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潘公凯:笔墨的未来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联联 点击 :

◎潘公凯的笔墨逐渐超越了近代大师,将越来越简洁和浓烈的大写意画推向远端。他用纯焦墨作大写意来表现西湖残荷,探索出一种中国水墨的现代形态。

◎潘公凯说,传统在我身上,必须要明确地看到。如果丢了这些东西,等于我把古人创造出来的东西丢掉了,等于我作品的文化含量就缺少很大一部分。

◎潘公凯坚信,作为一个古老的画种,中国画的未来也将和其他区域性绘画一样,随着民族差异的缩小和文化生活的国际化而逐步走向消亡。但这个消亡过程要更长一些,而且,不是从有到无的过程,而是此物转变成他物的过程。

⊙记者唐子韬○编辑陈羽

潘公凯是个和善儒雅的长者,美院院长、美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艺术家等头衔并没有成为他身上耀眼的光环,反而成为他投身于教育、学术乃至艺术创作的动力。三十多年来,从美术界的名门之后,到中国美术界响当当人物,他以平和的心态一步一步走来。

忙完繁重的公务之后,他略显疲惫,在中央美院安静的会议室里,他的语调轻缓,耐心地解答记者的提问。

教育、学术与创作

作为中国近现代水墨大师潘天寿之子,潘公凯的从艺经历并没有常人想像中的那样理所当然。孩童时期的潘公凯十分希望能像哥哥一样成为一个理科生。然而,由于早早在绘画方面显露出天赋,学习美术似乎又顺理成章。即便如此,父亲并没有在绘画上给予他直接的帮助,而是鼓励他自己领悟。

1968年,潘公凯从杭州浙江美院附中毕业后,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回杭州。当时已经31岁的他,又重新回到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国画系进修。由于年少时接受过西画基础教育,使他一开始就有了不同于前辈的艺术视角。耳濡目染的家学,又使他开始临摹吴昌硕的写意水墨画,尝试画写意花卉。这段时间,西画的写实训练以及对中国画的研习,成为他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开端。

1980年代,在整理父亲早年作品、资料的过程中,潘公凯开始通过对潘天寿的研究,逐渐深入到对中国画教学和百年中国画的研究。这让他对于变革中的中国画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自1996年,潘公凯历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和中央美术学院[微博]院长。虽然,在十几年的美术学院院长工作中,繁重的管理工作占去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对中国画的思考和实践却从未停止过。在深刻理解中国画的传统价值核心时,他也意识到传统是一种立体的深层结构的演变过程。他认为,传统作为一种体系,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演变,是以自身的和谐为前提的。这种和谐,也是体系内各层次、各局部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与相互制约。由于传统体系结构的成熟和稳固,若局部地更换或不恰当地改造其中的一、两个环节,往往会造成整个系统的结构性不协调,甚至造成系统的混乱瓦解。“这也是我们用西画的某些表现手法(例如明暗、透视等等)改革中国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的实质。”他说。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潘公凯除了关注国内学术界的理论研究,还结合自身经验和出国考察的心得,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中国画发展理论。

笔墨意象

潘公凯认为,中国画很早就不以具象的描绘事物作为主要目的。中国画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开始,便将“神”与“形”区分开来,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而在西方古典画论里,“形”和“神”是一体的。中国的哲学,无论是儒学还是老庄,都特别强调精神气质,不太强调物质性,这决定了中国画从一开始就注重笔墨。

三十多年来,潘公凯的绘画实践从早年临摹吴昌硕、任伯年、虚谷等近代大师,到摸索出一套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笔墨方式,创造出一种出离传统的笔墨意象。他的笔墨逐渐超越了近代大师,将越来越简洁和浓烈的大写意画推向远端。他用纯焦墨作大写意来表现西湖残荷,探索出一种中国水墨的现代形态。为了适应当代美术馆展示空间,他常常需要绘制巨幅水墨画,不仅达到了展示效果,也将笔墨形式做了进一步拓展。

在大步向前探索的同时,潘公凯仍保持着与传统的密切关系。“传统在我身上,必须要明确地看到。”他说,“如果丢了这些东西,等于我把古人创造出来的东西丢掉了,等于我们(作品)的文化含量就缺少很大一部分。”潘公凯所说的传统,在他作品中的体现便是书法的草书用笔。

三个阶段

从1978年回到浙江美院进修的时候,潘公凯就意识到素描写实技法与中国画笔墨之间的矛盾。在整理父亲画论的过程中,他不断地思考着这个问题,最终,他放弃了素描,尝试完全摆脱素描影响,纯粹用线、平面化造型来描绘人物。

此后,随着对吴昌硕笔墨的研究不断深入,潘公凯的艺术开始转向专门的写意花卉。

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对父亲的研究不断深入,潘公凯对中国的文人画传统有了新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与审美的论述,结合当时文化思想界对西方哲学、美学的引进介绍,使他在中西两大绘画体系的对比中,认识到“中国绘画传统(尤其是文人画传统)在世界上的独特性和巨大价值”。

“中国的文人画所依托的文人知识分子的精英性,是元代以后的绘画史上传统的主线。如果将社会文化构成比喻为一个金字塔的话,文人画代表了这个金字塔顶部的社会精英的最高文化成果(视觉艺术形态),它不仅独特,而且细致精深。”潘公凯说。他认为,文人画就像交响乐培养了音乐爱好者欣赏交响乐的耳朵一样,文人画培养了中国文化人欣赏文人画的眼睛。在这个创作者和欣赏者互相培育的过程中,笔墨成为一个关键的联络中介。而在笔墨的近代演进中,吴昌硕又是一个关键的转折。“我从吴昌硕入手学写意花卉,自己觉得是找准了切入点。而同时,我又特别喜欢八大山人、黄宾虹,还有潘天寿,再向上追溯,还有一个倪云林。这几位大家构成了我对文人画、文人气,或者说中国画的精英性质的认识框架。”

然而,学习和理解中国画不能只靠“悟”,还必须熟悉它的一整套程式化的语言模式。因此,潘公凯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习了梅、兰、竹、菊、松、荷等的常用表现程式,兼取吴昌硕、八大山人、潘天寿笔意,注重理法,兼顾笔墨、章法和情韵,创作了一批小幅面作品,逐步形成了他作品中比较传统的一条线索。另外,他还试探性地创作了一些偏于现代画面结构的作品,画了一些浓墨为主的略带抽象意味的、注重结构的作品,用线结构垂直交叉,注意线与大块墨色的对比。可以说,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的十几年中,潘公凯的艺术是在传统范畴的重笔墨和现代范畴的重结构之间的探索和实践。

2001年潘公凯由杭州调任北京,出任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学院的搬迁、建设和学科的改革都成为他工作的重心。但此时的潘公凯,仍然尽力在中国画的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试图找到将笔墨与结构融通连接的方式。潘公凯认为,中国画的章法、布局与笔墨同样重要,有着精神载体的作用。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进程中,画面章法布局的改变,具有不亚于笔墨演进的重要意义。

审美超越

近些年,潘公凯在探索中国画现代出路的同时,也对西方现代艺术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总结出了一套关于中国艺术现代之路的理论体系。他认为,艺术无论是在中西方,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终究是人生“拐棍、云梯和渡筏”。他用“审美超越”一词来概括艺术的未来方向:未来的艺术必将和生活统一起来。而他所选择的道路就是,“要通过作品把生活和艺术真正混合起来”。

这其中,艺术应该超越审美,具有更大的范畴和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艺术在未来社会的存在方式必将改变。

“实际上,艺术的职业性正走向消亡,因为它已经变得任何人都可以做了,已经没有专利性了。”潘公凯说。

潘公凯坚信,作为一个古老的画种,中国画的未来也将和其他区域性绘画一样,随着民族差异的缩小和文化生活的国际化而逐步走向消亡。“这个消亡的过程要更长一些,而且,这种消亡的过程不是从有到无的过程,而是此物转变成他物的过程。”潘公凯认为,就当前而言,世界文化的互补结构还需要它,这种世界性、历史性的需要,就是中国画发展的潜力所在。

潘公凯在《公凯自述》中预言,“中国画不仅一时不会消亡,而且很可能会经历一次世界性的繁荣,一个以"播散"为消亡途径的"播散期"。就像"希腊化时代"是希腊艺术的"播散期"一样,在希腊艺术向四方播散的同时,也是逐步改变自己的面貌,自我分解为各种养料与各地域的文化融合的过程,希腊艺术也就转变为其他地域艺术的构成因素。这个播散的过程,是中国画被现代世界所充分研究、了解、接受、消化的过程,也就是走向消亡的过程,是此物转变成他物的过程。播散也是在世界范围的文化结构的变动趋势中,不同文化相互补充与平衡的重要方式。相信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重要文化遗产,中国现代文化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日益为现代世界所充分认识和利用,真正广泛地融入新的世界文化中,中国画的"播散期"就会成为现实。”

相关文章

  • 建筑师陈暄访谈:我的梦想是建一座美术馆[图文]
    建筑师陈暄访谈:我的梦想是建一座美术馆[图文]

    建筑师陈暄第一眼看到陈暄,你很难将眼前这位身材娇小,长发披肩的柔弱女生与建筑师这个身份联系在一起。接下来,当你翻阅她的履历时,还会有一连串的吃惊等着你。陈暄于2004年建立十上建筑设计工作室,她主持过的项目大到公共场馆建筑如阿联酋大使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咖啡厅,小到隋建国工作室、UCCA艺术商店、空白空间画廊以及愚公移山音乐表演场地等空间设计。纵观这些地标性建筑或艺术空间,你会发现为陈暄的作品...

    1080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为什么人人都爱谈论博伊斯[图文]
    为什么人人都爱谈论博伊斯[图文]

    博伊斯展览现场如果博伊斯还活着,他依旧会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家,市场、资本和时尚都会喜欢他,品牌和媒体也会追逐他。如果博伊斯在中国,他会经受更大的历练,也会更伟大。文/孙琳琳已去世27年的德国艺术家博伊斯又成为中国艺术圈的热门话题,9月,很多人去央美美术馆看“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307件组装作品、照片、图片、明信片,开展第一天就迎客200...

    191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善本题跋真迹见古风[图文]
    善本题跋真迹见古风[图文]

    《周益文忠公集二百卷》(宋刻本宋周必大撰清翁同龢、潘祖荫跋)题跋书法纤毫毕现,版刻书影不失其真,总数达17册的《上海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既有书版书影的呈现,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书法文献鉴赏宝库。前不久,这套编纂多年的丛书在上海图书馆首发。以如此形式大规模地编纂出版一馆古籍题跋在大陆图书馆尚属首次。庐江刘氏远碧楼、吴江柳氏磨剑室、常熟翁氏等的藏书及各家精品几乎尽现其中。《會昌一品制集二十卷》(宋刻...

    92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马克-夏加尔油画:窗外的真实世界[图文]
    马克-夏加尔油画:窗外的真实世界[图文]

    马克·夏加尔布面油画《窗外的巴黎》(1913年),现藏于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马克·夏加尔是出身贫穷家庭而家风严谨的犹太人,其家庭信奉的信条对于人像绘画非常禁忌。从小经受犹太传统教育的马克·夏加尔,每幅作品都充满着“叙事性”因素,每个故事往往又充满了光怪陆离的情节。夏加尔对我触动最大的一件作品,是他在巴黎学习后所绘的具有强烈想象空...

    167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朱敏:学画感想[图文]
    朱敏:学画感想[图文]

    山水画《山涧》读山水诗对画很有益处。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无声诗”。一幅好画诗情和画意两者不可分。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作画也如此。绘画的“有我”之境,是指艺术品中突出地体现作者的个性和意趣,把对客观的感受高度地融于主观中,使所画主观成分多,对作品的形象塑造,多半是意象或抽象。绘画的...

    982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图文]
    范迪安:美术馆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图文]

    ▲范迪安说,我们要走出去,但关键是要走到人家的主平台上去。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田朝晖摄一下午的采访,范迪安馆长几次说到美术馆的展览,“你们没去看看展览?”“我们的展览还是挺好看的”;采访结束时,他看了下时间,“你看你看,展厅都关门了,你们本来可以看看展览的”;我们离开前,他又叮嘱“以后有好的书法美术展览,一定要来看...

    164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林文月:中文像钢琴日文像小提琴[图文]
    林文月:中文像钢琴日文像小提琴[图文]

    林文月(1933年-),台湾彰化县人,作家、学者、翻译家。曾任台湾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等。林文月身兼研究者、文学创作者、翻译者三种身份,并于这三个领域中都交出亮丽的成绩单。曾译有如《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记》等日本文学名著。著有《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午后书房》等散文集。前些日,她受邀到北大演讲,无论介绍者还是簇拥者,都喜欢把她称作传奇,...

    89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书画禅僧一音禅师:师事名门 艺称国手[图文]
    书画禅僧一音禅师:师事名门 艺称国手[图文]

    一音禅师(宋歌)书法作品   老子云:“大象无形”,这给中国的诗、书、画都有着指引的作用,诗人用意写象,画家用形写象,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交融更能提高画的意境。僧虔《笔意赞》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而老子的大巧若拙则是说大道应该初发芙蓉,返璞归真;庄子则认为“天地有大美”。一音禅师,以禅入画,自然天成。八大遗风,堪称国手。一音禅师,号演音,字大觉、一音。...

    181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介子平: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介子平: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麒麟送子图苏州桃花坞年画编者按: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逢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许多人的回忆里,年画是心中那份醇正的“年味”,不变的乡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些“墙上的风景”正离我们渐行渐远,现代住宅环境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后继乏人等因素...

    138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杨秋宝:勿把连环画当作榨油机[图文]
    杨秋宝:勿把连环画当作榨油机[图文]

    杨秋宝在创作他的《红楼梦》扇面。表现古典名著《红楼梦》的形式多种多样,除戏剧影视剧之外,刘旦宅绘制的经典《红楼梦》插图中的黛玉葬花依然深入人心。今年9月,画连环画出身的画家杨秋宝绘制的120幅扇面《红楼梦》即将完工,扇面上的每一幅画面都用来表现小说《红楼梦》一个章节,反面则用蝇头小楷书写了这个章节的概要,这些扇面完工后将分别在苏州和上海展出。杨秋宝告诉早报记者,这项进行了近两年的绘画工程,差...

    8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康斯坦布尔:欧洲风景画的奠基者[图文]
    康斯坦布尔:欧洲风景画的奠基者[图文]

    阳飏,男,诗人,出版诗集《风起兮》《风吹无疆》,随笔集《墨迹·颜色:趣谈东西方绘画》《中国邮票旁白》等著作十余本。获《星星》诗刊跨世纪诗歌奖、年度诗人奖等奖项。康斯坦布尔认为,风景画必须以观察的事实为基础,“体现对自然效果的纯粹把握。”为了准确把握自然的效果,康斯坦布尔经常到户外观察自然风景,并画了大量的油画速写。英国风景画家中,透纳和康斯坦布尔(177...

    1973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四川版画:中国美术史的明珠[图文]
    四川版画:中国美术史的明珠[图文]

    《巫峡》林军近日,“四川版画精品展”和“印象派版画真迹展”在重庆同时举行。有意思的是,尽管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画家创造了不同的作品,但是在黑白线条的世界里,观众却感到某种微妙的联系。无论是来自国内雄浑的《巫峡》,还是源于国外硝烟过后的《街垒》,他们都在传递着画家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的敬畏,一种穿越时空的人文关怀。是的,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

    75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吴为山:城市雕塑要给后人留足空间[图文]
    吴为山:城市雕塑要给后人留足空间[图文]

    城市雕塑《珠海渔女》CFP几根柱子撑起一只球,名曰“开发区大有希望”;几束浪花托起一只球,名曰“长江明珠”;几只手支起一只球,名曰“托起明天的太阳”……简单的商业功利和抽象概念催生了大量不锈钢球“升”向天空。“近三十年来,全国有近20万只球升起来了,这种滑稽...

    645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王玉浩:心动手至,自画自说[图文]
    王玉浩:心动手至,自画自说[图文]

    王玉浩近影自古人人皆有梦,“梦想成真”是指终有一天幻梦成了现实。作为四十不惑的中年人,可以踏踏实实地一吐自身真实的肺腑是何等痛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学绘画获奖激发对美术的兴趣,继踏入美校到走向社会直至不断进修,历经多年的磨励,唯一不变的画家梦一直在心头。王玉浩作品一日雨中登山,走到半山腰,雨一过又走进了云中,云开雨散,才发现云在脚下,山在脚下,透过云海,黄河竟在云...

    66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从开启民智到美育启蒙[图文]
    从开启民智到美育启蒙[图文]

    中华书局为资助上海美专清寒学生事致刘海粟函看上海美专与中华书局的文化联姻书映丹青,墨染春秋,中华书局和上海美专百年同行、并世齐辉,一个世纪间,这两个名字早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符号,在中国美术史和出版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匆匆翻过的一页,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启和推动着中国美育的启蒙和进程。1912年元月,在上海,“中华书局&rdq...

    1310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