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不疯魔不成活:戴安阿勃丝养成记[图文]

时间 : 03-22 投稿人 : 小雪 点击 :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阿瑟·鲁博(《纽约时报》撰稿人,李亚迪翻译)

其实从一开始,她摄影就是为了寻找一种证据:她自身存在的证据。与拍摄对象的互动是支撑阿勃丝活着的信念。她可以从他们的眼中看到自己的样子。然而大众常常误解了这一点,认为她深入社会边缘与变态狂和精神病患者的交流加重了她的抑郁,并最终导致她在1971年自杀。事实并非如此。

不疯魔不成活:戴安阿勃丝养成记 | 艺术知识戴安·阿勃丝在中央公园拍摄儿童(1967年)

1956年,濒临崩溃的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离开了与丈夫艾伦(Allan)苦心经营十余年的时尚摄影公司,因为她迫切需要揭开一切虚饰的图景,探寻隐藏的真实,然而时尚摄影只是工于技,让她长期郁郁不得志。

她的癔病在1950年代达到了顶峰。在康德纳什美术编辑蒂娜·弗雷德里克(Tina Fredericks)举办的一次晚宴上,她试图逃避英国高端女性时尚周刊《Glamour》的采访。后来,她在给好友亚历克斯·艾略特(Alex Eliot)的信中责备自己是“一个可耻的懦夫”,她怪自己孩子气、歇斯底里,总想要逃避,好像她是一个倒在地上可以任人践踏的角色。在另一次晚宴上,画家阿尔弗雷德·莱斯利(Alfred Leslie)发现戴安在滔滔不绝地自我诽谤,其尖酸刻毒让他觉得局促不安。

戴安离开公司后,艾伦曾觉得局面“不忍卒看”,但没有戴安的反对意见,事情也变得好做多了。33岁的戴安也获得了自由,可以拍任何她想拍的东西。刚开始,她拍家人、朋友或者她觉得相处自然的人,用这些照片来练手。有时候她也拍没有人的空间,通过独到的眼光把它们“变活”:例如空无一人的快餐店里的两把椅子。在照片里,这两把椅子似乎像刚起身离开的那对夫妻一样还在说话。她的高中美术老师维克多·达米科也观察到她常跟没有生命的东西讲话,好像它们是人一样。

她漫步街头,用相机对准那些她觉得似曾相识的人。2016年7月12日在大都会布鲁尔馆举办的“戴安·阿勃丝:最初”展览中,人们可以看到其中一幅是一位戴着珍珠项链和白手套的中年贵妇,正小心翼翼地表现得彬彬有礼,像极了她妈妈格特鲁德·内梅洛夫(Gertrude Nemerov)。还有一些表现的是裹在毛皮大衣里的妇女们,让她想起她的外婆——罗丝·罗斯科(Rose Russek)。她曾给沃克·埃文斯(Walker Evans)写信提到她的外婆是Russeks Fifth Avenue百货公司联合创办人之妻,百货公司盈利之后,她外婆就变得“又粗俗又华贵,活像一个当代女巫”。

不疯魔不成活:戴安阿勃丝养成记 | 艺术知识戴安·阿勃丝镜头里的儿童

戴安也常常拍和自己年纪相仿的女人们,照片中的她们或者拎着行李或者牵着孩子。她18岁结婚,育有两个女儿,但她意识到孩子并不是大人幻想中像棉花糖一样又软又甜的,而是有着自己空间的、怀疑的、孤独的、恍惚的或者是暴戾的存在。1956年末,她觉得自己不只压力沉重,而且十分脆弱,仿佛一阵风就能将她卷走。那段时间她拍了窗饰——秋天的树上干枯的叶子,一张飞走的报纸落在黑暗的街道上,以及地面上一只被遗弃的“蓬发安”布娃娃。

纽约其他街头摄影师经常光顾的地方戴安也常去,比如第五大道附近的第57街、中央公园、科尼岛和下东区。不同的是,她从来不偷拍。每次她都会等到拍摄对象抬头看向镜头的时候才会按下快门。之后她高度赞扬杂志里刊出的一幅画:摄影师在拍摄对象朝他开枪的瞬间按了快门。她认为,“这才是终极摄影。照片中有摄影师存在的证据”。

其实从一开始,她摄影就是为了寻找一种证据:她自身存在的证据。早在15岁的时候,她就曾给一位朋友讲述晚上她在明亮的浴室脱衣服,看到一位老人从庭院中走过,眼睛盯着自己看。她不只想看别人,也渴望被看见。做了街头摄影师之后,她有时候穿得相当扎眼,比如豹纹大衣。她从来不会隐入背景中,而是大剌剌地霸占着人们的视线,所以她总能吸引到拍摄对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资深摄影主管约翰·扎科夫斯基(John Szarkowski)对我说,“人们对戴安总是很有兴趣,就像她对他们总是兴趣盎然一样”。

她这样做是因为她必须表现出强烈的诱惑力来引起拍摄对象的反应,这样她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她提出的问题让她的好友帕蒂·希尔(Pati Hill)感到无所适从。2011年,帕蒂接受我的采访时回忆道,“她曾经问我快乐是什么感觉,好像她从来没有经历过。我想她所渴望经历的快乐大概像抽烟或者坐干草车一样具体吧。”在后来的几年,她去看心理医师时抱怨自己一辈子的感受实在太少。她还说,分娩与行经是她仅有的两次快乐经历,因为身体上强烈的痛感让她觉得自己还活着。

与拍摄对象的互动是支撑阿勃丝活着的信念。她可以从他们的眼中看到自己的样子。然而大众常常误解了这一点,认为她深入社会边缘与变态狂和精神病患者的交流加重了她的抑郁,并最终导致她在1971年自杀。事实并非如此。1972年,阿勃丝后期生活中的关键人物——画家兼艺术导演马文·伊斯雷尔(Marvin Israel),在接受电台采访时对此作了澄清:“戴安见到那些人非常开心。也许她的热情和精力就在于发掘更多这样的人。”

1956年她的这类热情几乎枯竭,因为她经历了长时间的虚空和幻象。这段经历终于让她崩溃了。她对希尔说她仿佛遭受了一场“精神上的车祸”,她觉得自己已经面目全非,其他人却都假装她还完好如初。

巧的是,她自身存在感的消解与婚姻的解体步调一致。她退出公司的第二年,她的丈夫艾伦就开始上表演课,想成为一名演员。在课上他遇到了极具表演天赋的年轻姑娘:祖赫拉·兰佩特(Zohra Lampert)。

戴安和艾伦结婚的时候并未规定双方绝对忠贞。但1959年,兰佩特对艾伦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他不离开戴安,他们就断绝关系。权衡再三,艾伦搬了出去。虽然在戴安的后半生里艾伦仍然对她照顾有加,但18年的婚姻毕竟走到了尽头。

婚姻失败虽然痛苦,但也促使戴安成为一名艺术家。艾伦与戴安后来的情人伊斯雷尔不同,伊斯雷尔将戴安推向了艺术的极端,但艾伦则将她孤立起来。艾伦曾说,“我常常觉得是我们的离异成就了她。她会光顾包厘街的酒吧,甚至去别人家里。如果继续跟她在一起我简直无法想象。”戴安在独立摄影初期,某次在街上偶遇一位72岁的商船船员裹着女式皮草,推着一辆老旧的婴儿车,便和他相约在他家见面。赴约之前,她将会面地址给了她的大女儿,后来她解释说,因为“真觉得那位老男人就是日报上常常登的那类谋杀犯”。

戴安很擅长交友。她和各种各样的人维持着长期的友好关系,有公寓楼里的变态、马戏团里的怪人,也有派克大街上的交际花。她从这些关系里汲取营养。早期照片中摄影师与拍摄对象的经典凝视风格到她的成熟时期仍然保持着,而且用中画幅相机放大了。扎科夫斯基认为中画幅照片中的高清晰度让戴安的照片独特而神秘。

但即使在她早期过曝或者模糊的35毫米袖珍作品中,她的凌厉也是扑面而来的。她说她只拍“触动”到她的对象,例如小心翼翼的中年贵妇、优越的妇人和异国情调的马戏团演员。

在她生命力减弱的那段岁月,她一改早期的经典摄影风格,不再拍摄暴怒的或者情欲冲动的对象,转而将镜头对准那些无法回应她的人们:智障的人、盲人和漠然走过的路人。1950年代她愿意拍电影院里的人和电影屏幕,现在她只拍空空的影院和暗下来的银幕。

自杀的前几周她拜访了南希·格罗斯曼(Nancy Grossman)。南希也是一位艺术家,专做拉链拓片和皮带。当时正心烦意乱的戴安要南希为她做一个手部拓片,南希拒绝了,理由是向下压的时候手会疼痛难忍。她却毫不在意。离开的时候,她的心情似乎开朗了一点。因为南希的拓片给了她真实的感受,也让她留下了存在的证据,而彼时她的照片已经无能为力了。

相关文章

  • 书法家温玉廷:妙笔写圆融 尺楮透逸情[图文]
    书法家温玉廷:妙笔写圆融 尺楮透逸情[图文]

    刘熙载的《艺概》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温玉廷的高洁流淌在其超凡脱俗的书法中,成了中国书法界独树一帜的又一面旗帜。出新意于法则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更是集行之温厚、草之情理、篆之气势、隶之雄健、楷之工整于一体。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有言: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我们姑且不论柳公权这话的政治色彩,只说其中蕴藏的书法真谛。见过温玉廷的人,无不被他的雅仕风采吸引,等及观他的字,...

    1255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罗随祖:齐白石篆刻是近代很有意思的样本[图文]
    罗随祖:齐白石篆刻是近代很有意思的样本[图文]

    齐白石四绝十方 作者:罗随祖齐白石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广为公众熟知的人物。不论是书画篆刻,或者传记故事,家喻户晓。齐先生的出版物之众多,在艺术家中,可以称之为“前无古人”。鄙人虽也曾参役齐白石篆刻的编著,但截稿之后,总有莫名的遗憾。以为,对于其篆刻作品的搜集,终嫌不够完整;对于齐白石之所以成为齐白石,答案仍不确凿。就此求教于郎绍君先生,先生以《我们了解齐白石吗》一文见示,余很是服膺郎先生这样严...

    1367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艺苑奇葩 巾帼之光—记著名书画家闫品[图文]
    艺苑奇葩 巾帼之光—记著名书画家闫品[图文]

    1973年,己经是三个孩子母亲的闫品,一边照顾着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一边持之以恒地研究着书法艺术。皇天不负有心人。1992年,己在晋州画院工作的闫品,实现了自己艺术人生的重大转折。时任《人民日报》记者的张雅心来到晋州画院采访时,隅然知道了闫品的传奇人生,并与闫品进行了深入的交谈。面对这样一位为了艺术事业孜孜不倦的强者,张雅心非常同情她,毅然决然地说,我给你介绍一位名师吧!此话一出,闫品心里激动...

    149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石涛作《对牛弹琴图》 曹寅题长诗一首[图文]
    石涛作《对牛弹琴图》 曹寅题长诗一首[图文]

    齐白石称石涛“下笔谁敢泣鬼神,二千余载只斯僧”。在艺术上,石涛是一位画家,同时又是甚有品位的书法家,还是一位造园家。石涛又是在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思想者,一篇《画语录》,几乎成为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的压卷之作。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所著《石涛研究》,是对石涛的思想、作品和交游等做的综合考察,为理解石涛难懂的画学、变化多端的作品以及纷繁的生平行实,提供了可靠参稽。近年来,在红学界,围绕《红楼梦》作...

    562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中生代”艺术家 以黑马姿态出位[图文]
    “中生代”艺术家 以黑马姿态出位[图文]

    滑动(局部) 刁德谦 19842012年前还是年轻艺术家大吃香的时代,近两三年来,一波被市场忽视的“中生代”艺术家在市场运作中被重新发掘出来。比如2018年末在站台中国推出的吴杉个展,一经推出,就引起许多关注,且展出的作品一售而空。一级市场里有不少展览开始推出了虽不清新,但一经推出就非常抢手的中年艺术家们。这类艺术家的展览在近几年被证明很受欢迎。例如2015年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刁德谦个展...

    54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丝路中国之水墨奇缘 记著名书法家李积成[图文]
    丝路中国之水墨奇缘 记著名书法家李积成[图文]

    祖国网讯:(记者崔志萍) “孟夏之日,万物并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文明之路。如今,在这条贯穿古今的路上,华夏文明绽放出一朵“书法之花”。一支笔、一滴墨和一张纸,书写着丝路文化的传奇。在这条文明之路上,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艺术及思想继百代薪传,散发着时代的精神光芒。他的名字叫李积成。李积成,青海乐都人。被王进先老师誉为“盛世中华艺术界领军人物”。他是中国著名的实力派艺...

    1172 艺术科普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观点
  • 著名汉传工笔佛像画家——慧馨居士[图文]
    著名汉传工笔佛像画家——慧馨居士[图文]

    慧馨居士,原名:隗兰花 别名慧馨 三宝弟子法名仁华,中国著名佛像画家。现为无相斋佛像画院副院长,佛教协会特聘工笔佛像画家。佛教绘画艺术家和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生于祖冲之故乡河北省涞水县野三坡,年少师从玉阗居士为师,慧馨少时即喜绘事,人物、花鸟、山水皆有涉猎。临历代壁画及释道绘画,方知古人高深造诣和精巧细腻的画技,15岁时皈依佛门,拜能行法师门下法号仁华,此后,潜心于佛法,广行菩萨道,期间得到众...

    1987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黄辉评陈文令新作:绝地生花转身万物皆牛[图文]
    黄辉评陈文令新作:绝地生花转身万物皆牛[图文]

    (原标题:绝地生花转身万物皆牛——陈文令与他的新作)文:黄辉老子认为“万物皆有道”,孟子相信“万物皆备于我”,佛说世间万物皆有因果,艺术家陈文令提出“万物皆牛”。“大千世界中,它的完整性都体现在容纳每一物上……在寻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途中,我们急迫需要重温‘万物皆牛‘的古老智慧,尊重世间万物——无论其大小——本来有的伟大价值”,这是陈文令新近作品的创作思路,也是他对生命、艺术的感悟。从四月到七...

    44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当文化休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图文]
    当文化休闲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图文]

    如今的中国人不断重视生活品质,快乐工作,健康休闲。看电影、逛书店、观演出、游博物馆、听音乐会、漫步文化街区……多种线下线上文化休闲成为很多中国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文化休闲增幅扩大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城乡居民文化生活一派红红火火的景象。电影院里上座率持续回升,人们观影热情高涨;博物馆里排起长队,全家老少齐观展;剧院里座无虚席,音乐会演唱会轮番上演;各类文化节现场人头攒动,参观体验玩法多样……中国...

    610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艺术科普 美术学术
  • 黄宾虹艺术人生里的书画收藏[图文]
    黄宾虹艺术人生里的书画收藏[图文]

    宋 牧溪印 《竹鸟图轴》大家印象里的黄宾虹是一代书画宗师,殊不知,这位艺术大师也是一位大藏家。当然,只有足够的书画浸染,才能获得相当的书画修养,这也是成为一代大师的必要条件。因为父亲黄定华是徽商,黄宾虹家境优裕。24岁,黄宾虹结婚后的第二年,复往扬州,经友人介绍谋得两淮盐运使署文书一职,所得薪资正好收购字画。据载,当时正值盐政改革,盐商业务失败,纨绔子弟不事生产,只得变卖家藏度日,而且不分好歹...

    1359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凝重唯美,富有张力——崔泉溪作品赏析[图文]
    凝重唯美,富有张力——崔泉溪作品赏析[图文]

    画家简历崔泉溪, 军旅画家,笔名, 田羽。1956年10月出生于江苏徐州。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高级美术师。原广州军区文艺创作室正师职油画创作员。1972年参加工作,1977年南京艺术学院舞美班进修,1983年毕业于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本科学士学位。1989年中央美院“蛋培拉油画技法”学习班。2000年北京全军美术高级造型研修班。2005年岭南美术出版《崔泉溪油...

    1968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 读杨佴旻作品:从熟识的物象读出陌生的神秘[图文]
    读杨佴旻作品:从熟识的物象读出陌生的神秘[图文]

    杨佴旻《早晨》 2014 61.5X68.5cm 纸本设色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艺术创造,只有当其成为本体生命世界内在诉求的时候,这种创造才具有真正的感染力;任何一种艺术创造,只有当其艺术精神与当下人的生存境遇相默契时,她才有可能在那个时代大行其道;任何一种艺术创造,只有当其真正立足于艺术语言的表现过程,...

    1005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六格漫画一炮走红 “新三板”给艺术带来什么[图文]
    六格漫画一炮走红 “新三板”给艺术带来什么[图文]

    美国画家艾丽·布罗什(Allie Brosh)的六格漫画,最近在网上一炮走红,成为竞相刷屏的话题。特别是被格式化了的台词“我们是谁”、“我们怎么出名”、“还没出名怎么办”的问答对白,一经被各行各业的网友们不断演绎,就成为不胫而走的新时尚。也许这位生于1985年的异国美女画家自己也没想到,她在2010年就已经开始的“跳跳鱼”漫画形象,竟然像火山爆发似的,一发而不可收。据说开始是今年8月13日出现在...

    160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九探—齐白石的画为何坚挺[图文]
    刘玉来:齐白石心理十九探—齐白石的画为何坚挺[图文]

    少年来对于齐白石的画作一直被社会公认的看好,虽然其中也有持否定意见的。否定的原因是引起我们此篇论述的原因,我们这里主要是通过否定“否定”达到肯定齐白石所有作品的目的。齐白石一生大概创作了一万多幅画,其中包括山水、人物、花鸟。山水为古风,但属自家风貌;人物基本为清代前形象;花鸟所涉猎的具体内容有:虾、蟹、鸡、蛙、藤萝、兰花、牡丹、玉兰、荷花、芭蕉、鸡冠花、菊花、万年青、凤仙花、天竹、雁来红、山茶花...

    1985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李人毅《中国当代画家研究 • 花鸟卷》之陈永康:内涵特质彰显人文本色[图文]
    李人毅《中国当代画家研究 • 花鸟卷》之陈永康:内涵特质彰显人文本色[图文]

    陈永康,广东顺德人,1944年6月出生于广州。1981年任广州画院专业画家,后抵南京教学国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中央书画艺术研究院学术委员、民进广东开明画院副院长、广州中国画学会名誉会长、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大型美展,曾赴美国讲学,并举办多次个展。出版有《陈永康花鸟画集》等。陈永康:内涵特质彰显人文本色文/李人毅画家陈永康的作品深受社会的广泛欢迎与喜...

    1866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