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爆发,伊东丰雄前往受灾地区,在仙台地方政府的协助下,与隈研吾等设计师成立了“归心会”,根据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划重建方案。
他针对沿海居民民居、商业街、露天橄榄球馆这三个区域的重建给出了自己的思路与具体实施方案。他充分尊重当地居民的意见,以当地居民的使用为核心,并遵循层层疏导的抗灾理念,以及这些偏远地区老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为该地区设计了这三个新的区域,并受到了当地居民的称赞。
伊东丰雄一直以来对近代主义的建筑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孤立的、个体的建筑模式只适用于东京等大都市,对于老年人和农民居多的小城镇来说,这种建筑模式是有悖现况的。于是,他与其他建筑设计师组成团队,与当地居民深度交流,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设计了可以一起吃饭、活动的“公共之家”,唤起了小镇居民的传统回忆。
而且,伊东丰雄结合自己投身建筑行业以来的经验,地震重建后对当代日本的建筑设计教学提出了反思,针对沉溺于概念的学院教育,他向当地政府提议创办专门教授针对现实情况的建筑设计学的“建筑塾”,并且得到了其他设计师的支持。在学习过程中,村镇居民对年轻设计师的不信任,年轻设计师对村镇居民的疏离,在一次次的实践教学中化解,双方在心灵上产生了共鸣,设计出了令居民满意、设计师自豪的公共建筑。
建筑,如同动物的巢穴
建筑,原本同动物的巢穴是一种等同的存在。它之所以被作为“建筑”推崇,是因为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在自然环境中,开辟出一处同自然分离的空间。这一遵循欧几里得几何学的规则创造出的空间,由圆形或正方形的平面包围,独立于周围环境。
因此我们可以说,建造建筑即是将内外分离的行为。建筑凭借其独立性与完整性一直保持着辉煌的历史。正因如此,人们自然也会重视建筑的外形,对其好坏作出评价。
但另一方面,建筑的独立性与完结性和权威性相统一,因此使得人们不得不遵循其中的规则。于是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设计出能够让人自由舒适地待在其中的建筑。为此,考虑到尽量减弱建筑本身分隔内外的界限。建筑的定义就是将内外分离,因此弱化内外界限的行为与建筑的定义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但我就是想在认识到这一矛盾的前提下,挑战解决这一矛盾。这是我从事建筑事业的原动力所在。
为了弱化建筑内外的界限,我瞩目于建筑正面(外观),尽量尝试将其透明化。我发现,使用玻璃虽然可以增强建筑的透明度,然而建成后的玻璃墙壁却比石材或混凝土更能凸显其作为屏障的存在感。于是在设计出仙台媒体中心之后,我的想法开始发生改变,我的思想到达了一个新的层面。我开始思考,也许可以在墙壁上开凿洞穴来创造内外质地等同的空间。
仙台媒体中心,是在仙台市青叶区开设的复合文化设施。于2001年1月开馆,由伊东丰雄设计。是由六块地板(金属板),十三根形状像摇晃海草、称为管柱的铁骨独立轴之单纯构造,构成地下2层、地上7层所有的空间。这种建筑思想,与以“柱”来建的既有日本住屋相同。此外整面的玻璃,能从外面直接看到支柱的骨架结构,另一方面,在从中环视种满榉树的定禅寺大街之际,里外之间也充满了一体感。
建筑内部的“身体美学”
“TOD’S表参道大厦”,就是将混凝土结构的墙壁模仿树木枝干设计,并在之中镶嵌玻璃而成。如此一来,人们身处建筑之中,就仿佛是从树上眺望周围风景一般,这样就达到了将内部空间转换为外部空间的效果。这一建筑位于原宿表参道上,呈树状的建筑与对面的一排榉树交相辉映。
TOD'S表参道大厦,2004年竣工,是位于东京·表参道的意大利高级品牌TOD'S的店铺。建筑外壁由钢筋混凝土与玻璃制成,呈树状的设计感与其对面的一排榉树交相辉映。
另外一处代表性的方案是“根特市文化会场”。虽然建筑最终未能成型,但其洞穴式构造体系的设计理念运用到了之后“台中大都会歌剧院”的建造中,将错综复杂的洞穴式空间向水平与垂直两方向延伸,呈现出立体街道的感觉。
台中大都会歌剧院采用的就是同“根特市文化会场”相同的洞穴式构造体系。这两个方案的构造体系均采用两组连接的管道构成,即管道连接着前后左右以及上方的墙壁。这同人体的构造相类似。例如口鼻连接着咽喉及食道,再通过胃部与肛门相连。
可以说,在建筑或是人体的这些管道中,我们无法判断究竟是内部还是外部,因为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分子生物学家福冈伸一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生物学界,“胃的内部是‘身体的外部’”。也就是说,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消化,形成低分子化的营养素,当它们通过消化管道渗透到人体的血液当中时,才算真正意义上进入“内部”为人体所吸收。
台中大都会歌剧院,是建设于台湾台中市的歌剧院。内部除有可容纳二千人的大音乐厅之外,还包括中小音乐厅各一个,以及彩排室和餐厅。该音乐厅的设计,是沿用伊东丰雄在“根特市文化会场”比赛方案中提出的曲面空间系统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体现出了网状的内部空间。
我之所以尝试挑战根特市文化会场和台中大都会歌剧院所运用的复杂管道状结构设计建筑,就是为了能够建造出内部中的外部环境抑或外部中的内部空间。我想让人们从道路或者广场进入到建筑中时,依然能够感受到那里是道路或空间的延伸。相信如此一来,即使进入其中,人们依旧可以如身处大自然一般轻松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