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世纪前后佛教造像集中分布图
不久前,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美术学院、佛教美术研究中心合作主办的“2018·中国上海·佛教美术源流国际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阮荣春就“早期佛教造像的东渐与北上”的猜想进行了论证。他认为,中国佛像的产生、兴起,不仅存在于由西域而东的北方丝绸之路上,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中,逐渐形成了一条既不在佛教石窟密集的北方丝绸之路,也不在海岸线上的从中印度经长江流域到日本的佛教文化传播线。“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经授权刊发其大会主题报告《东渐与北上——早期佛教图像传播的猜想》,发表时有删节。
有关佛教造像源流的研究,由于受欧洲学者关于犍陀罗造像研究的影响,又由于大量石窟遗迹分布在中国的北部地区,中外学界大都把研究视点投在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地区,以及由西域而东的北方丝路上,亦往往认为中国佛像的产生、兴起与此有关。
然而近几十年来,在中国的南方(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等长江沿线城市)先后发现了大量三世纪前后的佛教造像,遂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即此表明,中国佛教造像先兴于南方,后盛于北方。且在公元三世纪前后,有一条从中印度经长江流域到日本的佛教文化传播线。
佛教3世纪自中印度东传至日本传播线路图
本文拟在以往资料与近年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就“早期佛教造像的东渐与北上” 作一猜想。
一、四川早期佛教造像的遗存
(一)四川早期佛教造像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四川早期佛教造像不断发现,这其中数量较多的莫过于摇钱树佛像,其次为崖墓与陶塑佛像。
1、摇钱树佛像
摇钱树佛像集中在四川的绵阳、安县、三台、梓潼、重庆的忠县、丰都、开县,陕西的汉中,贵州的清镇等地(四省十一县)。
这些摇钱树佛像从类型上看,大致可分为三类。
(1)摇钱树佛像第一类:倚坐式
倚坐式在摇钱树佛像中所占比例不多。于四川丰都县发现的延光四年墓出土的钱树佛像即属这一时期,即公元125年,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佛像。
丰都县延光四年墓出土倚坐式摇钱树佛像
(2)摇钱树佛像第二类:“U”字通肩衣纹式
(3)摇钱树佛像第三类:交叉手印式造像
这一类造像目前仅见两例,一件是梓潼出土佛像,一株六尊。右手握左手贴于胸前,作转法轮相。近期浙江省博物馆展出一件与此相类似钱树佛像。
浙江博物馆展品,交叉手印式造像
双手交叠的转法轮印源于犍陀罗地区,这种手印在中国少之又少,但由此可知,在我国早期佛教造像中,已接受到来自犍陀罗造像的影响。
2、崖墓佛像
此处略。
3、陶塑佛像
彭山陶塑佛像意义不亚于延光像,佛像端坐在陶柱础中央,高螺髻,圆形脸,着“U”字纹通肩衣,左手握衣裾,右手施无畏印,结跏的双足为“U”字下摆衣裾所覆盖,左右为胁侍,台座一周塑龙虎争璧图像。螺髻与U字通肩衣,是秣菟罗造像最鲜明的特征。而这种U字衣纹佛像在中国早期佛像中,影响十分广泛。
陶塑佛像 四川宜宾汉墓出土
(二)四川早期佛像造像发展阶段
四川为中心的早期佛造像大约经历了三个渐进的发展阶段:
1、传说阶段;
2、佛造像的形象塑造已非常清晰,高螺髻,U字通肩衣,手势,以及左右的胁侍等表现均符合佛像的特点;
3、以绵阳摇钱树造像为代表,数量最多,少数呈现印度犍陀罗造像影响。
为了加强对中国早期佛像的产生发展有个清晰认识,以下我们即以四川早期造像的特点回溯印度秣菟罗早期造像的发展,探讨其源与流的关系。
二、秣菟罗早期造像
(一)迦腻色伽时代佛像产生之背景
释迦在世时,并无造像,直到贵霜王朝的迦腻色伽时代才出现为人崇拜的释迦尊像,有几点与中国佛教艺术源流相关的议题必须指出:
1、释迦的诞生地、说法地、涅槃地均在中印度一带;
2、阿育王的崇佛在中印度一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大量象征物的崇拜物如桑奇大塔、巴尔夫托玉垣等为佛像产生准备了条件;
3、迦腻色伽晚年崇佛,但其即位后对宗教实施宽容政策,提供了佛像首先在中印度的历史温床上得以诞生;
4、佛教史上“优填王造像”的优填王之国都憍赏弥正是出土佛像最早的秣菟罗地区;
5、从迦王即位开始,秣菟罗地区产生了即有大量纪年铭文佛造像。
(二)秣菟罗纪年造像与优填王造像之影响
1、秣菟罗纪年佛像
这些纪年铭造像主要分布于秣菟罗地区,从时代风格与类型上可粗分为3类。
(1)立像类
秣菟罗憍赏弥出土的“迦腻色伽二年”立像,现藏于阿拉哈巴德博物馆。这是迦腻色伽即位的第二年雕造的佛像,即为公元80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最早纪年铭的佛像。
“迦腻色伽二年”立像
“迦腻色伽三年”立像,鹿野苑出土,这尊造像与迦腻色伽二年造像同为一人造立,是由秣菟罗运往鹿野苑的。此像高达2.7米,佛像身后有3.5米主柱的华盖。
“迦腻色伽三年”立佛像
从迦王的2,3,4,5,6,8,11,14,26的纪年铭造像,到胡维色伽的35,45,51……的纪年铭造像看,所有立佛像其类型大抵相同,有的高达2.9米。
立像类佛像形式,对中国未产生多大影响,这与佛教对外传播尚未达到一定的影响力度有关。
(2)螺髻佛
即与中国四川彭山佛像相关的螺髻佛。此类造像仅有少量完好,纪年铭造像时间依次为:迦腻色伽8年,9年,17年,20年,23年,29年,31年,32年,39年,其中最有名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为卡特拉佛像与阿希切特拉32年铭菩萨像。
卡特拉坐佛,无王铭,自铭“菩萨”,高71厘米,高螺髻,台座的正面与两侧刻有三尊狮子造像。约刻于迦王八年前后。
龙门宾阳洞石窟造像 麦积山北魏造像 甘肃北石窟寺造像 甘肃南石窟寺造像
2、北方造像的南式化
回溯晋室南下至拓跋氏统一北方这段历史可以发现,原本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据地的中原,在诸胡铁蹄蹂躏下,十六国时期,北方即成一片文化荒原,南都建康由是成了东亚世界文化的中心。北方的实力和军威虽胜过南方,但却一直视南朝文化为“正朔所在”,并以南朝文化为崇尚榜样。北魏统治北方后,大批官员以及工匠的入北,随着汉朝官僚的抬头与南朝的频繁接触,形成了以南方美术为目标,以南朝崇尚为趋向的风气,云冈中后期佛像服制发生的“南式化”的变迁,即昭示出这一时代风潮的开端。此后,随着孝文帝强烈推行汉文化的政策和迁都洛阳,遂使佛像样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开始了极端的南朝化倾向。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卡特拉坐佛像(迦腻色伽8年前后)
阿希切特拉坐佛像,刻有32年铭,是为秣菟罗造像较为成熟的典型作品,这一类作品,其右袒的薄衣贴体佛像形式对中国云冈等地造像产生重要影响。
阿希切特拉坐佛像(迦腻色伽32年铭坐像)
从造像右袒的肩头上可以看到左边袈裟由背后披搭右肩的衣纹。
(3)“U”字纹通肩衣的出现
此类有以下几件重要作品,均为秣菟罗博物馆收藏:A。秣菟罗出土的立佛像;B。安尤尔出土51年铭“菩萨”坐像;C。“佛陀五相”饰板;D。佛陀三尊像与83年铭三坐像
A、秣菟罗出土立佛像:
从造像风格看,立佛像早于51年铭像,高84厘米,圆脸大眼,头部仍见螺髻,身后为圆形背光,背光的边缘仍保留着卡特拉式内弧半圆的花瓣图形。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裾,衣纹随并行上抬的双手形成一个个大U字形线条,因阴刻线衣纹紧贴躯体,形成出水湿衣式样。
U字立佛像——秣菟罗博物馆藏,2世纪前期
B、安尤尔出土51年铭“菩萨”坐像:
即公元129年,这件造像对佛像的通肩衣研究至关重要,头部为螺发,双手上扬在胸前形成一个U字形系列衣纹,并延至下摆遮住双足。尤值得注意的是,台座下结跏趺坐禅定坐佛,亦为U字衣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