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
“因为喜欢,所以就搞篆刻。”鄂力很坦诚,他小时候画画好,在看画的时候,发现每幅画上都有各具特色的印章,就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从开始刻自己的名字,一路刻了下去。谁曾想,这一喜欢就是30多年,一直到今天。从最初的懵懂顽童,到今天成为刻出一片天地的篆刻家。鄂力说,喜欢一样东西最重要,人一辈子能找到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是不容易的。
与吴祖光结下金石情缘
1995年,著名作家吴祖光著文《鄂力篆刻艺术》,文中写到:“我喜欢他的篆刻,大者雄浑,小者雅致。于印艺大道他始终恪守‘先师古人后师造化’的信条。博学古人,然不被古人所囿。在布局上最为用力、平稳、自然、庄重、严谨而灵活,疏而不散,密而不促。运刀犀利酣畅,却不失秀丽和灵动,往往在不经意处显功夫。因此,他的篆刻有着古朴的金石气息和浓郁的书卷气息。鄂力是一位朴实无华、勤奋好学且热心助人的青年,多年来,他都执着地追求着,以一颗炽热的爱心拥抱艺术、塑造自我。希望他能再接再厉,定会前途无量,为繁荣和弘扬篆刻艺术做出更多的成绩。”正是这篇文章使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鄂力逐渐引起了关注。
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
与吴祖光、新凤霞夫妇结下深厚金石情缘的鄂力先后为他们刻了几十方印章,新凤霞画作上的“凤霞墨戏”、“新凤霞画”等印均出自鄂力之手。一次,吴祖光请鄂力刻“祖光藏画”一印,鄂力刻好送去没多久,再次到他家做客时发现墙上挂的齐白石老人的画作上竟盖着自己刻的“祖光藏画”,着实吓了一跳。
两方印开启文化之旅
2001年,鄂力在《中国青年报·京萃周刊》开辟“金石情缘”个人专栏,图文并茂,刊登他因篆刻与各界文化名流结下的情谊。当时,我国台湾作家李敖也在该报设有专栏,该报的高级顾问是台湾资深报人,更是李敖的知己和好友。一次,他找到鄂力,说李敖很喜欢他的印章,方便时不妨刻一方给李敖。不久,鄂力为李敖刻了一方名章委托他回台湾时转交给李敖,并附了一封短信。一个月后,他返京约见鄂力,说已把印章给了李先生,他很高兴,并托他带了书给鄂力,鄂力看了不禁一喜,是李敖名著《北京法源寺》,在书的扉页上除了写着鄂力的名字之外,还特别留言——“阁下英文AOLI,我的英文名LIAO,正是李敖翻身也。至感惠赠金石大作。”
200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著名作家王蒙所著《尴尬风流》一书封面上王蒙印章即为鄂力多年前所刻。那是新世纪之初,与王蒙做了多年邻居的鄂力听说王蒙要搬走了,心里挺不是滋味,为纪念这段生活和友谊,他精心为王蒙刻了一方章以作纪念,王蒙则回赠两本新著给他。
鄂力篆刻家的方寸之心
还原篆刻原始之美
“因为喜欢,所以就搞篆刻。”鄂力很坦诚,他小时候画画好,在看画的时候,发现每幅画上都有各具特色的印章,就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了,从开始刻自己的名字,一路刻了下去。谁曾想,这一喜欢就是30多年,一直到今天。从最初的懵懂顽童,到今天成为刻出一片天地的篆刻家。鄂力说,喜欢一样东西最重要,人一辈子能找到一件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是不容易的。
篆刻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去体现和造就。欲修此道,还以耐心积炼渐悟而求顿悟为好。个性风格缘于缓缓积淀,渐趋佳境,水到渠成为妙。其实在篆刻创作上,鄂力也经常陷入困境,但读了王维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思想也就豁然开朗。
修养与篆刻之间怎样完美体现?鄂力认为,修养与功夫是不能分离的,只有修养没有功夫是欣赏家;只有功夫没有修养是匠人。在篆刻创作中,修养与功夫结合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和意义,是不能低估的。篆刻靠线条来表现,而线条靠用刀来表现,用刀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问和技能,刀法的独创特立,正是流派纷争的重要特征之一。当前,一部分篆刻作者因过分崇尚所谓的整体效果,而往往忽视了篆刻的基础之一——识篆和写篆,对篆字及篆法的演变、沿革不愿做仔细的探索,而是依势造形,有的依楷法造篆字,因而刻了一些有错字的篆刻作品。例如讲究篆法的完美、文字的来历、刻工的精到、气息的含蓄纯朴等等,似乎被部分印人冷落。如任其下去,我们强调的篆刻艺术的独立地位将逐渐消失。借鉴和吸收其他艺术,是篆刻艺术的一贯手段,例如邓石如借鉴汉碑额,印从书出;赵之谦借鉴汉镜铭、汉铜器;吴昌硕借鉴石封泥、石鼓文……他们的借鉴和吸收充实了自己,形成了鲜明的风格,从而发展了篆刻艺术,但从未失落自我,更未毁弃篆刻艺术的独特形式。
篆刻技艺要“钻进去”更要“走出来”
鄂力说在学习中要尽可能多地去看各种风格的印作,同时也要触类旁通,如哲学、美学、诗词、文学、戏曲、经史等等,厚积薄发,这是印外功夫。“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他所崇尚的美学境界。鄂力认为篆刻艺术应以朴实自然、含蓄冲淡为上,反对故作姿态的标新立异。
2008年起,鄂力忙于篆刻《三字经》,目前,《三字经》篆刻已完成一半,其间曾有人要鄂力开个价,想买,并愿意先交几十万元定下《三字经》,刻完后给全款,但鄂力不卖,问其原因,鄂力说:“我的作品要先让人定走了,我怕刻出来都是钱的味道了。”
印章艺术自其形成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初学者要入门,除了继承别无他途。继承是手段,创造是目的,前者是“钻进去”,后者是“走出来”,两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造,在创造的指导下去继承。
如今的鄂力已是知名篆刻家了,但他依旧默默地从事篆刻,做着分内的事情,过着踏实的人生。
北京商报记者刘洋
鄂力
1967年生于北京,蒙古族。自幼喜爱书画,书法篆刻作品百余次在海内外展览、获奖。从艺30余年间,为众多中外文化名人治印,曾成功举办“鄂力为文化名人刻印展”。其篆刻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首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