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皇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时间 : 06-10 投稿人 : 李燮平 点击 :

皇极殿❖图片

皇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皇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皇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皇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皇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皇极殿❖简介

皇极殿宁寿宫区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名宁寿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改建宁寿宫一区建筑时,将宁寿宫改称为皇极殿,作为乾隆皇帝归政后临朝受贺之所。

皇极殿位于宁寿宫区中轴线前部,与后殿宁寿宫前后排列于单层石台基之上。殿坐北朝南,面阔9间,进深5间,取帝尊九五之制。黄琉璃重檐庑殿顶,前檐出廊,枋下浑金雕龙雀替明间,左、右次间设殿门,余各次间下砌槛墙。后檐明、次间辟为殿后门,可达宁寿宫,余各间砌墙。殿中四根沥粉贴金蟠龙柱,顶置八角浑金蟠龙藻井,下设宝座,品级仅次于太和殿。殿内左置铜壶滴漏,右置大自鸣钟,制作考究。

殿建于青白石 须弥座上,前出月台。御路与甬道相接,直贯宁寿门,四周通饰汉白玉石栏板。月台左右及甬道两侧各设台阶。殿两侧为垂花门、看墙,分别与东、西庑房相接,将院落隔为前后两进。庑中开门,东为凝祺门,西为昌泽门。

皇极殿丹陛左右分置日晷、嘉量,是体现皇权的重要陈设。御道两侧各有六方须弥座一个,座上置重檐六角亭,亭身每面镌篆体寿字各三。石座中心有铸铁胆,每年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日,则改立灯杆于其中,是古代多用途基座实例,今仅存其座。另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曾成造并安设铜龟、铜鹤各一对,鼎炉两对,今皆不存。

皇极殿为仿乾清宫制度改造。嘉庆元年(1796年)新正,传位授宝典后,太上皇乾隆帝于此举行“千叟宴”,宴请90岁以上老人,时入宴群臣、耆老及并未入座者达五千余人。嘉庆七年(180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先后修葺。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皇极殿行慈禧六十寿辰贺礼。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太后七十岁生日前后,在此分别接见奥、美等9国使臣。慈禧死后,曾在此停灵、治丧。

皇极殿彩画原为金龙和玺彩画,慈禧太后六十寿辰在此祝寿,将外檐改为枋心 苏式彩画。1979年重新修缮后,恢复了乾隆时期的风貌。


相关知识科普


皇极殿

宁寿宫

面阔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进深

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之一,又称四阿顶,由一条正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因而又称五脊殿,并有单檐、重檐之分。重檐庑殿顶为屋顶式样中最尊贵的形式。

庑殿顶

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亦称四阿顶、五脊殿。由1条正脊和4条斜脊组成四面坡,有单檐、重檐之别。重檐庑殿顶为屋顶最高等级形式。

浑金

在器物周身贴金箔的做法。“浑”为浑然一体之意。

雀替

木结构装修构件。宋代称角替,清代称雀替。多用于大式建筑的外檐额枋下与柱相交处,有支撑和牵拉作用,可增强枋榫的受剪力和枋柱插接作用。明清以来,雀替的雕刻装饰效果日渐突出。

明间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沥粉贴金

古建筑彩画工艺之一。即用装有胶和土粉混合成的膏状物的尖端有孔的管子,按彩画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上面涂胶后贴以金箔,以求图案有立体感。

贴金

中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贴金是将金箔用竹夹子夹起贴在有黏性的地子上的一种方法。古代贴金的地子,一般用鱼鳔胶水或构树津液涂刷。

藻井

建筑物室内天花如穹隆状的装饰。由方井、八方井、园井层叠垒而成。正中多雕成蟠龙状,口衔宝珠。藻井一般用于较重要的殿宇。

宝座

传统家具中一种体型宽大的坐具,亦称“御座”。明以后,随着皇权制度的强化,宝座成为帝王御用坐具的代名词,象征着帝王的权威。《明史》载,明神宗时,宦官冯保窃权,“帝御殿,保辄侍侧”。当时的吏部都给事中雒遵进言:“保一侍从之仆,乃敢立天子宝座,文武群工拜天子耶,抑拜见中官耶?”将宦官立于宝座之侧视为亵渎皇权的大不敬行为。 宝座大多摆放在宫廷正殿明间的中心或显要位置,单独陈设,极少成对。在宝座的背后还要放置一个较大的座屏,两边放置甪端、香筒、仙鹤、蜡钎等器物,格外尊贵、庄严。皇帝端坐在宝座之上,俯视群臣,“君临天下”,充分体现出帝王的权威,以达到“明制度,示等威”的目的。

太和殿

白石

即曲阳黄山白石,色泽光洁,纹理细腻,俗称汉白玉或白大理石,在造像记中则名为玉石或白玉石。迟至北魏晚期,人们已经规模化开采利用,延绵至今。

须弥座

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坛”,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须弥即指须弥山,在印度古代传说中,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说指喜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须弥山做底,以显示佛的神圣伟大。我国最早的须弥座见于云冈北魏石窟,是一种上下出涩、中为束腰的形式。迨至唐、宋,上下涩加多,且有莲瓣之类为饰,束腰部分显著加高,并有束腰柱子(蜀柱)将之分割成若干段落,这类形制在宋代叫做“隔身版柱造”。但宋代南方有的不用束腰柱子,而用鼓凸出的曲线。唐塔上出现两层用须弥座作承托的佛像、塔幢、坛台、神龛、家具以至古玩与假山。须弥座已从神圣尊贵之物,发展成为由土衬、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和上枋等部分组成一种叠涩(线脚)很多的建筑基座的装饰形式,通常用于尊贵的建筑物基座。后来一些家具,如屏风之类的底座也经常采用这种形式。

月台

建筑物前的台座。

宁寿门

垂花门

坐落于院落的中轴线上,为第二道门,俗称二方,又称内门。前檐檩下不立柱,改用两个悬而倒置的垂柱,柱头多雕饰莲花瓣、串珠等纹饰,因得名。柱间安有雕刻精美的花枋,梁架上施以彩绘。柱大体可分为中柱式和一殿一卷两种形式。中柱式即于面阔方向立柱,上安檐梁,以便承托上顶;一殿一卷式,则是在中柱式垂花门后接出一个卷棚顶,用立柱支撑,形成复合建筑。遂初堂前的垂花门为一殿一卷式。

嘉量

中国古代标准量器,包括斛、斗、升、合、龠五种容量单位。乾隆初年,清廷得到东汉时期的圆形新莽嘉量,又考核了唐太宗时所造方形嘉量的图式,从而仿造了方形和圆形嘉量。太和殿前为方形嘉量。

基座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

乾清宫

太上皇

全称太上皇帝,即皇帝之上的皇帝,一般由在位皇帝的父亲充任,是皇权与父权相妥协的产物。在大多数情况下,做太上皇的人先做皇帝,然后将帝位让给儿子(当然也有例外)。此种让位,古代称为“内禅”,以示与因将帝位让于异姓(实际上是被武力篡夺)从而导致改朝换代的“禅让”不同。“太上皇”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自号始皇帝,追封其父秦庄襄王异人为太上皇,实际上异人并未当过皇帝。第一个真正的太上皇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吕光病重,于是将帝位让给儿子吕绍而自称太上皇。历史上最后一个太上皇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后,于1796年自愿传位于嘉庆皇帝。

千叟宴

千叟宴是清代宫廷中举行的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盛宴,始于康熙时期,盛于乾隆朝,嘉庆朝以后不再举行。康熙五十二年是康熙皇帝六旬万寿,在畅春园分别宴请了65岁以上的现任和休致的满蒙汉大臣、兵丁等两千多人。康熙六十一年正月,再次召65岁以上满蒙汉大臣及百姓等1020人,赐宴于乾清宫前。宴间,康熙帝与满汉大臣作诗纪盛,名《千叟宴诗》,“千叟宴”始成名。乾隆年间,曾两度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规模更为宏大,与宴者竟达3000人。千叟宴的举行,反映了清代所提倡的“养老尊贤”、“八孝出悌”和优老政策,是清统治者在政治上笼络民心,有维护朝廷统治的作用。

金龙和玺

和玺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图案以各种姿态的龙为主。枋心内一般画二龙戏珠,藻头内画升、降龙。平板枋以青色为底,上绘行龙;挑檐枋青色底,画流云或“工王云”;由额垫板朱红色底,上绘行龙。龙周围衬云纹、火焰图案。

和玺彩画

清代建筑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由枋心、找头、箍头三部分组成,以连接的人字形曲线为间隔,绘以龙凤图案,主要线路沥粉贴金,并以青绿、红色衬地,色彩艳丽,金碧辉煌。

枋心

梁枋彩画的中心部分。长度约占整个梁枋的三分之一。

苏式彩画

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的一种。源于江南苏州地区,故名。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多为祥兽花鸟、山水风景、人物故事。故宫花园及内廷建筑多饰以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从明代起即传入宫廷,经几百年的变化,与江南原有彩画不同,尤其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因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之为“官式苏画”。

苏式

明清时期我国家具的四个主要产地之一。四地为苏式、广式、京式、晋式(又称苏作、广作、京作、晋作)。

相关文章

  • 交泰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交泰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内廷 后三宫之一,位于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约为明嘉靖年间建,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此殿,是年重建。交泰殿平面为方形,深、广各3间,单檐四角攒尖顶,铜镀金宝顶,黄琉璃瓦,双昂五踩斗栱,梁枋饰龙凤和玺彩画。四面明间开门,三交六椀菱花,龙凤裙板隔扇门各4扇,南面次间为槛窗,其余三面次间均为墙。殿...

    363 内廷 后三宫 乾清宫 坤宁宫 交泰殿 四角攒尖顶 攒尖顶 宝顶
  • 浴德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浴德堂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浴德堂位于外朝西路武英殿院内西北平台上,其名源自《礼记》中“浴德澡身”之语,是清代词臣校书的值房,专司刊刻、装潢书籍等事宜。浴德堂坐北面南,面阔3间,黄琉璃瓦卷棚 歇山顶,后檐接抱厦2间。堂后偏西有北房,面阔2间,黄琉璃瓦卷棚硬山顶。浴德堂东次间后檐辟门,接砖砌拱券通道以通后室,通道曲折如曲尺。后室平面呈方形,上覆穹顶,建筑带有鲜明的阿拉伯式风格。室内四壁至...

    419 浴德堂 武英殿 礼记 值房 面阔 琉璃 卷棚歇山顶 卷棚
  • 万春亭和千秋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万春亭和千秋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万春亭、千秋亭分别位于御花园内浮碧亭、澄瑞亭以南,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建。是一对造型、构造均相同的建筑,仅藻井彩画有细微的差别。亭平面呈『0118』形,是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四面抱厦前各出白玉石台阶,周围白玉石栏板,绿色琉璃槛墙饰黄色龟背锦花纹,槛窗和隔扇门的槅心都是三交六椀菱花,梁枋施龙锦彩画。重檐攒尖顶,下层檐施单昂三踩斗栱,下层檐以上改成圆...

    1918 千秋 御花园 浮碧亭 澄瑞亭 藻井 抱厦 琉璃 槅心
  • 绛雪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绛雪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绛雪轩位于御花园东南,后依宫墙,座东面西,面阔5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前接歇山卷棚顶抱厦3间,平面为“凸”字形。明间开门,次间、梢间为槛窗,上为福寿万字支窗,下为大玻璃方窗。门窗为楠木本色不加油饰,柱、框、梁、枋饰斑竹纹彩画,朴实淡雅。轩前一座琉璃花坛制做得极为精细,体量、造型恰到好处,下部为五彩琉璃的须弥座,饰有行龙及缠枝 西番莲图案,上部用翠绿色栏板、绛...

    961 绛雪轩 御花园 面阔 琉璃 硬山式顶 卷棚 卷棚顶 抱厦
  • 太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太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太极殿,内廷西六宫之一,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宫,因嘉靖皇帝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启祥宫,清代晚期改称太极殿。清代曾多次修葺。太极殿原为二进院,清后期改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后檐接出抱厦,并与长春宫及其东西配殿以转角游廊相连,形成迴廊,东西耳房各开一间为通道,使太极殿与长春宫连接成相互贯通的...

    1053 太极殿 内廷 启祥宫 长春宫 穿堂 抱厦 配殿 面阔
  • 弘德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弘德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弘德殿为乾清宫之西小殿,始建于明代,初名雍肃殿,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改今名。殿南向,单檐歇山顶,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明间辟门,两次间为槛窗。前接抱厦3间。殿中悬挂匾曰“奉三无私”,南向设御座。后室3间,有匾曰“太古心殿”,后东室匾曰“怀永图”,皆为乾隆皇帝御笔。明代殿前有斜廊,清代改为砖墙,自成一院。东侧有小门一道,以通内外,西侧为凤彩门,是正宫通向...

    1290 弘德殿 乾清宫 歇山顶 琉璃 面阔 明间 抱厦 昭仁殿
  • 宁寿宫倦勤斋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倦勤斋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 倦勤斋戏台,室内亭式小戏台,斋内天花及墙壁满裱彩画的藤萝架,画中斑竹篱笆与戏台仿竹篱笆和谐地连接,戏台好似置于藤萝架下,极尽巧思,美观别致。...

    860 宁寿宫 倦勤斋 天花
  • 神武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神武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称玄武门。清康熙年重修时,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神武门。门总高31m,平面矩形。基部为汉白玉石须弥座,城台辟门洞3券,上建城楼。楼建于汉白玉基座上,面阔5间,进深1间,四周围廊,环以汉白玉石栏杆。楼前、后檐明间与左、右次间开门,菱花隔扇门。东西两山设双扇板门,通城墙及左、右马道。四面门前各出踏跺。楼为重...

    1247 神武门 须弥座 基座 面阔 进深 明间 马道 踏跺
  • 三友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三友轩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三友轩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三进院落,座北面南,三开间式小轩。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建。黄琉璃瓦卷棚顶,东为硬山式,西为歇山式,三面出廊,这是一种巧借地形的屋顶构造形式,为宫中仅有。轩明间 槅扇4扇,中间两扇为门,檐下挂匾“三友轩”,两次间为灯笼锦支摘窗。轩内以松、竹、梅岁寒三友为装修题材。尤为夺目的是紫檀透雕 圆光罩,罩上竹叶以玉片镶嵌,构思巧妙。东为3扇...

    1542 宁寿宫 琉璃 卷棚顶 明间 槅扇 支摘窗 岁寒三友 装修
  • 文渊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渊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渊阁,清宫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命于文华殿后规度适宜方位,创建文渊阁,用于专贮《四库全书》。文渊阁座北面南,阁制仿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构置。外观为上下两层,腰檐之处设有暗层,面阔6间,西尽间设楼梯连通上下。两山墙青砖砌筑直至屋顶,简洁素雅。黑色琉...

    1218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文华殿 天一阁 面阔 琉璃 剪边 回纹
  •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 景祺阁戏台,室内小戏台。平面呈“凹形”,背景绘廊柱及婴戏图案,透视感极强。除上下场门外,台前正面也开两门,以作通道之用。 慈禧居乐寿堂时,晚宴后常命太监在此演戏,有时甚至不必化妆。...

    311 宁寿宫 宁寿宫景祺阁戏台 景祺阁 透视 乐寿堂
  • 麟趾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麟趾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麟趾门位于紫禁城内廷东路东六宫区域,为东二长街南门,北与千婴门相对。始建于明代,初称寿春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今名。清沿明旧。“麟趾”一词出自《诗经·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诗的原意是颂扬周文王的子孙知书达理,不违周礼,以善德行世,后来“麟趾”便成为称赞王室和贵族子弟贤能的...

    1469 内廷 二长街 琉璃 歇山顶
  • 昭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昭仁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昭仁殿始建于明代,为乾清宫东侧小殿。昭仁殿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殿前接抱厦3间。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有小门以通内外。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殿之东设龙光门,明代已有,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安全出口。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出禁城自缢前在此砍杀其女昭仁...

    312 昭仁殿 乾清宫 歇山顶 琉璃 面阔 明间 抱厦 李自成
  • 保和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保和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

    1395 保和殿 中和殿 谨身殿 建极 面阔 进深 歇山顶 琉璃
  • 午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午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其前有端门、天安门(皇城正门,明代称承天门)、大清门(明代称大明门),其后有太和门(明代称奉天门,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今名)。各门之内,两侧排列整齐的廊庑。这种以门庑围成广场、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是受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有利于突出皇宫建筑威严肃穆的特点。午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四年(164...

    1537 午门 承天门 大明门 太和门 奉天门 皇极门 廊庑 五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