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占新
前不久,我们在北白象高老庄和占新兄一起参加一书画创作庆贺活动。借活动未开始间隙,我们沿着曲径来到位于庄中的谢占新工作室品茗闲聊。占新兄的工作室属木屋结构,屋正中有一书案,木屋前有石埠头和清清小河,彼时天下着霏霏细雨,小雨滴轻敲河面泛起一道道涟漪,环境甚是清静雅致。
环观木屋四周,其中一书一画尤抢人耳目。书法为其自作诗:“陋室闲居自不群,鸿儒来往亦温馨。安贫乐道君休笑,吾有琴书可比金。”书法属行书,然颇有隶意。此幅书法浓淡相间,枯润兼之,古朴有序,富于变化,自是大气乐事,也道出了占新兄的心声。画虽小帧,然韵味十足。此画题为《江南书院一角》,笔墨简洁老辣,寥寥几笔便勾勒出风拂细柳和鸟舞桥边的风景。不久,活动开始,可谓各界汇聚,高朋满座。我们看到,虽金声玉振、名闻遐迩,而他却偏偏找了个不显之角坐下,谦谦之风,令人难忘。
作品
作品
谢占新原名谢建新,笔名森月,1961年出生于乐清市。是集书、画、印于一身的实力派书画家,现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院士、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客座教授、温州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和乐清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他受翁垟舅父熏陶,自幼酷爱书画艺术。少年时从唐楷入手,后遍涉诸体,对汉隶尤感兴趣。耕耘其中,自得其乐。经过融会贯通和不断蜕变,遂自成风貌。艺术生涯中,又幸遇刘江、余正和金鉴才诸先生,得其言传身教,技艺日臻完善,受到多方好评和赞誉。
谢占新与温州书法界老前辈陈云谷认识较早,两人是忘年交,交谈颇为投契。云谷先生驾鹤西去前对谢占新书法多有好评,可谓权威到位。他评价谢:“年富力强,风华正茂,对书画篆刻造诣较深且很敏感。但性情耿介,生无俗韵,喜寂静,沉湎于艺术书籍,颇有学养,谈吐不同凡响。少时从颜柳等唐楷入手。成年了,放弃颜柳,把视线转到汉隶,隶书的优美多变线条形态,使他一见钟情,产生浓厚兴趣,遂结下不解之缘……特别对‘好大王’及‘二爨’等相临碑刻亦甚嗜爱,也借鉴造像、墓志、魏晋残纸等率真、自然稚拙气氛,融会贯通,冶于一炉,故他书法面貌,出现崭新姿态。”又云:“书法审美以线条(点划)为主,也就是用笔为主,线条是最牵动观赏者的心情,美学家认为横线给人以平静广阔之感,竖线给人以陡峭伟岸之感,曲线给人以流动活泼之感,行笔的提按顿挫,都能扣人心弦,占新君的书迹,线质变化丰富,深得汉隶及古代民俗书风精髓,加以墨色枯润变化,韵味盎然,造型古拙脱俗,格调高雅,亦耐人寻味,特别对空间把控能力,更见非凡,布局安排巧妙无穷,这与他多年从事篆刻是有联系的。中国的篆刻印面是一幅幅美丽的图案,点划安排、移位、减笔、穿插穷极神妙变化,引人入胜。占新已经把书法与篆刻融通起来。”
作品
作品
少年壮志
说起自己的少年时代,谢占新脸上泛起了童真和自豪的神情。他说自己年幼即喜欢涂鸦,在翁垟舅父的熏陶下喜欢上了写写画画,觉得很有味道。后来随父母(工作调动到慎江公社任职)转学到慎江七里小学。老师看到他喜欢写写画画,就将班里黑板专栏任务基本上“承包”给他了,他也参加了“文革”写大字报和大幅标语,一张大红纸糊在墙上写一个大字。学校里中午有20分钟写字课,他很投入,习帖总是比别人更认真,老师红圈在一个字上都圈了两个圈。
当时慎江有个石刻厂,厂房就在公社附近,他放学后经常到石刻厂外拾废石料并磨好,用钢锯条磨成刻刀,进行刻印。刻好后印在自己的读书课本上,同学们看见也是一脸羡慕,他也窃喜。他觉得这特有意思,也有点成就感,就这样喜欢上了篆刻艺术。
书画一直自学不辍,看到一些书画家的作品,他总是慢慢欣赏,陶醉其中。有次他问一温州书画家:怎样才能学到像某人的大气用笔风格,歪斜有序?那书画家答道:“只要功到自然会歪斜的。”当时觉得书画家讲的也对,因为自己功未到。后来想想,那书画家讲的不对,古人王羲之的功难道也没到?王字很正规条直,一点也不歪斜。
1985年前后,谢占新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施正先生,把温州人回答使他一直琢磨不通的“功到”问题请教了施先生,先生答道,这是学书路子问题,也就是风格问题。好比说一个学武之人南拳打的功到,能变成醉拳吗?喜欢哪类拳法学基本功就不一样。书法如此,王字清秀,但你喜欢大气一点的就学魏碑和隶书吧。从此他走上了自己正轨的学书之路。
作品
心痴书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辛勤耕耘使他水平见长。谢占新说记得1980年期间,当时居住在单位宿舍,向领导要了间书房,每晚临习和创作,每当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他总是很兴奋。夜间解手时,他开门要经过走廊,哪怕天寒地冻全身发抖也要站在作品前看几分钟。睡前躺在床上,手指还总是如痴如醉不停地比划着,他老婆看着他那痴迷劲,开玩笑说他走火入魔,无药可救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1年他创办黄华书画学会,担任秘书长。一个镇级书画学会成立,时任乐清县委书记郑士林等领导到会祝贺,可见重视和影响。1993年,乐清电视台《千里方圆》栏目采访了他后播出半小时的专题,一时他名扬千年古县。1995年他又分别到京杭,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和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成教学院学习篆刻,静心学习悟道。
虽然名声在外,但他生性耿直,喜静低调,勤奋且常悟道,时别出机杼,故他的作品多格调高雅,自成风骨。多年前我们只看过他的书法,以为他只是书法厉害,待我们看过他的国画作品后,虽知书画同源,但我们还是深深地为他的画作吸引了,有的画甚至可以说带来的是震撼。
谢占新常居黄华、七里港,除了外出写生和必要而少的聚会外,他大部分时间在乐清这方神奇的土地上,这里给了他无限的遐思和创作的源泉。雁山云影、瓯海潮踪;春花秋月、夏草冬雪;滩涂鱼蟹、家园蔬果;街头小景、空谷幽兰。诸如此类,广入画图,尤其是东海风物、农家小景为其深爱,时有佳作问世。谢占新不仅擅长花鸟,亦精于山水。他创作时往往已有成竹在胸,大胆挥毫,小心收拾,浓淡干湿,恰到好处。作品多逸笔草草,率真简洁,奇趣横生,耐人寻味。虽属不同门类,亦如他的一些书法特点,以书入画,笔精墨妙,不入俗套,自成面目。然仔细揣摩,笔者发现他的画汲取了八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诸多名家的绘画营养,师造化、师前人、师己心,遂有所成。身居杭城的乐清籍老画家胡铁铮为人率真大气,在国内书画界颇有名气,他在一微信朋友圈看了谢占新的作品后评价道:“意境、布局、笔墨、书法、印章皆佳,乐清又一大手笔。”话语不多,却精准到位。
道远知骥
谢占新的作品以小幅多见,但小而精到。如他的近作《金秋时节》,小小画面上一菊一蟹一壶一杯,壶居前,杯蟹在侧,菊花守后。提壶笔墨并用,尤其是壶柄浓淡相间,浓墨之笔时断时续而以淡墨勾连;小杯则有笔几无墨,只有四五笔,净白利落;菊花看似松散,笔墨并用,干湿兼具,疏密相间,或含苞欲放,或展瓣吐蕊;黑白之间,以褐色为主基调用没骨画法,描绘出一只饱满劲健的螃蟹。整幅画的自然之神韵,在画家率意而为的笔墨运行和局部设色中,流露出“无穷自在”的情趣。又如一幅无题的山水画,但见画面上广袤的大地上近处中处有三五小屋,远处云雾缭绕,山色空濛。画家用笔简练,小屋寥寥几笔兼屋顶简单设色;每树主干一笔上去而又变化,枝叶则以大小浓淡不一的墨点代之;土地和江河则以看似不经意的墨线挥洒断开或接连。整个画面用笔简洁,对比强烈,意韵生动,使人顿生美不可言、身临其境之感。
谢占新经常下乡村、下部队,为农民和部队官兵送春联,送书画;前不久还应我市非遗馆之邀在四个月的跨度里上了16节公益课堂篆刻课,他言传身教,使许多市民包括机关干部受益匪浅。9月2日,永嘉乌牛街道大嶂村爱心驿站为即将攻读牛津大学博士的余彤等10名考上博士、硕士和本科、专科的学子举行隆重的奖学金颁发仪式,这些学子获得了三千元至一万元不等的奖学金,还获得了书法家谢占新写的“求索”“博学”等书法,可谓心意满满,祝福满满。
多年来,谢占新的书画及篆刻作品曾在多种知名刊物上频频发表,并多次入选国展和各项专业性的地方书画展览,期间其作品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选送参加韩国展示,在异域受到关注。他还有多幅书画作品作为重礼赠予国外政要和国际友人,亦多次被国内多家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院校及私人收藏。
国内相关刊物和电视媒体曾发表并作专题介绍了其书画作品与艺术思想。由于他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以及较大的影响,其作品和传略先后被录入《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当代书法家名典》《中国书法家辞典》《中国书法家楹联墨迹选》等十余版本辞典名录。同时受到我国当代众多著名的艺术史论家、书画家青睐,纷纷撰文对其书画和篆刻艺术给予高度的评价。
道远知骥,艺无止境。我们衷心地期盼占新兄在艺术的道路上汲取更多的养分,不断攀越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地,结出更多更丰硕的果实,奉献给社会,让更多的人们欣赏到他的精美之作、惊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