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晚餐》
【艺画阁】从1498年完成到现在,500多年来饱经风雨的《最后的晚餐》已经很难再说是达·芬奇一个人的创作了。战争,毁灭,长达30年的修复工作使得这幅作品成为艺术史上太多人共同的记忆以及人类“美”留存的不懈努力。有太多一流的颜料学家,化学家,工程师终其一生在为某一个部分的复原做研究和修复。
这幅宽9.15米,高4.28米,耗时三年创作,现藏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的壁画已经成为涉及多学科和多领域的交叉研究经典(图1和2),因为它不仅在技法上达到了最均衡和最完美透视法的状态,成为“透视技法”的教科书;也因为种种人的参与,使得的确成为了全人类共同“完成”的作品。
《最后的晚餐》斑驳细节图
1.坎坷的“出生”和“成长”
《最后的晚餐》注定是“前天不足,后天坎坷”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坎坷给了这件作品一种如《米罗维纳斯》的残缺的美丽。
文艺复兴的大师们都有一种天然的“企图心”,这种企图心造就了惊世的伟大也造成了很多“遗憾”:米开朗基罗的企图心使得他包揽的朱利二世的宏达陵墓计划完全不能完成;布拉蒙特的企图心使得圣母百花大教堂没有完工,直到有了100多年后的布鲁内莱斯基。同样的事,也发生在达·芬奇身上。作为好奇心和探索心很强的大师,他从来要求任何工作都是富有创造性的,任何“重复”都是不能容忍的,所以在创作《最后的晚餐》时,他在颜料配方上作了修改,但正是这一点点小小的修改,使得作品在创作之初就不断褪色。
然而,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下图说明了这幅作品的种种遭遇:
《最后的晚餐》坎坷历史
所以不难想见,无论经过多么“妙手回春”之术,这幅作品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所以在进入第二部分前,看官们需要有心理准备:即将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斑驳不清楚的图像世界。
透视法的使用
2.作品和欣赏
《最后的晚餐》记录了“背叛瞬间”的情景。据《新约·马可福音》:逾越节时,耶稣和门徒共进晚餐,他分代表肉体和血液的面包和酒门徒并说:“你们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门徒闻言,或惊、或怒、或激动、或紧张。《最后的晚餐》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的紧张场面。
第一:手和眼睛——极美的描述能力
对于艺术创作而言,有两个部位是最难攻克的:眼睛和手——传神和传情。
在这个瞬间里,身体姿势和手是充满情感的和心理空间的,通过手势和眼神去研究人物心理引发了后人巨大的兴趣,甚至是佛洛依德。画中十二个圣徒以耶稣为核心分为四组,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举手指天发誓,有的一副真诚表白的样子…而所有的感情都从手和眼神中看出。
手和眼睛
比如(图四左下角)中,耶稣右边大詹姆斯举起的手和(图右下角)翻转的手,从手臂到手掌,从手腕到手背,每一处的柔软和变化都表达了出来,对于手而言,关节是最难画的地方,因为那是温柔和深情在传达。
第二:耶稣居中的三角稳定结构
《最后的晚餐》打破了传统同类型题材的一字型排列的沟通,把耶稣居中,并围绕他做了分组排列,使得整个作品有一种“波浪”似的起伏感和韵律感。
另外,耶稣的左右手分开,和头部正好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在文艺复兴阶段,“神”头上的光环已经被拿掉,但没有了光环的稳定三角形依然说明了耶稣的伟大和圣洁。
第三:关于透视法
《最后的晚餐》中运用了透视法中对基本的“线透视”法,即:把立体三维空间的形象表现在二维平面上的绘画方法,使观看的人对平面的画有立体感,如同透过一个透明玻璃平面看立体的景物。作品中,耶稣头部中央发际线的位置是“焦点”,所有的视线均指向这一点,且背后有三个开窗,增加了视觉的稳定点。
同样,作品的色彩也很有意思。耶稣衣服的红蓝的对立,形成矛盾的统一。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在希腊和基督之前的对比中做自己的配置。
对于艺术品的保存,笔者其实是悲观主义的,无论后代多么努力,《最后的晚餐》有由于先天不足,最终一定会走向自己的悲剧命运。但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真正伟大的作品以及这件作品的意义已经深深刻在艺术史的长河中。达芬奇如他的作品一样,告诉世界:对他而言——一切都不是重点,重要的仅仅是过程。
作者:未央艺阁(本文选自未央艺阁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