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写生之于中国山水画的意义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佩佩 点击 :

行成于思行胜于言

——写生之于中国山水画的意义

□麻明

1983年,李小山提出“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这一观点,曾在中国画坛上引起强烈的震荡和反思。为此,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做出了艰辛的探索与努力。但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山水画,特别是当今画坛上一些名人的表现,却让人深感困惑。传统意义上的“师传统、师造化”的理念,很大程度上已被抛弃,“师古人、师名师、师市场”的急功近利的模式成为大多数画家的选择。临石涛、弘仁、八大等名家成了许多画家“师古人”的唯一途径。他们终日伏案,机械地闭门造画,陷入泥古不化的歧途而难以自拔。同时,当今画坛上各类名师培训班,造就了一大批“师名师”的画作,各种展览和刊物中临摹、复制、仿效导师之作比比皆是。“师市场”更是日益呈现出程式化、概念化的“图像消费”风气和现象,创作离生活与情感越来越远。无奈的“小画家们”在茫然中沿着这条道路寻觅着自己的梦想,希望找到靠山而成为名家或大师……

中国山水画在千余年的发展与变革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定的、很难摆脱的程式化模式,笔墨、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法已形成了符号式的语言,以至于人们在评判一件作品时,都会把线条、皴法和师承门派作为标准,谓之“师出有门”、谓之“传统”。其实,传统只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师古人”之作品,临摹只是过程,目的应该是通过历代大家的作品来了解、分析、感悟他们对自然的认识,体悟古人绘画之道理。石涛说:“受与识,先受而后识;识然后受,非受也。”这就是说,面对自然,是先有感受而后认知,是感性在前而理性在后;如有了先入为主的理性认识再去感受,这感受就不是纯感受了。临摹形成的固有模式会使人陷入其中,难以自拔。

作画贵在想象。画家创作,贵在面对自然景观,以新颖的构思呈现给观众一个独特、精彩、奇异的画面。

我以为,画家首先应“师自然”。大自然是那样的变幻莫测、丰富多彩,绘画的表现手法也应是千变万化。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画家应以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去审视自然、感受自然、解读自然、描绘自然。因此,宜从写生入手,培养自己对自然独立观察的能力,由此引发自由的、丰富多彩的表现方法。在写生中感悟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山水之变化,领悟“画无定法”之道理,而后才能“师古人”——了解、分析、解读古人已有的经验和技巧,再后才可在二者合一的基础上追求“师造化”——使自己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感性,以得到升华。

在写生中,面对多彩、生动的自然,画家心中会不自觉地产生出源于自然又别于自然的“错觉”,并往往由此而产生创作的激情。这种“错觉”是由敏感与激情而引发的,是画家潜意识中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情感再现,实际上是画家修养、素质、生活、情感的高度升华的概括。严格要求描写客观的训练不是明智的道路。我认为,写生时,凭感觉去画就好。理性的精确往往过于强调细节、重复层次,结果是越画越像,越画越真——与照相没什么区别。“艺术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塞尚语)。因此,在回归自然、写生自然的过程中,从感性的角度去探索、审视自然界中的客观元素,从理性的角度去组合成新的有构成意义和现代审美意义的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是我们面对自然、回归自然、写生自然的最终目的,也是中国山水画家的必修之课。

在画家眼中,在造型领域,“美”和“漂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人工设置的风景是“漂亮”的,但严格的规范使它失去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因此不是“美”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看见不少被视为“美好”的景物——高山、大川、小桥、流水……但在实际写生过程中,却往往无法再现出来,或是画出来的画面没有美感,而是机械、呆板。其中最关键的是画家的认识问题。我以为,所谓“美好”,其实是置身自然时,所处的环境或身边的景物之间有一种和谐关系。当所看到的元素协调、和谐时,就觉得美好;当这些元素不相容相谐时,人们就感觉它们丑陋。对于画家来说,重要的是,当拿起画笔去写生时,这些看上去或“丑”或“美”的自然元素,通过自身修养和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观察、分析方式,迅速地、蒙太奇般地组合成新的关系,并表现在纸上,形成美的形式。这种新的关系是画家心中的自然,即所谓的“境由心生”。所以,当画家面对自然时,应尊重自己对每一地、每一景的感觉,与自然沟通,用直观的、创造性的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所谓“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石涛语)。因此,写生过程中,画家追寻的是“美”,而不是“漂亮”。

艺术中的偏爱与“偏见”是创作的动力,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描绘对象的能力只是绘画要件之一——它只是技能,是辅助捕捉对象的手段。技巧虽然重要,但不应占主导地位,传统认识上的写生已不具备画面的完整性和现实的审美性。对画面的整体把握和处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认识、理解对象的美感,分析并掌握构成其美感的画面形式因素,是写生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画家需要写生,需要走向自然、走进生活、走向充满生机的空间。写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痛苦、徘徊、迷茫,但更充满活力、魔力和希望。在艺术观念多元但往往空泛的现状下,在视觉图像日益程式化的“图像消费”时代,欲寻找中国山水画与自然、生活的内在联系,写生便成为了一种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诉求的行为。

现代绘画不应只是描绘表象,而应注重深层次的探索和内在精神的表现。照相机永远代替不了写生——机器只会诱骗人们的视觉,使人们沦为它的奴隶。不管是何时,不论在何地,不论画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拿起画笔的时候,一定要有情感和思想。作者只有身处大自然中,才能被情感驱使而呈现其真情,才能找到艺术之灵魂。行成于思,行胜于言。“读万卷书”固然重要,但中国山水画的探索与发展更须“行万里路”。

相关文章

  • 刘石平:石破天惊抱不平[图文]
    刘石平:石破天惊抱不平[图文]

    刘石平先生你还记得初中课本上的《愚公移山》吗?“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但你相信吗?如今,王屋山中隐居着两位耄耋老翁,一位叫宗福元,寿高八秩,日日开山种树,乐此不疲,另一位叫刘石平,寿高九旬,或弄笔丹青晨起时,或自拉自唱山林间,或静坐沉思斜阳后。他们同居一室,欧阳中石先生为其题写斋号“二翁草堂”。欧阳中...

    693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与日韩相比中国主流雕塑美学表现较羞涩[图文]
    与日韩相比中国主流雕塑美学表现较羞涩[图文]

    韩国·KimJungHee作品《SPACE2013-Dalhangari》。南都讯记者陈晓勤在刚刚结束的广州艺术博览会上,重头戏“2013亚洲现代雕塑家协会第22届作品年展”吸引不少市民的关注。这个堪称迄今亚洲最大雕塑展的年度盛会,22年来首次落户中国大陆,集结了153位活跃在亚洲雕塑界的艺术家的作品,百花齐放。因为首次落户中国,自然让人思考中国雕塑与其...

    167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公共艺术如何“过冬”[图文]
    公共艺术如何“过冬”[图文]

    没有人会怀疑剧院、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它们是一座城市必须提供的重要文化服务之一。但棘手的问题是,很多人依然不把公共雕塑当回事。其实那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削减预算,公共艺术的前路显得愈发渺茫。殷卡·绍尼巴尔(YinkaShonibare)作品,《瓶中的纳尔逊战舰》相信任何一位伦敦的访客都不会错过特拉法加广场。广场位于城市的正中心,一边是...

    96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夏可君:水墨的余化原理[图文]
    夏可君:水墨的余化原理[图文]

    夏可君1,艺术虫:我看到您对抽象和水墨两块都比较关注,为什么?夏可君:我对当代艺术整个都比较关注,只是说抽象艺术是现代性的标志,抽象不抽象是现代性够不够,因为传统绘画基本上是具像的、写实的,抽象性是现代性的品质,它要摆脱文化相对性,摆脱具像的束缚,这是我为什么关注抽象。第二个就是水墨,为什么关注水墨?水墨是中国特有的语言,这个语言绝对不是一个材质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我同时关注这两块?先说西...

    34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炫像——张卫水墨艺术展题记[图文]
    炫像——张卫水墨艺术展题记[图文]

    张卫近影新文人画曾在上世纪90年代热闹过一阵子。当时画坛有关新文人画是“新的”文人画还是“新文人”的画的论争焦点,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是新文人画在后85美术思潮生成的核心问题。新文人画无疑是在水墨画经历西方写实主义改良和现代主义洗礼之后,对于传统文人画的一次巡礼与回归。在经历过“文革”与“85美术新潮运动&rd...

    24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用影像接胡适“回家”[图文]
    用影像接胡适“回家”[图文]

    1939年担任驻美大使的胡适。1965年出生的高小龙,在1987年西安某书店举办的一次港台书展中,第一次看到了胡适的样貌:“一个长得很帅的老头。”之后,高小龙阅读了大量有关胡适的书籍资料,他认为,胡适在近代中国文明史上的贡献远不止提倡白话文及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非常欣赏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信念。”今年11月28...

    116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过去与现在[图文]
    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过去与现在[图文]

    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过去与现在凝视中国当代写实绘画的过去与现存,也是几经波折后在向着更多元的思考方向延续。同时也见证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在美术史当中的景象,这也是艺术一直脱离不了的一种创作方式。从一种社会公共性的集体行为到一种个人的情感表达,中间势必经历了社会与时代意识形态的洗礼,反馈给当下社会人群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状态的思考,这对于艺术的表达也必然会经历转变。站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样一个分水岭式的...

    76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画家娄师白:大师身后的大师[图文]
    画家娄师白:大师身后的大师[图文]

    齐白石娄师白师徒旧影北京吴志菲社会上曾流传着这么一句评价画家成就的话: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黄胄的驴,娄师白的小鸭子。由此足见娄师白在当今画坛享有的地位。娄师白《春光明媚》镜片,136×68厘米,中翰清花2010年12月拍卖成交价71.9万元一次美丽的邂逅与一方“师白”印章娄师白原名娄绍怀,祖籍湖南浏阳县,1918年生于北京。1912年,娄绍...

    20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马年说马画马[图文]
    马年说马画马[图文]

    马属于哺乳纲奇蹄目马科的食草动物,起源于5千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早期北美大陆的热带丛林,最早的始马只有狐狸那么大,背部拱起,前肢4趾、后肢3趾着地,牙齿简单,以树叶、浆果为食。此后的2千万年变化不大,直至中新世,气候变干燥,大陆草原化,在选择压力下,始马的体型结构和生理机能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千5百万年前中新世出现的草原古马,身材变大,四肢变长,前后肢都只有3趾,但仅中趾趾尖着地,侧趾退化。...

    134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图文]
    鲁明军眼里的沈爱其[图文]

    洪蒙山+思136x1482001毫无疑问,沈爱其先生笔墨是非常传统的,我觉得这个传统与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内在相关。在传统文人画史上,直至黄宾虹齐白石这一代画家,书法是绘画的前提,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沈爱其丰富的用笔变化中得到印证。包括用墨,甚至可以说,用墨的变化比用笔还要丰富、多变。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可能未必准确,但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我想是非常明显的。就是说,到了黄宾虹这里,中国...

    106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名家班”实乃“名利班”[图文]
    “名家班”实乃“名利班”[图文]

    有一种史学观认为,我们的历史仍处于“近代”,社会还处于“前现代”。这种观点当然是以西方的历史发展史实为对照导论出来的,因为西方近、现代历史发展分期是跟现代宪政制度的探索、建立、发展和完成紧密关联的,并且较其古代和中世纪有本质区别。而我们从近代以来一直就在进行社会制度的现代化探索,但一直延续封建社会的诸多惰性,确实说不上哪个具体时间节点是制度现代化、...

    628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史家巫鸿出新作 用“艺术家的眼睛”写艺术史[图文]
    艺术史家巫鸿出新作 用“艺术家的眼睛”写艺术史[图文]

    近日,艺术史家巫鸿的著作《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由世纪文景出版中文简体版。东村位于北京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1990年代,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和音乐人,包括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荣荣等,把这个破败村庄当做自己的家园,组成了一个前卫艺术的核心群体“东村艺术家”,他们创作出一系列中国实验艺术经典作品,包括《为鱼塘增高水位》、《12平方米》、《原音》等...

    83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保利书画主管就《功甫帖》翁方纲题跋发表新见解[图文]
    保利书画主管就《功甫帖》翁方纲题跋发表新见解[图文]

    图为功甫帖&翁跋翁方纲题跋成《功甫帖》真伪判定的重要旁证保利书画主管李雪松就翁方纲题跋发表新见解中国证券网讯(记者邱家和)自媒体上周末披露上海博物馆专家对苏富比纽约在9月高价拍出的苏东坡《功甫帖》的真伪提出质疑后,圈内人士自然也对此议论纷纷,其中上海博物馆专家认定翁方纲的题跋有伪,也成为《功甫帖》真伪之争的重要旁证,而刘益谦在其《我的声明》中也特别提到,上海博物馆专家“连翁方纲...

    98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一个民间老太 因何成国际当代艺术明星?[图文]
    一个民间老太 因何成国际当代艺术明星?[图文]

    郭凤怡的作品艺术国际网发了一条艺术评论人彭德文章的微博,彭德的这篇文章矛头直指长征艺术空间热捧的民间画家郭凤怡,这篇质疑“郭凤怡现象”微博的内容是这样的:【彭德:郭凤怡现象】郭凤怡被请进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无异于嘲弄中国当代艺术。用郭凤怡的图画印证中国,意味着中国艺术界没有思想,没有文化,也没有当代。如果策展人误读了郭凤怡的作品,那就只能证明他浅薄…&h...

    173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开始招人讨厌了[图文]

    方力钧作品2月14日,朱其把自己置换为一位“局外人”写的一篇文章“中国当代艺术看了想吐”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不小反响。近两年来,上海理论研究者陆兴华也有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应有的定义以及其中的意识形态做出了诸多诠释与批判。除此以外,还有朱青生、高名潞、吕澎、杨小彦等人也在通过策展实践探寻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之路。而现在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广州三年展首个项...

    91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