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悲鸿先生谈书法:书之美在德在情[图文]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小臾 点击 :

悲鸿先生谈书法:书之美在德在情 | 艺术评论

行书七言联徐悲鸿

徐悲鸿先生对于书法艺术一向极为重视,却不同一般迂阔之论,他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地将书法比作“音乐”之美、“金石”之声。例如他在自己收藏的一部稀有的六朝残拓——《积玉桥字》题跋中开头便说:“天下有简单之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愈久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一端已。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厥后变成抽象之体,遂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人同此心,会心千古。抒情悉达,不减晤谈。故贤者乐此不疲,责学成课,自童而老不倦。嗜者耽玩,至废寝食。自汉末迄今几两千年,耗人精神不可胜教。昔为中国独有、东传日本,亦多成癖。变本加厉,其道大昌。倘其中无物,何能迷惑千百年‘上智下愚’,如此其久且远哉?”

由此可见他不仅深谙书法艺术的衍化兴衰、来龙去脉,而且比喻精辟,语重心长。他早年曾受业于康有为,记得给我看过一幅康书横幅篆字题额,上面有“悲鸿仁弟天才也”之句。康氏书法及所著《广艺舟双楫》久已蜚声艺林,而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倡汉魏六朝书法。徐悲鸿在良师的影响下非但酷爱北朝书法,更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的阐发,就在这篇跋文中继续写道:“顾初民刊甲骨已多劲气,北魏拙工勒石弥见天真。至美之寄往往不必详加考虑,多方策划。妙造自然,忘其形迹。反之,自小涂鸦,至于白首,吾见甚众,而悉无所成也。古称‘业精于勤’,焉有结果相反,若此刺谬哉?无他,一言以蔽之,未明其道故也。其道绝何?曰书之美在德、在情,惟形用以达德。形自,疏密、粗细、长短,而以使转宣其情。如语言之有名词、动词而外,有副词、接词,于是语意乃备。”

此处提出的“劲气”“天真”,正是他所欣赏的“妙造自然,忘其形迹”的具体表现。记得先生平时最喜谈论“天趣”“稚拙”,联系此说可谓如出一辙。其评论对象,除了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种甲骨、钟鼎文字与六朝碑板以外,本文引用的题跋原拓——《积玉桥字》,便是他平生最为喜爱的一本罕见的六朝字体。由于原石已佚,所以我当时曾借来摹拓一部,顺便将跋文抄录在后,珍藏至今。旁边墨写书小字乃是我照先生原注字迹临写而成。也可藉此看出他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以及他治学认真、细致严格的做事态度。

徐先生对于这类字体的艺术性推崇备至,他在这方面的爱好之笃与功力之深,我想再列举三事加以说明。

一是在他的故居客室里悬挂一幅摩崖隶书《汉杨淮表纪》的整张拓片,气势磅礴,结构天成。二是他在病危临终前,床头桌上仍放着一本《散氏盘铭》放大影印本,而且平时最喜临习。曾送我两纸《虢季子白盘》习字,可见一斑。三是他在中年流居海外的困难条件下,仍然研习魏碑不肯间断。1950年曾以他1939年在新加坡临的《魏灵藏》、《龙颜》等碑字见赠,并且勖勉有加,发人深省。通过以上事例不难看出,他对钟鼎文字及汉魏六朝字体的酷好已达到坐卧与共、患难不失的程度。

悲鸿先生在讲述汉魏六朝字体时,常以所谓“奇而正”的成语来评论其价值。这种所谓“奇而正”“正而奇”的说法,虽然在清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内也曾见及,但终乏深刻论证。而他在这方面则加以具体补充和进一步发挥。并且每以各种梨的味道来比喻各种字体的令人陶醉的艺术风格。记得当时我还提问“可否用各种人的不同风度来比况各种字体的美丑善恶?”更以六朝人奇而正的“山林味”来应对先生指出的某些正而奇的“庙堂气”。先生对于这些均曾莞尔默许,至今虽已事隔三十寒暑,而此情此景宛然犹似昨日。

既然他十分重视那种浑穆天成、纵横自如的三代六朝书风,因此在题跋最后补写道:“古人并无‘笔’,更无今日之所谓‘法’。”

基于以上论点,他在文中指名批评何绍基说:“今号称善书之何子贞,学《张黑女碑》才习数字,至于汗流浃益背。其乖如此,误人如此,安得不去道日远乎?”

他的这种观点,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谈论过。如再对照跋文开头认为“天下有简单之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的一段话,岂不正是指的这类言过其实、小题大做的事例么?当然,我体会先生之评论并非全面否定何绍基字体,而是不同意其在书法上故弄玄虚而已。他的主要意图正如跋文最后一段所说:“余悲此道之衰,而归罪于说之谬。爰集古今制作之极则,立为标准。亦附以淆人耳目之恶,裨学者习于鉴别善恶之明,而启其致力之勇,其道不悖,庶乎勤力不废,克能有成。”

显然,他这篇题跋的中心思想,是要“悲此道之衰,而归罪于说之谬。爰集古今制作之极则,立为标准”,同样的思想也贯穿在他平时教导的言行中。

应该提出的是,徐先生在欣赏商周甲骨、钟鼎文字与汉魏碑志、造像字体的同时,还重视学习唐宋墨迹、阁帖及明人草书。他曾赠我一幅汉《子游残石》全拓和一部《宋拓王义之十七帖》影印本,并且在上面亲自用隶书及草书题签。连同前面所赠篆书、真书,足以看出他的功夫全面,可谓篆、隶、草、真无不精能,而且别有新意。他尤其喜欢倪元璐、王铎、傅山等人的行、草书。常对我称赞说“倪元璐字格调最高”,“王铎草书是怀素后第一人”。我亲见其室内周围挂满王铎墨迹十余幅,因此受先生的启发到处搜求王铎真迹。然而由于鉴赏水平所限,几次误购赝品,均为先生点破,逐渐有所心得。由此也可见他是冶碑帖于一炉,并非偏废一端的名副其实的书画大家。为此我希望喜爱和学习徐先生画法的青年们,切不可忽视他在书法方面的真功夫,只有全面领会方能得其真髓。否则恐将流于黄庭坚所谓“世人只学兰亭面,欲脱凡骨无金丹”的困惑境地,很难再提高一步的。

在如何学习书法的具体教研方面,先生也是独出心裁、别开生面的。他曾教我将碑帖、法书分别照字的部首加以剖析,临摹若干遍记住其特征,即离开原作进行默写,然后再对照原作找出不似之处加改正,并要悬之壁间自己观摩,谓之“医字”。如此反复行之数周,自然可以大体掌握其结构和神态。此种行之有效比较科学的临习方法,我曾亲身有所体验,果然事半功倍。但这仅是为了初学某种字体打下结构上的有利基础,并不等于说中国书法轻而易举,可以躐等求进,甚或因此而忽视其艺术内涵。如笔力的苍劲,气韵的流畅,乃至格调的高超等等。这一点正如前面跋文中所说:“倘其中无物,何能迷惑千百年‘上智下愚’如此共久且远哉?”

以上的片段回忆难免挂一漏万,然而主要是为了将我手中抄录的先生论书全文和平时所记言行公诸于世,庶使其真知灼见不致长此湮没,以供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们研究参考。而在我印象中最深的不仅是他的博学多才和对美术界的卓越贡献,更加难忘的乃是他一贯对青年们那种循循善诱,使人如浴春风的谦和态度和远见卓识。

(原文题为《悲鸿先生谈书法》,刊于《美术研究》1982年第4期)

相关文章

  • 花鸟画的古今参照[图文]
    花鸟画的古今参照[图文]

    蒋采苹盛开的百合花中国画被划分为山水、人物、花鸟三大科或称之为三大类,至今已成共识。三大科中,花鸟画独自成科最晚。花鸟画在魏晋南北朝初露端倪,到南唐时有了自己独有的身份,而真正的繁荣,从现有流传下来的作品看,当属宋代。1000多年来,虽然战乱频起,自然灾害无数,不知有多少花鸟画的精品力作灰飞烟灭,但祖辈们仍然为我们留下了相当可观的花鸟画传统佳作。花鸟画的题材花鸟画的题材并非仅有百花和各种鸟...

    229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那些被遮蔽的民国艺术家们[图文]
    那些被遮蔽的民国艺术家们[图文]

    彭友善《紫气东来》近现代国画市场上,最受瞩目的一向是张大千、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林风眠等几位大师级人物,其作品动辄百万千万的高价广为人知。不过在这些闪耀的名字后面,还有一长串艺术家长期扮演“沉默的大多数”的角色。近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发展,人们的眼界不断扩大,学者、收藏家们挖掘出许多以前被遮蔽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让人眼前一亮,成为新的收藏热点。彭友...

    137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陈鸿铭:谁动了我的写实[图文]
    陈鸿铭:谁动了我的写实[图文]

    无论是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立体主义,或是发展到后来的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这些在二战前后被西方评论界统称为前卫艺术的各个艺术流派都取得巨大的成就,合并起来就形成了现代艺术的主流。然而,很多人都会所以然地觉得,随着前卫艺术的发展,其中的写实艺术基本消失了。其实不然。写实艺术一直存在于现代艺术的诞生与发展的过程当中,迄今为止依然是现代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从古希腊甚至是更早的西班牙阿尔...

    152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老子吐舌头别拿艺术说事[图文]
    老子吐舌头别拿艺术说事[图文]

    网友拍到的老子雕像苏州金鸡湖畔的一尊老子雕塑因“吐舌露齿”,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戏称雕塑看起来像吊死鬼。雕塑作者为此回应道,老子吐舌露牙,来自历史典故“刚柔之道”,相传孔子曾问道老子“刚柔之道”,老子沉默不语,张开了嘴,露出牙齿,吐了一下舌头。舌头是软的,象征着柔的一面。而牙齿是硬的,象征着刚。(12月19日《扬子晚报》)...

    952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艺术考量:废物装置作品用行动质疑环境问题[图文]
    艺术考量:废物装置作品用行动质疑环境问题[图文]

    这件名为《山色》的大型装置在高楼林立的陆家嘴显得有些突兀,但它就是以这样的姿态直指向每个人:你为环保帮倒忙了吗?梁依云文姜锡祥摄这个星期,上海饱受大范围雾霾天气的折磨,市民出门都不得不全副武装,这污染从何而来?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艺术解决不了,但却能给出最现实的艺术考量,正如不久前出现在陆家嘴的一件旧电脑制作的装置作品就向人们发问:废旧电脑去哪儿了?它们是否也成了“环境杀手&r...

    806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裹挟在商业利益之下的青年艺术家[图文]
    裹挟在商业利益之下的青年艺术家[图文]

    “HIHEY中国未来——新兴艺术家计划”随着前一阶段国内大规模青年艺术家群展的纷纷落幕,“青年艺术家的成长”、“艺术品低端市场前景”、“艺术品消费产业化”等成为业内讨论的话题。那么,大型“汇展”、集中推广的模式,能否真正做到扶持青年艺术家?能否为沉闷、...

    1983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专访姜洪:经济学者中岀色的书者[图文]
    专访姜洪:经济学者中岀色的书者[图文]

    经济学家、书法家姜洪2014年五月初,一次非公开的书法个展,让本次采访的主人公姜洪,在朋友中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是让知书写书心书的众多书法家们由衷称赞,从此,也让姜洪有了除经济学家姜洪之外的另外一个身份——“书家姜洪”。艺术是打破物障后对内心的一种解说,书法是走进内心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姜洪老师的书法作品在数十年的坚持下形成了一种对生活,对心灵的...

    83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孙克:王奇寅新水墨画[图文]
    孙克:王奇寅新水墨画[图文]

    这些年来我国画坛一派繁荣兴旺,名家辈出,新人涌现。王奇寅正是在青年中涌现的富有才华、头脑清晰、具有使命感的画家。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成长中的青年,有更多的沉稳与成熟,这很可贵。王奇寅很善于动脑,他的画力图利用新技法造成的肌理特征,烘托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意境。正是这个意境,首先为观者所感受到、被吸引、被感染,接下来,是内行和有品味观众才会玩味这笔墨与技法的独特性。对花鸟画来说,意...

    2006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木刻是“笨”的 所以才更接近艺术[图文]
    木刻是“笨”的 所以才更接近艺术[图文]

    廖修平默象(六)木刻60×80cm近日,“原点的维度:2012上海国际版画展”在上海美术馆举行,同期的研讨会也如火如荼。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卢治平说道,在策划这个展览的时候,之所以选择以木版为专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只要艺术家愿意,把木版、铜版、丝网版或者任选一个版种当作原点都无关紧要,醉翁之意在“维度”,也就是提倡找准一个点...

    184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当代艺术:概念股的涨停与崩盘[图文]
    当代艺术:概念股的涨停与崩盘[图文]

    对于一般观众而言,中国当代艺术确实是难以索解的谜团,1989年,中国第一届当代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在展览结束时,相当部分的艺术家甚至无法取回自己的作品——原因很简单,因为没钱。时过境迁,现在的当代艺术俨然成为近几年中国艺术市场的天之骄子。我们不禁要问:那些行为艺术家、装置艺术家靠什么谋生?天价当代作品背后,究竟谁在得利?安迪·沃霍创作了一系列波普风格的名...

    1400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传统文人画是否可以复兴[图文]
    传统文人画是否可以复兴[图文]

    李津《情歌八百首》(中国画)近期,有两件事引得“新文人画”再度成为热议话题:一是“新文人画的领军人物”朱新建与世长辞;二是“真正的文人画家”刘斯奋的“贯通融会——刘斯奋书画诗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观者不无惊愕地发现:刘斯奋散淡的写意之作和朱新建充满情欲的宣泄表达,风格是...

    1013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有无媚俗[图文]

    ■齐白石的虾图。(资料图)■朱绍正(加拿大著名华人艺术家)近日从老朋友处因获齐白石早年《白石草虫》袖珍册页而感,细观之下,不论草蜢、蜻蜓、飞蛾……无不大小与实物肖似,连足上的细毛、羽上的纹脉、身上的粉茸,无不纤毫毕露。难怪在北京展出时,画幅旁专门放置放大镜让观众仔细鉴赏:几可乱真,太似了!我的脑海中当即蹦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

    1148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杜小荃:艺术家要左手文化右手责任[图文]
    杜小荃:艺术家要左手文化右手责任[图文]

    杜小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艺术家们谈钱似乎还是件庸俗的事。那个时候的人们,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谈文学、谈艺术、谈理想,都没有问题,而且很时尚。每个人都有一副浓浓的文艺范儿。进入新世纪,加入WTO,人们的眼界一下子扩大了。在市场经济里,商业洪流奔腾而下,向“钱”看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文艺范儿早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再没有人孤芳自赏了。尤其到了今天,你可能会发现,艺术家们可能...

    102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孙良:“绘画艺术是单独存在的”[图文]
    孙良:“绘画艺术是单独存在的”[图文]

    孙良精卫鸟红豹画展开幕2012年5月15日晚间,“悬丝--孙良个展”在新加坡MOCA当代艺术馆拉开帷幕。这次个展较为全面地回顾了孙良的创作历程,从上世纪80年代的表现主义到现如今的魔幻现实主义,孙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均有展出。开幕当天,孙良接受采访时说,他年轻时以为没有人会喜欢他的画。对这位当时还是叛逆前卫的年轻人来说,作为艺术家而不被人们喜欢,是非常自豪和骄傲的。不...

    25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传统文化复兴:李文培以水墨抒京剧魂[图文]
    传统文化复兴:李文培以水墨抒京剧魂[图文]

    李文培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水墨与京剧热成为传统精神还魂的两大艺术形势。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形式,唱腔优美、抑扬顿挫、角色众多,有生旦净丑四种角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作为国粹之一,吸引了不少画家为之梦牵魂绕,从清朝中叶画师贺世魁的《京腔十三绝》开始,在中国历经一百多年时间,“京剧”和“水墨”两大国粹,随着时间的沉淀而碰撞出中国...

    53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