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张羽:毛笔皴擦掉了当代水墨精神

时间 : 12-01 投稿人 : 唔西 点击 :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写实、表现到非具象,从传统水墨到当代水墨,张羽一路走来曾因为《灵光系列》令中外艺坛关注,而今又决绝地抛弃这一“图式”,“华丽转身”为一个不断用指印来进行“人间修行”的“行为艺术家”。

从拿着毛笔到彻底抛弃毛笔,这个转变的背后,张羽有着怎样的思考?水墨精神已经到了不抛弃笔墨无法存活的境地了吗?在近期记者对张羽的专访中,他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临摹古画后感觉毛笔创作无空间

张羽小时候随父母被下放到天津的农村,因缘际会下,认识了原天津市美协主席马达,从而接受了系统的素描和写生训练。

后来,张羽考入天津杨柳青画社。因为工作需要,他做了大量古画临摹的工作。在和古画“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张羽深入体悟了传统绘画的技巧以及水墨精神。但同时,走得越近,越令他觉得前辈大师已把笔墨技巧发展到了极致。他渐渐意识到:如果继续沿着前人设定好的方法去创作,是没有空间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当代艺术家唯有突破才能创造出一片新天地。

张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了“放下毛笔”的想法,并开始用指印作画的尝试。虽然当时整个艺术界也在对几千年来中国画的变革进行深刻思考,但像张羽这样彻底扔掉毛笔的想法还是太过于“惊世骇俗”,他因此遭到了许多批评和质疑,甚至有人直言,他完全是在“胡来”。

张羽只好“先慢下来”,仍旧用毛笔,但放弃已有的笔墨规则。在他花了十年时间创作的《灵光》系列中,他以全新的方式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笔墨表达:用一支开花笔,皴来皴去,毫无规则,不再使用勾描等传统的笔墨方法;图式的残圆与破方中有光、有墨、有痕迹、有速度,但是毛笔的书写性却给刻意地抹去了。

《灵光》很快被普遍接受,为张羽赢得了好评。去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水墨艺术展”也将其纳入其中,并且赞美其“用圆形或直线的形式唤起宇宙事件,美丽又骇人”。

最大指印作品整整按了一年

事实上,《灵光》里面仍然暗藏了张羽想要“抛弃毛笔”的深远策略:“指印没有了绘画性,所以大家都看不懂。那我把指印的一个点放大,让它成为‘灵光’,强调它的视觉震撼力,于是很快就被接受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张羽从未停下对指印的思考,并且在2003年再度启动相关创作。这一次张羽决定彻底扔掉毛笔,和“绘画性”诀别。

为什么采用指印?张羽说他可不是“瞎点”。他点指印是因为觉得这是一个“契约画押”的方式,是一个文化概念。而这个动作本身还可以赋予许多时代的特征:比如承诺和信誉,以及它们在当代所面临的危机;再比如当代社会里,人们一遍遍地刷屏,使用的也是手指头,层层叠叠的指印又有了“信息不断被刷新”的意象,人们则在这其中迷失。张羽对“指印”非常有信心,认为它可以开启一个广阔的表达空间。

张羽最大的指印作品有12米长、2.3米宽,上面有他超过10万个指印。他为此整整按了一年,整个过程像是一场达摩面壁的修行。

今年7月,“张羽——意念的形式”在广东美术馆开展,让广东观众也领略了无边无尽的指印:他在长卷上点染指印,细密绵长、铺天盖地;在玻璃上点染指印,红色指印通过光的照射,投影在里面的宣纸上,产生虚薄的斑点;他在丝绸上点染指印,红色的丝绸从高悬的天花板上垂挂而下,在它们飘逸波动的掩映深处,放置一台电视机,正在播放张羽在透明的玻璃上缓慢地点染指印,红色的指印越来越密集,直到最终覆盖了他的面孔。

同时,观众看到的还有按照秩序置放的600只白色瓷碗,其中盛放着水墨,水和墨会随时间挥发,并且在碗沿上留下痕迹,正像绘画的画面也是水和墨在宣纸上留下的痕迹。

简介

张羽,1959年出生于天津,1979年考入天津杨柳青画社,曾为天津杨柳青画社《国画世界》编辑室主任,1988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现为职业艺术家。作品为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威尼斯贝纳通美术馆等多家国际知名艺术品收藏机构所收藏。

对话张羽——

“没有自己的方法就不会有自己的语言”

广州日报:你有过长期的临摹经历,中国画的功底也打得很扎实,但您又决绝地抛弃笔墨,更说出了“拿起笔墨就跳进了陷阱”这样的“狠话”。这么做完全就是因为“高山仰止”所以必须另辟蹊径吗?

张羽:“高山仰止”是一方面原因,同时还因为觉得仍旧用笔墨没有意义。古代中国画的好处在于,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有关联的,毛笔和画家的生命是捆绑在一起的,是一个日常经验,他们用毛笔画画特别随意,根本不用考虑技术性的问题,而到了当代,毛笔其实和我们的现实已经没有关系了,用毛笔画画成为一个纯粹的技术性问题。我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作应该从对现实、对今天的理解出发,而那种技术和我们的时代是脱节的。

另外,我想有自己的表达,去创作自己的东西,但我只要拿起毛笔,就会不自觉进入那套古老的系统中,个性的东西就会消失掉。拿着毛笔,不外乎勾、染、皴、擦,这套书写方式太完善了,以至于你所有的努力只能是一种风格,但语言还是一样的。我们看整部中国绘画史,其实是个风格史,语言都是一样的。有时候你很难说谁画得好、谁画得不好,只能说谁画得更有意思,意蕴、境界或者空间的布局上更有自己的想法。究其本质,大家谁都摆脱不了谁,只是一个简单的样式的不同。所以,我觉得必须放下毛笔,用毛笔绘画这条路,空间几乎是零。

广州日报:但从你想要放下毛笔,到真正放下,中间还是经历了挺长的时间,似乎你也在摇摆?

张羽:对,在起初很长的时间里,我都在摇摆,还是想尽可能用毛笔,将自己的意愿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我也想通过对毛笔、水墨、宣纸更深入的了解去寻求出路,因为如果你了解不全面,寻找出路就是空想。所以,我使用毛笔的笔墨书写方式一直做到1993年。

广州日报:在您早期的作品中,我惊奇地发现,目前当代水墨一些画家的符号性的东西,您过去都曾经用到过。

张羽:对,现在很多年轻艺术家还在做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做过的事。

广州日报:但您认为这条路走不通?

张羽:不可能走远,因为它还属于一个基本的绘画范围:不是像古代,就是像西方;不是现实主义,就是走到表现、抽象、超现实主义去。但我觉得应该再往前走,创造和西方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绘画都拉开距离的一种新方法。我觉得,如果没有自己的方法就不会有自己的语言。比如传统绘画,大家都是一样的方法,所以大家的语言也是一样的。而我只想做我自己,这也是我(进行“指印”创作)的核心目的。

广州日报:舍弃已被认可的《灵光》搞装置,您难道不担心市场的问题吗?

张羽:从上世纪80年代走到现在,我的风格、语言在不停地变化,每次变化都很艰难,但也都有人去收藏,只是多少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做扇面肖像,收藏的人就很多。不夸张地说,如果我现在还停留在那个阶段,不知道可以赚几个亿了,但我觉得不对就不做;《灵光》也是,很多人想收藏,但我不画就是不画了;我现在做的“指印”,也有人收藏,虽然不多,但哪怕藏家一年就买我两件作品,生活就没有问题了。

广州日报:其实,老早就有人提出:“中国画已经穷途末路。”但直到现在,我们看到中国画不仅没有消亡,反而更加兴旺了,无论是画家还是藏家,可能都是历史上最庞大的群体。你这么看待这个现象呢?

张羽:所谓消亡,是从发展的角度来判断的,不是说就彻底没有了。我知道现在画院里画家们的画卖得非常好,但他们跟艺术史其实没有关系了。这是一个市场,但市场不等于艺术。当然,艺术史不记载你,也不代表你不能在当下画卖得好,赚很多钱。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懂指印作品

广州日报:有人认为您现在的做法有点像“走钢丝”,前途未卜,因为您仿佛营造了一个像“道场”一样的东西,但艺术家本人的情感是被抽离出来的,只剩下一个形式、一个壳。而艺术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有艺术家的情感注入其中,会让人产生共鸣,但这些东西在您的作品中似乎没有了。

张羽:不管你制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或者形式,都不是无中生有的,都会有精神性的东西注入其中。比如我的“108本册页”,每一本册页上都有我的指印,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跟它发生的关系,怎么会没有情感在里面呢?

传统的中国画,花鸟、山水等都有一个具体的形,通过这个公认的形,情感和物像直接产生关联。但从文化的深层来分析,情感并不必然具有一个固定的形,它是看不到的。比如禅宗,只在你的想象中,具体的你根本摸不到。我营造的是一个可想象的空间,会给人心理上一个隐约的感受,从很多方面去想象和它的关联。

广州日报: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欣赏您的作品,其实有些类似于冥想的过程。它的情感空间是开放的,不是更小了而是更大了?

张羽:对,如果硬要把它理解为一个空空如也的壳,我就没有办法了。就像我1991年刚开始做“指印”的时候,所有的批评都说看不懂。可是那个时候,就有英国的画廊开始收藏我的作品,他们怎么就能看懂呢?去年我在威尼斯双年展上,用摁满指印的宣纸和丝绸制造了一个闭关的空间,有一个美国观众在里面待了一个小时,眼泪不停地流,他怎么就看懂了呢?

广州日报:我在展览现场也听到很多人说看不懂,他们感兴趣的可能是这些指印真的是您一个个按的吗?这得按多久啊?

张羽:就你刚才的这番描述,我不觉得国内的观众和我的作品有隔膜。“怎么能按这么久啊?怎么按这么圆啊?按的时候究竟在想什么呢?”能发出这样的疑问,等于是看懂了。

我认为,艺术家应该引领、推动这个时代的审美。宋代的东西再好,我也不能回头画那种画,我得提供今天的思想。

相关文章

  • 谈论中亚,倾听那阵细微的风声[图文]
    谈论中亚,倾听那阵细微的风声[图文]

    一块代表着中亚的地毯摊在地上,众人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对于新疆的关切。半年前,艺术家刘小东来到新疆和田,通过他独特的现场绘画方式,以四幅油画记录下当地人的生活面貌。在策展人侯瀚如和欧宁的操作下,作家、摄影家、历史学家等各路人马纷纷参与其中,对当地生活、文化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呈现。我们说新疆如何不同,可是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和世界上其他人相同的东西: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快乐。—&mdas...

    1492 美术趣闻 艺术评论 美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博伊斯:关于人智学与未来的人性[图文]
    博伊斯:关于人智学与未来的人性[图文]

    图片资料《明镜》采访博伊斯,关于人智学与未来的人性编者按:约瑟夫·博伊斯(1921-1986),20世纪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与精神导师之一。自学生时代起,博伊斯就熟知史代纳的著作,尤其是有关社会秩序与机能的著述,他将结合了雕塑、表演和社会行动的艺术,来探索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交流,并深深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1984年,德国《明镜》(DerSpiegel)周刊的彼得·...

    658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字画价格差距悬殊 书法家王贵忱:字好的人太少[图文]
    字画价格差距悬殊 书法家王贵忱:字好的人太少[图文]

    明崔子忠《伏生授经图》宋李迪《雪树寒禽图轴》近日,有评论家指出,艺术市场上字画价格差距悬殊,坊间一直流传着“好字不如烂画”的说法。譬如,明代书画家陈继儒的画作,单件最高价已达5040万元,而其书法(长手卷)不过两百多万元,现当代字画之间的价格,差异尤甚。那么,在书画本同源的中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藏家对国画青眼有加,对书法冷眼相待?书法和国画在创作及审美上到底有没有高下之...

    1895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张新权的油画艺术:独特视角和个性化语言[图文]
    张新权的油画艺术:独特视角和个性化语言[图文]

    张新权油画作品当今我国的绘画创作,不论题材内容还是形式语言,均愈来愈显示出多元和多样的面貌。题材内容的不断扩大和形式语言的不断拓展,都基于艺术家对自己独立人格的自觉和对自我艺术个性的自信,表明他们艺术视野的开阔和修养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反映了社会的开放和进步,人们的审美需求的宽度与深度在增长,艺术家们的视觉经验和表现手段也相应地日益丰富。例如,在近十多年的中国画山水画和油画风景画的创作中...

    1924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中国油画还需要补课[图文]
    中国油画还需要补课[图文]

    靳尚谊在自己书房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一头花白头发,身着深色毛衫,方框眼镜后一张消瘦的面容。日前,年近八旬的靳尚谊在北京东四环的家中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阳光透过窗口洒进书房,从侧面照着沙发上的靳尚谊,像一幅伦勃朗的肖像画。作为中国油画界的巨擘,他书房的墙上挂着两幅作品,一幅是泥金书法扇面,一幅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人物倪瓒的山水画复制品,整个书房弥漫着简素空灵的古风。尽管是油画家,国画却是他从不回...

    1000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夏国:耐人寻味的霓虹世界[图文]
    夏国:耐人寻味的霓虹世界[图文]

    夏国《霓虹灯》系列作品霓虹灯与LED灯的组合,以“光雕”的形式展现出相悖的物象与物形,这就是艺术家夏国为公众展现出的霓虹世界。艺术家试图借由工业美学的产品为媒介,在当下语境中探求艺术表达的可能性,也藉此展开对各种问题的投射。夏国《霓虹灯》系列作品夏国生长于新疆阿勒泰,是一位沉静、态度锐利且观念前瞻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对非物质化时代的物质性本身展开持续而彻底的反思,通过霓...

    148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陈丹青:我顶多能被称为“写家” 非常讨厌游记[图文]
    陈丹青:我顶多能被称为“写家” 非常讨厌游记[图文]

    陈丹青(右)与蒋方舟对话(特派记者欧阳春艳)昨日,3年未出书的陈丹青在京首发3部新作——访谈录《谈话的泥沼》、杂文集《草草集》、游记《无知的游历》。在这个演艺明星、情感专家、商人都号称“作家”的时代,陈丹青在首发式现场却发出质问:“什么人都可以称为作家吗?你有独立的创作吗?你写过什么正经的小说吗?就我而言,我顶多能被称为‘...

    1699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林容生:动笔先动心[图文]
    林容生:动笔先动心[图文]

    画家林容生动笔先动心写生亦写心——北大星光“艺术北京”林容生专题稿林容生曾在《出去写生》一文中讲述过这样一段话:“我很庆幸自己是一个山水画家,也很庆幸在生活里还能有这样一种状态和方式。我认为这是需要出去写生的最重要的一个理由。”写生,对于林容生来讲是一件充满幸福感的事,踩着湿润的泥土行走在阳光和煦的田间,呼吸着带有植物...

    1379 美术知识 美术资料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创新的魅力[图文]
    创新的魅力[图文]

    钟鸣闲来垂钓碧溪上68×68cm钟鸣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当代中国人物画家,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展现出当代人的个性。这种个性表现为:不囿于已经陈旧的表现形式,大胆地探微取幽、博古通今、涉猎中西,创造出富有当代社会情感而又具备鲜明特征的艺术形式来。钟鸣是一位具有清晰的艺术理念和创造意识的艺术家。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还在美院求学的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一个有作为的艺术家面对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必...

    1818 艺术理论 美术知识 美术文摘 美术评论
  • 严师与高徒[图文]
    严师与高徒[图文]

    据有关专家考证,图片中的小男孩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海派黄杨木雕艺术开创者徐宝庆先生。现在,“海派文化”一词已经耳熟能详,但海派文化不是一个仅仅与上海相关的苍白的名词,它是有具体内容的,我说虹口民俗文化时曾经说过粤味浓郁、犹太风情和樱花芬芳构成上海虹口文化的底色;同样徐家汇的最大特点就是中西文化的交汇之地,它同样构成海派文化的具体内容。徐家汇拥有土山湾,实际上在徐家汇形成以...

    1349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庸俗化阻碍水墨发展[图文]
    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庸俗化阻碍水墨发展[图文]

    京华时报记者潘之望摄近些年,在经历了西方当代艺术的冲击后,水墨再度成为中国艺术中的热点词汇。数据显示,2003-2013年十年间,全国范围内有关水墨主题的相关展览已举办过619个,今年就有98个相关展览举办,占10年总体量的1/6之多。除了国内,国际上对水墨的关注度也日渐升高,除了博物馆和美术馆,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大拍卖行也纷纷举行中国水墨的展览。8月16日,《京华时报》专访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

    1702 艺术理论 艺术常识 美术科普 美术文摘
  • 朱壶如诗说宝璜[图文]
    朱壶如诗说宝璜[图文]

    我时常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进入《朱壶丹心》网站,一边啜着用朱壶泡出的清茶,一边细细地品读壶友们贴在站上的赏壶文字,偷偷地分享他们因拥有朱壶而产生的快乐。我不否定其他制壶者的优秀,但燕瘦环肥,各人审美取向不同,朱壶于我最是独爱。所以我和别的朱壶拥趸者一样,用朱壶、品朱壶便成为了每日必做的功课。这是一个雨后的清晨,一阵电话铃声将我从睡中唤醒。呵呵,难得的凉睡让我差点忘记了对朋友,对一个忘年交的承诺...

    1107 美术理论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美术观点
  • 傅抱石晚年画风丧失中国艺术传统精神[图文]
    傅抱石晚年画风丧失中国艺术传统精神[图文]

    “读一篇古文,看一遍必不如抄一遍。画也一样,临摹一过,则其峰峦渲染,树石安排,乃至一点一画,都直接地予我们以新的启示,累积这时候的失败,即是他日的把握。”痴迷石涛,取名“抱石”就是因为深爱石涛的画作1904年,傅抱石出生于江西南昌一贫苦家庭。虽家境贫苦,但异常勤奋好学,后因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而被一个人赏识,这个人正是当时艺坛的大人物徐悲鸿。19...

    1121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 记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第一人李广[图文]
    记中国秦汉封泥收藏第一人李广[图文]

    秦汉封泥李广,原名李西广,祖籍河南,北京汉唐雅集艺术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封泥收藏家,收藏东周(战国)和秦汉封泥一万多枚。无意之间,连司马迁都忽略了的历史的细枝末节,被封泥盖上了印信戳子,封存在了古老的土地下面。随着封泥的一次次出土,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隐隐流动着悠久的古韵重现世间。然而,无数年来,这些国宝却流失惨重。20年来,李广担当着国宝的守护者,牺牲了无数钱财、精力和心血,他收藏...

    758 美术理论 美术常识 艺术科普 艺术杂谈
  • 中国画史研究需要不同的视野[图文]
    中国画史研究需要不同的视野[图文]

    高居翰本报记者冯智军高居翰,一位被誉为“最了解17世纪中国绘画的美国人”,当地时间2月14日下午2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家中去世,享年88岁。这位生于加利福尼亚福特布莱格的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学者,留给世人的是一系列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著作和他的艺术讲座视频。在2013年12月12日的一篇博客中他写道:“并不是我害怕死亡这件事,我害怕的是能力的丧失&mdash...

    1574 美术理论 美术知识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