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真有专家看走眼吗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迪迪 点击 :

近读《凡·高遗言Gogh'LastMessage》一书,多有感慨。作者小林英树为日本一美术学校教师,并经营着一个札幌画室。凭着对凡·高艺术的热爱,及自身良好的艺术专业素质,本能地意识到正在日本展出的一幅标示为凡·高作于自杀前,也就是生命最后两个月所住的奥维尔的寝室素描,是伪作。令他不解的是,为什么这幅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凡·高美术馆中的赝品,可以历经100多年而不被揭穿。况且,荷兰为最大程度地保护凡·高作品的真实性,该馆中设有世界最权威的凡·高作品真伪鉴定委员会。可就是这幅凡·高艺术爱好者都能看出的伪作,却在拥有凡·高艺术终审权力的机构和一批凡·高作品的研究者们眼皮底下,安然无恙。是专家走眼,还是另有隐情?

无独有偶,2011年6月在中国九歌春拍中以7280万元成功拍出的名为《裸女:蒋碧薇像》的“徐悲鸿油画”,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研修班10位学生联名举报,他们用令人信服的证据,包括衬布色泽、模特站立姿势、身材特征、发式以及脸部特征等大量细节,证明这幅是学生们28年前一堂油画课上的习作,今天竟然堂而皇之地被指鹿为马,冠上徐悲鸿的美名,并拍出天价。难道这样一幅被蒙上画家内里私事的神秘色彩的“名家名作”,在漫长的拍卖审查过程中,就没人看出其中破绽?

看来,艺术圈内流行失声。因为说真话是要付出代价的。收藏家郭庆祥,因为钟情某画家作品,过度关注画家创作状态,一不小心发现了画家作品的群体生产方式,又憋不住说了真话,还要不断在媒体上说,被告上法院并败诉。令人不解的是最终判决核心指向是收藏家不适当地用了几个形容词,贬损了画家名誉权,而收藏家揭露的事实本身,就被忽略了。真话招祸。难怪有媒体称:“在艺术圈,批评两字完全可以消失,直接保留‘赞扬’就算了。”

当然,运气好的是几年前某拍卖公司以总价253万元拍出的吴冠中画作《池塘》,恰逢吴先生当年还健在,并说了真话,才破了这个伪作迷局,让受让人有机会能够追溯事实真相。但这是个案。

不敢说、不能说,成了艺术圈的一条“行规”。郭庆祥说了真话,只能证明他入行不深,像个艺术愤青,或者说是自身收有不少此画家的作品,心中愤懑。那些顶着“专家”头衔的鉴定家、批评家们,有的本是靠说真话、敢说话起家的,但时间长了,同一些机构或画家们的关系深了,除了面子,互相之间还有一些利益来往,勇气就臣服于利益了。这些开始是受制于各种压力或者某种利益诱惑,既怕祸从口出,又不肯让到手的钱流失,“不能说”现象还能理解。更过分的是有些“专家”,索性根据委托方需要编着说,时间长了,连自己都分不清哪是真话哪是假话了。假话说多了,小钱拿得又不过瘾,那些善于左右斡旋、上下忽悠的“批评家”,就索性“以身相许”,用“批评家、专家”名誉作个好价钱,名誉和头衔入股,加入一些利益集团,赚取更丰厚的企业利润。一条权力和利益输送线,一条随心所欲的利益生产机制,就顺理成章地建立了。“专家”成了钻营家,“艺术史”成了产品推销书,甚至有的艺术双年展也基本沦为某些人或某些利益集团手中的商业运作平台,只要稍微留心,就可发现那些跟着某策展人在多个双年展露脸的艺术家,要么就是策展人或背后商业机构的签约画家,要么就是其手中有不少作品要伺机出货。怪不得一些双年展换汤不换药,名称换了,总少不了那几张脸。乱象丛生,真是见怪不怪了。

可悲的是,与这条权力和经济利益输送线并行不悖的是,艺术批评圈人格和社会价值的不断萎缩,导致了原本应该承担艺术健康发展的监理力量,给艺术市场评价机制提供学术支撑的艺术批评,已基本缺失,纯粹的艺术批评媒体寥寥无几,近日被披露出的文学杂志《大家》卖版面现象,始作俑者是艺术批评杂志,这种游戏,在艺术圈早就玩过了,玩腻了。面对那些太好忽悠的艺术品利润而言,卖版面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艺术批评的平台大部分异化,艺术批评已深陷于商业和消费陷阱。其畸形发展路径为,批评界先受外部力量环境影响压缩和诱惑,到自我无意识的微观自我控制和不断异化,就构成了行业性的习惯成自然说假话的生产机制。这种不分“大小事情上的不断异化”非常可怕,这是一种渗透在艺术日常活动中的自我无意识和自我价值观的深度麻痹,随着这种意识的过度蔓延和扩张,真假难分了,艺术界也就堕落了。“每一次假话中都失去自我,被无意识控制,被日常微观的反真实现象所控制”,这就是哲学家福柯概括的“自我拘”人格。从外界压力和诱惑下的被动行为,到“自我拘”式的主动追求,整个就是当代艺术圈的真实的群体图景。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数百年前就说:“我为什么建立美术学院,我就是要用艺术统治人类。”由此法国巴黎成为世界艺术之都。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宁可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英国也一直保持着艺术的创造力和推动力。他们显然都知道艺术的特殊力量,艺术不但能穿越时空,能推动世界的进步,更能影响人的灵魂。因此,面对艺术,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人是否都应该怀有谦卑之意和真诚之心?

中国已故书画鉴定大师谢稚柳先生曾在受托鉴定张大千《仿石溪山水图》时说:“经我鉴定的书画,我说是真的是能完全负责的。假的东西,即使是支付我很高的润笔我也不会题跋的,这是作为一名艺术家的职业道德。”他也承认“鉴定书画,经验再丰富,有时也会看错,比如宋元明清的作品,特别是年代交替之际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会让人捉摸不定”。但先生一生坚持一个简单的道理,也是艺术市场最基本的规则,说真话!

哲学家海德格尔著作等身,但有一部分称为秘密作品,是他身后才予以公示并出版,目的是保留一些属于内心独享的思想和情感。我不知道当今的艺术“批评家”、“鉴定家”们,如果学不了谢稚柳先生的坚持说真话,是否也该学学海德格尔为自己的良心,留有一些身后正名的东西,以便面对那些对艺术保持尊敬的人们虔诚的目光时,获得些许心安,千万别把自己的良心永远挂在体外。

相关文章

  •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为什么不受待见[图文]

    德国艺术家西格玛尔·波尔克的绘画《抄写者》。作品创作于1982年,在画布上使用清漆呈现出分光效果。本报记者范昕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全球的当代艺术都面临这样的尴尬:名声并不怎么好。一提当代艺术,直言“看不懂”的人算是客气的,更有人认为它们“乱来”得“招人厌”。这年头,当代艺术简直泛滥成灾,确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

    88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油画创作:真诚是艺术的生命[图文]
    油画创作:真诚是艺术的生命[图文]

    刘曼文作品一位成功的画家必具两个基本品质:认真地面对客观世界,在观察、分析中,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汲取创作的灵感;善于审视和寻找自我,不断从自我的体悟中发掘自己的才智与潜能,找到自身在艺术中的位置。对艺术家来说,表现客观世界和表现自我,应该是合二而一、互为表里的。从表面上看,画家画的是客观对象,实际上是在画自己,是在呈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刘曼文作品我一直关注女画家刘曼文的油画创作。这位受过学院...

    127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雕塑家创作毛主席雕塑经验:右兜大些因为装着烟[图文]
    雕塑家创作毛主席雕塑经验:右兜大些因为装着烟[图文]

    著名雕塑艺术家李象群在为毛泽东雕塑做表面处理。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通透。李象群早早来到位于798艺术区内的个人工作室,他要指导学生刘东旭对行将完成的毛泽东雕塑做表面处理。在外行人看来,筛选胶泥、上大泥覆盖雕塑造型,以及塑形才是雕塑的主体工程,而李象群告诉自己的助手和学生,直到送展前雕塑都还在进行中。“因为每一步的精细程度都会影响最终呈现出来的细节真实。”不大的工作室里...

    131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怎么看懂毕加索[图文]

    陈丹青口述/陈丹青整理/于青毕加索大展的主办方告诉我,大家看了毕加索的作品后还是不太懂。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知识准备对于绘画来说跟文本不太一样,我读不懂法文,也差不多不能直接读英文书籍,但是我不怕,我可以看视觉艺术。国人认识毕加索的百年演变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1973年去世的,我们有幸跟毕加索生活在同一个时代,1973年他去世的时候我在江西...

    73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那些被遮蔽的民国艺术家们[图文]
    那些被遮蔽的民国艺术家们[图文]

    彭友善《紫气东来》近现代国画市场上,最受瞩目的一向是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等几位大师级人物,其作品动辄百万千万的高价广为人知。不过在这些闪耀的名字后面,还有一长串艺术家长期扮演“沉默的大多数”的角色。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人们的眼界不断扩大,学者、收藏家们挖掘出许多以前被遮蔽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让人眼前一亮,成为新的收藏热点。彭友...

    137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詹建俊:艺术家应具有社会担当[图文]
    詹建俊:艺术家应具有社会担当[图文]

    油画家詹建俊詹建俊,满族,1931生于沈阳,自幼随父移居北京。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绘画系本科毕业,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系研究生毕业,1957年俄罗斯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同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作为中国油画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学派”的力行者、中国油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詹建俊于2013年1月荣获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颁发的“...

    161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国立艺专的最后一位剑客[图文]

    朱德群本报记者蒋肖斌朱德群在国内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字,相比于他的老师林风眠、他的同门师弟吴冠中,朱德群只能说是名声在外——他是法兰西学院艺术院200多年来第一位华人院士。他的名字最近一次出现在国内媒体,是因为3月26日傍晚,“胡润艺术榜”发布了2013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排名前100位的中国在世艺术家,其中油画家朱德群排名第二。然而,当...

    54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百年巨匠齐白石生命中的苦白[图文]

    齐白石在治印前段日子,中央电视台播《百年巨匠》,看完其中的《齐白石》,蓦然想起曾见过他的一方印章“苦白”。从木匠到画匠、从画匠到画家、从画家到巨匠,在其人生每个阶段,都有近乎传奇的情节和故事,而苦难则是其生命的底色。我以为,用“苦白”两个字足以概括其人生。白石老人“苦白”印章去年暑天看“三百石印富翁&mdas...

    1974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欧美的中国书法研究已不如从前活跃[图文]
    欧美的中国书法研究已不如从前活跃[图文]

    《艾略特藏中国书法研究》欧美的中国书法研究以美国最为蓬勃,然而近十余年来,欧美的中国书法研究不如以前活跃了。方闻先生退休之后,接替他的教授虽然对书法也有兴趣,但毕竟不是专家。普林斯顿大学中国艺术史专业很难再像过去那样培养以中国书法为论文选题的博士了。而在欧洲,随着雷德侯教授的退休,海德堡大学大概也不会再像过去那样是欧洲中国书法研究的重镇了。由于西方并没有可以和中国书法相对应的艺术,中国书法的...

    64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梁章凯印象:优雅的先生[图文]
    梁章凯印象:优雅的先生[图文]

    《林则徐旧藏饲鹤图题跋录》和《艺友斋存名家印汇》人物名片:梁章凯现为:西泠印社社员西安碑林博物馆客座研究员日本鉴古印社顾问《篆刻》杂志日本总编辑编著有:《战国古陶文五十品》《艺友斋存名家印汇》一函四册《印史留遗》一函十六册《怀玉印室藏印选》《美哉斯石-海内外中国印石精品集》《林则徐旧藏饲鹤图题跋录》等十余种《战国古陶文五十品》等印谱从来都尊称他为梁先生而不叫梁老师,原因无...

    178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已极度虚荣[图文]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已极度虚荣[图文]

    当代中国书画艺术看似很繁荣,实际上已经变得越来越扭曲和虚伪,这种演变的推动力就是人们的虚荣。字画变成了商品,计价按平方尺,为了提高书画家的名气,各种炒作千奇百怪,各种各样头衔花样百出,各种拍卖弄虚作假,各种展览虚张声势,各种富有创意的骗术应运而生。字画的价格不按艺术水平的高低,而按画家的官衔而定。一时间人们买的好像已经不是艺术品,买的是头衔,买的是名气,买的是虚荣…&hellip...

    107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蔡志忠:漫画是我的天堂[图文]
    蔡志忠:漫画是我的天堂[图文]

    蔡志忠日前,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带着新创作的111件作品,在位于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的商务印书馆涵芬楼艺术馆举办了“水墨禅境——蔡志忠作品展”。25年前,同样是在王府井大街上,41岁的蔡志忠从台湾来到大陆,在新华书店举行签名售书,并与三联书店签约,成为了第一个与大陆出版社签约的台湾作者。借此次办展机会,《美术文化周刊》与蔡志忠邀约在其住处旁的咖啡厅...

    173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张复兴在一亩三分地里觅家园[图文]
    张复兴在一亩三分地里觅家园[图文]

    张复兴7月25日,“守望家山——张复兴国画作品展”在北京经典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张复兴个人画作32幅。当日,张复兴在接受《京华时报》专访时表示,他所创作的山水画是生活与心中酝酿的意境所结合而成的,描绘的就是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天地。京华时报记者杨菁本版图片均由经典美术馆提供■人物小传·张复兴1946年出生,系文化部中国画学会...

    20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书画修复非容易事:最复杂的当属分离画心[图文]
    书画修复非容易事:最复杂的当属分离画心[图文]

    油画作品《蓝衣女站像》修复效果对比,左为修复前,右为修复后。一场特殊的藏品修复展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在展览现场,观众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央美院的馆藏精品,还能同时看到这些作品被专业人员修复的详细分解过程。有意思的是,不少民间书画收藏者特地赶到这里,请修复师们开个“药方”,让自家珍藏的宝贝也获得“重生”。修复师周末忙赶场王少陵的油画《揽镜》...

    118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小柯谈人生:一半为理想 一半为现实[图文]
    小柯谈人生:一半为理想 一半为现实[图文]

    小柯撰文/白郁虹“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没错,这是音乐人小柯创作的经典爱情歌曲《因为爱情》,但现在,它不只是一首歌,还是一部剧,一部被重新定义的“小柯形式剧”。6月21日,小柯形式剧《因为爱情》新一轮上演。与此同时,小柯加盟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一声所爱·大地飞歌》正在广西卫视的每周...

    21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