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把握中国当代艺术的内在本质,进一步认清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规律,有效推动其健康发展和持续繁荣,日前,由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办、《美术》杂志和《美术观察》杂志协办、中国文化报社支持、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承办的“时代与使命”——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艺术理论家贾方舟,中国文化报社副总编辑徐涟,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丁宁,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等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围绕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本质、中国当代艺术的基本特征、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倾向、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经验、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机遇、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使命、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境遇、中国当代艺术的语言特征、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趋势十个主题展开讨论。本报选编本次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这次研讨会的题目“时代与使命”很有意义。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艺术空前活跃、异彩纷呈。艺术发展方向现在不是处在十字路口,而是有几百条路摆在面前。中国艺术到底该怎么走?
因为工作的原因,这几年我多次出国参观考察。比如为了办好北京双年展,我考察了圣保罗双年展、威尼斯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韩国双年展和印度三年展,还有挪威的一些展览。自己也参加过法国的各种沙龙,有激进的、有传统的、也有院校的。通过接触,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意见。我想,研究当代艺术,首先要研究它发生的原因、如何发展以及具有何种规律。概念上我们又怎样去称呼它?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抑或是前卫艺术哪种更为恰当?当代艺术并非以时间来定位,这是一种艺术形式,30年后的当代艺术可能是另外一种样式。而单纯用历史编年的方法来限定也不太准确,历史年代的定位与当代艺术的所指是不能混同的。国外的现代艺术应该是百余年前从后期印象派、马蒂斯、毕加索开始,一般约定俗成的称其为现当代艺术,所以在基础概念上仍需我们研究。我个人认为,艺术的发展源于艺术家的创造,但是各种艺术形式的产生则有多种原因,对于当代艺术,我们要认真分析其表现形式的起因与发展。
其次,我们在吸收、吸取或者融会贯通外来艺术形式时,一定要与中国现当代的社会背景、人们的认知水平、生产力水平以及中国特有的文化价值观等因素相结合,对我们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要认真地加以考虑。虽然处于全球化的时代之中,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仍然离不开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背景。艺术工作者不能剥离“艺术为人民”这个宏观概念,要一直为社会、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服务。更要加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些元素,这样才会使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更为全面、更具实践意义。
近代以来我国积贫积弱,处于落后状态,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均落后于西方。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当今,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彰显,在此时研究中国当代艺术也要有新的角度。我们要进入到世界的视觉焦点当中去观察中国,中国文化中的某些优秀传统很具有时代性、备受世界各国艺术家关注,甚至前来学习。例如我们的水墨,西方人会觉得很现代、很有表现力。我们的京剧也很受欢迎,一整套程式化的动作十分吸引西方观众。所以,这样一些课题都值得我们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加以探讨。希望大家为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努力工作,多出优秀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