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当代艺术再难现四大天王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叉烧包 点击 :

香港艺术家林东鹏的《古董》系列正是在香港特殊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艺术家疑问为何自己从小总是透过西方艺术家的复制品或图片进行想象而得到美术教育,而不是在城市身边或本地的艺术馆去学习。同样在那个年代,中国美术史是鲜有人学习的,而在艺术馆里,艺术家才第一次意识到中国艺术需要寻根。

展览

英雄本色勾起两地共同记忆

本次展览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和中华文化联谊会联合主办,主题“英雄·本色”源于上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英雄本色》。这部脍炙人口的电影是香港大众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曾风靡两地,并对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产生深远影响,间接地促成了两地对文化的某些共同回忆。展览共邀请了11位从50后到80后各年龄层的艺术家,以这段共同的文化记忆为切入口,让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下生活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再玩味各自心目中的“英雄本色”,在创作交流中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本次展览从策划到开幕经历了大约8个月的时间,策展人方敏儿特别指出,邀请的11位艺术家都是经常往来内地和香港,对两地文化有一定认知。“70、80后内地和香港艺术家们成长背景大不相同,但都曾受到香港大众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形成独有的符号记忆,大众文化所输出的信息在价值观与文化上的冲击,甚至于爱情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念,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内地与香港的一代人。”方敏儿说。

对话·方敏儿

当代艺术即将走向大众普及

京华时报:两地艺术家在创作中文化背景有哪些差异?

方敏儿:香港与内地无论是价值观、生活的习惯、社会的发展变化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在回归十几年后的今天也发现,两地需要寻找回两地沟通的桥梁是很重要的。我发现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众文化是两地人成长过程中的共同回忆,这是个有趣的桥梁,可以使两地文化相互交流。

京华时报:你如何看青年艺术家的艺术未来?

方敏儿:将来整个当代艺术的面貌肯定不再只是只有几个大师的世界,也不再是只有几个机构或者只有某些人才有力捧艺术家的能力。互联网出现后,每个人都能够有自己的话语权,艺术将更加普及,未来将很难出现当代艺术的“四大天王”(张晓刚、岳敏君、方力钧和王广义)。

京华时报:本次展览中多是实验艺术作品,目前实验艺术的发展受到市场制约,实验艺术的走向如何?

方敏儿:实验艺术被更多人接受是从2009年后开始,此后画廊也开始将实验艺术加入到商业考量,目前实验艺术仍在发展中,市场也处于发展中。从艺术家扶持上来说,国外对于实验艺术有很多一些非牟利的艺术基金扶持,这一点国内也可以借鉴。

作品

互动作品让观众更亲近艺术

参加此次展览的艺术家有6位来自香港,包括李杰、林东鹏、白双全、何兆南、陈慰平和周俊辉,其余5位艺术家是沈少民、史金淞、孙原、彭禹和黎薇,现场共同展出9件作品,半数作品与影像有关,除了史金淞《倾斜的密码》是在2007年以香港景色做成的装置,其余作品均是为了此次展览特别创作的。

内地艺术家创作状态好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沈少民《在我看到你之前》,而该作品前也挤满了好奇的观众在画布上涂抹。沈少民介绍,他特意到香港街头拍下一张高清照片,通过电脑软件将照片分解成形状大小各异的10种色块,色块以英文字母作为标识,现场放置标好号码的颜料罐和画笔,观众在线描街景的色块中按照相应的号码填充颜色。沈少民预测,该作品在完成后相对照片的还原度将达到80%,余下20%的不完美也正好呈现了社会的不完美。沈少民认为,内地艺术家的创作状态非常好,而问题是艺术家更需要多加关注的点。

内地作品直白香港隐晦

对比内地艺术家,香港艺术家带来的作品类型更为丰富。陈慰平的交互装置《百叶窗》将20平方米左右的空间用百叶窗围起来,人站在聚光灯的中央,摄像头即可采集人的背影在空间内的显示屏上播放,播放时循环将10秒前的图像与当下的图片重新组合。陈慰平解释,聚光灯下才能看到自己的背影,才能看到更深层的自己。相比两地艺术家的创作,现在已经在央美任教的陈慰平感触颇深,他认为内地的作品经常希望表现更明确,让观者一看即知,但香港艺术家在创作中往往更加隐晦,让观众更多些自己的判断。

香港更喜生活中找灵感

今年代表香港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李杰带来了他为此次展览创作的新作《LatelightTV》,这件作品将家庭的电视间摆到了展厅,电视间的标志性元素呈现在展厅内,一部视频展示了香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影的一个画面一角。这就像晚上看一部老电影,画面持续15分钟,意为香港深夜电影中15分钟的插播广告,让更多人感受香港文化特色。李杰的作品多采用家居的元素,将私密的家居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呈现人与公众的关系。与内地艺术家乐于用宏大的元素进行创作相比,香港艺术家往往喜欢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寻找灵感。京华时报记者顾博实习生黄嘉仪文京华时报记者任峰涛摄

相关文章

  •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以绘画的方式关注饥荒[图文]

    目前收藏在都伯林大学的油画《爱尔兰出现马铃薯霜霉毒病》,为画家达尼埃尔·麦克唐纳于1847年所绘。画面中夕阳正浓,一位裤腿挽起的中年农民坐在一堆马铃薯旁,眼睛死死盯着画面左前方,仿佛在追问:这外表好看的土豆里面怎么会腐烂呢?帅好1739年到1741年,爱尔兰的马铃薯突然因某种原因短缺,形成饥荒,大约有240万爱尔兰人死亡。距这次灾难100年后,大约在1840年,爱尔兰人口为八百...

    69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路易斯·布尔乔亚:规劝与惩罚[图文]
    路易斯·布尔乔亚:规劝与惩罚[图文]

    路易斯·布尔乔亚,avenzarevisted重访阿温扎1968-1969青铜、硝酸银制青铜表面抛光43.2x104.1x88.9cm林冠艺术基金会收藏路易斯·布尔乔亚的艺术创作与她传奇般的人生一样,充满了谜一样的诱惑,人们越是想清楚直接地解读它们,越是在其模棱两可的符号和语言中不可自拔。同样,在艺术史的谱系中也难以找到与其作品一一对应的、明晰准确的框架,她那风格多变...

    162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图文]
    中国人为何谈性色变?[图文]

    孟子说:食色,性也。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很久以后,提到“性”这个词,中国人仍是“谈性色变”。性话题在中国文化里一直是一个禁区,长久以来,谈性色变的恐慌让国人对性讳莫如深。面对孩子“我从哪里来”的疑问,家长大多会以“街上捡来的,山上刨来”等方式转移话题。而学校虽然开设了生理卫生课,但是授业方面孜孜不倦的老师...

    77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向京:希望当代艺术家能参与公共艺术项目[图文]
    向京:希望当代艺术家能参与公共艺术项目[图文]

    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的大型公共雕塑作品《视界》曾先后在伦敦、纽约、巴西圣保罗等地展出。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周围同学从生存角度考虑,多半在做城雕的项目,也就是一些行活,这样的项目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赚钱渠道。往往很多项目,不是在做雕塑,而是在做生意,是甲方乙方的关系。所谓艺术家自己的一套东西都不能实现,甲方需要什么,他出钱,你就做出来。不管这个甲方是政府还是商人,都...

    88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黄永玉:没受正规美术教育是缺点 也是我的风格[图文]
    黄永玉:没受正规美术教育是缺点 也是我的风格[图文]

    展厅里,黄永玉看着自己过去的作品感叹道:“这样的画现在画不出来喽。”本报记者李韵摄8月26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黄永玉九十画展》开幕的第10天,又恰逢周一闭馆休息日,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媒体专场参观活动。如同黄永玉一贯的行事风格,“照老办法,开门就看。不剪彩,不演讲,不搞酒会,不搞研讨会”,画展极其低调地开幕了。九十高龄的黄永玉亲临现场,用作品向...

    1154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丰子恺的杨柳情结[图文]
    丰子恺的杨柳情结[图文]

    丰子恺作品“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又是一年柳絮纷飞。杨柳是乡下极其常见的一种树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折取一枝纵横倒顺插之,皆能够正常生长。因此,古代人对柳树执以宗教的感情,幻化成对生命的敬仰;另外,“柳”与“留”谐音,多植于亭台楼池、官道、驿路旁,形成了古人送行折柳枝的习惯,因而,杨柳这一物象...

    72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走在现代与传统、碑学与帖学之间[图文]
    走在现代与传统、碑学与帖学之间[图文]

    白砥现代书法“唐”字101×101cm1995年董水荣(书法评论家)书坛上活跃着不同类别的书法家,很多人一眼就让人洞穿了自己隐秘的书法身份,往往以一句“现代派”或“传统派”,亦或是“碑派”和“帖派”就可为他论定了,可见他的书写中有着某种过深且单一的观念烙印,而少...

    128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新水墨:何处求新
    新水墨:何处求新

    空城记(水墨)徐累盛葳如果说新时期的“新水墨”有一种共同点,那么就是排除了前述传统文人画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蒋徐体系”的写实中国画。在对其边界缺乏共识,对时间节点不预设的前提下,“新水墨”只能是一个临时性的方案。新水墨之新,不应是题材之新、手法之新、图像之新,而应是观念之新、哲学之新。对于任何一个艺术评论家而言,谈论&l...

    1946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选择书法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图文]
    选择书法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图文]

    谢汉仁作谢汉仁,1973年生,原籍梅州大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顺德书法家协会会员、佛山印社社员,书法作品多次在中国书协、省书协主办的专业展览中入展、获奖,并于今年荣获第四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奖。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4月,由广东省文联艺术馆等单位主办的谢汉仁书法作品巡展在广州、梅州、深圳、顺德站巡展。书法...

    23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大师来自民间[图文]
    大师来自民间[图文]

    饶宗颐翁出任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结束了西泠在启功之后六年社长空缺的历史。此举承袭了西泠印社掌门人的学术高度,这是西泠之幸,但却是大陆书画界之痛,热热闹闹的大陆书画界分明平平庸庸。世无英雄呀,当今书画界无大师。新时期以来,在书画组织中掌大权者一波又一波,出大名者一浪高一浪,画大画者一幅贵一幅,最具升值潜力者一伙又一伙,书画活动也折腾得风生水起,书画教育也热闹得百千万度,书画界俨然大师如林。但是,...

    32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公共艺术如何“过冬”[图文]
    公共艺术如何“过冬”[图文]

    没有人会怀疑剧院、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存在的必要性。它们是一座城市必须提供的重要文化服务之一。但棘手的问题是,很多人依然不把公共雕塑当回事。其实那也是城市景观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削减预算,公共艺术的前路显得愈发渺茫。殷卡·绍尼巴尔(YinkaShonibare)作品,《瓶中的纳尔逊战舰》相信任何一位伦敦的访客都不会错过特拉法加广场。广场位于城市的正中心,一边是...

    97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体味精髓——品读张兆羽古典人物画[图文]
    体味精髓——品读张兆羽古典人物画[图文]

    我一直在观察兆羽先生的笔墨走向,感觉他那行于笔下的线条,似乎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内敛,或者说,一种心灵的自制。兆羽先生的大写意,有自己的主观倾向,尤其是他的那一幅幅古典人物画,如果我们不细加审视,也许你会忽视其蕴涵在笔墨中的精彩。兆羽先生的古典人物,不是外形的舞蹈、躯壳的表现,透过墨色的浓淡,你会在近乎狂放的线条中,捕捉到一种精神的张力,一种影影绰绰的苍劲之美……兆羽和我...

    184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钟锦沛:布面的表情[图文]
    钟锦沛:布面的表情[图文]

    《愉悦后的安静20110719》钟锦沛的“绘画”是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审视,无论是从其最早的作品“都市系列”还是现在进行中的“愉悦后的安静”系列都是如此。正如他所说,很难说自己是在绘画还是在构建一个空间,我们看上去的抽象线条与图案呈现在凹凸不平的画布上,他却解释说这是写实作品。如此,我们眼中的“生活”已...

    156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刘玉来:丰子恺载道文人画小议[图文]

    我们把丰子恺先生的小品画摆在眼前,一种敬畏之心自会油然而生。你会感到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才是真正的文人画。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不大,但幅幅无论从构图到内涵都充实,绝没有空洞,也没有无病呻吟,更没有一丝一毫的油滑。所表达的内容也一目了然。丰子恺先生的画一般被称为小品画或漫画。其实那只是针对画幅和过去认知的一种称谓。我们分析他的作品,画幅确实不大,但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很充实,这一点往往是那些大幅巨制...

    144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20世纪上半期女画家现象研究[图文]
    20世纪上半期女画家现象研究[图文]

    女人体潘玉良作从进入20世纪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中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兴衰。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岁月长河中最惊心动魄的几十年。这样的时代背景,成就了女子绘事发展的无限可能。站在封建帝制的尾点上,一方面由于皇权的崩溃、帝制的瓦解,旧的体制、规范、风习、信仰逐一遭到破坏甚至崩盘,人们在新的社会里产生了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错愕与震惊;另一方面,强大的保守、顽固势力和封建王朝的...

    924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