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鲁迅的手迹:千古文章魏晋书法[图文]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语语 点击 :

鲁迅的手迹:千古文章魏晋书法 | 美术趣闻

《鲁迅手稿丛编》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还在小兴安岭大森林里当知青。一个书店的朋友,代为购得一册《鲁迅手稿选集三编》,线装本,定价3元6角,文物出版社1973年出版。后来,那个时代的藏书大都陆续汰除了,而这本我仅有的线装书却一直保留着,并且总是放在床头书柜里,时常拿出来,浏览,品读,鉴赏,摩挲。

前年底,忽想到自己将要退休,何不在离开编辑岗位之前,做一套自己最想做,也最喜欢的书,为编辑生涯画一个句号呢?于是,就打算编一套鲁迅作品手稿。经过一番谋划,书名最后定为《鲁迅手稿丛编》,共计十五卷,第一卷收小说、散文及散文诗,第二卷收杂文,第三卷收杂文和论著,第四至九卷收书信,第十至十五卷收日记。社里很支持,顺利通过了选题。去年春节刚过,就为此忙碌起来。

在我30年编辑生涯中,还没有哪一部书,能像《鲁迅手稿丛编》那样,整个编辑过程充满了快意和愉悦。编选,核对,发稿,看校样……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享受,又不时生发出一些感触来。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一年半,编辑工作已经全部告竣,由出版部安排下厂印制了。看着美编刘静君的装帧设计图,一股热流涌遍了全身。

过去翻阅《鲁迅手稿选集三编》,发现有些文章手稿,如著名的《上海所感》《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病后杂谈之余》《“文人相轻”》,留下的修改痕迹很少;而有些文章,如《“连环图画”辩护》《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等,则几乎没有什么改动。于是觉得,鲁迅真是伟大的文学和语言天才!他的很多文章在动笔之前,肯定都打好了腹稿。等坐在桌子前,写到稿纸上之时,只是从脑子里把已经想好的文字、词句,准确无误地一一抄录出来而已。就像他自己说过的,“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这种高超的文学和语言才华,怕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当进入编辑工作以后,资料看得多了,才渐渐发觉,上边提到的那些文章,其实并非作者的“原稿”(即当初寄给报刊发表的稿子),而是后来鲁迅编印《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集子时的“誊抄稿”(即从发表的报刊上誊录下来的稿子)。誊录稿自然不会有什么变动,至多是极少量的润色而已。原稿却并非如此。当然,也有原稿改动不大的,如《写在〈坟〉后面》便是如此。而大多数原稿都还是有程度不同的删改,如《眉间尺》《藤野先生》《范爱农》《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等;有的甚至连题目也改动过,如《化名新法》,最初标题为“化名补遗”。这就推翻了我原来那种完全不符合实际的推断。细想来,这种对于“一挥而就”“文不加点”的崇尚,实在是可笑的。鲁迅曾说过,他“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

然而,鲁迅作品原稿通常有删改,甚至有比较重要的删改这一事实,也并无碍于、无损于作为杰出文学家和语言艺术巨匠的鲁迅之伟大。而且,研究者和读者恰恰可以像朱正所说的那样,通过研究鲁迅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看他怎样选词,怎样炼句,怎样增删,怎样改作,探索他写作时思索的过程”,这正是“一种极有益处也极有趣味的学习”(朱正《〈跟鲁迅学改文章〉引言》)。其实,这也正是编辑出版《鲁迅手稿丛编》的重要意义之一。

文学创作并无“秘诀”,鲁迅认为,有志于此的青年,可以多看大作家的作品,因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为说明这个问题,鲁迅还具引了苏联作家、文学评论家魏列萨耶夫的一段话:“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中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在这里,简直好像艺术家在对我们用实物教授。恰如他指着每一行,直接对我们这样说,你看,呶,这是应该删去的;这要缩短;这要改作,因为不自然了;在这里,还得加些渲染,使形象更加显豁些。鲁迅作品原稿,恰恰就是魏列萨耶夫所说的“未定稿”,也就是“应该这么写”和“不应该那么写”的极好“标本”和恰当“教材”。现在及将来的文学青年,是可以从中获得极大教益和启示的。

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鲁迅的伟大贡献,主要在于卓越的文学创造和独特的思想建树方面。他并不是书法家,自然我们也不能以书法家的标准来要求他,但是正如郭沫若所说,鲁迅遗留下来的手迹却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鲁迅诗稿〉序》)。林辰也曾指出,鲁迅的书法“带着浓重的魏晋碑刻的笔意”(林辰《鲁迅传》)。

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的书法艺术的确是别具一格的。而品读赏鉴鲁迅作品的手稿,尤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其中呈现和散发出的他本人所特有的精神品格与个性气息。记得朱自清说过一句颇有趣味的话:看见鲁迅的脸,好像重读了一遍《呐喊·自序》。我觉得也可以说,观赏鲁迅作品手稿,犹如亲眼见到了鲁迅,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一样。大概这也就是“诗如其人,书如其人,荟而萃之,其人宛在”(郭沫若语)之意吧。

孟子说,要知人论世。林辰说过,在研究上,一篇峨冠博带的文章,有时会不及几行书信、半页日记重要;慷慨悲歌,也许反不如灯前絮语更足以显示一个人的真面目、真精神。对于鲁迅著作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鲁迅手稿丛编》大约也有这样的作用。翻开这套书,面对小说、散文、杂感留下的苦心删改的痕迹,以及书信和日记那些不经意的笔墨,也许更有助于认识“真实的鲁迅”吧。

相关文章

  • 赵半狄:我不属于任何圈子 不想有归属感[图文]
    赵半狄:我不属于任何圈子 不想有归属感[图文]

    赵半狄与赵半狄[微博]此前掀起的任何一场话题风暴产生的“负效应”相同,由他执导的电影《让熊猫飞》虽然6月1日才公映,但来自网络的口诛笔伐已不绝于耳。当网络红人的脱衣露点淹没“熊猫时装秀”使之成为闹剧、在主流媒体刊登广告抵制《功夫熊猫》被斥炒作,赵半狄还在特立独行。他不解的是:“当今社会,大家对强势集团的宣传、广告、公关行为早已笑纳,对...

    19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公共艺术,如何更贴近公众[图文]
    公共艺术,如何更贴近公众[图文]

    3月19日,广西南宁的首幅公共地面3D彩绘《荷塘月色》创作完成。尽管公共艺术在我国已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发展历史,但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起源于北京奥运会。奥运期间,无论是鸟巢、水立方、机场第三航站楼等建筑设计,还是奥林匹克公园内以“奔向未来”为主题的大型景观设计,或是北京奥运地铁支线体现出的城市公共交通中的艺术设计理念,都让公众对公共艺术有了直观的感受。...

    1660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星云大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气场?[图文]
    星云大师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气场?[图文]

    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图片来源网络)行澄来电话告诉我:国家博物馆有个画展,叫我去看看,那个画展对我没有一点兴趣,因为十几年前就在深圳看过,前年在合肥也看过,说是全球巡回展,和全国巡回展,画家已是美国人了,到咱们中国人的地盘来显摆什么?那画展的形式我太不喜欢了,有的那个大忽悠什么的,十几年前就认识了,拉大旗做虎皮,看不惯他这种形式的展览。行澄带着我去看了台湾来的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走进了展厅,...

    73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蒋雨浓诞辰105周年访谈录[图文]
    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蒋雨浓诞辰105周年访谈录[图文]

    蒋雨浓以禅求悟我自我法——近现代中国画大师蒋雨浓诞辰105周年访谈录6月26日,正值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及文学家蒋雨浓先生诞辰105周年纪念日,社会各界纷纷怀念蒋公,共聚京城举办了笔会座谈纪念活动。书画、戏剧影视、文学教育等各领域老艺术家到访参与。记者亲赴现场,在活动结束后采访了蒋雨浓先生后人及各界友人嘉宾。6月26日,正值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及文...

    31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吕胜中:没有书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图文]
    吕胜中:没有书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图文]

    最近9年来吕胜中把央美实验艺术系当成了自己的作品,即便是没课的假期,他也待在学校办公室里为学生查资料、看书。桌上的线装书都是学生论文。文、图/kk正值暑假,中央美术学院教学楼的过道里一片死寂,每间教室都打上了封条,实验艺术系的也不例外。不过细细一看就会发现,虽然挂着金色的大锁,封条已经被撕开过了。“你提问还是我自己讲?还是我自己讲吧。”吕胜中刚坐下来就笑呵呵地来了一段...

    61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在书法中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图文]
    在书法中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图文]

    刺破青天锷未残(国画)郝鹤君作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方方正正的字体,几千年几经演绎,其意义不局限于某一种交流途径和传播,而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奇特的艺术,它与人生在本质上有紧密联系,这是其他任何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书法能启迪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书法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它具有简...

    46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邵大箴评庄玉君的写意人物画[图文]
    邵大箴评庄玉君的写意人物画[图文]

    庄玉君人物造像系列庄玉君1957年生于广东海丰,字文璞、号一庄、真也、正也。“一庄”这个号是庄玉君的最爱,前不久,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逍遥•一庄——庄玉君国画展”在深圳福顺堂拉开序幕。庄玉君在解释展览名称时说,“一,是最小,也是最大,是始,也是归,天道归一&rdquo...

    603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以陶瓷语言释佛陀庄严[图文]
    以陶瓷语言释佛陀庄严[图文]

    东方古韵180×70cm材质:高温色釉窑变编者按:高温颜色釉是由金属氧化物和天然矿石为着色剂,装饰在胚胎上,经过1380℃高温,自然形成的有色陶瓷。俞军陶艺作品让人眼前一亮,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陶瓷艺术语言的材质之美,独特之韵。他利用了高温色釉不易掌控的特点,在抽象美基础上,加大具象美的表现力,在自由与控制之间,使作品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敦煌印象高50cm宽3...

    110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陈丹青:自卑心理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动力[图文]
    陈丹青:自卑心理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动力[图文]

    陈丹青近日,曾就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艺术关系问题发表过“中国畸形论”的著名“知青画家”陈丹青接受《东方早报》采访,结合自己的绘画生涯,表达了他对西方和中国现当代艺术一些现象的理解。陈丹青称,中国当代艺术自出生那天起就在“假想西方”,而“假想”根植于自卑心理的自尊心:“非西方国家的民族主义,一...

    1664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方力钧作品2月14日,朱其把自己置换为一位“局外人”写的一篇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不小反响。近两年来,上海理论研究者陆兴华也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应有的定义以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做出了诸多诠释与批判。除此以外,还有朱青生、高名潞、吕澎、杨小彦等人也在通过策展实践探寻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而现在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广州三年展首个项...

    92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监狱有自己的艺术:策展人戴夫·阿尔德谈动人的钟楼囚犯摄影展[图文]
    监狱有自己的艺术:策展人戴夫·阿尔德谈动人的钟楼囚犯摄影展[图文]

    这可能是全美规模最庞大的摄影亚文化。它不属于艺术市场,也听不懂艺术圈那些饶舌头的黑话。它处在画廊和博物馆的势力范围之外,整体受制于某种机构。监狱肖像摄影,在纽约被称为「咔嚓咔嚓」,是全美几乎所有监狱都在举办的活动。囚犯站在让人开心的手绘背景照相,背景是一些象征着无拘无束的中产阶级生活的小木屋、灯塔、城市天际线和海滩。照片而后会送给外面的亲友。在纽约钟楼画廊目前正在举办的展览中,戴夫&middo...

    707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钟孺乾:开创“绘画迹象论”之先河[图文]
    钟孺乾:开创“绘画迹象论”之先河[图文]

    壹号收藏网记者和钟孺乾合影初识钟孺乾老师,是在他的《迹象境•钟孺乾小品画展》上,他是湖北极少数在80年代同时进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双料艺术家,他也是中国视觉艺术“迹象论”观念的开创者,“重彩写意”画风的代表画家,他认为“画就是力图在反复地自由挥写过程中生发出浑然的迹象。”这也成为日后钟氏理论的体系之...

    172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杜小荃:艺术家要左手文化右手责任[图文]
    杜小荃:艺术家要左手文化右手责任[图文]

    杜小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艺术家们谈钱似乎还是件庸俗的事。那个时候的人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谈文学、谈艺术、谈理想,都没有问题,而且很时尚。每个人都有一副浓浓的文艺范儿。进入新世纪,加入WTO,人们的眼界一下子扩大了。在市场经济里,商业洪流奔腾而下,向“钱”看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文艺范儿早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再没有人孤芳自赏了。尤其到了今天,你可能会发现,艺术家们可能...

    102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凯伦·史密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时代[图文]
    凯伦·史密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时代[图文]

    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曾为一连串当代艺术家如刘小东在国际上策划一系列展览,不遗余力地向西方推介中国当代艺术。面对当下中国艺术状况乃至整个中国,凯伦比绝大多数中国人显得更有耐心。即便“乱象”种种,她仍然坚持说:“这是真好的时代。”凯伦·史密斯(Karen·Smith),人称&ld...

    123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俞平伯先生书札一则真伪小考
    俞平伯先生书札一则真伪小考

    俞平伯先生书札晓剑2013年1月18日,在椒江的千禧书店买了一本《俞平伯年谱》,是2000年为纪念俞平伯先生百年诞辰,由孙玉蓉编纂,天津人民出版社[微博]出版的,我手头的这本是2006年10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于是,利用春节前后的每晚睡前时光,在灯下捧读这本《俞平伯年谱》。读年谱,看到的是俞平伯先生丰满的一生。俞平伯(1900年-1990年),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现代诗人、作家、红学家。清代...

    113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