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资料网分享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篆刻、摄影等行业资料!

双说顾恺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图》[图文]

时间 : 03-17 投稿人 : 小冲 点击 :

双说顾恺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图》 | 艺术科普

在相隔不远的北京故宫与首都博物馆,有两件同名为《洛神赋》的古代珍品遙相昐望。故宫博物院藏的是传东晋顾恺之绘画长卷《洛神赋图》;首都博物馆藏的是传东晋王献之书法小楷《洛神赋》刻本。

三国魏晋时期的曹植有《洛神赋》名篇传世,成为一代文学标杆。曹植贵为王子,由京师返回封地路过洛水,与洛水女神相遇产生了缠绵悱恻的动人爱情故事,并以优美的文笔描述其间女神的高髻玉簪、拂衣推云、步履轻波、顾昐含笑等等妙姿和自己对仙女的脉脉含情,向来被作为上古到中古时期硕果仅存难得一见的“美文学”典范而广受后世追捧。是则在相近时代,由东晋时期的王献之与顾恺之两位书画大家据此而成的一书一画的艺术传奇,应该是一件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文化盛事了。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人物画之经典,目前考证是出自宋摹高手,造型古拙而具当时精细巧艺之神彩。洛神本人的美女造型自是魏晋时期的特征,車驾、神兽、鸾马、旌旄、深涧、坡岸、树木、细草……都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与同时代稍后隋展子虔《游春图》的山水人物关系比例和表现手法非常接近而精美过之。尤其是魏晋时期山水画初兴时“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构图特征,通过摹本一丝不苟地忠实描摹,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这是古代中国画史中第一个以文学作品为底本进行主题创作的记录。《洛神赋》出自文学家曹植之手,为名家名篇,它是先在的,本身与绘画史无关。画家把它引入自己的创作,既不能学明清水墨逸笔草草遣兴抒情不得要领,又不能像汉人画像石中述孔子老子周公故事必须非常忠实于历史。《洛神赋》出于曹植的虚构与想象,本无其事,取为题材也是显示文学家的才情而已,与历史事实并无关涉。而顾恺之取之为画,必须吃透原意、反复比较、认真表现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主题性创作”。历来多见的《竹林七贤图》《兰亭修禊图》《西园雅集图》《虎溪三笑图》都属此类,在中国绘画史中向来不重写实的传统制约下,它们的偶尔出现,是弥足珍贵的。它不是工匠画,更不是文人画,可惜这卷故宫藏《洛神赋》是宋摹本,若是顾恺之原迹,那该创造多少个第一纪录啊?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又称《玉版十三行》,共250字,字字精工妙不可言。而它的墨迹,据说在唐代即已经出现:是唐摹本硬黄响搨形式如《兰亭序》《万岁通天帖》然。据记载,王献之《洛神赋》不止数本,皆是当时作为新体的楷书用笔与体式。其中一件有柳公权跋:“子敬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此其一焉”。其后则称柳跋本,以见出唐代流传。董其昌有跋云见于项元汴家,足证在明代还流传有绪。唐以后的记录是,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又获《洛神赋》九行176字,还有书画学博士米友仁作跋;宋末权相贾似道又得四行74字,但与高宗米跋九行不衔接,贾氏只得分两段装成一卷,前有宋高宗内府“绍兴”鉴藏印,后则钤贾氏收藏印“悦生”“长”鉴印。虽有言之凿凿的记载,但所述的唐摹墨迹本都失传了。

摹本失传,只得求诸刻本,目下最早的记录,是北宋哲宗元祐间发起编辑摹刻为《秘阁续帖》,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刻成。其中刻入《洛神赋十三行》。细细核对,这并不是前述的柳跋本而是另一墨迹勾摹本。柳跋本则在宋代《越州石氏帖》中刻入,保存了珍贵的王献之《洛神赋》的不同摹本样貌。至于玉版十三行之“玉版”则自南宋贾似道以于阗碧玉刻十三行以来,明代万历间从杭州葛岭掘地得之(又有疏浚西湖得之湖底一说)公之于世,士大夫人以得拓本一纸为贵。康熙中入京城,旋入内府,即拓本亦不易得矣!咸丰时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遭劫,又流散民间;经安徽,到上海朵云轩收购,再到北京文物公司,初皆疑为后世翻刻,廉价收入而已,乃于1981年凭借北京文物公司慧眼,遂以18000元巨款收得“玉版”,转交首都博物馆收藏。

王献之时代,书法还是实用的书写行为,无论是大王手札尺牍如《孔侍中帖》《丧乱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以及陆机《平复帖》王珣《伯远帖》王献之《鸭头丸帖》诸帖,还是作为文稿的《兰亭序》,都不脱通信往来问候起居报事记述的实用文字功能,像王献之《洛神赋》这样非实用的、纯以书写前贤文学名篇的“纯艺术行为”,在今天是人人为之的寻常举止,在魏晋当时却是前无古人的创新之举。虽然现在博物馆里只存拓本和玉版原石而无书法原迹,但它与前述顾恺之《洛神赋》的依据文学作品而专题绘画创作的“创纪录”行为的价值一样,都是史无前例的唯一历史记载,是无可取代的。它们都代表了中国书画艺术最初以“主题性创作”去靠近古典诗文、不满足于书画限于作为匠人职人技艺而希望使它更具有文学(文化)品格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一千五百年后,它已经成为中国书画的主流方向。

扑朔迷离的玉版,究竟是见于吾杭葛岭山石荫翳台阶掩映之间?还是得自于西湖湖底篙柱划撑之际?有缘的杭州人,是否应该去接地气作寻踪之旅,或者泛舟湖上作翰墨旖旎之想?

来源:杭州日报

相关文章

  • 巴加尼·梅尔高的当代艺术:病态的住所[图文]
    巴加尼·梅尔高的当代艺术:病态的住所[图文]

    巴加尼·梅尔高(BjarneMelgaard)个展“AHousetoDieIn”近日在伦敦当代艺术中心(InstituteofContemporaryArts,以下简称ICA)开幕。“这是一幢用来自杀的房子,是一幢人们可以死在其中的房子。”这句话潦草地写在数张纸上,在ICA下层展厅的几张桌子上一一展示出来。这些简单精辟的注释同时激活...

    902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香港画家徐嘉炀展现代水墨 “我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图文]
    香港画家徐嘉炀展现代水墨 “我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图文]

    “在香港,做一个画家十分困难,我很幸运,50多年,一直在画。”日前在徐汇艺术馆举办的“春深似海──徐嘉炀现代水墨作品画展”开幕式上,徐嘉炀面对众多知音,十分兴奋。色彩和生命力来自充分自信此次画展是香港书画学会会长徐嘉炀首次在上海办个展,画展由新闻晨报、上海徐汇艺术馆和洋凯文化有限公司联合主办,60多件作品,以现代山水国画为主,其画面中无处不在的明丽色彩、涌动的生命感以及中西合璧的艺术气质,深...

    1303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重看海派绘画到底重看些什么?[图文]
    重看海派绘画到底重看些什么?[图文]

    陆俨少 江南山色似乎是到了重看“海派绘画”的时候了。无他,中国绘画经过百年多时间的巨大转折,也到了重新回看的时候,而海派,正是中国近现代美术的最大策源地——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无论是近期上海书画出版社首发的百年来对海派绘画规模最大的整理成果——《海派绘画大系》,还是上海中国画院为其成立60周年而举办的“开宗明义第一章——上海中国画院系列文献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重写刘海粟”大展,抑或今年初...

    1400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千年一梦 旧曾谙——品评贺文斌的艺术语境[图文]
    千年一梦 旧曾谙——品评贺文斌的艺术语境[图文]

    后园-惊艳130x110仲敬干(美术评论家)结识旅居苏州的艺术家贺文斌先生,是在早春时分的南京。我赴南京,是应江苏省油雕院院长孙俊先生及职业艺术家王成先生之约的。也就是这次金陵之行,在王成的工作室遇见了“当代”艺术家贺文斌先生。我引住“当代”,那是我无法去拿捏“当代”,当然也没有人告诉我“当代”所指向的是什么年代才可以是“当代”。但是,当我翻开文斌的画集时,我还是感受到强烈的“当代”性。文斌...

    330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浅聊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当代诠释[图文]
    浅聊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当代诠释[图文]

    年画在今天的意义几何?在形式上,他们有哪些特定的样式和体裁?如何作用于当下的生活?各地年画产业基地的现状如何,目前又有哪些创新和网红热销产品?对国外有何影响?带着疑问,本报记者走进南方年画中心的苏州,采访当地代表性的年画手艺传承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博物馆等有关专家学者,了解桃花坞年画独特的艺术形式、工艺价值、历史价值和传承价值,感悟年画在当下的独特魅力。苏州,自古以来都是富庶的江南名郡,唐宋...

    1175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冷观艺术高校毕业展热潮:公众对展览认知欠缺[图文]
    冷观艺术高校毕业展热潮:公众对展览认知欠缺[图文]

    在媒体融合、信息爆炸,各种社会资源步入共享的时代,全国各大美术学院毕业展这桌盛宴也以更为丰富的面貌进入公众的视野。毕业展不再是艺术界内、美术院校中的自娱自乐,日渐成为社交网络中的流量热点,群体性参与的文艺派对。在一派瞩目之中需要诘问的是,大众对艺术展览是否形成了成熟的认知?收藏市场是否更加眷顾毕业展场?院校学生的创作较早先是否更具前景?一年一度的沸腾过后,这些问题还值得人们进行一番“冷”思考。...

    593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评论 美术常识
  • 自然—自由:王清州彩墨艺术的穿行与回望[图文]
    自然—自由:王清州彩墨艺术的穿行与回望[图文]

    王清州作品欣赏 2015年 《无水无树无山无石》 River, Trees, Mountain and Stones 45.5cm×69cm2014年 纸本水墨 《京台春》之一160×37cm 之二160×43cm 之三160×37cm王清州的彩墨花卉任性而自然,大胆泼辣,随心而发,任情恣性,一派现代气息。面对现当代艺术主要集中在人与社会领域的自由主题,中国传统艺术近代以来遭遇了突然的断层...

    1148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 转角——2022芳之陈艾美人画展[图文]
    转角——2022芳之陈艾美人画展[图文]

    近日,画家陈艾最新创作的一套美女人物题材作品悄然在画家圈流传,好评不断。画家陈艾字芳之,号芳之轩主人,既是画家,又是一位书法(篆刻)家。这套美女人物作品真是惟妙惟肖,人面桃花,情致两饶。弱水三千,靓女如云……古人笔下之美人,原以为只书中才有,唯思唯念。然今见芳之陈艾所绘之美人,乃知此间亦有,唯观唯叹。凡通水墨画者皆知:生宣绘工笔,比之熟宣,其难百倍。其勾线不能有失,下笔即定乾坤;其晕染不能有失...

    1588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傅抱石笔下史上最美《山鬼》[图文]
    傅抱石笔下史上最美《山鬼》[图文]

    傅抱石 山鬼 镜心 设色纸本 133×66cm 1945年作傅抱石曾根据《楚辞·九歌》第九首《山鬼》诗篇创作了为数不少的山林女神系列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几件为南京博物馆所藏1946年《山鬼》、中国美术馆所藏1954年《山鬼》、徐悲鸿原藏《山鬼》以及今春保利拍卖呈现的1945年《山鬼》。本文从题材解读、风格演变、人物剖析等几个方面着手,告诉您此件傅抱石1945年所作《山鬼》,何以为史上最美《山鬼...

    970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百科 艺术百科
  • 著名黄土画派画家——杨光利
    著名黄土画派画家——杨光利

    杨光利,又名杨光,1955年农历除夕生于陕北绥德县,1981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国画院副院长,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喂》、《沐浴》、《炕头》、《中国民工——石工》、《美丽草原我的家》分别入选全国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其中《喂》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晨读》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

    1392 美术资料 美术科普 美术观点 艺术评论
  • 埃贡·席勒:被艺术史遗忘了50年[图文]
    埃贡·席勒:被艺术史遗忘了50年[图文]

    席勒作品《交叉手臂的男子裸像》(1910)威廉·博伊德我有一本1964年的《现代艺术家大辞典》,在当时,这是一本颇具权威性的工具书。它始于阿波利奈尔(Apollinaire),终于占都蒙那奇(Zandomeneghi),由30位著名专家联合编撰,是对于之前100年的“总结陈词”。值得注意的是,埃贡·席勒(Egon Schiele)的名字并未被收录其中。克林姆特(Klimt)当然占有一席之地,甚...

    1909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朱正发[图文]
    特别推荐艺术先锋人物——朱正发[图文]

    朱正发,号茅山居士,江苏句容人,1963年出生。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届山水画创作研究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颜真卿书法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句容市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互联网联盟艺术总监、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省书法研究院特聘书画家。其作品被中国美术报、中国书画报、人民网、新华网、北京日报、江苏省文化厅、文新传媒等...

    898 艺术评论 美术趣闻 艺术美文 美术百科
  • 台北故宫中的“她”[图文]
    台北故宫中的“她”[图文]

    从唐代丰腴健美的宫廷嫔妃,到宋代端庄婉约的大家闺秀,再到明、清以后倾向纤细瘦弱的骨感美女……10月6日,“她——女性形象与才艺”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展,特展按照主题及年代,选展七十一组(件)院藏精品,内容分成“群芳竞秀”与“女史流芳”两大单元。前者是以宏观的角度,依序展陈自五代迄于近现代的绘画,包括传唐周昉《调婴图》、《内人双陆图》、宋代李公麟《画丽人行》以及宋元时期的宫廷后妃画像、明清时期名...

    374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理论 艺术知识
  • 徐冬冬:我眼中的杨绛先生[图文]
    徐冬冬:我眼中的杨绛先生[图文]

    徐冬冬,1959年生,字苦藤,号寄人篱下人。国家一 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抽象绘画流派的开山之人,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家。徐冬冬对意象绘画、印象绘画、抽象绘画都有着深入研究和创作实 践,并涉猎装置艺术和行为艺术,作品跨度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已逾40年。1987年,中国美术馆在主大厅为其主办个人作品展并收藏其作 品;1990年~1991年,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为其主办个人...

    517 美术教学 美术文摘 艺术常识 艺术杂谈
  • 艺术电商类APP运营需谨记三大“关键点”[图文]
    艺术电商类APP运营需谨记三大“关键点”[图文]

    (环球艺术网)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工具的普及,各种类型的APP正逐渐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当传统的PC端类艺术电商无法满足人们更快、更便捷的需求时,各种类型的艺术类APP便应运而生,像翰墨千秋、赵涌在线等拍卖类APP;艺术头条等资讯类APP;美术宝等艺术培训类APP,虽然其所占艺术市场的份额较小,但艺术类APP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艺术类APP虽为近几年刚兴起的事物,然其运行却并非易事,若想获...

    1091 艺术市场 美术理论 美术学术 美术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