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信·系列心灵访谈,是以艺术家哲亚的公共艺术作品“鸡毛信·寻找最美心灵的人”为线索的系列心灵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哲学家、社会学家、学者、记者、律师、企业家、艺术家、批评家等各个领域。访谈内容将正式结集出版,书名暂定为《一个艺术家的心灵调查报告》。
“心灵”一词被社会广泛应用是在1980年代。那时国家提倡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其中“四美”之一就有“心灵美”。当时由政府提出的“心灵美”,大概是对“文革”十年浩劫后国人心灵普遍扭曲的矫正与补偿。但进入90年代之后国家全力发展经济,“心灵”一词便逐渐从人们的生活用语中淡出,同时也很少见诸媒体及出版物。中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诸多社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加剧,公民的幸福感被蚕食,对社会持续的良性发展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危险。“访谈”的目的是想弄清,“心灵”在产生各种社会矛盾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改善公众心灵问题。
哲亚:是否可以解释一下,什么是“心灵”?
张海涛:心灵字面上理解是形容人“心思灵敏和有思想感情”的意思;心灵应该是个中性词,与心灵美不同,心灵美更强化了人褒义的素质,如行为与行为美不同、外貌和外貌美也不一样。“心灵”是可变的,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万变的心灵;但“心灵美”应该具有永恒的意义,是每个时代都需要的价值观,它是人精神世界的美,包括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才能的美。心灵美是内在美,内心的美,本质的美,与外在随时间和环境变化的美不同具有持久性,但两者也可以统一协调。心灵美,集中体现了社会文明对人的要求,是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内在依据,并通过具体的感性形态被人们所感知。不同时代、阶级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初期,它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四美”之一。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五讲四美三热爱”应该是在1981年提出的,这个活动是中国共青团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的群众性活动。“五讲四美”的思想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数字化的口号。我感觉这个口号,既是文革集体意识形态的惯性延续也大概是对“文革”十年浩劫后国人心灵普遍扭曲的矫正与补偿。
西方哲学史中丹尼特的心灵哲学则是将“心灵”思想更加理性化、延展化和逻辑化,尝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心灵哲学的对话与融通,并在此基础上力求对心灵的本质问题作出新的理解和阐释。丹尼特的心灵研究表现出四个特点。一是把协调常识与科学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线。他始终把物理世界如何能产生出心灵作为思考的焦点,通过跨学科研究,对意向性、意识、感受性等的本质作了深入剖析,为心灵的自然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把意向系统理论作为洞察心灵的“普照之光”。他始终关注内容(意向性)和意识两大问题,并把内容理论(意向系统理论)作为整个心灵理论的基石,用于解释一切心理现象。三是把进化论作为消融一切理智神话的“万能酸”。丹尼特认为,进化论为协调心理与物理、常识与科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世界观,是解释心灵本质的终极根据。为此,他从遗传进化、大脑进化和文化进化三个方面,描绘了心灵和意识的起源和演化历程。四是把“直觉泵”作为主要论证手段。直觉泵就是思想实验或故事。
在当今社会心灵话题逐渐淡出我们的心理和思想,我们周围外在的刺激和物欲当道,人们更多的是聊时尚、消费和娱乐,情感淡漠的时代艺术家哲亚提出心灵话题似乎有些“尴尬”,但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回归也是一个启示,甚至是一种警示。
哲亚:当前社会是否存在心灵问题?
张海涛:存在,一直存在问题,就像每个人都有“佛性”和“恶性”一样存在,但当前社会忽略了信仰和情感美;集体意识形态转向个性化表达,强调个人利益有些过了,心灵出现的问题比其它时代更加严重和不可控制了。
70年代末到80年代是世纪内中国最重要的历史转型期,文革后的知识分子以伤痕文艺、大灵魂来补给和呼唤我们的情感;90年代年扩大改革开放后下海、下岗潮流中社会上的人们以经济、消费为中心,艺术家则以政治波普、玩世、艳俗的艺术表达了一个政治意识消解向消费转型的生存感受。上两个世纪西方大国的崛起依靠的是侵略、工业化和商业化,对于人类心灵危机的忽视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向前走思想向后走的悖论化,使世界的自然和心理环境遭到破坏,人的自私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心灵美”问题大家很少提了,资本的现实利润和效率的追求,使精神文化降到了低谷。
在近期齐鲁电视台“一天零一夜”中看到,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o霍金称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霍金说:“人类已经步入越来越危险的时期,我们已经历了多次事关生死的事件。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人类对于地球的掠夺日盛,资源正在一点点耗尽,人类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不能将赌注放在一个星球上。”霍金的预言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我们不做判断,而近年来大自然对人类豪不客气的报复,和霍金的说法非常相似。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随之迎来了越来越频繁的严寒、酷热、旱灾、水灾、飓风、海啸、地震、土崩、泥石流、瘟疫、饥荒等;还有大片土地沙漠化、农药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基因变异和传染等;还有人类自身泛滥的享乐、乱伦、冷血等……如果说以前还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的话,现在霍金却揭示出了谜底:原来是缘于“由于人类基因中携带的‘自私、贪婪’的遗传密码”,而“自私、贪婪”的欲望由科技来帮助实施和满足,然后导致人和自然自我调节功能的失控和变异,这些都是人的心灵出了问题的表现。
哲亚:您是否有切身感受公众的心灵问题影响到了自己的社会生活?
张海涛:我也必然会感受到,现实生活中道德缺失:心里不确定,不诚信,以耻为荣的事太多了,如网络炒作,这门那门、这“姐姐”那“姐姐”,很多是利益驱使下的炒作。娱乐带来了社会伦理冲破和网络传播的利益化,人工化也带来了人与自然的远离,如整容带来的身份的模糊、离婚率高、永恒感缺失,传统积极的精神受到冲击;没有立场,高度压力,浮躁这些都是生活中我们的心灵出问题的结果。现实越来越远离儿时生活的单纯,老子小国寡民,夏之前的“礼”制、“禅让制”都是很好的精神传统,现在只能成为我们的回忆和向往。
积极与消极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越来越模糊化,科技与自然的暧昧也成为新的问题。当代人对活着的意义也在不断讨论中,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为了出名,借用数字科技传播的速度,一夜臭名,以“耻”为荣,传统道德受到极大冲击,真理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着,老一辈的真理成了新新人类的笑柄,时常让人们摸不着头脑而失去判断的能力,精神危机中寻求人生价值的支点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判断在每个时代存在,每个时代判断的针对性也不同,不断透过变化的现象看本质,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整体利益出发,包容得寻求有限度的自由和民主平衡。我们心目中“人定胜天”论点出现了质疑,生化变异中“基因与克隆”对伦理道德产生了争议;数字信息媒体中暴力、情色的商业化出现了问题;科学对宗教信仰的也出现了冲击,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加剧,科技与教育、伦理、科学、媒体、宗教、艺术、战争、政治、生态的关系也都在改变。科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使自然和非自然的抗争越演越烈,人的精神和生理都出现了异化,精神疾病和不明流行病开始频繁出现,作为跨国界的我们这些现象都会带来心灵空虚、躁动和生理的亚健康状态。
我们生活在人造科技空前发展的时期,人们对生活的物质需求越来越高。回首西方大国崛起的几个因素中,除了经济市场化、体制制度、素质教育之外与殖民侵略、科技人工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关系,这样的革命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文化,然而也带来了利润垄断、利益民主、伦理关系、世界格局的不平衡,生态环境、传染疾病的危机也越来越严重。但是没有人愿意停下脚步,也不可能刹车,那样就意味着挨打、动荡和受到种族歧视,同时失去便捷生活所带来的欲望。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对世界的认知不用质疑,本文暂且不做介绍,然而技术带来的伦理和环境的失衡,冲击着人们自然和谐的心灵环境。
哲亚:心灵问题可以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吗?
张海涛:心灵问题是经济与精神文化发展怎么协调与统一的问题,也是人文关怀和科技社会如何协调的问题。不是国家经济强大了世界就会良性发展,重复利润和机器的冰冷这样人类不会长久,人的心灵出了问题,人类所在的生存环境都会发生变化,精神空了,人也就没了。
超自然思维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爆发性的新技术顺应了人们非理性的变态心理的解放。随着现代工业化假造,一个非理性的观点似乎适应了当今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人工化仿真,网络虚拟,转基因混杂等不自然的人类,外表上看上去完美,内心却是神经质地异化,天性淡化,很难自我驾驭。新新人类的真诚情感越来越被数字虚拟的网络人工情感所代替,“真实”世界的许多东西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非自然的假造,历史和现实的记录由于数字化变异而真假难辨:华南虎案就是典型的不靠谱案例。伴随着人造物和复杂的假造物诱使人们被迫接受这样的世界,“真实”的概念逐渐消失,以往的自然论被淡化,自然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向往。
科技发展使人与人的见面方式都有所改变。“千里送鹅毛”“有朋自远方来”的惊喜逐渐变成虚拟、人工化的二手体会,往年快乐的记忆逐渐变成近者老死不相往来及不明身份的宅男宅女的娱乐化交往。80-90年代的科技带动的经济浪潮使这个时代的人们越来越物质、社会中人的岗位不确定、身份暧昧加剧情感的淡泊和不信任。道德的伦理刺激的都市化娱乐方式也越来越缺少情感的真实,地球也越来越缺少爱。理想的情感与现实的距离使人的身心纠结,心灵脆弱而如覆薄冰。人类不断将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心灵情感的缺失。人的身心和行为改变着物态环境,物态环境的变化也影响着心灵的变化;境随心转的实验已经在日本江本胜“水”结晶(水上贴善恶字样,结晶后图案不同)科学实验中证实不再成为宗教的迷信。
哲亚:您对改善公众心灵状况是否有好的建议?
张海涛:社会发展心灵教育,找回信仰,放慢脚步才是我们急需做的。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化解危机找回心灵的一个重要途经;媒体教育、重新思考教育、宗教、生态与科技的关系,是文化艺术的责任与义务。
人的思想也是一个复杂的载体,人都有相悖的心理诉求。即对异数的人工化、技术化不自然心理的反弹,则向往对于自然原动力、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的憧憬,也是对当下经济消费时代所引发的人的异化的一种精神补济。在人类思想史上,总是有一种把“不发达”的过去视为未来理想时代的倾向,并作为人们精神回归的参照:孔子对周朝的推崇,老子对小国囊民的向往,马克思对原始共产主义的想象,都表明思想家把自然原生态视为黄金时代的事实。军备竞赛与经济竞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而都不愿放弃,导致自然生态恶性循环。心理疾病普遍,自然静心亦成为新的心灵需求,犹如我们城市人们对田园的“慢城”渴求,休闲、旅游、瑜珈、心理医疗必会成为精神需求。新时代金钱数字成为中心,教育缺少真诚,从古至今秦、元、文革三次对传统精神迫害,中国历史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天、地、人和才能风调雨顺,在表现现实艺术状态的同时艺术倡导积极是为了传承真理,艺术批判也是为了保持心灵的美好,两者的目的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寻求人生内在的永恒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