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文人书法”、“我书即文献”与“书法文献学”

时间 : 12-12 投稿人 : 尧尧 点击 :

2013年秋,陈振濂先生在第二次书法专场拍卖之际,提出一个“我书即文献”的新理念,令人耳目一新,是与他几年以来不断倡导“阅读书法”出于同一思想起点的有深度的新目标。依我的理解,“阅读书法”是站在观众立场上立言;而“我书即文献”,则是站在艺术家创作立场上的新要求。

时下里大家都在感叹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书法已难能重现于当代。一般多归咎于书法家的少读书不读书。写字本来是一个人人必须掌握的文化行为,现在却变成一个供少数人专嗜的艺术行为,与读书、与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远。更有人说,古代的大书法家都是大学问家。而今天大学问家可能写字很差很一般,但网络时代键盘时代,写不好字并不影响他的做学问。既如此,书法对于学问就不是必须的条件。于是书法对于学问也渐行渐远。古代人“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学问考科举搏功名都要靠写字,文人士大夫书法在古代是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在现在却是梦寐以求且求之不得的越来越遥远的目标。因此,今天不会再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书法”。读书,做笔记,写文章,记录生活起居、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都不用书法而是钢笔字和键盘网络,早已是抽掉了“文人书法”的根基。再提“文人书法”,就是“为赋新诗强说愁”了。

我看“文人书法”有二解。

第一,“形制”

是风格、形式类型意义上的书法笔墨饶有书卷气。如魏晋二王之于上古的秦砖汉瓦;如宋代苏黄米蔡之于唐代的丰碑大额。这一条线,一直挂到赵松雪董玄宰。直到民国时的沈尹默白蕉马公愚邓散木潘伯鹰的海派书法。这种风格与形式的指向,当代许多书法家都在追求。陈振濂先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本身就是文人,学富五车,笔墨精良,当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既然是作为一种风格类型而存在,“文人书法”应该与其他的官僚书法、工匠书法、皇帝书法各种类型一样,也是为了展示而写给别人看的。

第二,“内质”

是文化意义上的书法作为一种个人日常读书生活起居的不二需求。晨昏朝夕的日常生活中一有感受,必以书法(当然还有文言文)记录之。平时记录挥毫,并不特别意识到自己是在从事书法艺术创作,而只是一种基本的文化需求常态,无须做秀,不必装扮,更没有矫柔造作老想时时刻刻提醒别人我是在写伟大的书法艺术。亦即是说,真正的“文人书法”,不是写给别人看并求欣赏求重视、而是基于自身的文化需要、是写给自己看的。

前者是今天这个时代对“文人书法”的一般理解,后者则表现出陈振濂先生对“文人书法”的独特把握。

5年前“阅读书法”的提出,是陈振濂先生对“文人书法”的一次成功诠释。五年之后“我书即文献”的提出,则是对“文人书法”在本质上的深化与再出发。据我的粗浅理解,“阅读书法”的指向,是希望能向观众提出可供欣赏更可供阅读的书法文本。它立足于书法家作为提供者的选择——只要可以阅读,观众对于书法家根据自己口味与需求而提供给观众的文辞内容,是无法选择只能被动接受的:退一步想,假设一个书法家因学养不够生性或狭隘或猥琐或工于心计城府深刻,但他希望把这方面的缺陷伪装起来,那么他提供的“阅读书法”,仍然可能是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慷慨激烈义薄云天的。当然,与今天99%书法是抄录古诗文而无法阅读相比,它已经是一个大进步了。但“我书即文献”却不一样。基于社会变迁、生活起居、文化思考的日常流露式书写挥毫,因其真实性先天地即具备历史文献价值,却很少有可能进行做局和掩饰自己,而更易于见出一个本真的“文人”真实相来。当然它的前提是:这文人必须有一流的名家笔墨技巧,如果书法技巧拙劣平庸还标榜“我书即文献”,“书”既无价值,则“文献”亦难为人重视,自然不足为训。但问题是当下许多成名的书法家习惯于抄李白杜甫陶渊明苏东坡,却不愿去写当下的日常内容,理由是不够风雅;而许多有文献意识的却笔墨技巧拙劣难入法眼,缺乏基本的及格线水平的书法艺术价值。于是这“我书即文献”遂成为一个时代的重要命题、成为“文人书法”的一个新标杆,从而成为众多的书法界人士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目标了。

以“我书即文献”为“文人书法”创新理念的切入口,必然会推向“书法文献学”,从而显示出其历史价值与学科价值来。

书法即书写汉字,汉字具有直接的语义指向。因此与其他电影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相比,书法本来即具有先天的文字、文辞、文献、文史、文化的特性。是以书法之于“文献学”,本来几乎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常识:试问在过去古代5000年历史中,有哪一种文献是不需要通过书法来写就的?但返观今日,恰恰是书法习惯于抄唐诗宋词,严重缺少直指当下的历史文献意识,遂使当代书法之于文献学,反而显得十分陌生而有距离感。以此推之,陈振濂先生的“我书即文献”,几乎可以说是关乎当代“书法文献学”能否接续传统、从而不被湮灭、不遭消亡的学术大统问题,是一个“文人书法”在当代形态下能否准确延续其文化使命的重要问题。

在陈振濂先生的第二场书法专场拍卖之前,他提出一个“我书即文献”的新的作品理念,必定会牵涉到创作界、理论界、收藏界与市场等方方面面的看法;从而为当代书法的已有认知体系、价值观的重新调整,提供一个极其重要的转型依据和学术支撑点,并且它会成为这个时代书法观念创新的又一个醒目的标杆。

——从“文人书法”到“我书即文献”再到“书法文献学”,是一个从个人提倡走向学科重建的大转型,一场专场书法拍卖而能有此强大的学术文化能量,非“学术引领拍卖”何?

相关文章

  • 美女人体画混搭宋徽宗名画被指低俗[图文]
    美女人体画混搭宋徽宗名画被指低俗[图文]

    .weiboListBox{padding:010px015px;border:1pxsolid#ccc;margin-top:10px;background-color:#fff;}.weiboListBoxp{font-size:12px;line-height:20px;}.weiboListBoxlabel{width:auto;height:auto;margin...

    88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当今艺术为何难觅大思想[图文]
    当今艺术为何难觅大思想[图文]

    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我们总是比较善于理解中国画家害怕线条和具象的当代心理,这是中国艺术家的基本功底留下的一长串阴影,这一长串阴影深刻影响并左右画家的初期打功底阶段、探寻发现阶段、功利阶段、升华阶段,在无法与自然接近的画笔下,无法与真实重合的线条下,不实的基本功底造成的一串长长的阴影,总是在帮助中国画家涂改并遮掩事物的真相,更遑论画出对事物的认识了。受功底影响的不仅限于形式,最深重的影响则是画的内...

    437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林散之与启功:近代书法中的一动一静[图文]
    林散之与启功:近代书法中的一动一静[图文]

    启功书法俨然“大众情人”启功的书法中具有一种恬淡从容的古典美,可用“书卷气”概括。“妙到毫尖”,多用中锋,每一笔都不草率。他有这样诗句:“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在我看来,启功一反唐宋明清人之笔,“师笔不师刀”,师笔而忘锋,力追&ldqu...

    91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徐悲鸿对当代美术所起作用并不很好[图文]
    徐悲鸿对当代美术所起作用并不很好[图文]

    朱新建(1953—2014.2.10)生于南京,著名新文人画家齐白石是一个非常好的画家。其实他是和湖南的小画家学画画,和小文人学写诗,但都比他的老师们好得太多了。他用的是吴昌硕开拓的所谓大写意的方式,同样的方法在吴昌硕手里俗不可耐,就是讨好读者,讨好观众,卖弄技巧,什么毛病都出现了;到了齐白石手里,腐朽变为神奇。就像一个破烂花棉袄穿在吴昌硕身上,一副穷酸相,穿在齐白石身上,太好看了...

    1357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方力钧:光头泼皮形象背后[图文]
    方力钧:光头泼皮形象背后[图文]

    图片资料也许很多人已经在不同场合见过方力钧的作品,但却不一定能够如此系统、大量地看到“光头”从艺30年、成名前后的各时期作品。无论是作品中还是真人,“光头”已成为方力钧的LOGO。也许很多人已经在不同场合见过方力钧的作品,但却不一定能够系统、大量地看到“光头”从艺30年、成名前后的各时期作品。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ld...

    712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限量版画是双刃剑[图文]
    限量版画是双刃剑[图文]

    谢楚余作品《素池》6月29日在广州花园酒店举办的一场慈善拍卖会上,一张谢楚余的限量版画《素池》拍出了17万元的高价。而在今年年初广州华艺国际的拍卖会上,一批赵无极、朱德群、杨培江的限量版画也全部成交。限量版画,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原作的复制品。因其有艺术家授权、监督质量,并且限量,因而不同于印刷品,被归入艺术投资收藏品的范畴。在欧美地区,限量版画的收藏价值早已得到普遍认可,已经成为艺术品收藏人...

    1118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春宫艺术品藏家贝索烈:通过情色认识古代中国[图文]
    春宫艺术品藏家贝索烈:通过情色认识古代中国[图文]

    贝索烈画家描绘的显然是发生在富贵之家后花园的一幕,画面充满禁忌的趣味:嶙峋的假山石旁,玉兰花开得正好,一对男女坐在假山石上,斜倚树木展露亲昵之态。他们的体态与假山石在构图上形成呼应。人物的背后是一丛丛肥硕的牡丹。透过玉兰花枝,能隐约看到亭台中桌上摆放的酒瓶,应是推杯换盏之后尚未收起。这满园春色的景象,就出现在一幅17世纪晚期的绢本画作上。而另一幅19世纪早期的绢本画,则描绘了一名女子出浴后的...

    124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何必模仿荒木经惟的私摄影[图文]
    何必模仿荒木经惟的私摄影[图文]

    荒木经惟1971年作品《感伤之旅》,新婚的阳子躺在小船上。正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举办的荒木经惟摄影展,展示的作品始于1971年的《感伤之旅》,以荒木最新的作品《堕乐园》作为结尾。荒木所代表的“私摄影”在80后亚洲摄影师群体中模仿者不计其数,摄影评论家林路认为荒木经惟呈现给观者的画面十分平和,模仿他是有一定难度的,年轻人需要以冷静的态度,避免简单的崇拜和模仿。徐佳和出...

    1231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评:“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的艺术生命[图文]
    评:“平尺论”要了中国画家的艺术生命[图文]

    《丹霞枫林》(国画)李可染从业20年来,做过几百位书画家的展览策划。有一个书画市场的怪诞现象始终令笔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书画的交易价格不论品质优劣,单以尺寸大小而定?每一件艺术品,都承载着艺术家某一时间段的思想和情感,艺术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它的原创和不可复制性,即便是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在同一时间段里,也不可能画出两张完全同样的作品,更何况还有风格、题材、构图、笔墨,抑...

    178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吴以强:一个艺术家的叛逆[图文]
    吴以强:一个艺术家的叛逆[图文]

    艺术创库画廊(香港)将于2012年8月25日至9月28日,举办中国艺术家吴以强个人作品展,名为《七嘴八舌,什么都听不见》。吴以强的创作以纸的媒介作为基础,如报纸、杂志、宣传单张、经文等,再加以篡改、撕捏、重构,从而创造出新面貌的作品。看网也特地对吴以强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下面让我们听听来自艺术家自己的声音。创作动机?最初,篡改和歪曲报纸是基于消解报纸的同时回到报纸本身,报纸其实变成一个...

    75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石湾公仔黄:用中国画技法捏陶瓷[图文]
    石湾公仔黄:用中国画技法捏陶瓷[图文]

    黄志伟和他的作品羊城晚报记者郑迅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佛山科技技术学院兼职教授……黄志伟的头衔如此之多,但面容瘦削的他站到记者面前,对石湾公仔的传承侃侃而谈,似乎又与这些头衔都不一样……这位被昵称为“石湾公仔黄”的大师笑说:“只要揾到食,这门技艺自然可以传承下去!&rd...

    1775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悼念艺术家忻东旺[图文]
    悼念艺术家忻东旺[图文]

    忻东旺著名油画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忻东旺2014年1月11日因病在京逝世,享年50岁。忻东旺,1963年生于河北康保,先后任教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中国著名的油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忻东旺的作品一直延续着艺术家深切的社会意识与关怀。近些年来,他在融合油画媒介与中国人物画写意传统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道路。很长时间以来,中国的油画...

    751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孙晓斌笔下的水墨世界[图文]
    孙晓斌笔下的水墨世界[图文]

    《紫藤》纸本设色180×48厘米张志国熟悉孙晓斌的朋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近些年来发生了质的变化。他早年在传统绘画技法的研习上下过苦功夫,齐白石、吴昌硕、任伯年以及石涛、八大山人都曾是他心慕手追的对象,在其早期作品中,可明显看出他学习前人的痕迹。在研习传统笔墨技巧的同时,孙晓斌开始注重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研究,并阅读了大量的历代书论、画论与名家传记,这使他对中国绘画艺术有了更深的认...

    64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崔如琢:75岁要超毕加索[图文]
    崔如琢:75岁要超毕加索[图文]

    崔如琢(右图)《大写神州》艺术展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因为参观人数众多,展览将延期至7月底。7月2日,崔如琢在位于东五环的家中接受《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采访。作为现在作品市场价格已经过亿的艺术家,他说,今年68岁的他要在75岁时超过毕加索的市场价格。>>绘画另辟蹊径寄情指墨山水《大写神州》展览在国博占据了三个展厅,分为早年作品、中西交融和指墨情怀三个部分。指墨是近年来崔如...

    995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何红舟:因为热爱所以不悔才会坚持[图文]
    何红舟:因为热爱所以不悔才会坚持[图文]

    他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新具象工作室导师,他的多幅作品获得了全国性展览大奖,他生性温和,却常因被现实所羁绊而懊恼……他是我们今天走访的艺术家——何红舟老师。多年前何老师就把自己的画室定在杭州的老余杭,虽与自己城西的家有些远,但也不辞辛苦来回奔波。刚搬去的时候画室周围还很冷清,现在日益繁盛,渐渐热闹起来,画室前的路似也宽敞许多。童年的回忆...

    72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