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王峰
编者按:山西是文物大省,国有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之多,均位居全国前茅。文物资源丰富,文物保护任务繁重,拓展利用空间广阔,是山西独特的省情。今天的山西,已经不满足“地上文物看山西”,而且要“文明守望看山西”。
4月12日,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出,河津固镇宋金瓷窑址入选,不仅填补了山西无相关制瓷遗迹的空白,而且回答了著名的宋元瓷枕烧造窑场在山西,同时也是山西第13个项目第14次荣膺该奖。而仅仅3天后,山西又隆重启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这在我国省级政府属首创,同样受到极大关注。
也正因此,我们才自豪地写下“文明守望还看山西”。信手拈来也好,妙手偶得也罢,颇为贴切是肯定的。可以说,山西启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既彰显了文物大省的保护自觉和责任担当,也为全国做出了有益探索和杰出表率。同时还标志着,山西文物保护利用已然翻开新一页、正迈上新台阶,必将为此项工作实现政府更大主导、社会更多参与、成果更好共享,提供新方法、新模式、新路径。
文物大省的担当
山西登记在册的国有可移动文物达到320余万件,不可移动文物达到53875处,数量均位居全国前茅,可谓不折不扣的文物大省。而近一段时期,山西文物保护工作多管齐下,不乏创举,则是明明白白凸显了一个文物大省应有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
首先是高度重视。去年9月26日,山西专门召开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省长楼阳生突出强调,要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探索力度,像抓“希望工程”一样,在文物领域形成一个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长效机制。对省文物局印发的《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省政府不仅进行了全面提升,形成了“文明守望工程”的概念和实质内容,而且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其次是制度创新。3月11日,省政府印发《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这是我国省级政府首次制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具体实施方案,不仅可操作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示范作用。特别是文明守望“众手搭”、文物建筑“巨手擎”、流散文物“妙手集”、文化产品“巧手创”、文物安全“千手护”、文物宣传“小手托”、文物保护“顺手帮”、文物追索“联手助”、文物交流“携手援”等9大项目,不仅切实可行,而且琅琅上口。
三是大胆探索。4月16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隆重启动,标志着山西文保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守望文明、保护文物”,既需要财政的支持、专业的保护,也离不开公众百姓的关爱呵护、社会力量的援手相助,特别是对部分文物建筑开放认领认养,必将强化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促使公众对待文物保护就像投身公益事业那样,做到人人可及,实现广泛参与。
文物保护不能只是给个名分、挂个牌子就了事,而是关键在“护”,也必须重在“护”。活着的文物,需要人们去爱护;活着的文化,需要人们去呵护;活着的文明,需要人们去守护。山西是中华文明、中华地理的高地、古建文化的圣地、文物保护的重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是山西从省情出发作出的探索,也是山西推进文物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徐补生
文物保护从我做起
或许在很多人看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觉得古建筑的维修和养护需要花大价钱,那是企业家做的事情。又或许,在这样一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里,只有专家才能出把子力气。其实不然,每个人的能力有不同,有人能去做添砖加瓦的事情,必然也会有人去做一些细微的琐事、小事,但这些琐事、小事对文物保护而言,可能会更迫切、更扎实。道理很简单,就像过马路一样,当你从小被灌输“红灯停、绿灯行”的理论,并且以此为行动准则时,你的行动必然会严格遵照这项规定。
在一些西方国家,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从博物馆开始的,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历史留下来的最为灿烂的瑰宝,可以看到民族的根,或许他们并不知道根为何物,但是经过长期的熏陶和培养,必然培养了每个人的文化自豪感,延续的是属于他们的文明和文化。所以,文明的守护和延续,不只是企业家的事情,也不只是专家的职责,而是和我们每个人有关。只有大家都来守卫我们的文明家园,才能使得古老的文化和文明不断流、不遗失。可见,文明守望、保护文物是一件没有门槛,也不设门槛的事情。原因就在于,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像自家的房子坏了,总得修修补补,自家的宅院老了,总得想办法让它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好供后人享用。总之,家园是需要一家人共同守护的,而文物作为中华文明的载体,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标识,则需要全民动员起来,共同去守护。
都说在文物保护面前无小事,所以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关乎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当你走进文化遗址时,怀着一颗崇敬的心,不去亵渎它,不去破坏它,这就是文明的守望;当你到一处文物古迹游玩时,不乱摸,不乱画,这也是守望;当你在面对壁画、古建筑等“脆弱”文物时,不去刻意地损伤它,这也是守望。说到这里,你还会觉得文明守望是企业家的事情吗?
历史是用来铭记的,文物古迹是用来保护、珍惜的,对于老百姓而言,守望文明并不难,只需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约束自己的行为,先不去破坏,再从力所能及的角度保护它、爱护它,长此以往,自然会有从思想到行动的自觉。
孙轶琼
文物利用要适度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山西作为文物大省,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同时也面临着繁重的保护任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文明守望工程”近日启动,意味着山西吹响了全民护宝的集结号,为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从政策层面推进迈出了坚实一步。
长期以来,关于文物的保护利用常有争论,有人认为文物只能保护,一旦开发利用就会失去其本真面目;也有人认为文物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焕发生命力。关于保护与利用的实践,也是颇多遗憾,一种是保护不力,一些文物古迹破败不堪;另一种是以保护的名义过度开发,导致一些文物的历史风貌被人为破坏。
去年,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文物利用必须以确保文物安全为前提,不得破坏文物、损害文物、影响文物环境风貌。这是原则,是红线,是让文物“活”起来的必要前提。只有在这个底线之上,谈文化产业、旅游开发,谈引进民间资本、创新性保护利用,才会令人安心,像类似岳阳楼经营权托管的举措也才会让人坦然接受。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好文物?激活它,又不伤害它,山西作为文物大省,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比如平遥古城的保护开发、曲沃晋国遗址博物馆的建馆、山西晋华纺织厂变身1919园区等,这些探索都可圈可点,尽管仍有力所不逮之虞,但效果显而易见。
文物的开发利用需要可持续性,更需要创新性。这就要求职能部门应有更大的视野,给予社会力量更广阔的空间。比如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对文创产品的开发,可以说是对馆藏文物利用的成功典范。山西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创源泉,仅绚烂的壁画一项就让人叹为观止。再比如香港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对于历史和文物建筑,香港人说得最多的是“保育”和“活化”,几年来已推出近20个“活化”项目。山西有着丰富的工业遗产,这样的“活化”计划是不是也可以拿来借鉴呢?
对于许多文物,保护与利用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只要坚守住传承文化的初心,把握好惠及大众的方向,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引导好社会力量的共建共享,山西文化旅游强省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陈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