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白云里
7月7日,“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209进50评选结果产生,50强尘埃落定。自美术新青年活动启动以来,受到了广大美术青年的积极响应,这入围的50幅作品,先是从2681幅作品中突破重围,更是经过层层筛选,在精挑细选的209幅作品中脱颖而出。为什么是这些作品得到专家们的青睐?作为前50名,美术新青年的“新”,又体现在哪里?
在评选过程中,不少旁人眼中觉得画得不错的作品却并没有得到专家票。在专家们的眼中,技法只是基础中的基础,他们更关注青年艺术家作品立意的创新,对生活的真实感悟,以及个性语言的表达,作为艺术界的前辈,他们渴求发现真正代表当代艺术新势力的潜能艺术家,引领当代青年艺术的推进。
作品的吸引力是否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呈现的形式语言。艺术要做自己,独创并有新意,形式语言就是艺术家个性的流露。本次入选的作品中有不少带有较强的个人形式语言,不是模仿,是在创作中加入个性元素,让人耳目一新。如《花溪白云里》(美术报5月4日12版,编号:050409)和《岫岳空朦》(美术报3月23日11版,编号:032316)这两幅作品,一幅浅绛山水,勾墨设色,符号化的山石皴法,敷色以三青、三绿、赭石、淡曙红,展现一片清新的生活景象,画中特意加入透视倾斜的走廊,与黄色汽车的冲突险势相呼应,高楼、房屋、汽车等物的描绘,让画面更富现代气息;而另一幅则将“点”用到极致,以点代线,以线盖面,来表现山石的结构,“近观极不类物像,远观则景物粲然”。本次入围作品中,绘画语言形式之多样,连连让评委赞叹:“有观念!有形式!有想法!”
除了形式感,作品的立意也是本次评委关注的重点。“作品想表达什么?”这是评委们在评选中着重考虑的。绘画不能无病呻吟,要切切实实表达出思想内涵,没有立意,再好的技法也只是“炫技”而已,没有欣赏的价值。作品《母女》(美术报3月16日7版,编号:031614)中,作者将画面中的人物作虚化处理,画中的母亲与女儿在风雨飘摇中缓步前行。画面充满动感与节奏,细节之中,勾起大家对母爱的记忆。《出工》(美术报4月27日11版,编号:042705)中,身穿工作服、头戴帽子、神情疲惫而麻木的工地女工;《苍黔》(美术报4月27日11版,编号:042708)中,满面风霜、有老有少的挑山人,几代人对待生活不同的盼望,生活艰辛,但充满希望;《我的父亲母亲》(美术报5月4日13版,编号:050415)中,正襟危坐、面对观众不自在又力求镇定,远在偏远地区的老父亲老母亲,是我们最常见却也是容易被忽略的群体。当他们呈现在画面中,那强烈的熟悉感让每位观者产生共鸣,也间接地引起人们对这些群体的关注和重视。
高深的立意也要立足于精妙的选材。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名言即使是被说烂了,也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次不少作品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片段:《绿色出行》(美术报6月1日14版,编号:060104)中,5位少女或倚或坐在自行车上,旁边宠物横躺,轻松闲适,背景天空白云缭绕,自由呼吸,表达了对绿色环境的呼唤,并呼吁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理念;跳跃的色块,写意式的水彩,诠释一个《会呼吸的城市》(美术报3月23日9版,编号:032306)……这些平常的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处理更增添了一份新的内涵。
“美术新青年”不仅年龄“新”,思维更是新,打破常规和束缚,自由表达。花鸟创作的惯用手法,常采用折枝或全景来表现,而《家园的花》(美术报5月25日12版,编号:052512)中,却反其道而行之,透过两旁繁密的灌木丛,从中间窥见盛开鲜花的异常之美,该构图是在险绝中出奇制胜,在平衡中求得变化。灌木的黑、鲜花的白,对比鲜明。《贺兰印象》(美术报3月30日8版,编号033001)中,利用熟宣的纸张特性,作出水墨的肌理效果,屋檐上整齐排列的横线、房屋墙壁上的竖线,与缠绕在树桩上麻绳的横线,运用了统一的艺术符号。左侧大片墨块上钤印的朱章为画面添上一抹亮色,墨块左旁的一缕“白”,与背景天空的“亮”相呼应,使画面更空阔并且透气。
无论是立意“新”、形式“新”还是观念“新”的作品,均是在技法纯熟的基础上产生的。技法需靠时间来修炼,而作品的关键是要有思想,不然只是“画匠”。这正契合此次活动的评选初衷——推举最具创新精神的青年美术家,引领中国美术发展新的潮流。
可喜的是,参赛画家不仅有70、80后,更有90后的美术青年入围了前50,让我们看到了美术事业的后继力量,期待他们日臻成熟,蓄势待发。以画说话,以新取画。
顾黎明许仙游湖114×162cm油画
孙永海宁潮揽胜图180×97cm国画
赞出于无有入于无间——林风眠、关良192×192cm国画
焦小健西湖旧事195×160cm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