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符合公众审美意识的艺术品,才能引起公众的共鸣,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也只有深刻把握时代的审美意识,才能创作出真正符合时代需要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的终极关怀是创造美、培育美和传播美。只有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才可能为受者所肯定和接受,进而传播艺术美。由湖南商学院文学院曾耀农主编的国家级规范教材《艺术与传播》,最近在清华大学出版社重版,具体探讨了艺术与传播的复杂关系。《艺术与传播》运用现代艺术学与传播学理论,对艺术与传播的结合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艺术不仅需要创造,更需要传播,没有传播开来的艺术不是真正的艺术。在大众传媒时代,研究艺术的现代传播显得尤为迫切。
艺术传播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构建艺术的传播理论与学术理念,探索传播艺术的方式与技巧,展现艺术传播研究的媒介视角,解析传媒热点的背景与内涵。《艺术与传播》力图体现四化统一:本土化:走符合中国传媒学术与传媒实践要求的本土化道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国际化:在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确立自己的历史与时代方位,关注艺术潮流,关注传媒大事。专业化: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表达方式上,不断在专业领域达到新的高度和水平。人文化:将文、史、哲、经、法、教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进行充分的吸纳,以此丰富和深化艺术传播学术的内蕴。
《艺术与传播》是门类艺术与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比较学、艺术史学等相结合的学科。从艺术起源、艺术本质、艺术发展、艺术创造、艺术鉴赏、艺术传播等各个方面,探讨人类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规律、未来的走向及变化。如美术传播的理论与历史研究方向更着眼于美术领域中的大众传播,研究在新媒体背景下,美术作为传播信息和传播载体的种种问题。曾耀农教授主编的《艺术与传播》阐述了艺术传播的信息、策略、方法、管理与评估,分析了艺术传播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网络传播的关系,并对后现代时期的艺术传播进行了预测,材料丰厚,选题新颖,论证翔实,语言流畅,适合艺术类大学生及广大艺术传播爱好者阅读和参考。
(作者:涂途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