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吴鸿:买得起的艺术是理想主义假设

时间 : 12-20 投稿人 : 小悠 点击 :

这是一篇写于六年前的文章,本是一个杂志的约稿,因为和他们唱了“反调”,结果就不给发了。最近看到一些关于“买得起”和“平价”的讨论又多了起来,故发旧文,以期与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

吴鸿

《乐》杂志要在798大山子艺术区里面举行一个名为“买得起的艺术”的活动,希望能通过这个活动给公众提供一个能购买一些相对“平价”的艺术品。我想他们的这个活动的出发点是想通过这个活动对目前盲目飙升的艺术品市场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希望以此方式为艺术品特别是当代艺术品走进大众生活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但是,以我的观点看来,这样的活动理想的成分多于现实意义。并且,由此而思考到在“概念经济”时代中,艺术品市场价值规律的运用。论述如下:

谁是艺术家,什么是艺术品?

“谁是艺术家?”。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式似乎是谁能创作出艺术作品,此人就可以被大家所认定为艺术家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又是——“什么是艺术品?”。最简单的回答也可以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就是艺术品了。这样的论证在逻辑上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这样的“循环论证”违背了形式逻辑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不能用A来证明B,又用B来证明A。而实际上,这样的循环论证按照圈子中的游戏规则实际上是能够成立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艺术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可以不按照形式逻辑的一般规律进行语言的表述吗?不是。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在上述的陈述中,实际上有一个中间项被偷换了。就是,在第一个陈述句中,“艺术家”的概念是通过“作品”这样的结果来被界定的;而在后一个陈述中,“艺术家”的概念是我们主观预设的。这样的一个逻辑上的漏洞,就为我们下面要说明的艺术的“圈子化生存”提供了空间。

按照事物的发生逻辑,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谁是艺术家”的问题。在上段的陈述中,我们提出了一个“被预设的‘艺术家’”的概念。那么就要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谁可以预设‘艺术家’?”也就是说,“艺术家”的命名权是在谁的手里?在这里,我们可以把问题放到以美协为代表的“行政美术”的系统中来做一个比较。在行政美术的游戏规则中,艺术被纳入到国家的行政权力结构中而加以管理。官方的美协机构(虽然在章程中,它自诩为民间社团组织,但是从它的权力合法性基础、组织管理形式以及行政划拨的经费和工资福利待遇,它哪有半点民间自治社团的影子?)是作为行政权力结构的一个代表而行使管理的权利能力。在这个系统中,一个人(“艺术家”是先被预设为不存在的)创作出来的作品中,思想性没有违背主流的意识形态,技巧性也符合主流的审美情趣,那么就有可能参加由各级美协主办的展览活动,并在符合参加过多少次各级美术展览的规定后,就可以被批准为相应各级美术家协会的会员,由此就完成了一个“艺术家”的命名的过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国内艺术市场的日益活跃以及个人的社会行政身份的多样化选择,美术从业者对抱守僵化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趣味的官方美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离心力。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1999的九届全国美展中,北京的很多在艺术院校任教的艺术家主动放弃了参与这个展览的机会。而一些当时还处于“地下”的艺术家们因为和美协在意识与审美方面的相左,也自然被排挤在这个系统之外。这样,美协在学术威信上也就越来越处于一种“空心化”的状态。在艺术市场规则建立过程中的混乱时期,带有行帮色彩的“圈子”就迅速占据了这个权力真空。这个圈子是由画廊、收藏家、媒体、策划人、评论写手组成。简而言之,在艺术家的圈子化生存状态下,“艺术家”的命名是由这个圈子所共谋的。由此,在关于“艺术家”的传统衡量标准之外,对圈子的熟悉程度以及在圈子里的出场率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指标。

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由于所谓当代艺术在对传统艺术关于手工性技巧的反叛中,一些相对而言还似乎可以被量化的标准也被颠覆。这样,一些主观随意性更强的“学术成立”、“前卫姿态”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艺术家的标准。

那么,按照上述逻辑的结果便是,由被圈子所命名后的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艺术品了。

谁在消费艺术品,为什么要消费“这样”的艺术品?

在手工性技巧不再是衡量一件艺术品的唯一标准之后,传统的关于衡量一件艺术品价值高低的因素如技巧的高低、费时的多少、是否是艺术家本人的原创等一些稍可量化的标准便也显得不是非常的重要了。艺术品,特别是当代艺术品作为“艺术商品”进入流通领域的时候,除了作为一个物质化的结果之外,一个关于“艺术品”的“概念”也作为衡量一件艺术品价值的附加值进入了流通的环节。这个“概念”从何而来?它为什么能作为一件艺术品价值的附加值而进入流通?回答这个问题便要联系到上述的关于艺术家的圈子化命名的过程。如上所述,在这个命名的过程中,我们所依据的不再仅仅是创作出了什么样的作品,更多是来自于“你的想法在学术上能成立”、“你的学术姿态比较前卫”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这样,当一件特定的作品并当作艺术商品进入流通之后,把创作出来的它的作者身上所具有的这些被圈子所认可的“概念”便能通过这个物质化的载体而变成也可以进入流通的价值附加值了。

同时,作为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现在是谁在消费艺术品?在包括十九世纪在内的以前的时期中,为艺术而买单者,特别是为在世的艺术家的作品买单者,除了王室贵族、宗教机构之外,剩下的便是作为艺术爱好者的艺术品收藏家了。他们收藏这些艺术品的动机非常简单,就是仅仅因为自己喜欢便花钱购买并占有它。在这里,占有这个物质化的实体是一个关键。而且,在那个时期,艺术品的价格也不会很昂贵,如果按油画来计算,它可能仅仅会比一个雕花的工匠在同样的时间里创造的价值略高一点而已。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房产、证券、股票等带有暴利性质的投机性市场的带动,同时,也由于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日益规模化和规范化。艺术品,特别是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也越来越作为一个“投资”的对象而并不仅仅是一个“收藏”的对象而进入流通了。

综上两方面的所述,由于在上述的投机性市场中,进入流通环节并占主要作用的是一些商业“概念”,而并不仅仅是那些传统的实在的物质实体。所以,在艺术品市场中,那些艺术品的“概念”能进入流通并在流通的过程中产生增值,就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释了。这样,基于一个有形的物质实体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是有限的,它可以依据上述的一个艺术家在创作出一件特定的作品的时候,他的技巧的高低、费时的多少,以及是否是艺术家本人的原创等这些因素得出一个综合的判断;而根据无形的“概念”而作出的价值判断则是无限的。因为在这个投机性的市场流通过程中,“某个”特定的作品仅仅是作为承载着那个无形的艺术商业“概念”的物质实体而存在,而那个在艺术家被圈子所命名的过程中所附加出来的“概念”则随着它在各个市场环节中的流通获得了无限增值的可能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对那些艺术家在世的时候作品就卖出了天价,以及一个艺术家毫无创意地不断复制自己的作品也能维持并逐渐升高作品的市场价格的现象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了。

为什么说“买得起的艺术”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假设?

基于以上的论述基础,我要说明“‘买得起的艺术’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假设”的理由是:

1、所谓“买得起的艺术”仅仅表述为“前艺术品投资(机)”时代里购买并占有特定艺术品的物质实体的思维逻辑。它没有能够考虑到在在艺术品投资(机)时代中,艺术品“概念”进入市场流通后能够无限增值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也不能要求在现今的背景下,在艺术品已经作为商品进入了流通环节的过程中,只是单纯考虑到作品的有形的物质实体部分所能产生的价值,而剥离开无形的“概念”在流通的过程中所能产生价值增殖的部分。因为这不符合“概念经济”时代的价值规律。

2、所谓“买得起的艺术”所依据的是一个潜在的“艺术为普罗大众服务”的理论基础。我历来对努力使当代艺术品为大众所能接受并进而消费的善良愿望持怀疑的态度。俗话说的好,萝卜青菜各人所爱。就像我们不能要求物质产品超前消费一样;对于精神产品,我们更没有道理要求大众们超前消费。我记得在卢杰策划的“长征”活动中,他们在遵义也召开过一个关于当代艺术的“遵义会议”,当时在那个会议会场的楼下,是一帮食客在把卡拉OK唱的震天响。我当时就在会议发言中针对他们那个活动要像作为“播种机”的长征那样一路上要对沿途的百姓播撒下当代艺术的种子的良好动机说,我们有什么理由一相情愿地要求如此酷爱卡拉OK艺术的普罗大众们像酷爱卡拉OK那样来酷爱当代艺术呢?同理,作为有普世的人道关怀精神的“严肃艺术”与市场之间从来就是一个悖论。因为作为体现了普罗精神,或者表述能体现知识分子立场的“严肃”艺术品,它的消费者从来都是那些不那么普罗的资产阶级,这是一个宿命式的逻辑悖论。所以,我倒是是认为,基于一个隐藏的“艺术要为普罗大众所能消费得起”的立场,把工艺品、较为廉价的收藏品,以及那些有限印刷的复制品作为对象可能更实际些。

3、按照特定的艺术品投资(机)市场规律所决定,由于在这个市场的流通环节中所流通并不是有形的物质实体,而作为无形的“概念”而存在的价值增殖基础,它的流通和增值的基础是不能这个流通的环节中出现影响我们对于这个“概念”利好信念的因素。因为它非常有可能会使这个“概念”的流通环节“崩盘”,从而损害到投资者的利益。所以“(普罗大众能)买得起的(好的)艺术”这个游戏规则能够成立的前提是,我们要在游戏的一开始就事先设定好一个前提,就是“这是为那些不能按市场价买得起好的艺术的普罗大众服务的公益活动”。这样,就不会影响到特定的艺术品在一般的艺术品市场中所附加“概念性”增值的可能性,也就不会进而影响到艺术家本人和艺术品投资(机)者的利益,包括通过这样的活动而作为艺术品投资(机)者出现的买到了他们“买得起”的艺术品的普罗大众的利益。

4、最后,如果这个活动有了这样的前提设定,那么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个活动的意义就不是参加了一个公益活动这么单纯了,因为会有一些媒体来关注这样的“为普罗大众”的艺术活动。所以,对于艺术家来说,他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宣传的机会。这样一来,艺术家“让利”的部分是通过媒体的“免费”宣传来找齐的,而媒体也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个文化时尚活动的素材而已。这么说来,它就只能是一个市场推广活动,连一个公益活动也不是了。

相关文章

  • 一些艺术家成功是否必需更多艺术家挨饿[图文]
    一些艺术家成功是否必需更多艺术家挨饿[图文]

    一些艺术家成功是否必需更多艺术家挨饿艺术家为什么穷?好问题!但别问那个荷兰的经济学家、《艺术家为什么穷?艺术之非常经济(WhyAreArtistsPoor?TheExceptionalEconomyoftheArts)》一书的作者——汉斯·艾宾(HansAbbing)。今年年初,艾宾曾应W.A.G.E。组织之邀在纽约SoHo的ArtistsSpace发表演...

    188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图文]
    回归本真 书画家最终还需靠作品说话[图文]

    当下社会,伴随着经济和科技水平的“高歌猛进”,人们也变得愈来愈浮躁,书画家也在这场喧嚣的洪流中深受侵染。大家都急于争名夺利,当利不让。焦躁不安的心态书写在眉宇之间,能够静下心思来鉴古出新者寥若星辰。书画作品也日渐变得俗中无雅,毫无意趣可言。纵观历史,历朝当代仅有的几位书画界可津津乐道的大家,又有哪个不是因其在书画技艺的传承中有独到建树而名垂青史,可被后世颂扬至今的?追名逐利...

    77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画家冷军:改革开放题材值得深挖
    画家冷军:改革开放题材值得深挖

    昨天下午,市美术家协会举办“《武汉印象》读书会”,冷军、张少华、王心耀、江中潮等画家参加读书会,大家表达了阅读《武汉印象》美术分册的感受,并对今后该书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建议。明年需要一批优秀作品“美术分册的作品全部以武汉风情、建筑、事件为主体,展现了武汉的地域特色。今后要深入挖掘大武汉的文化价值,创作更多精品。”参会艺术家们一致认为,精品佳作是今后...

    137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艺术圈的自我修养[图文]
    艺术圈的自我修养[图文]

    中国艺术市场最近五六年的迅猛发展,大大拓宽了艺术行业的深广度,职业种类和从业人员都越来越多,对各个岗位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拍卖行、画廊、美术馆、媒体等机构,还是策展人、经纪人、收藏家等角色,都在朝更加职业化的方向演变。本刊推出《艺术圈的自我修养》系列专题,旨在通过采访和分析,探讨和明晰艺术圈各种关键职位的职责和要求,推动艺术产业朝更专业更规范的方向发展。作为占整个产业最大交易量的拍卖行,...

    116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新水墨:何处求新
    新水墨:何处求新

    空城记(水墨)徐累盛葳如果说新时期的“新水墨”有一种共同点,那么就是排除了前述传统文人画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蒋徐体系”的写实中国画。在对其边界缺乏共识,对时间节点不预设的前提下,“新水墨”只能是一个临时性的方案。新水墨之新,不应是题材之新、手法之新、图像之新,而应是观念之新、哲学之新。对于任何一个艺术评论家而言,谈论&l...

    194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从钱穆到钱锺书:北大未名湖取名考源[图文]
    从钱穆到钱锺书:北大未名湖取名考源[图文]

    作为北京大学的标志性景观,未名湖在北大学子和中国学人中,有着难以撼动的人文地位,堪称中国读书人的精神坐标之一。但是其湖名之所得来,虽然源自国学大师钱穆提名这一说法已成共识,但“未名”之取源和命意,则鲜有论及。今试从《管锥编》“全晋文卷一零五”中“未名若无”条中略考之如下,以俟通家正之。“未名若无&r...

    38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金钥匙[图文]
    传统文化是艺术设计的金钥匙[图文]

    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前校长伊瑞·索塔玛(YrjSotamaa)■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前校长伊瑞·索塔玛谈艺术教育与传统美术学院的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芬兰赫尔辛基艺术与设计大学前校长伊瑞·索塔玛(YrjSotamaa)不久前接受了《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的专访。在谈及中国的美术教育有着怎样的问题,面临怎样的挑战,出路又在哪里时,...

    191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东阳木雕受机械化冲击 谁来传承传统工艺?[图文]
    东阳木雕受机械化冲击 谁来传承传统工艺?[图文]

    木雕艺人郭辉英在认真雕琢《十二金钗图》。老一辈雕刻大师终将离世,流水线上的年轻雕刻者如何承担传承重任?近日,工艺美术品和木雕(红木)家具行业最大规模的盛会——第六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在浙江省东阳市中国木雕城隆重举行。记者在无锡灵山展厅内看到一尊数米高的东阳木雕花瓶,一米多高的瓶颈部分是用整块楠木雕刻而成,上面“生”着数十朵精妙...

    49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叶欣谈绘本:接近于人文传统的“第九艺术”[图文]
    叶欣谈绘本:接近于人文传统的“第九艺术”[图文]

    高雅的纯绘画并不纯粹,单靠画并不可以说话;通俗的绘本、漫画、连环画却往往进退自如,尤其近三十年来欧美关注自身,关注现世的所谓“独立连环画”,真如鲁迅所说,产生了许多米开朗琪罗式的“伟大画手”,不同只在这些画手的伟大,在于他们先就是作家。叶欣(PeterFriedli摄2003年)叶欣,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教授,或可算得上一位隐者。叶欣先生生长于...

    138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纯爷”吴山明[图文]
    “纯爷”吴山明[图文]

    吴山明黔南佳节68×138cm2013年大凡中国美院院长许江作序,又出席开幕式并用他煽情的语调脱稿致辞的画展都是重要的展览。肯定,只要是个展,个展的主人绝对就是一个大腕级的人物。6月19日,刚刚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引起轰动,“重返单纯——吴山明执教五十年·从艺六十年中国画艺术展”继续在杭州的浙江美术馆高调登场。高调的吴山...

    26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李象群:卸掉不值钱的面子[图文]
    李象群:卸掉不值钱的面子[图文]

    李象群这次参加政协会议是作为教育界的代表,他说这一届的政协令他感觉不一样了。关于这次的议题,李象群开玩笑称,其实提案写得还是很温和的,但若是受到重视,他希望能够做些更细致的工作。在他看来,其实很多问题的产生从上至下都是出于不必要的面子。在提案中,李象群主要关注政府在文化推广工作上的作为,希望政府在对待文化上以一种开放且兼容的姿态,而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则需要加强监管和规范。谈及艺术教育,&ldq...

    74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当代艺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图文]
    当代艺术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图文]

    王广义1988年作毛泽东近几年,当代艺术在海外市场上持续火暴,一批名望在徐悲鸿和陈逸飞之下的当代艺术名家异军突起,傲视群雄。以2007年为例,曾梵志的《协和医院三联画第2幅》在伦敦菲利浦斯以4116万元成交;蔡国强的精心之作《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在香港佳士得获价7424.75万港元,此价创下了当代艺术的最高纪录,并为其他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上升打开了巨大空间。而被媒体称为艺术界“...

    135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创新的魅力[图文]
    创新的魅力[图文]

    钟鸣闲来垂钓碧溪上68×68cm钟鸣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当代中国人物画家,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展现出当代人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囿于已经陈旧的表现形式,大胆地探微取幽、博古通今、涉猎中西,创造出富有当代社会情感而又具备鲜明特征的艺术形式来。钟鸣是一位具有清晰的艺术理念和创造意识的艺术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在美院求学的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面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必...

    181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宋婕:丽江COART,我与李亚鹏的第一站[图文]
    宋婕:丽江COART,我与李亚鹏的第一站[图文]

    宋婕(右)与叶永青(左)说起丽江,我们首先想到安宁、美丽的景色,其次我们可能会想到的是雪山音乐节,它曾经是丽江的一张“名片”,但2010年之后因为举办理念的问题而停办。2012年春开始COART艺术节开始在丽江开始举办,虽然宣传甚少,但取得不错的反响。10月31日到11月4日,秋季COART又在丽江举办,记者采访了COART负责人宋婕女士,她之前也是雪山音乐节的负责人。...

    81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自然主义是策展定出的概念[图文]
    自然主义是策展定出的概念[图文]

    亨利·方丹-拉图尔《维多利亚·迪堡肖像画》在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术史论家朱国荣眼里,11月16日即将在中华艺术宫“米勒、库尔贝和法国自然主义——法国奥赛博物馆珍藏”展出的米勒作品《拾穗者》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在18、19世纪的法国,最主要的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自然主义,应该是一个应策展...

    124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