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评论:让艺术像血液一样融入生活

时间 : 12-05 投稿人 : 语儿 点击 :

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具有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代已经成为提升城市品位、营造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之一。5月16日,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正式开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的展览预计将持续至8月31日。

深圳雕塑双年展(前身为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创办于1998年。经过16年的风雨历程,历届双年展在推动雕塑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在深圳生态广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何香凝美术馆等地都留下了众多别具一格的雕塑作品,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往观赏。

而今年深圳雕塑双年展再次指出,雕塑不仅仅是放在美术馆或者收藏空间内没有生命的物件,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今年的雕塑双年展上,一家大小看展的景象随处可见,这恰恰也是今年深圳雕塑双年展的策展人、泰特现代美术馆策展人马可·丹尼尔(MarkoDaniel)所希望达到的状态——让艺术真正走进市民生活。“与实物收藏相比,让市民接受、参与到艺术之中更为可贵。让人们享受每一次与艺术的不期而遇,让艺术欣赏像血液一样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才是无价的‘精神雕塑’。”丹尼尔如是说。

今年,来自日本、美国、中国等地的艺术作品在深圳雕塑双年展上同台亮相,每一件作品都试图与前来观赏的市民展开对话和探讨。在艺术和公众之间搭建起相互沟通的渠道,已经成为深圳雕塑双年展目前发展的方向。

艺术作品怎样才能更好地装点城市和美化人居环境?公众是否能够真正接受并参与到看似前卫的当代艺术作品中去?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精神雕塑”?南方日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走访。

“用艺术为深圳注入新的观念”

今年,深圳雕塑双年展实现了方向性的转变,展览主题继承著名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的“社会雕塑”概念,从策展理念层面上突破了以往对“雕塑”的固有理解,更加注重雕塑作品与城市精神以及市民生活的内在联系。

这个构思出自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策展人及公共项目的召集人马可·丹尼尔。丹尼尔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曾数次受邀造访中国,上海当代美术馆、广州时代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等都曾留下他的足迹。每次来华访问,他会特意了解中国策展人的工作情况,比如广州、深圳、上海、香港、台湾这些地方的策展人、艺术家是如何理解他们的工作定位的。在他眼中,中国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已经非常丰富,各种艺术观点频频碰撞,整个艺术圈非常活跃。

为了策划今年的深圳雕塑双年展,丹尼尔再一次来到中国,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考察。在走访了不同艺术家的工作室之后,他与受访艺术家之间形成了关于“参与性艺术”的共识,策展主题被确定为“我们从未参与”。

另外,丹尼尔表示,他希望本次展览的作品能够实现艺术与城市及市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我非常希望这次展出的作品能够成为深圳的城市景观,一直存在下去。但我更加希望双年展能够为深圳注入新的观念和想法。”

台湾艺术家黄博志是丹尼尔的朋友,他带来的作品是《生产线——中国制造》。黄博志在展览现场搭建了一个小规模的、临时性成衣加工生产线,并请来一名深圳女工现场制造蓝色衬衣。这些衬衣分别陈设于40个极简风格的衣橱中,每个衣橱用于存放工人一天的生产成果。

丹尼尔说,台湾的服装纺织业非常发达,许多台湾企业曾经迁移到珠三角开设加工工厂,如今又有部分企业返回台湾。双年展闭幕后,这些在深圳制作的衣服将被打包运到台北,继续参加台北双年展。艺术家黄博志试图以他的作品,唤起观者对深圳成衣加工历史及全球化背景下生产体系的关注。

此外,艺术家徐坦通过他的作品《社会植物学》探讨了生态保护的话题,作品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的居民对土地的利用及人们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东莞艺术家李景湖的作品《海风》则是一片餐具的海洋,让观者仿如置身凉爽的海风中。一个个碗盘象征着日复一日投入建设的工人们,艺术家通过作品向这些劳动者表达了敬意,“如果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珠三角经济的持续繁荣”。

丹尼尔表示:“在欧洲等地区,‘参与性艺术’是非常常见的。当代艺术可以作为塑造城市文化性格和品味的首选,通过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某些重要议题,引发人们对艺术公共性的思考,让更多深圳市民能够乐意与作品对话。”

参展作品为城市景观

增添“文艺范”

深圳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藏在一片绿荫之中,墙柱上贴满展览的讯息和广告,随处可见前来看展的市民和游客,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只有4.8平方公里的农垦区,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旅游、电子、房地产和金融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的企业城区。

深圳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从1998年开始策划雕塑艺术展,一直注重艺术的公共性,多次发起有关当代艺术的讨论。历届展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主办方要求参展作品与深圳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发生关联,最终这些作品也都成为了深圳城市景观的一个部分。

在第四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即深圳雕塑双年展前身)上,参展艺术家们应邀围绕深圳华侨城OCAT广场进行艺术创作,所有展品都是根据广场及周边环境完成创意设计的。与徐冰、蔡国强、谷文达被封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四大金刚”的黄永砯,曾以半架飞机残骸为材料,创作了名为“蝙蝠计划”的装置艺术。直到今天,这个别出心裁的作品依旧赫然耸立在广场上,成为一处带有独特韵味的城市景观。“这么多年下来,这个作品已经成为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们前往参观,大家对于作品表达的主题各有各的说法,观众和作品之间形成很有意思的互动关系。”双年展工作人员对南方日报记者如是说。

此外,在深圳生态广场,人们可以看到像“蘑菇”一样冒出来的高层建筑,色彩斑斓,夺人眼球。该作品的名字是《波涛之上·地平线》,是法国著名艺术家达尼尔·布伦在深圳实地勘察后结合地形环境完成的雕塑创作。作品由涂有不同颜色线条的柱体构成,每个柱子的顶部平面都画有黑白等宽的线条,看起来整齐划一,放眼望去就像地平线上的标记,寓意着深圳这座新兴城市惊人的发展速度。达尼尔·布伦曾表示,艺术作品与人们生活关系很深,“很多时候,艺术作品的存在意义来源于人们对它的使用。”

如果说这些大型作品带来的“装饰效果”是立竿见影的,那么另外一些艺术展对深圳这座城市的贡献则显得“润物细无声”,比如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平面设计在中国”展等。这些大型文化活动对深圳城市性格的塑造同样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品,为深圳增添了一股充满时代气息的“文艺范”。经过一步步的探索,深圳雕塑双年展也在逐步调整步伐,超越艺术作品的“物质性”,将精神层面的互动作为了策展重点。

双年展如何变得更“长寿”?

如今,双年展已经成为展示当代艺术的重要平台之一,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共计有140多个双年展在不同城市举办。双年展创立于1895年的威尼斯,后来,意大利人还创立了著名的巴西圣保罗双年展。上世纪90年代以后,双年展在全球各地蔚然成风,一度成为当代艺术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今天的双年展,从主题定位到办展模式已和发展初期截然不同,各地的双年展都不同程度地凸显举办地的本土文化与精神诉求。

今年双年展开展之际,恰逢第二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也在同一时间拉开序幕,很多观众奔走在深港两地,享受艺术盛宴。展览之余,丹尼尔安排了近20场艺术家对谈、讲座和表演活动,还提供了相关的学术文献,希望以此提升双年展的学术含量,丰富活动形式。

与此同时,如何才能持之以恒地吸引人们的眼光,让双年展成为一座城市的“长寿项目”,已经成为全球双年展共同面对的话题。近年来,包括双年展鼻祖威尼斯双年展在内,不少双年展呈现出“遇冷”的态势。有评论就此指出,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增强,地域界限被进一步打破,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获取信息的渠道都更加多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参展艺术家对南方日报记者说:“以前大家都盯着双年展看,现在双年展不再像过去那样显得新鲜、瞩目,当代艺术的创作和展示,都具有了更为纷繁的形式。”

对此,本届双年展的副策展人吕佩怡态度依然乐观。她相信双年展是展示城市文化、书写城市个性的重要形式。“我认为,双年展还是有它特殊的功能,对于举办城市来说是一次促进和激励。我们可以拓宽思维去看这个问题,一座城市从具象、可视的美感到最无形的精神气味,都可以通过双年展这个平台呈现出来。另外,不同地区的双年展是可以跨地区合作的,比方说这次,我们就是通过作品把台北双年展和深圳双年展联系在一起。”

吕佩怡表示:“我相信,艺术有这样的力量,能够促进城市间的对话,实现纯粹的沟通和分享。”

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总监卢迎华几乎走遍了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双年展。她认为台北市立美术馆举办的台北双年展组织非常专业,经常邀请活跃的国际策展人,对国内的双年展具有借鉴的作用。

“双年展的‘寿命’在于彻底发挥艺术的互动性。”卢迎华称,“坚持学术化的策展思路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双年展不仅是艺术圈的事,它一定要跟城市形成互动作用,最终从双年展中受益的,是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老百姓。”

(记者钟琳实习生桑显洁)

相关文章

  • 周愚山:关于我的书法之路[图文]
    周愚山:关于我的书法之路[图文]

    百岁老书法家周愚山一我从小开始学识字学写字。五六岁的孩子,谈不上书法,那只能算是涂鸦。我六岁入学,就学于黄河路益寿里弄口毓贤小学,回到家里,父亲(字钟麟,讳毓仁)除了管理求古斋书局的生意,关起门来就辅导我写字。尽管我学习用功,但父亲总是不满足,恨铁不成钢。父亲是苏州绿荫堂书业学徒出身,有志气,爱学习,学习勤奋,自学成才,练就一手魏体书法,善写斗方榜书。当我开始学字时父亲就用自己的经验教育培...

    1678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李乃强创新中国水墨画:远看是油画近看是国画[图文]
    李乃强创新中国水墨画:远看是油画近看是国画[图文]

    李乃强创新中国水墨画:远看是油画近看是国画昨天上午9点,《李乃强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一楼大厅隆重开幕,50余幅参展作品均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画家李乃强多年来的精品力作。作品中,浓丽而又不失雅致的色彩,三维立体空间和明暗的鲜明对比,都潜移默化地融合在了中国传统笔墨的线条中。所有作品,以类似油画的表现风貌,让前来观展的市民大开眼界。江南时报记者程岚岚文秦怀珠摄江南时...

    88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徐冰:艺术它没法教
    徐冰:艺术它没法教

    王雷《手织手纸NO.2》在中国之外基本不用“实验艺术”的说法,因为艺术本来就是在实验的逻辑中延展的。今天,中国被“提前”放到全球时空关系的焦点上,这关系前所未有且错综复杂、敏感多样。中国正处在对焦的过程中,这使中国成为最具实验性的地方,就必然需要和出现最具实验性的艺术,从而,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框架中,普遍性地自然生成了一处“...

    706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赵子龙:万达该补一补艺术史[图文]
    赵子龙:万达该补一补艺术史[图文]

    毕加索《两个小孩》万达1.72亿拍下毕加索的《两个小孩》,本来是企业扶持文化艺术的好事,但在郭庆祥[微博]发表了一系列排斥当代艺术的言论之后,引发了艺术界的集体批评。著名策展人吕澎[微博]当即批评郭庆祥“不懂当代艺术”,甚至用了“没文化、没知识、没教养”这样的词。郭庆祥一直不喜欢当代艺术。几年前他曾在《谁在为“丑态图像”...

    42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年画岂能消失[图文]

    麒麟送子图苏州桃花坞年画编者按:年画,是中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逢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许多人的回忆里,年画是心中那份醇正的“年味”,不变的乡情。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这些“墙上的风景”正离我们渐行渐远,现代住宅环境和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流水线生产方式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后继乏人等因素...

    1132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吴为山:以忧患为生命底色[图文]

    翻阅吴为山的雕塑作品集,其间,最令我怦然心动、血涌神驰的,乃是一尊《独立苍茫——齐白石》。图片上,齐白石的颈项、身躯被拉长又拉长,拔高又拔高,乍一看,似宇宙洪荒孑遗的巨木化石,又似“天欲堕,赖以柱其间”的独秀峰。材质为泥,视之却如山骨,崚嶒,峥嵘,拔地而起,直插云霄。目光叩处,锵然作青铜声。这是齐白石吗?齐白石哪能有这般颀伟?若依头部和躯干的比...

    134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吴山明人物画的新境界[图文]
    吴山明人物画的新境界[图文]

    吴山明中含太古不尽意,笔墨超然绝畦径。画家安得论三尺,身世生缘俱堕甑。在我读书的时候,吴山明先生的作品就饮誉士林,被争相传摹,成了许多青年学子的习画典范。近十几年来,他精进不懈,风格幡然而变,大江南北,翕然而从者益众。我有幸几次拜读他的作品,印象强烈而深刻。这种印象,姑且概括为6个字:体正、气长、格清。先说体正。我们知道,吴先生作为浙派水墨人物画的健将之一,具有扎实而牢固的造型基础。现...

    1110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皮力评“725大火”:整个中国信用破产[图文]
    皮力评“725大火”:整个中国信用破产[图文]

    皮力微信全文如下:“以艺术和玩笑的名义,我们以次充好,我们纵火,我们做假拍卖,我们在媒体上掩盖真相,我们鄙视五毛,但是我们雇佣网络水军。所有的一切的一切,今天的艺术家所作所为和我们要反对的那个政治的虚伪已经完全一模一样了,而自己却浑然不知的洋洋得意。”来自皮力微信的这段话正被艺术圈疯转,大概正是因为戳中了痛处。以艺术和玩笑的名义,我们以次充好,我们纵火,我们做假拍卖,...

    1562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水墨在新加坡:南洋画风是否后继无人[图文]
    水墨在新加坡:南洋画风是否后继无人[图文]

    新加坡艺术家洪雪珍作品《TowardsJurong》上世纪50年代,从中国到新加坡的艺术家在水墨画中融入了热带色彩,这种“南洋风格”曾被视为当时新加坡艺术领域现代主义精神的独特财产。而今,水墨画再次受到世界关注,而新加坡的水墨画源流似乎因为时代更迭而逐渐淡去。随着这几年水墨艺术逐渐在国际艺术界受到关注,新加坡的水墨现状却后继无人、情况堪忧。上世纪50年代,从中国到新加...

    1143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以不知道怎么拍的方式拍电影[图文]
    以不知道怎么拍的方式拍电影[图文]

    导演李玉李玉早年曾经做过主持人,拍过纪录片,其作品《姐姐》被纪录片大师怀斯曼称赞为“摄影机能像趴在墙上的苍蝇一样观察生活”。从2001年反映女同性恋生活的电影处女作《今年夏天》开始,李玉的导演之路开始慢慢一次又一次转变,从最初的小众、地下、边缘,到现今的票房“亿元俱乐部”会员。李玉一边走在社会批判、直面内心的创作刀刃上,一边游走在红线边。李玉和制...

    407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设计返璞归真[图文]
    设计返璞归真[图文]

    奥地利建筑家阿道夫·卢斯早在1908年便提出了“装饰即是罪恶”的观点,百余年过去了这样的信条仍旧深深刻在每个设计师心中。当他们静下来真正开始尝试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设计时,往往呈现出来的作品都是简单和本真的,最“真”的东西才是设计力量萌发的源泉。旧工艺演绎新材料鲁班锁相传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鲁班的发明,同样是榫卯结构,不用钉子和绳子,完全...

    1067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泼墨代线条 误导人物画[图文]
    泼墨代线条 误导人物画[图文]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十五年前,吴冠中先生的一篇文章《笔墨等于零》引发了一场有关中国画笔墨的持久争论。近日,当代水墨人物画领军者之一的黄一瀚先生称:中国画笔墨中处于核心概念的线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穷尽其样式;而墨块,尤其是人物画中的泼墨则是一块尚未深入开垦的“处女地”,正可为当代水墨发展留下一个突破口。果真如此吗?且看业界专家们的深入辨析。唐周昉《调琴啜茗图》(局部...

    489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徐冰:当代艺术假大空 [图文]
    徐冰:当代艺术假大空 [图文]

    2012年4月,艺术家徐冰在“地书”上海展览现场。身处当代艺术系统之中,徐冰却对当代艺术持批判的态度:“我要是不参与这个系统,我也不能够批判。西方也在自我反省这个系统。”谈当代艺术徐冰:当代艺术里有假大空的成分他曾经创作出一部“无人能懂”的《天书》,而今,他带着“人人能懂”的《地书》来到上海。...

    365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金京华: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图文]
    金京华:追求真实的自我表达[图文]

    金京华美院是一个不被教学体制束缚的地方,在艺术思想和艺术创作上老师们都不会硬性的要求你该怎么去做,只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他们一个方向,这种因材施教的氛围,使得学生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板块。金京华说自己会特别关注后现代以及当代艺术,喜欢贾科梅蒂、杜尚、安东尼葛姆雷、波伊斯、弗朗西斯·培根、罗斯科、等艺术家。写实的东西已经不足以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金京华选择了抽象的...

    152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别把“占领男厕”全当行为艺术[图文]
    别把“占领男厕”全当行为艺术[图文]

    2月19日,广州数名女大学生在越秀公园旁边的公厕上演了一场“占领男厕”的行为艺术。她们希望借此引起政府和社会对男女厕位不均衡问题的重视,消除女性在公共场所如厕排队现象。(2月20日《广州日报》)现实社会中,公厕厕位“重男轻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实践中,这种厕位设计显然具有相当程度的科学性、合理...

    193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