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漫画的另一张面孔
本报记者程丽仙
与香港漫画的创作繁荣相比,漫画研究则显凋零。近10年来,除《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之外,罕有其他,欧阳应霁[微博]说这对香港漫画发展史而言是个很大的欠缺。
虽然麦兜的知名程度不弱于《风云》等武侠漫画,但麦家碧仍被港漫界视为独立漫画人,这缘于港漫界对“独立漫画”的认知:更讲求创作者个人关注的题材,体现具有个人色彩的美学实践与价值判断。
9月22日,香港跨媒体创作人、漫画家欧阳应霁作为嘉宾出现在北京库布里克书店的“香港/台湾独立动画放映活动”中,这是他2011年之后又一次在同样的地点和听众谈起他一直关注的香港独立漫画以及动画。
如果将马荣成、黄玉郎及各自的商业武侠漫画视为香港漫画的A面,那么,欧阳应霁、智海、小克等独立漫画人及其作品就可称为香港漫画的B面。
不过,在马荣成心中,“AB二分法”并不恰当。“对我而言,漫画就是漫画,无须如此壁垒分明。”马荣成认为,不管是武侠漫画、幽默漫画还是政治漫画以至其他,只要是以一支笔、一颗心在纸张上所绘画的故事,便已经是漫画了。“是否主流漫画,并不由我们漫画创作人来决定,而是读者的抉择。”
香港独立漫画何时开始成为与香港武侠漫画相提并论的称谓?或许是1998年——那年,欧阳应霁办了个漫画杂志《曱甴》(这两个字是蟑螂的粤语写法,普通话最接近的读音是“嘎砸”),第一次集合出版推广了当时主流漫画之外的个人漫画作品;或许是2006年——那年,他和智海主编的《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
其实,在“独立漫画”之前,曾有过“自主漫画”一说。“黎巴嫩”在《香港漫画趋势索隐》中将其定义为“脱离一般公司商业制度的制作模式,可以容许新颖的观点、手法,创作自由度相对较大之下、出现的一些比较有味道有意思的作品”,他认为“自主漫画”在意义上,等同于当时渐渐出现的“同人志”作品。“作者们利用课余工余时间制作,完成后以低成本印刷,再交由某些商店寄卖。虽然欠缺宣传和强大发行制度的支持,销量极难有何突破。但由于成本低,就算亏蚀也有限度,不需过分作商业性的考虑,作品的品位便不会流于庸俗。作者本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有充分余裕去发挥表达。”
而在《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之后,又有“土制漫画”系列——香港三联受该书影响从2006年起推出的一个出版品种。“直至现在,共推出50多本本土漫画,所有作品总销量保守估计有10多万。”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一部经理李毓琪告诉记者。她自小爱看漫画,无论港漫还是日漫,曾担任小克《聋猫是怎样炼成的:小克作品集1983—2012》、陈瓜《西柚》、StellaSo《老少女心事》的责任编辑。
“地下、自主、独立或土制、另类,只是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的叫法不同,都是一个标签。”欧阳应霁对记者说,“独立漫画选择了一个公众可以接受又不会挑战既有观念的叫法,本质上是一种从创意、创作到制作、发行都采取个人运作的文化产品,关键是作品要能代表作者自己,否则,‘独立’说多了,也是包装。”
“香港是有土壤发展独立漫画,并可叫好叫座的。”李毓琪告诉记者,2006年推出“土制漫画”系列时在香港书展举行了主题讲座,特别向潮流杂志、学生报宣传,最受欢迎的独立漫画家小克和杨学德几乎每年都会受邀在香港书展上举行签名会,销量和反响都很好。对“香港漫画市场走低”,李毓琪认为,“那可能是指对连环图类那种工厂式生产市场而言,但‘土制漫画’系列作品强调品种的多元性,无论是画风、题材还是故事,都具个人风格,能吸引不同的读者群,仍是有一定市场的。”
声称不愿当职业漫画家的欧阳应霁近几年忙于漫画之外的各种事务,诸如美食、室内设计等,但一直没有停止发表漫画作品,只是没有结集出版。“去年我开始认真地想怎样启动自己的漫画,”欧阳应霁说,“外界凶险,我要给漫画一个安全的存活空间。”
这样的创作心态、创作节奏以及选择上的自由,或许正是独立漫画“独立”于商业漫画之外的特殊优势。
“一直觉得香港独立漫画是香港文化最灵动的语言,它拒绝商业化的丈量,突破技巧和风格的束缚,由此成为心灵世界的倾诉者和社会文化的刺客。”这是欧阳应霁在7年前对独立漫画的深情描述。
那只深受内地读者喜爱的“看似蠢笨,实则呆萌”的小猪麦兜,似乎与此颇为契合,不错,麦兜“妈妈”麦家碧正是《路漫漫——香港独立漫画25年》中写到的27位独立漫画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