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真有专家看走眼吗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迪迪 点击 :

近读《凡·高遗言Gogh'LastMessage》一书,多有感慨。作者小林英树为日本一美术学校教师,并经营着一个札幌画室。凭着对凡·高艺术的热爱,及自身良好的艺术专业素质,本能地意识到正在日本展出的一幅标示为凡·高作于自杀前,也就是生命最后两个月所住的奥维尔的寝室素描,是伪作。令他不解的是,为什么这幅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中的赝品,可以历经100多年而不被揭穿。况且,荷兰为最大程度地保护凡·高作品的真实性,该馆中设有世界最权威的凡·高作品真伪鉴定委员会。可就是这幅凡·高艺术爱好者都能看出的伪作,却在拥有凡·高艺术终审权力的机构和一批凡·高作品的研究者们眼皮底下,安然无恙。是专家走眼,还是另有隐情?

无独有偶,2011年6月在中国九歌春拍中以7280万元成功拍出的名为《裸女:蒋碧薇像》的“徐悲鸿油画”,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研修班10位学生联名举报,他们用令人信服的证据,包括衬布色泽、模特站立姿势、身材特征、发式以及脸部特征等大量细节,证明这幅是学生们28年前一堂油画课上的习作,今天竟然堂而皇之地被指鹿为马,冠上徐悲鸿的美名,并拍出天价。难道这样一幅被蒙上画家内里私事的神秘色彩的“名家名作”,在漫长的拍卖审查过程中,就没人看出其中破绽?

看来,艺术圈内流行失声。因为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收藏家郭庆祥,因为钟情某画家作品,过度关注画家创作状态,一不小心发现了画家作品的群体生产方式,又憋不住说了真话,还要不断在媒体上说,被告上法院并败诉。令人不解的是最终判决核心指向是收藏家不适当地用了几个形容词,贬损了画家名誉权,而收藏家揭露的事实本身,就被忽略了。真话招祸。难怪有媒体称:“在艺术圈,批评两字完全可以消失,直接保留‘赞扬’就算了。”

当然,运气好的是几年前某拍卖公司以总价253万元拍出的吴冠中画作《池塘》,恰逢吴先生当年还健在,并说了真话,才破了这个伪作迷局,让受让人有机会能够追溯事实真相。但这是个案。

不敢说、不能说,成了艺术圈的一条“行规”。郭庆祥说了真话,只能证明他入行不深,像个艺术愤青,或者说是自身收有不少此画家的作品,心中愤懑。那些顶着“专家”头衔的鉴定家、批评家们,有的本是靠说真话、敢说话起家的,但时间长了,同一些机构或画家们的关系深了,除了面子,互相之间还有一些利益来往,勇气就臣服于利益了。这些开始是受制于各种压力或者某种利益诱惑,既怕祸从口出,又不肯让到手的钱流失,“不能说”现象还能理解。更过分的是有些“专家”,索性根据委托方需要编着说,时间长了,连自己都分不清哪是真话哪是假话了。假话说多了,小钱拿得又不过瘾,那些善于左右斡旋、上下忽悠的“批评家”,就索性“以身相许”,用“批评家、专家”名誉作个好价钱,名誉和头衔入股,加入一些利益集团,赚取更丰厚的企业利润。一条权力和利益输送线,一条随心所欲的利益生产机制,就顺理成章地建立了。“专家”成了钻营家,“艺术史”成了产品推销书,甚至有的艺术双年展也基本沦为某些人或某些利益集团手中的商业运作平台,只要稍微留心,就可发现那些跟着某策展人在多个双年展露脸的艺术家,要么就是策展人或背后商业机构的签约画家,要么就是其手中有不少作品要伺机出货。怪不得一些双年展换汤不换药,名称换了,总少不了那几张脸。乱象丛生,真是见怪不怪了。

可悲的是,与这条权力和经济利益输送线并行不悖的是,艺术批评圈人格和社会价值的不断萎缩,导致了原本应该承担艺术健康发展的监理力量,给艺术市场评价机制提供学术支撑的艺术批评,已基本缺失,纯粹的艺术批评媒体寥寥无几,近日被披露出的文学杂志《大家》卖版面现象,始作俑者是艺术批评杂志,这种游戏,在艺术圈早就玩过了,玩腻了。面对那些太好忽悠的艺术品利润而言,卖版面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艺术批评的平台大部分异化,艺术批评已深陷于商业和消费陷阱。其畸形发展路径为,批评界先受外部力量环境影响压缩和诱惑,到自我无意识的微观自我控制和不断异化,就构成了行业性的习惯成自然说假话的生产机制。这种不分“大小事情上的不断异化”非常可怕,这是一种渗透在艺术日常活动中的自我无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的深度麻痹,随着这种意识的过度蔓延和扩张,真假难分了,艺术界也就堕落了。“每一次假话中都失去自我,被无意识控制,被日常微观的反真实现象所控制”,这就是哲学家福柯概括的“自我拘”人格。从外界压力和诱惑下的被动行为,到“自我拘”式的主动追求,整个就是当代艺术圈的真实的群体图景。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数百年前就说:“我为什么建立美术学院,我就是要用艺术统治人类。”由此法国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之都。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宁可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英国也一直保持着艺术的创造力和推动力。他们显然都知道艺术的特殊力量,艺术不但能穿越时空,能推动世界的进步,更能影响人的灵魂。因此,面对艺术,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是否都应该怀有谦卑之意和真诚之心?

中国已故书画鉴定大师谢稚柳先生曾在受托鉴定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时说:“经我鉴定的书画,我说是真的是能完全负责的。假的东西,即使是支付我很高的润笔我也不会题跋的,这是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职业道德。”他也承认“鉴定书画,经验再丰富,有时也会看错,比如宋元明清的作品,特别是年代交替之际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会让人捉摸不定”。但先生一生坚持一个简单的道理,也是艺术市场最基本的规则,说真话!

哲学家海德格尔著作等身,但有一部分称为秘密作品,是他身后才予以公示并出版,目的是保留一些属于内心独享的思想和情感。我不知道当今的艺术“批评家”、“鉴定家”们,如果学不了谢稚柳先生的坚持说真话,是否也该学学海德格尔为自己的良心,留有一些身后正名的东西,以便面对那些对艺术保持尊敬的人们虔诚的目光时,获得些许心安,千万别把自己的良心永远挂在体外。

相关文章

  •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去纽约寻找艺术梦[图文]

    艾敬撰文/有泉摄影/晨曦艾敬的艺术足迹20世纪90年代的艾敬曾经作为歌手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是中国内地民谣的领军人物之一。代表作《我的1997》《艳粉街的故事》《追月》等。1999年,艾敬师从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后定居纽约,逐渐淡出乐坛。开始一心从事绘画创作,将绘画从爱好提升为自己的事业。从2007年开始,艾敬以视觉艺术家的身份参与到国内外重要艺术展览中来,曾经在北京、上海和纽约举办过3...

    50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夏悦其人其画[图文]
    夏悦其人其画[图文]

    夏悦古寨逢春中国画壬辰龙年,欣逢刘昕文先生入主长沙画坛。其讳己之长,扬他人之技,常以其资源共享,每每作嫁衣裳。于传媒《青年时讯》开辟专栏,曰大美长沙,以宣传推介长沙市优秀画家。青年画家夏悦亦在此列,故夏悦君嘱余为其画作评。然吾自知肚内文墨尚浅,怕语不着边际,隔靴搔痒,尤畏再蹈指鹿为马之笑典而惶恐,苦于吾与夏悦相识相交多年,感情甚笃,难以推却,且作只言片语以应。青年画家夏悦,为吾同乡,有内才,书...

    69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徐文生:牡丹文化与绘画[图文]
    徐文生:牡丹文化与绘画[图文]

    徐文生牡丹中国画牡丹花艳而不俗,雍容华贵,百般妖娆,是人们非常喜爱的绘画题材之一。牡丹文化的起源,若自牡丹进入《诗经》起,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牡丹花种植开始于隋,而兴于唐,甲天下于宋。自古就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誉。历代文人都毫不吝啬地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

    88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给你一个立体的陈逸飞[图文]
    给你一个立体的陈逸飞[图文]

    占领总统府(布面油画)460×335厘米1976年陈逸飞魏景山本报记者高素娜作为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主题性绘画的重要艺术家,陈逸飞为美术界留下了《开路先锋》、《黄河颂》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7月26日至9月12日,“薪火相传——陈逸飞文献展(1960—1980)”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

    20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向京:只有专注才会成就你[图文]
    向京:只有专注才会成就你[图文]

    雕塑家向京红火了很多年,她似乎也成为了女性艺术家的代表,一个时常能被提到的名字。而我们所知道的向京也与“女性”这个词息息相关,因为她的作品本身塑造了很多大胆的女性艺术形象。因为这样,她成为“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艺术家之一。最近,向京又与丈夫瞿广慈在上海当代艺术馆联袂举办了一个“双个展”,展览的名字叫“这个世界会...

    189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徐冰:我的艺术方法[图文]
    徐冰:我的艺术方法[图文]

    2006地书拼贴本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你的处境和你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艺术创作的源泉。——徐冰文/徐冰图片/徐冰工作室编辑/王青云《地书》MOMA展览现场1998年编者按:1955年二月,徐冰降生在重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由于出生当日下雪,这在当地属罕见,故此家人为他取名为“冰”。出生后,徐冰随父母移居北京。由于父母...

    29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笔挟风雷起狂涛——陈求之“水墨文字”之意义试解[图文]
    笔挟风雷起狂涛——陈求之“水墨文字”之意义试解[图文]

    陈求之作品中国书法在经历了新时期展览文化30多年的狂热之后,表面上一度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局面。平心而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缺点、不足甚至是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成绩在于有效地宣传和普及了中国书法,书坛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但不足在于图式化、市场化、功利化过强,真正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作品鲜能一见,崇高的艺术精神和理想追求被逐渐消解,趋于娱乐化、快餐化。人们一窝蜂地为了追求短平快,揣...

    90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传统书房坐具之理与用[图文]
    传统书房坐具之理与用[图文]

    古典家具编者按:在“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思想原则下,传统书房家具形成了中国家具文化独有的风骨,也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强大体系,支撑着后世家具的发展。许多造型和工艺达到一定高度的家具,大部分都是书房家具,并由此进一步发展出其它各种家具。本期开始,将逐篇刊登子川的《斯文在兹——中国传统书房文化与器物研究》专著之“书房家具”篇,...

    180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那些批评莫言的人读过他的书吗[图文]
    那些批评莫言的人读过他的书吗[图文]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称自己不会因莫言得奖而发财汉学家马悦然和夫人陈文芬昨日在上海出席新书发布会。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诺奖评委中唯一精通汉语的汉学家马悦然和夫人陈文芬在数月之前就已经定下了10月中国行,为他翻译的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的作品《巨大的谜语·记忆看见我》中文版做宣传。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使马悦然的此...

    100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人民日报:对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图文]
    人民日报:对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图文]

    漫画李建华201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对北京10个城区25所中小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孩子们对国产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和华人形象的认可率不到40%,而对美国电影中西方观念和美国形象的认同度高达73%。作为影响广泛的大众文化,电影创作和传播的这种差异,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

    147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朱大可:先锋思想需要有效的传递[图文]
    朱大可:先锋思想需要有效的传递[图文]

    采访者:周晓受访者:朱大可朱大可今年受邀作为第九届连州摄影国际年展的学术主持,一直对摄影有着密切关注的他谦称自己只是一个门外汉,每次对摄影的阐释都是一个挑战。而作为文化界极具影响力的先锋人物,朱大可对摄影艺术的先锋性和大众化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摄影作品中包含的社会日常信息是大众理解摄影师的中介。没有这些易于理解的因素,先锋思想就无法获得有效的传递。周晓:作...

    144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行为艺术遭遇现实围剿[图文]
    行为艺术遭遇现实围剿[图文]

    李暐作品《撞入汽车》血腥、暴力、裸体,似乎是长久以来中国大陆行为艺术的关键词。在市场的喧嚣中行为艺术已被驱至边缘,偶尔作为“社会新闻”的形式见诸报章。当初叱咤一时的行为艺术家在当下已纷纷转行,只有当年开枪的肖鲁依然以行为艺术家自居。当极端行为走到尽头,行为艺术何为?朱洁树7月底,“以身观身”行为艺术文献展在澳门举行,举办的地点是中国南方的特别...

    49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爱和欲望的影像空间[图文]
    爱和欲望的影像空间[图文]

    梦幻(REVERIES)关于爱情、色情、友谊,我们都有自己的理解观念,也会根据不同的地域因人而异,于是也希望影像的阅读和心目中的理解一致。但是也许我们会认同一些基础点,比如爱情的物质性和精神性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情感上所带来的巨大的冲击,爱欲的力量也许是无人可以抵御的。但是爱情究竟有没有一种外在的形态,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人类的欲望也许是无穷尽的,但是只能通过想象的空间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可以通...

    129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李立群:电视是妥协的艺术[图文]
    李立群:电视是妥协的艺术[图文]

    由李立群、张嘉倪、陈楚河、寇振海主演的年代戏《头牌》将于本月底在上海杀青。昨天该剧组织媒体探班。《头牌》讲述的是1928年至1937年间发生在北平梨园行的故事。在探班中,早报记者专访了老戏骨李立群。唱京剧《霸王别姬》《头牌》中有大段唱京剧的桥段,比起其他毫无戏曲经验的晚辈来说,平日里听听戏曲是李立群的爱好,“我没正规地学过京剧,自己平时也不会刻意吊嗓子去唱。就是自己喜欢京剧,我十六七...

    25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德国艺术家西格玛尔·波尔克的绘画《抄写者》。作品创作于1982年,在画布上使用清漆呈现出分光效果。本报记者范昕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全球的当代艺术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名声并不怎么好。一提当代艺术,直言“看不懂”的人算是客气的,更有人认为它们“乱来”得“招人厌”。这年头,当代艺术简直泛滥成灾,确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

    87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