来自艺术家自己的声音。创作动机?最初,篡改和歪曲报纸是基于消解报纸的同时回到报纸本身,报纸其实变成一个...

    75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土著艺术家不想让西方来规定艺术的好与坏[图文]
    土著艺术家不想让西方来规定艺术的好与坏[图文]

    盖里·李作品采写信息时报记者冯钰摄影信息时报记者陈文杰正在红专厂E9艺术馆展出的《一半一半》展览有个长而佶屈聱牙的副标题——三位探索土著文化与中国传统相结合的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家的展览。当我们看到“土著文化”这个词时,往往会预设看到一些符号化的原始风情——展馆门外燃烧着的带来“澳大利亚味道&rd...

    17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毛焰:没有比独立更让人愉快的事情[图文]
    毛焰:没有比独立更让人愉快的事情[图文]

    小花(油画)110×75厘米2012年毛焰李盈天人物名片毛焰,1968年出生于湖南湘潭,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现执教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作品曾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的大型展览,其中包括2002年法国巴黎皮尔卡丹博物馆的“巴黎:北京”、2008年比利时布鲁塞尔BEIVUE美术馆的“今日中国”、2008...

    25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汪国真:创作优秀作品是改变诗歌边缘化的重要方式[图文]
    汪国真:创作优秀作品是改变诗歌边缘化的重要方式[图文]

    汪国真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柯小军摄中新网清远11月3日电(奚婉婷程景伟承孟华)著名诗人汪国真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的诗歌有点被边缘化,而改变这种状态最好的方式就是创作更多优秀的诗歌,他还寄语年轻诗歌创作者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不断积累进步。由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中国美林湖主办的首届诗歌文化节2日至3日在广东清远举行。汪国真作为论坛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他戴着金属框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言语间...

    178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贾宽:信仰者的趣味变迁[图文]
    贾宽:信仰者的趣味变迁[图文]

    画家贾宽后汉明帝,梦见金色神人,遂遣使者到天竺求佛法,得到了天竺国优填王画的《释迦像》,于是让画工在南宫的清凉台和显节陵上照样描画此画,后来又在白马寺的墙上,作《千乘万骑饶塔三匝图》。由此,佛教画风正式输入到中国,引起了中国艺术史的一大变迁。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门类曾因为佛教兴盛的缘故十分发达,开画史的新纪元。贾宽的绘画有山水与人物两个门类,而人物画便是机具禅意趣味的佛教画风。无论是在笔...

    31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书画临摹作品有无著作权?[图文]
    书画临摹作品有无著作权?[图文]

    董其昌临《兰亭集序》长期以来,我国艺术界和法律界对书画临摹作品的著作权看法比较混乱,2001年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对书画临摹作品的法律地位应如何确定,也未作出明确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对个案的处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律依据和判决结果甚至大相径庭。本文从艺术自身规律和著作权法的独创性要求出发,对书画临摹作品法律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书画临摹的实质和特殊性(一)书画临摹的文...

    122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吕澎: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接受当代艺术[图文]
    吕澎: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接受当代艺术[图文]

    对话人:吕澎(成都当代美术馆馆长,著名美术批评家)●对话批评家●北青报:两年前你在成都当代艺术馆就做过岳敏君的画展,而且只挑选了迷宫系列。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一系列作品?它们是否也能表达一些你对艺术的思考?吕澎:这是显而易见的,我想岳敏君的大脸系列观众最熟悉,但我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大家了解岳敏君从2005年开始创作的迷宫系列。迷宫系列虽然在观念上似乎看起来很西方,它是从国际政治、全球政治的角度...

    190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陈玉先的墨舞[图文]
    陈玉先的墨舞[图文]

    《高原红》李松中国传统艺术之中,舞乐与美术的结缘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上翩翩起舞的画面和古代岩画上的舞蹈场景。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反弹琵琶的舞姿,已永远定格在舞蹈史和美术史上,令观者怦然心动,也激发后世大型舞乐和绘画的创造。在汉、唐陶俑等雕塑作品中,也有不少生动、传神的作品。迨至文人画主宰画坛的元明清时期,舞蹈题材长期被冷落,走向沉寂,鲜有佳作遗存。直到20世纪中期,舞...

    96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郭庆祥: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图文]
    郭庆祥:谈吴大羽的绘画创新精神[图文]

    吴大羽作品采韵布面油画尺寸53x38cm艺术家吴大羽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他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留法回国后成为了当时国立杭州艺专的学术旗帜、中国现代派绘画的一代宗师。董希文、王式廓、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赵春翔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绘画大家,虽然他们在美术史上各自走上不同艺术道路,但是他们至少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吴大羽的学生,都曾经接受过吴大羽艺术思想的培育和灌溉。因此,吴大羽是一位为中国现代...

    174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寻源求索——陈求之当代书法略论[图文]
    寻源求索——陈求之当代书法略论[图文]

    陈求之经过20世纪东西方诸多艺术思潮的不断交锋融汇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创作呈现出繁荣而多元的面貌。作为最具有群众基础、影响最为广泛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历代书体的演变和名家碑帖的广泛流传所形成的审美观念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另一方面,传统汉字的书写在当下如何发展演变,也由于这份过于博大深厚的传统而显得举步维艰,可以说,当代书家所进行的种种创新尝试,或者很...

    125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与卢辅圣谈“文人画与终结论”[图文]
    与卢辅圣谈“文人画与终结论”[图文]

    文人画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种现象,这一画种的兴盛与古代“士”或“士大夫”有着直接的关系。知名书画理论学者、画家卢辅圣在前不久出版的《中国文人画史》中提出了“文人画终结论”的观点,在接受《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专访时他解释说,他的真正意思是指伴随着文人画发展主体——中国传统文人阶层的解体,文人画...

    187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