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顾名思义,作为艺术活动基础的创造者,他们是整个艺术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艺术家的人格魅力、创作风度直接影响着艺术环境的产出,本应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一样值得尊重。而今天的艺术家所要面对的已经不是黄土,受环境所迫,他们早已放下锄头,开始向往天空。
当然向往天空没有任何的错,猴子捞月的故事告诉我们:高级生物热衷幻想,不切实际原来就是一种本能。艺术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不那么脚踏实地的?开始重视履历的长短、参展的多少、圈子的大小,这些水月镜花的浪漫。07年以前开始的艺术市场火爆,在那个让无数青年艺术家欣喜和怀念的时光里各大画廊/机构在资源抢夺中极尽所能,为多少艺术家制造了一夜成名的幻觉,至今令人向往不已。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资本对于艺术家的疯狂垂爱就像一夜情,年初的时候我见到了08年在深圳F22艺术区开画廊的一位朋友,浙江的布匹商人,原本商海已经上岸,谁知听风就是雨的他听信“当代艺术能够赚钱”,便在艺术区折腾了两年,囤货无数,结果以负一千五百万的战绩惨烈收场,无奈重返商海。而F22艺术区也终于在2010年分崩离析,谁也逃脱不了“出来混,始终要还”的铁律。我相信那段时期,在全中国,有无数这样辉煌而惨烈的故事。“辉煌”是属于艺术家的,画廊、个展、炒卖、丰衣足食;“惨烈”是属于糊涂资本的,圈地、投资、包装、血本无归。后来,在社会经济学的自然调剂之下,资本冷静了,火爆不再了,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落幕了,而没有回过神的艺术家们仍然痴迷于奇迹,已不再是自己内心的土地。
于是如今我们已经很难在应届毕业生中找到干干净净如白纸一张的艺术创作者,每个人的名字后面都会跟着一条蜈蚣状的参展经历迅速得像城市日新月异的摩天大楼。参展次数的多少似乎成为了衡量艺术家质量的标准,这便促使艺术家们不管水准高低品质好坏只要是展览都趋之若鹜,那感觉就像大龄单身愁嫁男青年在父母压力和传宗接代的历史使命感重压下将择偶标准降低到“只要是女的就行”如此的饥不择食。好了,自从艺术家将目光投向天空,他们明显是把持不住了。画廊对于他们来说是重要的,展览对于他们来说是重要的,批评家的文章对于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也许还有加上一本高精尖的双语画册,有了这些装备,江湖地位自然不薄,内心的土地却开始干涸,不过这也无所谓了,反正画廊是万能的救世主。
前一阵一位和我相熟的艺术家对我说,北京某家知名的艺术机构,策展人也是国内知名双年展的策展人,在给她做展览。当时艺术家咨询我关于行为艺术的图片和视频多少份拷贝适宜。“画廊说想代理我的作品。”“那你了解过画廊的消费群体都是什么人么?你的东西会被卖到哪里去?”“不知道。”“那他们想代理你哪些作品呢?”“他们说越多越好,最好是全部。”我看着艺术家感觉良好的神情没有给出任何建议,我只说:等展览出来再看吧。
两天以后展览开幕,艺术家在我面前打开电脑,她恼火了:八张作品图片该知名画廊私自只用了五张;艺术家要求的从左到右的排列顺序被该知名策展人完全打乱,作品呈现没有任何的意义。如果说展场的呈现力度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那么无视艺术家的作品不经商议肆意妄为则是尊重问题。让我感觉无比可笑的是:凭什么张口就可以对着艺术家说“给我代理你全部的作品”既然连一点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都没有?似乎这还是施舍,艺术家理应感恩戴德。愤怒之余,我问她:“你还考虑让他们代理你么?”她给了我一个坚决的,否定的回答。可是即便落入如此境地,也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会对画廊说“不”的,只要幻想还在,原则随时可以退场。艺术家们似乎早已忘记了,“艺术家”这三个字是为内心的自由而生的。
又一次,在外省,我慕名去观看某个艺术区美术馆的展览。到了才发现,展览被撤掉了然而展期并没有到。负责人解释说这个星期的场地租给某家公司做新车发布会和车展了。没有任何通告,没有一丝的公众责任感,显然作品是不重要的艺术家也是不重要的,无所谓尊重与平等,反正你别无选择。对于艺术家,下次的展览你还得参加,哪怕展览海报上一个艺术家的名字都不放,只有策展人和媒体、政府相关机构。艺术家,可以拒绝吗?
某次展览开幕后与艺术家吃饭,饭毕准备买单被艺术家制止。我说我是被研讨会邀请来的,我是有钱拿的,你们没有,作品自己搬,路费自己出,这不合理。艺术家说:从来都是艺术家请策展人吃饭,没有策展人给艺术家买单的道理。江湖险恶,规矩繁琐,亦步亦趋如履薄冰,当这一切主导着艺术家的思想和行动力的时候,我们又该对于创造和突破抱有多大的希望呢?
我们都在抱怨环境的浮躁,然而这是相辅相成的。我同情艺术家别无选择的处境,然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就听到过这样的故事:艺术家死缠烂打追着策展人要求参加展览,在被告知展场已满的时候艺术家脱口而出:“我不需要作品进入空间,能不能把我放进画册?放进画册就可以了。”倘若如此,我们还需要什么艺术创作?在电脑里PS一百幅作品去参展画册岂不是更加多快好省,被人问及原作的时候还可以回答:“买掉了,被收藏”之类的话语以彰显尊贵。当然了,还有那些早早就拥有了摩天大楼般履历的艺术家们,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从四个零起步?仿佛那些跟在屁股后面的零和尾大不掉的参展经历成正比是经济学铁律似的。
作为艺术家,是需要艺术天赋的,这包括超出常人的丰富情感,异于常人的审美感受力和强于常人的艺术想象力;素质能力,包括人生修养、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同时拥有创造性的情感体验,更重视创作过程中的精神愉悦。艺术家身上应该具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和执著的献身精神。
别无选择可以不选择,不站队你就去当排头。既然彼此无法尊重,也无需探讨游戏规则。而我不希望看到的,是艺术家在体制与机制的压迫下,在资本与机构的剥削中,在策展人和批评家的取闹里,沦落成一个无能无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