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太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时间 : 06-10 投稿人 : 王时伟 点击 :

太和门❖图片

太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太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太和门

太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太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太和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太和门前西侧铜狮

太和门❖简介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称奉天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门,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顺治三年(1646年)、嘉庆七年(1802年)重修,光绪十四年(1888年)被焚毁,次年重建。

太和门面阔9间,进深4间,建筑面积1300.00㎡。上覆重檐歇山顶,下为汉白玉基座,梁枋等构件施以和玺彩画。门前列铜狮一对,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

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殃及太和门与昭德门,第二年三门重建。太和门前有面积约26000㎡的广场,内金水河自西向东蜿蜒流过。河上横架五座石桥,习称内金水桥。广场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廊庑,习称东、西朝房,并有协和门(明代称会极门)和熙和门(明代称归极门)东西对峙。东侧廊庑在明代用作实录馆、玉牒馆和起居注馆,清代改作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内诰敕房。西侧廊庑在明代为编修《大明会典》的会典馆,清代改为繙书房和起居注馆。

太和门在明代是“御门听政”之处,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颁发诏令,处理政事。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门听政、赐宴,后来“御门听政”改在乾清门。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满族统治者定鼎北京后的第一个皇帝福临即在太和门颁布大赦令。


相关知识科普


太和门

奉天门

明代紫禁城外朝之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后改称皇极门。清代改称太和门。

皇极门

面阔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进深

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歇山顶

歇山顶为中国古建筑屋顶式样之一。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亦称九脊殿。又有单檐、重檐之分,重檐较单檐尊贵。

基座

也称之为台座、台子、座基、底座,通常是指垫衬在佛座下面的方(长)形石台。

和玺彩画

清代建筑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由枋心、找头、箍头三部分组成,以连接的人字形曲线为间隔,绘以龙凤图案,主要线路沥粉贴金,并以青绿、红色衬地,色彩艳丽,金碧辉煌。

内金水河

取“金生丽水”之义,又相对天安门前外金水河而言,故称内金水河。

内金水桥

因内金水河而得名,故称内金水桥。

廊庑

泛指在屋檐下面、正殿两侧或独立有屋顶覆盖的通道。

朝房

朝房分为东西两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黄琉璃瓦硬山式顶。东朝房是为祭祀准备奶茶和瓜果的地方,又称茶膳房。西朝房是为祭祀准备面食点心的地方,又称饽饽房。

协和门

熙和门

实录

古代编年体文献之一。记述方式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最高统治者——皇帝为中心,既记其言行动止,还兼记一朝国政大事。实录的史料来源主要是时政记、起居注和日录。 实录最早产生于南朝萧梁时期。自唐代开始,前朝皇帝去世,后嗣之君即诏令史官为先君撰修实录。此后,历代皆视实录为必备之作。清代专设有实录馆,不仅由大臣主持纂修,还要由皇帝御审“钦定”。

实录馆

官修史书机构。

玉牒

宫廷文献名,皇帝家族之谱册,唐代已有,沿及明清。清代每十年续修一次,以帝系为统,长幼为序,存者朱书,死者墨书。宗室记于黄册,觉罗记于红册,并各有满汉文本。男女分记,各记有宗支、房次、封职、名字、生卒年月日时、母族姓氏、婚嫁时间、配偶姓氏,宗室、觉罗中人口变动情况,按上述项目每年造册送宗人府,以便续修时载入玉牒。

玉牒馆

编修皇族谱系的机构。

起居注馆

掌侍皇帝政务之起居、记言、记行的机构。清康熙九年(1670年)设,三十六年(1697年)停馆,雍正元年(1723年)复设。负责记录朝会、御殿、御门听政、殿试、御经筵、外藩来朝、大阅、节日、出师命将、凯旋迎劳及岁勾重囚等重大事件。皇帝谒陵、校猎、驻跸园苑、巡狩方岳时,记注官皆护从。每月成满、汉文各1册,书明年月日及记注官姓名,次年按月排纂成册,命名为《起居注》。

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

检查皇帝所交办事情处理情况的机构。

内诰敕房

办理皇帝封官、赐爵等命令的机构。

会典

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唐代时有《唐六典》,虽为六,实包括中央地方所有官署的体制。明清时改称会典,仍以六部为纲。清又有会典则例与会典并行。

繙书房

办理宫中满汉文互译事宜的机构。

御门听政

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是在清晨故又称早朝。明朝规定,文武官员每天拂晓到奉天门(太和门)早朝,皇帝亲自接受朝拜、处理政事。清初“御门听政”移至乾清门。如在宫外,则依皇帝的行踪而定。

乾清门

满族

满族,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源于女真。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改女真族为满洲(今称满族)。

相关文章

  • 储秀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储秀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储秀宫,内廷西六宫之一,明清时为妃嫔所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储秀宫。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绪十年(1884年)为庆祝慈禧五十寿辰,耗费白银63万两进行大规模整修,现存建筑为光绪十年重修后的形制。储秀宫原为二进院,清晚期拆除了储秀门及围墙,并将翊坤宫后殿改为穿堂殿,称体和殿,连通储秀宫与翊坤宫,形成相通的四进...

    1915 储秀宫 内廷 翊坤宫 穿堂 体和殿 配殿 琉璃 万寿无疆
  • 紫禁城的城垣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紫禁城的城垣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紫禁城的城垣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虽有重修,但整体城垣的规模和布局依然保持初建时的原貌。紫禁城城垣呈长方形,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总长为3428m。城墙从地面到顶部高9.90m,断面呈下宽上窄的梯形,底部宽8.62m,顶部宽6.66m,内外两面各收分0.96m,接近城垣高度的10%,看上去很稳重。城垣地下基础材料是多层灰土和碎砖,...

    778 紫禁城的城垣 乾摆 宇墙 琉璃 沟眼
  • 重华宫漱芳斋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重华宫漱芳斋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重华宫 漱芳斋戏台,重华宫曾为乾隆潜邸,即位后颇加修葺,增设戏台,顶层置升降绞车。新年在此宴赉廷臣,演戏赐茶。1923年,逊清皇室在此戏台为敬懿皇贵太妃的生日演出,成为宫中戏曲活动的终曲。...

    315 重华宫 漱芳斋戏台 漱芳斋
  • 箭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箭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箭亭位于紫禁城东部景运门外、奉先殿南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清代皇帝及其子孙练习骑马射箭的地方。箭亭名为“亭”,实质上是一座独立的大殿。其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四面出廊。殿内20根朱漆大柱直接承托梁架,减少了斗拱层叠的层次,是宫殿建筑大式做法中比较少见的。箭亭东西两侧山墙磨砖对缝,不开窗;南北两面各辟菱花槅扇门,南5...

    1786 箭亭 景运门 奉先殿 面阔 进深 琉璃 歇山顶 槅扇
  • 南、北十三排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南、北十三排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南、北十三排指宁寿宫外东侧南、北各13座排房,东依紫禁城城墙,为乾隆年间所建。其中12座南北相向,各面阔3间,进深1间,前出廊,明间开门,灰瓦硬山式顶。每两座为1院,共6院,每院西墙辟院门1座。北端1座有小南房两间。南端南墙中辟垂花门,门外南临敛禧门。...

    1989 十三排 宁寿宫 面阔 进深 明间 硬山式顶 垂花门
  • 体和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体和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体和殿位于西六宫的翊坤宫之后,原为翊坤宫的后殿,清光绪年间将此殿改为前后开门的穿堂殿,名曰“体和殿”。殿为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前后开门。东2间相连,慈禧太后居住储秀宫时曾在此进膳。中间为过道,可出入。西2间亦连通,为饭后饮茶休息室。殿之东西耳房各有1间辟为通道,可连通翊坤、储秀两宫。殿前有东西配殿,东南有井亭1座。后檐出廊,东西两侧接游廊,北转与储秀宫...

    506 体和殿 翊坤宫 穿堂 琉璃 硬山顶 面阔 储秀宫 配殿
  • 乾清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乾清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乾清门为紫禁城内廷的正宫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门面阔5间,进深3间,高约16m,单檐歇山屋顶,坐落在高1.5m的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周围环以雕石栏杆。门前三出三阶,中为御路石,两侧列铜鎏金狮子一对。中开三门,门扉安设在后檐部位,门厅敞亮。两梢间为青砖槛墙,方格窗。檐下施单昂三踩斗栱,绘金龙和玺彩画。门两侧为八字...

    1396 乾清门 内廷 面阔 进深 须弥座 御路石 鎏金 三踩斗栱
  • 四神祠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四神祠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四神祠是供奉四神的地方。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神祠由一座八角形亭子前出抱厦组成,周围出廊,八方攒尖顶黄琉璃瓦,上覆黄琉璃宝顶。抱厦卷棚 歇山顶,黄琉璃瓦。梁枋绘龙锦旋子彩画,天花板绘锦纹支条 缠枝莲天花。不施斗栱,槛窗用豆腐卦 槅心,青砖槛墙。廊下设木坐凳栏杆,上用华板,色彩绚丽,造型纤秀,别具风格。亭内靠南墙砌砖台,是架供案奉安神牌的地方,面北...

    1335 四神 抱厦 攒尖顶 琉璃 宝顶 卷棚歇山顶 卷棚 歇山顶
  • 宁寿宫倦勤斋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倦勤斋戏台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宁寿宫 倦勤斋戏台,室内亭式小戏台,斋内天花及墙壁满裱彩画的藤萝架,画中斑竹篱笆与戏台仿竹篱笆和谐地连接,戏台好似置于藤萝架下,极尽巧思,美观别致。...

    857 宁寿宫 倦勤斋 天花
  • 珍妃井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珍妃井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珍妃井位于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原为宫中普通水井。井眼上置井口石,石两侧凿小洞,用以穿入铁棍上锁。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銮驾回京,珍妃被追封为贵妃,其家人获准将...

    1900 珍妃 宁寿宫 井口石 井口 景祺阁 颐和轩 清西陵 崇陵妃园寝
  • 斋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斋宫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斋宫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为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之所。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进行。康熙后期,诸王子储位之争激烈,最终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政敌。胤禛即位后,宫廷内部的斗争仍十分激烈,雍正帝为确保平安,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在紫禁城内兴建斋宫,将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斋宫系前朝后寝两进的长方形院...

    1273 斋宫 毓庆宫 斋戒 面阔 琉璃 歇山顶 抱厦 明间
  • 景运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运门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景运门,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清沿明制,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景运门位于乾清门前广场东侧,东向,与西侧隆宗门相对而立,形制相同。面阔5间,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单昂三跴斗拱,彻上明造,梁枋绘墨线大点金 旋子彩画。明间及两次间辟为门道,门扉设于后檐金柱处。门道内外设礓磋 慢道以便车舆出入。门内北侧为蒙古王公大臣值...

    1663 景运门 乾清门 隆宗门 面阔 琉璃 歇山顶 墨线大点金 旋子彩画
  • 文华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华殿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文华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协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因其位于紫禁城东部,并曾一度作为“太子视事之所”,“五行说”东方属木,色为绿,表示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文华殿初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后因众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参与政事,嘉靖十五年(1536年)仍改为皇帝便殿,后为明经筵之所,建筑随之改作黄琉璃...

    1163 文华殿 协和门 武英殿 五行说 琉璃 经筵 圣济殿 李自成
  • 御花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御花园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御花园位于紫禁城中轴线上,坤宁宫后方,明代称为“宫后苑”,清代称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以后曾有增修,现仍保留初建时的基本格局。全园南北纵80m,东西宽140m,占地面积12000㎡。园内主体建筑钦安殿为重檐盝顶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轴线上,以其为中心,向前方及两侧铺展亭台楼阁。园内青翠的松、柏、竹间点缀着山石,形成四季常青的园林景观。...

    480 御花园 坤宁宫 钦安殿 盝顶 浮碧亭 澄瑞亭 千秋 抱厦
  • 延晖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延晖阁 - 故宫博物院建筑简介

    延晖阁位于御花园内西北,北倚宫墙。明代初建时称清望阁,清代改今名。阁座北面南,三开间,外观为上下两层,其内部两层之间有一暗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前檐明间开门,灯笼框隔扇门6扇,两次间为灯笼框槛窗。阁之上层迴廊环绕,玲珑轻盈。延晖阁高居于宫墙之内,与东部的堆秀山形成了左右均衡的格局。这是一处供登临远眺的建筑,登阁俯视,园中古柏成行,风光绮丽,北望景山,峻挺葱郁。...

    1797 延晖阁 御花园 琉璃 歇山顶 明间 灯笼框 堆秀山 景山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