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礼仪缺失:到此一游几时休[图文]

时间 : 12-18 投稿人 : 等等 点击 :

礼仪缺失:到此一游几时休 | 艺术美文

彭林

故宫[微博]铁缸刻字事件余波未平,媒体又曝出厦门万石植物园中的众多珍惜植物变成了游客的“留言板”,上面刻满了人名,就连浑身长刺的仙人掌也难免毒手。

从古老的“题壁诗”到记忆中的“大字报”,再到如今无所不在的墙壁广告,从名胜古迹到公园广场,再到普通民居,国人热衷于在任何地方留下自己的印迹,究竟是一种传统,还是不良的公共行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和批评。

礼仪缺失:到此一游几时休 | 艺术美文

“到此一游”几时休?

“到此一游”的现象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是如何演变成无数人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的?公共场所中的行为规范应该是什么样的?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说:“到此一游的行为,是一种公共礼仪的缺失所致,应该下大决心治理,形成社会舆论的氛围和环境,让题字者感到耻辱,最终改变这种不好的风气和行为。”

“越是无赖,越想不朽”

北京晨报:现如今在名胜古迹、风景区乃至平常的公共场所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行为,正引起公众越来越多的思考和讨论,您是怎么看待这种现象的?

彭林:这让我想起鲁迅的一句话“越是无赖,越想不朽”,其实在公共场所刻下自己的名字,写上“某某到此一游”,无非就是想留名,真正有教养的人不会这么做,写下自己的名字的能说明什么呢?只有那些对社会、对民族真正做出贡献的,才能留下他们的名字。而把名字刻在墙上、刻在文物上、刻在古迹上,本来是想在此处留下自己的印迹,想流芳百世或不朽的,结果只能是遗臭万年。文物古迹常在,以后人们来这里游览看到上面刻着“某某到此一游”的话,难道真的会觉得刻字人是英雄很棒吗?

北京晨报:那么,您觉得应该怎样对待这样的行为呢?

彭林:我觉得其实可以严查,查到那些涂鸦留名的人,应该有相应的处罚制度,而且处罚应该有一定的力度。而不像现在,只是在舆论上加以批评,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造成了破坏,而在于行为的性质,不用说刻字了,哪怕是用粉笔写的,能够擦掉的,也不应该出现。所以,应该加大决心治理,形成一种舆论环境,使得刻字涂鸦的人为此感到耻辱,这才有可能改变这种现象。

彭林:别让礼仪成为木乃伊

从古人到今人,从古典文学到现实生活,在墙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和名字,似乎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但这种行为在今天,却正在接受道德的考验,“到此一游”现象,是传统使然还是公共生活规则的示范?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认为:“古人的题诗题字,和今天的涂鸦不是一回事。而且传统时代,也有非常完善的公共礼仪规范,今天人觉得古人没有公共生活的礼仪,一提到传统,似乎就觉得是落后的、封建的,这是非常荒谬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她的公共礼仪,野蛮民族才没有。在今天,重建公共礼仪,应该从民族礼仪中出发。在整个社会中普及和重建礼仪道德。”

题诗不同于“到此一游”

北京晨报:有声音认为国人在传统中就有题诗、题字的习惯,这和今天“到此一游”的行为是否有关呢?

彭林: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古人常有题壁诗,有名胜古迹中无数的题字、石刻等等,但是和现在到处是“某某某到此一游”的现象是不同的。古人的题诗也好,题字也好,石刻也好,首先是一种文学作品,他们的作用是为风景、为古迹添色,是一种文化景观、人文景观。比如泰山,上面有非常多的石刻、题诗,它们本身也是景观的一部分,为景区增添了一道不一样的风景线,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些蕴含着历史、人文的景观,作为文化景区,本身的魅力就会失色不少。其二,古人对于文化、对于景观本身有敬畏,题诗题字也不是为了突出自己,而是为了突出景观,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题字下面,也并没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们的目的在于表达自己对景观、对文化的感悟,而不是为自己留名。

北京晨报:那我们应该怎样区分古人题字和今人“到此一游”的行为呢?

彭林:今天的涂鸦,特别是那种“到此一游”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以前到名胜古迹,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名胜古迹中题字题诗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敢题的,留字之前得掂量一下,用词是否得当、字迹是否好看,留下以后会不会被后人耻笑等等。今天的人不考虑这些,只是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那里。试想想看,假如我们到了泰山,发现泰山上到处都是古人留下的字迹,这些字迹不是什么诗词文章,都是“某某到此一游”,而且这些人我们全都不知道是谁,这是何等的煞风景,又有什么文化意蕴可言呢?所以,我们记住的,不是谁的名字,而是那些诗词文章,是古人对于风景文化的体悟。

“大串联时代”的痕迹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这种到处“留名”的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彭林:说不好是什么时候形成这样的风气的,我想解放前应该是没有的,即便有也不会太多。我感觉比较多的时候,应该是“大串联时代”,那个时候许许多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走到全国各地,比如他们到了北京看到长城、故宫等名胜,便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于是自然就想到要留下自己的名字,以证明自己曾经来过。这是可以想象的,在那个时候出门远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像我家在无锡,虽然离上海很近,但我小时候从未去过上海,因为那时家里太穷。这种情况下,参加大串联的年轻人走到全国各地,特别是来到一些久负盛名的地方,那种惊奇、得意和成就感,使得他们想把自己的名字留在那里,最终这种“留名”的行为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北京晨报:这种“留名”现象为何到现在还没有改变呢?

彭林:开放以后,人们逐渐富裕,有能力、有时间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到今天,旅游已经成为非常庞大的一个产业,也成为许许多多人假期的正常安排。但是以前形成的那种观念却没有改变,反而是到处蔓延、更加普遍。人们的经济状况改善了,财富增加了,但是观念没有得到改变,在公共场所的礼仪和生活规则,没有得到训练和熏陶,这可能是现在“到此一游”现象仍旧普遍的原因。

礼仪不是标语和口号

北京晨报:如今“到此一游”的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共生活规则的讨论,对此您怎么看?

彭林:公共生活的规范规则,也称为公共礼仪,这是一个需要教育的事情。这些年来,我们也一直在呼吁,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一直都不能成为一种社会共识。现在到处都是口号,比如你去机场、火车站或其他公共场所,大电子屏幕上一般都会写着“做文明的北京人”,可以说到任何地方均有类似的口号和标语。但这些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的行为准则。真正的礼仪,不是出现在公共场所的电子屏幕上、电视、报纸以及书本上的文字或条款,而是应该表现在人们的身上和心里,如果礼仪不能成为人们自然遵行的一种本能,而只是停留在标语口号上,那样其实礼仪就已经死掉了,就成了木乃伊。

北京晨报:有许多批评的声音认为“中国传统中缺少公共生活的规范,缺少公共礼仪”,是否真的如此呢?

彭林:这绝对是一种误解。现在很多人不看、不听,一说到传统,似乎就觉得是落后、封建的东西。其实不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而民族礼仪是这个民族生活的经验、道德的体现,重建礼仪应该从民族礼仪开始,而不是去寻找外来的礼仪。中国传统的民族礼仪中,关于公共礼仪的东西非常多也很丰富,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家庭到社会,都有完善的礼仪规范,一个人从启蒙开始,就会接受礼仪规范的教育,《三字经》、《弟子规》中都有大量的关于公共礼仪的叙述,比如像“长者先,幼者后”,是说老人先行;再如“登高不呼”,是指登上山顶城墙不要乱喊乱叫;再如教育人们东西不能乱放,哪怕一本书也不能污损。

彭林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先秦史等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尤其注重对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以及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儒家礼乐文明讲演录》、《中华传统礼仪读本》等。

民族礼仪应成为一门课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应该如何从民族利益中重建公共生活规范和规则呢?

彭林:首先,主流的教育体制中,礼仪应该成为一门课程。礼仪应该从教育开始,从小培养人的行为规范。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重拾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礼仪,也做了许多准备,甚至做了教材,但是仍旧比不过西方礼仪的影响力。现在各种西方礼仪的课程非常热门,甚至有人认为应该把西方礼仪加入到中小学课程中,与此同时社会以及公众对于我们自己的民族礼仪,却不怎么认可,也知之甚少。其二,官员应该首先接受礼仪的教育,并成为礼仪的表率,这对普通人有一个文化引领的作用。其三,公众人物也应该有民族礼仪,他们的社会影响力、示范作用对于民族礼仪的重建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北京晨报: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什么可以让民族礼仪被更多人所接受和遵行的方法吗?

彭林: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我觉得政府应该对传统礼仪给予一定的扶持,这会使得人们对传统礼仪有更多的了解,然后才会认可。比如古代有一本书叫做《仪礼》,是最原汁原味的一本礼仪规范的典籍,我们一直想把这本书拍成影像资料,以便于宣传和教育人们了解传统礼仪,但是一直以来很难获得支持,如果能够有更多的机构或个人支持这件事情,我想今后将有更多的人致力于传统礼仪的传播和教育,传统礼仪也将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遵行。

晨报记者周怀宗

相关文章

  • 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图文]
    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图文]

    徐秀棠在创作本报记者刘修兵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京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徐秀棠卷》首发式暨徐秀棠紫砂精品展上,展出了徐秀棠的精品力作70余件,不仅有《四大金刚》、《坐八怪》、《前情后趣》等紫砂雕塑和壶的代表作,也有《乐》、《寿》、《康》、《宁》等新作,其艺术魅力令北京的紫砂爱好者和收藏者深为叹服。“从娘肚子里就开始吃紫砂饭”徐秀棠从事紫砂陶...

    1696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孙良:“绘画艺术是单独存在的”[图文]
    孙良:“绘画艺术是单独存在的”[图文]

    孙良精卫鸟红豹画展开幕2012年5月15日晚间,“悬丝--孙良个展”在新加坡MOCA当代艺术馆拉开帷幕。这次个展较为全面地回顾了孙良的创作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表现主义到现如今的魔幻现实主义,孙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均有展出。开幕当天,孙良接受采访时说,他年轻时以为没有人会喜欢他的画。对这位当时还是叛逆前卫的年轻人来说,作为艺术家而不被人们喜欢,是非常自豪和骄傲的。不...

    25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艺术是人类的最高使命 是真正的形而上学活动[图文]
    艺术是人类的最高使命 是真正的形而上学活动[图文]

    对破坏、变化和生成的追求可能是一种孕育着未来的过剩力量之表现,现存的一切都激发他的仇恨,所以他渴望破坏,必须破坏。图为朱迪·芝加哥作品《晚餐》。(原标题:没有内容的人:艺术是人类的最高使命,是真正的形而上学活动)原作者:文/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Agamban)译/杜可柯本文发表在《艺术时代》杂志第36期引言:尼采认为艺术是根源性的形而上学力量,从这个意义...

    1932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向京:希望当代艺术家能参与公共艺术项目[图文]
    向京:希望当代艺术家能参与公共艺术项目[图文]

    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的大型公共雕塑作品《视界》曾先后在伦敦、纽约、巴西圣保罗等地展出。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周围同学从生存角度考虑,多半在做城雕的项目,也就是一些行活,这样的项目对于当时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赚钱渠道。往往很多项目,不是在做雕塑,而是在做生意,是甲方乙方的关系。所谓艺术家自己的一套东西都不能实现,甲方需要什么,他出钱,你就做出来。不管这个甲方是政府还是商人,都...

    88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冯建群:浅谈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图文]
    冯建群:浅谈紫砂壶的文化内涵[图文]

    冯建群冯建群,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制壶师,江苏宜兴聚雅堂紫砂创办者,中国工商联协会会员,江苏宜兴陶瓷行业协会会员,中国优秀青年陶艺家。代表作品“如意提梁”、“斗方”紫砂、“南瓜壶”“等在“2012大连春季茶业博览会暨紫砂艺术品工艺品博览会”上,荣获星海杯优秀作品金奖。1964年,冯建群生于...

    184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贾廷峰:当代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贾廷峰:当代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贾廷峰最近看了太多形式各异的画展,浮华喧嚣后猛然发现,许多原本画得不错的当代画家们均沾染了一些时下拜金、浮夸社会的不良习气,纷纷在“多年媳妇熬成婆”有了点名气以后变得一夜之间都不会画画了。似乎都在啃着残存的一点点可怜的老本不断消费着自己,这一艺术现状让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看到那千万张大同小异的画面构图、一模一样的绘画题材,仿佛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些水,没有零星半点儿...

    82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葛千涛:老顽童与长鼻子[图文]
    葛千涛:老顽童与长鼻子[图文]

    葛千涛策展人、广告人、画家,云游意大利,收藏有40余个匹诺曹玩偶、陶器、油画等。本文图片高剑平巴西世界杯开赛第二天,当荷兰以4:1暂时领先西班牙时,葛千涛兴奋难掩。凌晨4:35,他在朋友圈贴出两张小玩偶匹诺曹和两张海鲜饭照片,写下:“帅呆了,吃海鲜饭庆祝!”外界知道的葛千涛是策展人、广告人和画家,但一定不知道他收藏了40多个小可爱——匹诺曹玩偶...

    1645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赵长青:建议成立海峡两岸书法交流协会
    赵长青:建议成立海峡两岸书法交流协会

    赵长青3月9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赵长青表示,今年两会建议成立海峡两岸书法交流协会,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赵长青谈到,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建立“海峡两岸书法交流促进会”,通过开展两岸书法交流活动,增强两岸同胞对一个中国和民族文化的认可,为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务,发挥书法艺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独特作用。赵长...

    55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走向坚实的大地[图文]
    走向坚实的大地[图文]

    兰力斌圣城我相信这是对他许多年来寂寞而艰苦的探索过程的一种精神上的回报。我们将认识他和他的艺术,并与他一道去感受那些曾经感动过他的心灵的人与自然。像今天人到中年的许多油画家一样,兰力斌在学习和研究油画的过程中经历了不断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历程。在中国,对油画的了解在很长时间里停留在浅显的层面,无法目睹欧洲油画原作的局限,使学习油画的年轻学生只能靠对印刷品上图片的揣摩,去体会油画的语言意味和技法...

    100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文西:黄土地上绽放的艺术生命
    刘文西:黄土地上绽放的艺术生命

    刘文西艺术家简介:刘文西,中国美协第一届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曾任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美协顾问,中国当代画派联谊会主席,西安美院名誉院长,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院长,陕西省文联顾问,陕西省美协名誉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贾德江用中国画塑造陕北在中国画坛,可以说几乎无人不知刘文西。刘文西是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其绘画代表...

    1880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走出困境[图文]
    走出困境[图文]

    童中焘平湖秋月22×25cm2004年中国水墨的材料一千多年来,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笔墨纸砚,变化不大。而单单是架上的、纸本的绘画无法满足对现今文化语境的表达,那这新要求就刺激了新方法的出现,首先,作为东方文化的象征性的符号和材料,宣纸和墨成为当代水墨画的基本要素被创造性地转移使用,艺术家仍然使用宣纸和墨,但是从平面转移到立体,从绘画转移到装置,这些“水墨画”从...

    245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写实绘画是否有未来[图文]
    写实绘画是否有未来[图文]

    吴冠中《苏醒》彩墨150cm×360cm1994年赵无极《22.7.64》油画161.5cm×199.5cm当代艺术理论家栗宪庭近日指出:“中国人到现在为止对艺术的理解,在我看来还停留在‘五四’到1970年这段时间,‘画一个东西要很像这个东西’,受这种艺术观念影响成长起来,并没有像西方那样有一个博物馆体制,有艺...

    926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胡锦雄:艺术家也可以是万能胶[图文]
    胡锦雄:艺术家也可以是万能胶[图文]

    本期艺人: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南方分院画家胡锦雄艺术家也是普通人,对生活、社会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也要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到社会不同的领域去运用多方资源积极发挥自己的作用。我的父亲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是关山月、黎雄才两位先生的学生,所以我自小受到熏陶和学习,至今从艺也已有20多年,在这个过程里,我一直坚持创作。杨之光老师曾说过,“平生最忌吃残羹”。我的作品保持了原创,并创...

    1893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越窑青瓷怎堪凋零[图文]
    越窑青瓷怎堪凋零[图文]

    图片资料宁波素有“瓷母”之称,这里曾经千年窑火不断,其瓷器以“类玉、类冰”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宁波东钱湖“越窑”是浙江三大青瓷窑址群之一。1981年,由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微博)博物院举办的“中国古窑址瓷片展览”,先后两次在香港和日本展出。展出的瓷片共500多件,其中,宁波鄞县选送12件,这些展品全部...

    127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没有内容的人:最诡异之物[图文]
    没有内容的人:最诡异之物[图文]

    没有内容的人——最诡异之物THEMANWITHOUTCONTENTTheMostUncannyThing文/吉奥乔·阿甘本译/杜可柯引言:从本期开始,《理论前沿》栏目邀请杜可柯女士为我们翻译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Agamben)《没有内容的人》(TheManWithoutContent)一书。这本书最早出版于1970年,如今重读却...

    831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