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迎武,出生于1956年,祖籍湖南安化。现任湖南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长沙画院副院长、湖南省湘江书画院副院长等职。其作品曾参加全国美展,全国花鸟画展,全国当代名家邀请展等,曾在广州、深圳、长沙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赴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地举行联展。其作品《节节高》被中国旧金山总领事馆收藏,同年10月受邀前往美国参展及艺术考察和学术交流,著有《工艺美术》《莫迎武的水墨境界》《莫迎武画集》等。
莫迎武:彩墨交融 艳中见雅
文/李人毅
在《中国书画艺术报》的119期上,我看到了莫迎武先生的一版花鸟画作品,一下子被万紫千红、绚丽多彩的大效果所吸引,这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牵引着我们融入了作品的艺术氛围里。
不久,又收到了莫迎武的大画册,使我有机会从整体震撼又走进了一幅幅作品中,去慢慢地品读着,流连着,收获着。画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或许可以从大效果的刺激到局部的吸引,从力量牵引到主动去追寻艺术魅力是如何发生的,进而实现艺术家与受众的沟通、亲和。
莫迎武作品的构图很考究,无论大小幅画,都很饱满充盈,信息量多而容量大,但是他却非常得体地控制画面,呈现出通透和灵动。即便是仅有几块小面积的空白,也让你觉得画面不堵不塞。这就是画家对作品整体节奏的掌控能力所致。在一幅饱和的画作里,诸多的内容挤在一起,不仅不显得杂乱无序,相反却觉得统一和谐,这就是莫迎武作品的整体效果。
他为什么画得这么厚重呢?
如果翻开古人的花鸟画谱,我们再与莫迎武的作品加以对比,一下子就读懂了画家的审美追求——这就是他跳出了一枝一叶的孤芳自赏,告别了半边一角的感情叙事,走向了大视野下的繁荣、茂盛的大氛围中去展现生活本身的壮阔、宏达、宽远和雄浑!他的花鸟画再不是低吟浅唱的小调令曲,也不是疏影独秀般的空寂俊逸和孤芳自赏,而是多部组合的丹青交响乐,是抒发大情怀的时代气派。这来自大视野、大气派主导叙事立意下的表现,即便是尺牍的小幅画作,也因主题思想的强势而有雄兵百万的大容量。
《旅伴》莫迎武
画家靠什么来展现艺术世界多姿而雄强的大格局呢?
莫迎武的花鸟画作品来自生活,表现的就是我们传统中国画所表现的人们所熟悉的路边花卉和阡陌野生植物,与当代花鸟画家的取材内容无大区别,但他却能画出自己的风格和与众不同的样式。首先,源于他准确的造型能力和娴熟的笔墨技巧,这是画家的根基扎实使然。二是他对各种花卉结构造型的掌控运用已经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三是来自画家以继承传统为底蕴的艺术修养。这三者结合使得他能够驾驭自然花卉到胸中花卉以及成为笔下花卉的转化过程,为准确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奠定了先决要素。
当雄鹰能展翅飞翔时,是因为有了坚强的翅膀。扎实的基本功是莫迎武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于是他以构成为主要方法,用排比、重复、罗列、叠加等模式让画面尽可能地多些文化信息,并能有序的组合在一起,开展浓淡干湿、重写轻描的大比拼来造境达观。必然呈现出多重奏、大交响的气象,凸显中国画的大气派、大意韵来。
《秋高图》莫迎武
是什么因素促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视觉冲撞呢?
拆解对莫迎武这个问号,是我们走进他的学术建树范畴之门的一把钥匙。实际上画家的作品已经回答得很清楚了,这就是来自画家的用笔之道。莫迎武的花鸟画全是写出来的,而且都是以中锋为主的用笔书写出来的。如果仔细研究他的每幅作品,看不到信笔的涂与抹,无论笔墨和色彩,从起笔到收笔都是骨法用笔。不管画幅多么大,画面的内容多么繁杂,也不管花有多密集,枝干有多重叠,均以骨法施墨用笔书写而成。
莫迎武不是画画,而是写画。从其作品中我们看到,画家书写起来抑扬顿挫、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凝炼舒张、洋洋洒洒、酣畅淋漓。即便是淡彩与浅墨的烘染部分也是大笔直书,包括画面上的大块笔墨,也都是饱含彩与墨用中锋构勒刻画出来的。那大块面的笔触生动鲜活,非写不能有此风骨!
莫迎武的写画,按说并不是他的独创,但是他把这传统之井挖深了,把源头之水拓宽了,所以才能够写出雄浑激荡的大花鸟画来,形成了他鲜明的艺术特色,实践了写出来的丹青之旅。
《润物无声》莫迎武
为什么会有这种艺术见地呢?
中锋主笔的莫迎武使自己的作品在诸多花鸟画家中脱颖而出。当代画坛上很多画家对骨法用笔与谢赫六法之要举倒背如流,只是莫迎武应用起来坚定执着,因而收效显著。但要探求画家艺术的根骨结构,还得从画家的作品中去耙梳。
作为湘人,前贤齐白石的影响,直渗透到这一代画家中,莫迎武的大写意花鸟画的笔墨关系,尤其是用笔的魂魄所在,深得齐白石艺术之真谛。他笔下的菊花花瓣塑造的严谨与茎叶的洒脱,还有在整体关系上的疏密辩证统一,以及彩墨的相互映衬上,完全承继了齐派的精髓。只不过是他把折技的小品变为鸿篇巨制,画出了自己的风格和气势。在“学白石”而不应“似白石”的警示中,画家找到了先师忠告的精粹所在。
在墨与彩的结合上,莫迎武的画也深得要领,他的画中不管花丛的色彩多么艳丽——有的色彩单拿出来看都近乎大红大绿了,这最容易让整体上出现轻飘和花哨,但他的画却能给人艳中见雅的外在特征,呈现火爆而又幽深的整体风格。
他是靠什么来达到这一脱俗入雅之境的呢?
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画家,走到今天,有志者图创新的人很多,他们都试图站在大师的肩上再造辉煌,进行着多样化的探索。于是太多的人离开笔墨去找花样,大都无功而返。莫迎武的探索之路走得很扎实,他坚定地根植齐派传统,从笔墨本身去讨潜力,在笔墨内涵上去延伸。
《春分时节》莫迎武
于是我们看到,画家在一幅幅作品中,把花卉的灿烂营造得绚丽多彩,让原野上的芬芳肆意荡漾,尽展人间春光和盛世的繁荣,以表达作者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采。我们也同时发现,与艳美的色彩相对应的是什么呢?就是浓淡相间的黑色的墨!而且花愈鲜活,与之唱合的黑色就愈浓烈厚重。画家善用浓墨,他画中的浓墨总是在花间流连忘返地缠绵依偎着,这浓墨或枝条,或叶片,或山石,或鸟雀,恰到好处的衬托出俏丽的芳菲。以此,形成了他作品的一大亮点。
是否因为有了色彩的艳丽和墨色的沉着的结合才会受到大众的喜爱呢?
也许看了太多花鸟画的缘故,我在品读和学习其作品时,最关注的有两点:一是作品的大效果营造,一是作品细节的刻画。有的如果笔墨张扬很抢眼的画,内容往往空泛,令人遗憾的。莫迎武的作品却让我在总体大效果和细节的描写上都找到了欣赏者的满足。画家的笔下诸多花草相映成趣,但是每种花卉对于画家来说,都能用笔墨造型认真塑造出来,即符合植物生长的自身特征,又有绘画表现特征。是笔墨转型过来的自然一景,是造化得心源的再现。在一枝一叶上,画家刻画得尤为传神达意,有为花鸟造册立像的本事。当我们留意画家的紫藤、杜鹃、萱花、牡丹时,能让我们感受到芳菲四溢扑面而来的具像审美的快感。
为此,宏观上的雄阔和局部上的精准结合,提高了艺术质量,使得画家的作品受到广泛的欢迎。
以上六个为什么的答案,构成了画家莫迎武以“中锋探艺海,骨法写丹青”为主要特征的学术品位。
但是,画家尽管是万紫千红的营造者,又是多彩画卷的园丁,却没有见过他笔下多彩的牡丹花,尤其是红牡丹,他呈现给读者的总是洗尽韶华的淡墨或白牡丹,尽管也有春色满园的盛装,却呈现出某种恬淡和孤傲。
这又是为什么呢?
看来这个答案还是留给画家自己吧,那将会走进画家人生历程和情感世界的又一个文化园地。(2008年夏于燕郊天子庄园,发表于《中国书画艺术报》)