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寿堂❖图片
庆寿堂院内景
庆寿堂西侧游廊
庆寿堂❖简介
庆寿堂是宁寿宫后部东路一组建筑的总称,位于阅是楼之北。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
庆寿堂由前后4进院构成南北狭长的院落。主入口为垂花门1座,门内第一进院正殿额曰“寻沿书屋”。第二进院正殿即庆寿堂,面阔5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黄琉璃瓦绿剪边 卷棚 硬山顶,前后檐明间安步步锦 槅扇门,余为槛窗。第三、四进院之格局与庆寿堂之院大体相同。第四进院正殿西侧有小院,内有水井,小院北墙开琉璃门,可通景福宫。庆寿堂院落东倚宁寿宫宫墙,东北辟随墙门,可至北十三排。
庆寿堂各院正殿均面阔5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明间前后开门,殿之间以高出地面的甬道相连。东西配殿均面阔3间,进深1间,前后出廊。主要建筑均为水磨砖墙,室内青砖墁地,外檐绘以苏式彩画,风格素静淡雅。屋顶交替使用黄绿两色琉璃,若前院为绿瓦黄剪边,后院则为黄瓦绿剪边,利用简单变化的手法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
清光绪末年,慈禧太后居乐寿堂时,曾将此处作为醇王福晋、恭王女、庆王女等人进宫时暂居之处。现建筑完好。
相关知识科普
庆寿堂
宁寿宫
阅是楼
垂花门
坐落于院落的中轴线上,为第二道门,俗称二方,又称内门。前檐檩下不立柱,改用两个悬而倒置的垂柱,柱头多雕饰莲花瓣、串珠等纹饰,因得名。柱间安有雕刻精美的花枋,梁架上施以彩绘。柱大体可分为中柱式和一殿一卷两种形式。中柱式即于面阔方向立柱,上安檐梁,以便承托上顶;一殿一卷式,则是在中柱式垂花门后接出一个卷棚顶,用立柱支撑,形成复合建筑。遂初堂前的垂花门为一殿一卷式。
寻沿书屋
面阔
间之宽称面阔,即指古代建筑中平行于桁檩方向,且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根檐柱中心线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宽度的总和称通面阔。
进深
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
琉璃
一种带釉的陶制品。釉以铅作助溶剂,以含铁、铜、钴、锰的矿物作着色剂,再配以石英而制成。明清皇家宫殿、宗教庙宇等,常以琉璃作建筑材料用。
剪边
屋面做法的一种。即在屋脊和檐口部分使用色彩、种类与屋面不同的瓦件,明显突出屋面的边际线。
卷棚硬山顶
硬山顶与卷棚顶相结合的屋顶形式,属于硬山顶的一种,但无正脊,瓦垄直接卷过屋顶。
卷棚
卷棚式顶的简称。两山顶成圆形,屋顶无正脊,前后两坡瓦陇贯通,又称“过陇脊”。
硬山顶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屋顶分前后两坡,两端与山墙平齐,显得质朴坚固。
明间
古建筑术语。指建筑各面正中四根檐柱之内的空间,其两侧称为次间。
步步锦
古建筑门窗常用的棂条组合形式。其做法是用棂条拼成一个个长方形,上下左右对称排列。棂条交接处做成尖榫,用胶粘牢。
槅扇
又称格门,由立向的边挺和横向的抹头组成木构框架。抹头又将槅扇分成槅心、绦环板和裙板三部分。槅心是主要部分,占整个槅扇高度的五分之三,由棂条拼成各种图案。棂条分内外两层,中间糊纸、夹纱或安玻璃。室内槅扇多采用夹纱做法,所以又称碧纱橱。绦环板和裙板亦多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室内槅扇的雕刻较为细腻。槅扇上下一般安有转轴,可以自由开合。有的槅扇不用绦环板和裙板,而像槅心一样使用棂条,称落地明造。
景福宫
十三排
宁寿宫外东侧排房,南北各13座,称北十三排和南十三排。
配殿
隆恩门内有东、西配殿各一座,黄琉璃瓦悬山顶,每座均面阔5间,进深2间,前附走廊。东配殿放置祝板,祝板是一块一尺二见方的木板,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祭奠死者的祝文。西朝房是帝、后忌辰时喇嘛念经的场所。
苏式彩画
中国古代建筑彩画的一种。源于江南苏州地区,故名。画法灵活、生动,题材广泛,多为祥兽花鸟、山水风景、人物故事。故宫花园及内廷建筑多饰以苏式彩画。苏式彩画从明代起即传入宫廷,经几百年的变化,与江南原有彩画不同,尤其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因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之为“官式苏画”。
苏式
明清时期我国家具的四个主要产地之一。四地为苏式、广式、京式、晋式(又称苏作、广作、京作、晋作)。
乐寿堂
福晋
对满族王公贵族妻子的称呼,实为汉语中“夫人”的满语音译。福晋有嫡、侧之分,正妻称“嫡福晋”,妾称“侧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