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圈犹如雾里看花,真真假假没有火眼金睛着实难分辨。继去年秋拍张晓刚《小女孩》被质疑为赝品之后,近日宝岛台湾罗芙奧艺术集团称,今年春拍他们也收到送拍的一幅张晓刚赝品。对于这幅“赝品”,张晓刚很快在自己的微博中作出回应:“谢谢罗芙奥的打假之举。”不过即便艺术家本人发了话,也不代表这幅画的真伪便有了定论,艺术圈的水实在太深。
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日益火爆,艺术品造假格外猖狂,艺术“打假”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强烈的呼声。
真假难辨还得多留个心眼
今年年初2.2亿元“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被曝“穿越”的那桩“笑话”还未冷却。没眼力难道还没常识吗?在汉代,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凳子还没发明,之所以席地而坐,是与当时的服饰有关。据考证:当时人们内穿开裆裤,外罩“裳”,坐高凳十分不雅。凳子是在“胡人”的连裆裤传入后,到了唐朝才逐渐出现的。这么一来,“汉代玉凳”之说简直是无稽之谈。不过,如此“山寨”的拍品又是如何“堂而皇之”上拍且由一干专家给出1.8亿估价的呢?有说法称,这只是出自邳州作坊的当代仿品。
最近陷入“赝品门”的还有2012年1月2日一件拍得1.4亿元的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千字文》书法作品,拍卖图录上写明这是宋徽宗赐给北宋权宦童贯的,不过1月4日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单国霖却表示,目前存世的宋徽宗瘦金体《千字文》确实是赵佶赐予童贯的书法作品,但只有一件,而且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段正渠油画《烤火》也曾“死而复生”。2011年12月10日,画家段正渠在微博上称聚德拍卖以110万元拍出的油画《烤火》是假画,因为“原画挂在家里”,但没过多久,他又改了说辞,称那幅“假画”也是自己画的,但是张没画好的废画,当年他嘱托学生帮忙销毁,不想被偷偷藏起,最后卖掉。前后两种说辞令藏家莫衷一是。看来,收藏家购买艺术品确实要多留个心眼。
打假不能光指望鉴定环节
艺术品市场遭遇诚信危机,有没有可行的途径制止乱象?呼吁艺术品市场尽快建立起一个公开的、权威的鉴定机构,可谓业内已经达成共识的声音。不过,美术批评家贾方舟和雅昌文化公司副总经理朱文轶也都提到,打假不能光指望鉴定环节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要分门别类、多方配合,比如一二级市场的各司其职就对规范艺术品市场发挥着重要作用。而长期以来,正因为画廊(一级市场)被拍卖行(二级市场)“越俎代庖”,导致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游戏规则执行不下去,由此而生诸多乱象。
贾方舟指出:“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其运作亟待加强。如果画廊是成熟的,作品的来路是可靠的,拍卖市场就有可能做得更好。而现在的问题却是,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公司在很多地方代替了画廊的职能。”朱文轶也说,“要建立良好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生态,不能让所有人只看到高高举起的拍槌。”他解释道,画廊行业体系的规范不仅可以保障艺术品的来源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承担着大众审美教育和市场培育的双重功能。至于艺术品的二级市场拍卖,是个放大器,也是个结果,人们不能把这个产业的一切都绑在这头,也不能指望在拍卖这一个环节去克服这个行业所有的不完备和不成熟、去解决真伪评估这些根本问题。他认为其实许多问题应该是在目前多少被冷落的一级市场里去重视和被解决的。他强调:“艺术品真伪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整个艺术市场体系的问题。我觉得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或许更有价值:如何让现在和未来的作品更流传有序?我们现在该为此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