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黄海伦:独立策展人、评论人、艺术顾问。黄海伦参与策划中国美术馆2013年大型油画展《逻辑视觉》、2014年先锋当代艺术中心油画展《显-微》、2014年现实空间油画写生展《乡村回望》,并陆续在国内画廊策展了包括《图本》、《无聊的关系》等数个个展及群展。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艺术管理硕士项目,黄海伦目前就职于纽约顶尖的艺术顾问公司金海尔斯顿艺术顾问公司(Kim Heirston Art Advisory),负责开拓公司在亚洲的市场以及发掘新的艺术家资源。同时,她也积极与纽约艺术空间、有影响力的艺术策展人合作策划展览,将中国具有当代性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带给西方观众。
(以下为采访正文)
1. 可以简单谈谈你作为策展人、评论人和艺术顾问的几重身份吗?
黄海伦:我有幸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参与到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中心的策展项目中,于是后来才有了更多的策展经历。策展最吸引我的是对话的机会。在和不同的艺术家讨论他们的创作过程、他们对表达对象的观察、以及他们倾注在表达对象中的个体生命本质,我同时也在感受不同艺术家对于世界的思考。艺术品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所以我们在展览空间感受到的很多是视觉愉悦;但艺术品承载的其实是艺术家的独特体验,它是一个跟艺术家个人有关的特殊载体,所以与艺术家的对话就显得格外珍贵。艺术顾问是我一直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因为我的经历跟经济和市场都非常相关。
一方面,作为策展人和艺术顾问所接触到的艺术家是完全不同的。作为策展人,我更愿意和我自己感兴趣的、具有独特的艺术理念和创作的艺术家合作,这和我的个人审美兴趣有关;而作为艺术顾问,我所需要照顾的则是藏家的审美倾向、艺术家的认可度和市场价值,是一个相对比较偏向于市场和投资的行为。另一方面,策展人和评论人的身份让我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家,那么自然我在做艺术顾问的时候,能有更多的选择和门路给藏家。而作为艺术顾问,我认识到的是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画廊和艺商,这也为我的策展职业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就拿我在美国的这两年工作经历做例子。要在纽约这样一个国际艺术都市举办一场有影响力的展览,特别是观者和市场不太熟悉的中国当代艺术,是不容易的。你需要有人脉和资源,特别是在纽约艺术圈中有影响力的人为你打开这扇门,展览才有可能达到你所需要的影响力。所以,这两年我在不同的艺术顾问公司里结识着这个市场里各个方面的人脉。就是有了这些积累,这样才有了现在手上的策展项目和机会。所以我认为每一重身份都是一种积累,都很必要。但不论是策展人也好,艺术顾问也罢,其实说到底都是我从不同的角度更贴近艺术界的方式而已。
2. 作为独立策展人,想请您谈谈您的策展思路?
黄海伦:策展人的身份和作用是很多元的,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更是如此。一方面,策展人的策展行为是一种自我描述和表达,甚至是自我意识的延伸。在和艺术家的交流过程中,被艺术家的作品打动是基本的,但在解读艺术家作品的时候,不可避免会有策展人的个人意识在。很多时候是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不谋而合或是大有启发,从而有了表述的愿望和诉求。比如在“图本”这个展览中,几位艺术家十年如一日地在工作室里进行自我探索、情感释放、艺术交流,展览最终的布置和策展人解读的创作情怀和处世态度是直接相关的。另一方面,艺术家的个人意识和艺术成就是我在策展过程中最多考量的部分。如何通过展览的空间布置和逻辑安排,帮助艺术家表述他的艺术诉求,又如何让观众更大程度上能实现和艺术品的接触与对话。就像我刚才说的,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有关的特殊载体。策展中很基本的一块就是与艺术家的对话,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个人体会。比如在2013年艺术家夏福宁的逻辑视觉展览中,我就在策划过程中了解他的工作方式和创作思想。
我最后一个作为策展人的感悟是在美国策展这个契机下产生的。1:54艺术博览会是针对非洲大陆上54个国家的艺术所专门设置的艺术博览会,在纽约和伦敦这两个最重要的国际艺术博览会城市开展,将非洲的当代艺术传递到艺术市场的最前端。作为一个亚洲策展人,我认为我们是缺乏这样深刻的自我描述的意识的。作为策展人和艺术顾问,我都在不停地接触中国艺术家,一方面开拓他们的市场,一方面也是打开艺术交流的通道。我们计划将在亚洲寻找艺术家和其他策展人,定期进行讨论和构思展览。通过在纽约不定期的展览,不断地通过独立策展项目将更多亚洲艺术,有意识地带到海外的艺术视野中。每一次的展览内容、艺术家选择、艺术家创作和策展方向都会不同。这是一种尝试,一种梳理,也是我们建立自我认知和表达文化身份的一个过程。
3. 您认为这个“海外独立策展”模式的可行性在哪里?
我在过去访谈也谈到过,其实海外艺术咨询公司工作,接触到很多藏家对亚洲艺术有着有很大的兴趣。大部分是已经被国际性大画廊所代理的艺术家,所以实际中国当代艺术要被海外市场接纳,最起码需要平台。我觉得中国还有很多艺术家应该被更多人看到。除了画廊的模式,我们是否可以用独立策展的方式,让更多没有画廊代理、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的艺术家,在海外有更多的机会呢?画廊的模式在日新月异的艺术圈是否过时,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但这次纽约的Frieze艺术博览会就有些有趣的现象:策展人Cecilia Alemani带着七位艺术家做了Projects这个环节的作品,其中Jon Rafman是我通过Linda Silverman所认识的,他也许就能代表不愿意被画廊束缚的艺术家群体,或是还没有被市场发掘的艺术家群体。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影响力——这已经是我所知的这名艺术家的第二次Frieze项目了,两次都带来了很大的市场反响;而他在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也被邀请参加HyperPavilion这个策展项目。所以,策展人和艺术家这个联合的模式,其实更加灵活,也有很多的可能性。我相信,像我一样有心将中国当代艺术推向美国的独立策展人,能够发掘出一条可行的途径。
4、您在这些海外项目中选择艺术家最大的考量是什么?您希望展览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黄海伦:在我们目前的计划下,这些海外的独立策展项目在最初会以一个包括我在内的策展人群体形式开展。所以这个展览的整体构思会是一个思想碰撞下的结果,而艺术家的选择也会依据我们的策展思想给出的阐释来进行。我们也不排斥以一个或是几个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创作理念为基础,进行策展概念的构建。所以对于艺术家的选择,最重要的考量还是在这个特殊的文化情境下,艺术家的创作是否有深刻的自我认知和表述;以及是否能够与观众产生对话,无论是共鸣还是冲突。在后期,我们可能还会邀请其他的策展人协作,扩大对艺术家的覆盖面,让更多的艺术家能够有机会在主流的市场上得到更多的话语权。
5、在海外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必然是缺少文化根基和文化理解的,作为策展人如果我们要向普通民众推广这些项目,您有没有好的对策?
黄海伦:展览的概念仅仅是整个策展的一部分,要向民众推广他们可能不太熟悉的作品还是需要落实到如何选择艺术家,如何放置作品,如何建立一个能让他们参与的展览叙述。事实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很多包括艺术博览会等等展览也是舶来品,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文化土壤产生的艺术品。但是我认为不需要特别去判断观众的接受度,也不能够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去办一些华而不实的或者娱乐性的展览,那么我们的整个策展项目就没有意义了。作为策展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应该是如何更好地构建这样一个对话的氛围,如何更好地呈现艺术品,如何提高我们展览的质量。作为在海外推广中国以至亚洲艺术家的策展项目,我们更需要有自己的坚持。
通过自己扎实的策展工作,黄海伦所提出的独立策展海外推广方式是突破传统画廊模式的一个尝试,也是关于中国艺术自我意识的重新审视和构建,关注中国乃至亚洲当代艺术在国际语境下的身份和认知。期待在纽约和更多的国际化平台上,看到她带去更多优秀的艺术家和当代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