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张铁志:年轻的力量正在崛起[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演演 点击 :

张铁志:年轻的力量正在崛起 | 艺术评论

“年轻人拍纪录片、办杂志,新的音乐越来越多,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交流。‘文艺复兴基金会’希望在此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推动这种以年轻人为主的文化。文化的核心是更多的独立的创作和思考。”

——张铁志

台湾文化人、《号外》杂志主编张铁志是“文艺复兴基金会”的召集人之一,在上周六“文艺复兴基金会”系列活动“周云蓬、张元、潘国灵、巴奈对话”上,张铁志是主持人。对于该基金会,来自台湾、活跃于大陆、现在香港工作的张铁志有很多期待,作为召集人,他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期待基金会在两岸三地民间文化交流中扮演一个力量,“怎样才可以了解彼此的文化、彼此的创作和彼此的历史,不管是对文学创作还是音乐创作,这才是真正的交流。”

文化的核心是独立的创作和思考

东方早报:“文艺复兴”对普通年轻人和艺文工作者的意义在哪里?

张铁志:两岸三地的艺术文化都面临政治和商业的力量,只是程度不同。这两种力量基本上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形式和想像力。我们看好莱坞的电影,听现在已经衰败的主流唱片,都非常无趣。这扼杀了人们的想像力。可是另一方面,年轻的力量正在崛起,尤其是在网络的作用下,各种创意、想像力甚至社会活动都在重新崛起。年轻人拍纪录片、办杂志,新的音乐越来越多,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交流。所以基金会希望在此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推动这种以年轻人为主的文化,将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文化的核心是更多的独立的创作和思考。

东方早报:所以你对“文艺复兴基金会”的期待肯定是超出香港地域的,你的期待是什么?

张铁志:一开始的期待就是两岸三地,我们看到两岸三地的华人、年轻人之间,有很多新的交流出现。我们以音乐为例,两岸音乐人来来去去尤其是音乐人之间的交流和演出,是这几年才开始有的,比如大陆的音乐人左小祖咒和周云蓬,他们都经常来台湾。包括年轻一辈的文学创作者也是如此。这真的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我觉得很多交流还很表面,仅仅是走到对面去演出而已。怎样才可以了解彼此的文化、彼此的创作和彼此的历史,不管是对文学创作还是音乐创作,这才是真正的交流。还有彼此对土地的情感。可是过去我觉得都是比较空洞的,有时候大家只是为了赚钱才表演。

东方早报:用这些民间力量来推动新文化的同时,无论大陆还是台湾、香港,政府都在说要做文化产业,他们又有很多的资源。你怎么看?

张铁志:昨天有人问到,我们做文化的困境是什么?还是一个政府的角色问题,两岸三地的政府都喜欢推动庞大、华丽、节庆式的文化活动,政府在文化方面的钱也很多。文化来自哪里,文化来自生活的多元性。政府没有办法做,那就靠民间力量去做。很有意思,其实两岸三地都没有一个专门基金会鼓励文化创作,只有单项的鼓励文学、音乐等等,这个基金会希望有一个跨界的可能性。

还需要好的环境和公共政策

东方早报:“文艺复兴”为什么是在最商业的香港?

张铁志:香港这个地方也蛮有意思的。在我看来香港有新的东西正在出现,光是今年就有很多新的媒体出现,很多大陆文化人来这边。一方面,很多香港人北上,追求大市场的要北上,但也有很多台湾、大陆的人又来到了香港,这就造就了香港的多种可能性。

我来自台湾,从台湾角度看,我们都低估了香港的文化能量,我所知道的是香港媒体的文化水平比台湾更高,对文化的报道,台湾是非常差的,比如日报的文化评论等都比香港差。更有趣的是,很多大陆学生在香港读书,他们的到来对香港有一定的冲击。上周末来音乐会的人很多是专门从广州深圳过来,还有在香港读书的大陆生。在香港的各种文化活动中,大陆生都占有很大比例,这就对香港的文化有一定冲击。对香港的好处是,支撑了香港本地的文化消费市场。

东方早报:来自大陆、香港和台湾的音乐人上周末参加了“文艺复兴”在香港举办的音乐会,与此同时,另一批三地明星都云集在台湾参加“金马奖”颁奖,这两场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对比,这种对比的背后是一种断裂和分野,你怎么看?

张铁志:我听朋友说他到香港的机场,在那里遇到郝蕾去台北。这是有趣的比较。我只从音乐角度来看,这一代音乐人跟上一代的音乐人确实有一定的断裂,主流的音乐产业绝大部分已经丧失了激发年轻人想象的能力,还有一些“天王”,但越来越不有趣了。现在也不像1990年代港台有那么多人文歌手,过去十年已经没有了。但那些独立出来的音乐人,他们相对还是比较真实的,获得了更多年轻人的喜欢,左小祖咒就是这样一位。

主流音乐的衰落和独立音乐的兴起是过去十年音乐界最有趣的事情,年轻人尤其是有个人想法的年轻人,他们很难在主流音乐中得到满足,当然大部分人还是喜欢S.H.E什么的(音乐)。但是对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去主流音乐可以满足他们,但现在越来越难。这次音乐会,找了很有市场号召力的陈珊妮,同时她又是有不一样的态度的音乐人。我们有一些真正从个人的生活、从个人的头脑、从个人生命的底层出发的一些文化的创作和想像力,聚集起来的话,我觉得就可以对这个社会的文化变化产生影响。

东方早报:断裂的背后,也是对主流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否这样?

张铁志:这些人都是因为趣味相投而聚集起来的。召集人中,从那些有名的人比如黄耀明他们,到我们这些召集人包括我、邓小桦等,感觉上有一定的公共性,这是难以避免的。就算是在台湾,很多原先不是那么关注公共事务的年轻音乐人,在这两年也都站出来了。很多有名的,比如五月天、张悬、陈绮贞,都分别介入或谈论不同的公共议题。这在以前是非常少见的。更不要说其他更小众一些的音乐人,他们参与公共议题真的是比四五年前多多了,比如说今年台湾非常重要的livehouse“地下社会”的事件。通过这个组织大家意识到,我们不仅需要一个好的表演,我们还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一个好的公共政策。

相关文章

  • 广东曾为中国美术打开天窗[图文]
    广东曾为中国美术打开天窗[图文]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李可染纸本水墨69.5×45.5cm1973年《新开发的公路》关山月纸本水墨117×94cm1954年《人桥》古元木版套色20.5×36cm1949年《一辈子第一回》杨之光“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广东巡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为纪念...

    85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在似与不似之间求神似[图文]
    在似与不似之间求神似[图文]

    王清建近照几日来,徜徉在王清建先生的“葡萄园”里,竟然有点流连忘返了。紫葡萄、绿葡萄、金葡萄,王清建的“葡萄园”里,珠圆玉润,硕果盈枝。这些葡萄可观、可赏,但不可以食。人在尺幅之间寻觅,恍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的寻觅,显然已超越了一串葡萄意义,思想的行止,其实步入了另一个殿堂:那是意绪美与诗意美交织的世界。葡萄入画,在当下似乎成了一种时...

    1366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比尔兹利的艺术:维多利亚时代世纪末式风格[图文]
    比尔兹利的艺术:维多利亚时代世纪末式风格[图文]

    比尔兹利的作品比尔兹利的作品变革的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很多英国人开始质疑这种快速改变的生活和日益工业化的社会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与工业化资本主义十分合拍的维多利亚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规则自然也受到攻击。在英国19世纪80年代后期,主流派文学艺术维护着这一价值体系和社会规则,针对现状,一些艺术家和作家发起了批评和讽刺它的前卫运动。奥布里·比尔兹利(AubreyBeardsley)...

    189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劲堃:像做学问一样画画[图文]
    李劲堃:像做学问一样画画[图文]

    风动细语2011年“问道雕虫·写生与物本李劲堃花鸟作品展”近日在广州珠江美术馆开展。展厅静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鸟昆虫,透着优雅、空灵之气,被定格在这个凝固的现场。作为广东有影响力的水墨画家,李劲堃一改以往山水画中的氤氲大气,以精细的笔墨,在方寸点滴之间打开一个极其微妙的世界昆虫、花鸟,展示出“笔墨精妙”的韵味。李劲堃,身为广东省...

    181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靳尚谊:基础最重要,画得好就是好[图文]
    靳尚谊:基础最重要,画得好就是好[图文]

    靳尚谊作品《坐着的女人体》1949年考入北京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时,靳尚谊只有15岁。从艺半个多世纪,靳尚谊以大量肖像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当代中国油画艺术家。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他将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与欧洲古典油画技巧结合起来,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开创了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他创作的《塔吉克新娘》、《青年歌手》、《晚年黄宾虹》等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代表...

    67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过云楼大片为何这样红(图)
    过云楼大片为何这样红(图)

    过云楼如果说过云楼古籍拍卖是一部大片,那是当之无愧。孤本宋版书是独一无二的重磅演员,华丽的策划包装是让人难忘的剧情,对价格的猜测一开始就制造了悬疑,再加上一波三折的归属问题更将故事推向了高潮……大片还没落幕,却已足够给文化产业从业者带来思考和启发。壹拍卖与文化过云楼古籍之所以在拍卖前就风生水起,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除了拍品本身过硬,更在于拍卖公司不遗余力的文化...

    159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张凡凡:清新女王的清新之梦[图文]
    张凡凡:清新女王的清新之梦[图文]

    张凡凡近些年来,在中国文化界崛起了一个流派--清新文化。清新文化倡导人们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思想认识上都要秉持"清新"二字,激扬正气,清除污垢。所以,这个文化导向不仅适用于文化领域,更适用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范畴。这个文化主题的提出,在中国文化界和社会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掀起了中国"清新文化"的浪潮。出人意料的是,"清新文化"的创始人竟然是一个30多岁的美丽女孩--张凡凡。张凡凡,系...

    154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彩笔描绘好河山[图文]
    彩笔描绘好河山[图文]

    前年初春,停产后的首钢北京厂区没有了往日的喧嚣,贯穿厂区的铁路线上不再有火车的轰鸣,平坦的马路上少了往日的车流,偶尔能看到几个行人匆匆走过,曾经沸腾的钢城宁静着。宁静的钢城在迎接着春天的到来——月季园的小草悄悄地拱出地面,垂柳泛出淡淡的新绿,朵朵玉兰含苞待放,在碧波涟涟的群明湖上,不时有鸟儿从水面上飞过……曾经迷人的钢城依然美丽。迷恋这美丽钢...

    116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为什么写实主义在中国能代表官方主流[图文]
    为什么写实主义在中国能代表官方主流[图文]

    奥赛博物馆馆藏作品由米勒、库尔贝领衔的“巴黎奥赛博物馆珍藏”展自从2012年11月中旬开幕后,至今仍在中华艺术宫展出。近日,艺术家杨千观看之后谈了他的感受:“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居然还有那么多所谓的写实派在模仿或跟风。写实主义已经进入历史100多年,为什么在中国还能代表官方主流。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在21世纪,艺术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说到...

    391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写实绘画是否有未来[图文]
    写实绘画是否有未来[图文]

    吴冠中《苏醒》彩墨150cm×360cm1994年赵无极《22.7.64》油画161.5cm×199.5cm当代艺术理论家栗宪庭近日指出:“中国人到现在为止对艺术的理解,在我看来还停留在‘五四’到1970年这段时间,‘画一个东西要很像这个东西’,受这种艺术观念影响成长起来,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有一个博物馆体制,有艺...

    92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青花居士收藏杂谈:关于收藏的“胡说八道”[图文]
    青花居士收藏杂谈:关于收藏的“胡说八道”[图文]

    收藏是需要理念的,一定的收藏理念直接影响收藏行为;收藏也是需要相互学习交流的,进而长知识、开眼界、增眼力,提高收藏水平。收藏也有不少年份了,也经手过不少罐罐坛坛,通过这个过程,渐渐地对在收藏界中流行的一些经验之谈有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现整理出来,与藏友一起分享。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权作“胡说八道”。上图为:清顺治青花松竹梅罐 高25cm,盖为康熙后配。一、“收藏靠的是眼力和眼光”眼力也就是...

    158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选择书法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图文]
    选择书法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图文]

    谢汉仁作谢汉仁,1973年生,原籍梅州大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顺德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印社社员,书法作品多次在中国书协、省书协主办的专业展览中入展、获奖,并于今年荣获第四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奖。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由广东省文联艺术馆等单位主办的谢汉仁书法作品巡展在广州、梅州、深圳、顺德站巡展。书法...

    23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抽象才是这个时代的审美[图文]
    抽象才是这个时代的审美[图文]

    “荷花”系列之《为你而抒情NO.2》布上丙烯陆云华是上海最早投身抽象画的画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他的具象画就已经颇有市场。当时他的工作单位在川沙,有比利时领馆的人专门跑很远向他买画。然而在接触了西方的现当代艺术之后,他觉得临摹式的具象画已经不足以表达他的想法,而抽象画则更接近他的心跳。1998年起,他开始了在圈内人看来颇为“危险”的转向,果然,...

    112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欧洲风景画的诗意探索[图文]
    欧洲风景画的诗意探索[图文]

    柯罗莫特枫丹的回忆编者按:中国画历来追求精神层面的艺术创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成为众所周知的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实,作为艺术审美的另一载体——欧洲风景画,也同样有着对诗意的理解和追求。无论是中国山水画,还是西欧风景画,都试图通过对诗意的理想式追求和挖掘表现,展现不同时代的文化内涵,以及所达到的人文精神高度。相对于当下频频出现的一味强化...

    91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合肥美术馆似鸡窝:建筑东施的丑陋策略[图文]
    合肥美术馆似鸡窝:建筑东施的丑陋策略[图文]

    合肥美术馆在这个后现代传播的时代里,绝对会印证马克斯韦尔的那句名言:让人们谈论到你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东施效颦的古训看来要被重新定义了。新近落成的合肥美术馆,就在文化建筑这个公共领域里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当代版本的“东施喜剧”,看看它的样子吧,这个所谓的美术馆(由合肥当代创新展示馆更名而来)自命为鸟巢,我倒认为那是对鸟巢或是鸡窝的一种不敬,也是对仿生学建筑的一种戏弄,...

    38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